旅明-第3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到了明中叶,和暹罗(泰国)之间的连年战争导致高棉帝国国力衰退。最终,国都吴哥城被暹罗人攻占烧毁,柬埔寨人不得已退到远离暹罗的方向,在金边城重立了国都。
自此后,基本盘位于高原地带的柬埔寨王国,就渐渐丧失了对西贡平原的掌控能力。
真实历史上,就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西贡最终被南越阮氏侵占。如出一辙的是,城池陷落时,金边城同样没有派出支援,眼睁睁看着自家领土流失。
“可是那都是六十年后了啊!”
王博有点不解。历史上西贡的陷落,首先是因为越南内战造成的大批难民冲入了湄南河平原,这之后西贡才被越南人顺水推舟拿下。
那个时间点,已经是清康熙三十七年,西贡城内外遍地都是越南人,最终的陷落可以说是里应外合顺水推舟,南越阮氏夺取西贡根本没有费什么力气。
王博想不通的一点就在这里。眼下才是“30年代”,湄公河平原上还没有多少越南难民,西贡内外都还是柬埔寨人为主。
然而就这样的环境下,他特意围攻西贡多日,居然也不见金边方向的援军……这让王博有种拳头打到空气中的失落感。
对于他来说,消灭北方柬埔寨王国可能出现的野战兵团,是为今后“长治久安”必须走的一步棋。
可眼下这种局面,他就有点摸不透了:到底柬埔寨人确实是虚弱无力,还是留着力气准备哪天下山搞他菊花?
前一种可能属于历史惯性使然,说明柬埔寨人早就虚弱不堪。后一种的话,他王司令官就有点头大了:针对北方高原长期布防,无疑会令本来人手就不宽裕的南洋总督府捉襟见肘。
负责军事的王司令这一刻感到脸面无光。
“真他娘的晦气,又要搞情报搞布防!”
没能毕其功于一役的王博,心情自然不是很好。这导致他第二天一整天都阴着脸,哪怕西贡城开也是如此。
西贡开城,并没有什么波澜。
事实上要是王司令愿意,屯兵城下的第一天就能敲开西贡城门。毕竟更加坚固的顺化城都能敲开,西贡城也没什么难度。
调集回来的开拓军主力,采取“后膛枪压制+人工爆破”的高科技手段,轻松炸开了西贡城门。
这一干净利落的行动,第一次暴露了明国陆军的规模化组织能力,震慑了敌人&友军,让一直缺乏直观感受的联军各部明确认清了形势,收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是的,在国内是青铜,出了国在这些南洋土包子面前,轻武装的开拓军就变成了王者。
开城后的事项波澜不惊。毕竟一路走来,已经开了足够多的城,大家也都麻木了。
不过流程终归是要走的。开拓军进城后,第一步就是收降守军,用火枪压制城内所有战略地点。
控制全城节点的行动很顺利,因为守军骑士早已失去了战斗意志。之前要不是王博故意放水,守军大概率是坚持不到今天的。
这一点很快有了验证:根据俘虏交待,负责镇守西贡的柬埔寨副王,在看到地平线上出现民居被焚烧的烟柱当夜,就带着金珠财宝从西门出城跑路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博阴沉着的脸面轻松了不少:副王身为柬埔寨王国最高层,是一定知道朝局内幕的。
这一次副王不战而逃,大概率说明,金边府上层早早就默认放弃了低地领土。
心情由阴转晴的王大司令,在部队接管西贡城的当天下午,率领亲随,骑着高头大马,踏进了西贡城。
和明人习惯的府城不一样,西贡这种纬度更低的城市,建筑格局明显比越南那边还简陋了很多。
城市里河道密布,密密麻麻的小船随处可见,数量最多的建筑物是贫民居住的竹棚草屋,里面躲藏着惊恐的西贡贫民,砖石建筑很少。
在脑中回忆了一番“生前”某些电视镜头中的南亚民居,发现和眼前的实景差不多之后,王博也只能摇摇头,率兵进了副王府。
遍地狼藉的副王府,是城中最豪华的建筑,勉强配得上“深宅大院”的明朝缙绅档次。
王司令入府,坐进大堂,二话不说,就把令来行。
首先是打发北越人滚蛋。
在这之前,南洋攻略团队定下的战略,是尽可能利用北越人做炮灰来侵占更多的南方土地。
可是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局发展,南洋团队发现,之前是有点思虑过头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无往不利,即便是远离本土的陌生地区,依旧能令穿越者身强体壮万事如意。
既然这样,那有些事就不用太过谨慎,可以适当快速推动发展进程。
本着这个思路,在北越朝廷统一一事上,穿越者毫无顾忌地和郑王爷翻了脸,不但按计划保下了阮氏族人,还额外插手武装了阮氏核心部队。
这样一来,公开扶持叛逆,就等于彻底和北越新朝翻了脸。
但同时也收获了一支相对忠诚的外围武力。
那么到了西贡破城的这一天,北越兵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也榨取干净了:之前联军在湄公河平原烧杀抢劫打草谷都是打着北越朝廷的名义去做的。
现在,王博要打发北越人滚蛋了。再往后经营湄公河产粮区,乃至攻打暹罗这些好事,都和北越新朝廷没关系了。
虽说这一路走来,北越主将也看出了盘踞西贡对于国家的好处。然而远在顺化的北越新朝廷现在还忙于整顿内务,根本顾不上将视线投射到湄公河平原。
所以面对王大司令这个再及时不过的要求,刚刚产生了一点占坑想法的北越主将,也只能咬牙点头应是,答应带部众“回国”。
北越主将很清楚,形势比人强。眼下明人的火枪队占了城池,还有阮氏兵马帮衬,自家这点人根本不是对手。万一起了龃龉,自家一定会吃大亏。
再说了,主将其实也没有从自家王爷那里得到什么捣乱的授权。
嚣张跋扈的王司令,压根没有正眼再看军将的动作……不识时务的人就没有好下场,明天再让老子看见你们在西贡周围晃悠,说不得就要开枪送客了。
打发走一干厌物后,王司令搓一搓脸,堆起笑容,下令召见侯在门外的一批客人。
什么客人呢?明人商贾。
后世有远赴非洲卖小商品的哥们,十七世纪也有在南洋各个城邦开门做生意的明人商贾集团。
这些明商熟知当地情况,又能写会算,血脉同源,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带路党吗?
事实上,南洋都督府之所以敢大踏步的“占地”经营,这些熟知各地情势的明商就是重要筹码,早就被纳入总体计划中了。
这也是明商们能第一时间来到副王府参见王大将军的原因:情报部门在发兵之前就派人来西贡联络沟通了。
商人们没有失望。
身为军人的王博极其干脆,双方甫一见面,司令大人就掏出了一叠由广东总兵府签发的委任书……明朝叫告身,开始搞火线提干。
火线干部们这次算是抄着了,他们从这一刻起,真是坐上了火箭,从平民一夜间被提拔到了副县级……整个湄南河平原被总督府划分了若干区县,火线干部们统统就地升任副贰官:县丞。
这种人人有功练……有官做的大场面,原本只是打算来当几天带路党混一点工业品分销权限的本地明商震惊了!
下一刻,王大人承诺:只要各位老实辅佐舰队随后送来的那些本土县令,那么大伙的好日子还在后面。到时候你们每家都可以在这肥沃的湄公河两岸跑马圈地,开种植园,给子孙挣下一份传世家业。
第635节 郑和岛
一直以来,随着某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茁壮发展,如今的大燕国,触角每伸到一地,基本都有了一套固定的开发流程。
因地制宜,核心程序不变。
远离大明的西贡城也不例外。
狭小逼仄的传统城池,缺乏各种市政设施,不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发展规划格局,还经常爆发各种传染性疾病,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西贡这种并不算大的传统城池,入驻的南洋总督行辕还有更深一层考虑:举目皆敌的地方,起码在一开始的时间里,城池里面最好只住自己人。
想清楚后,大佬当日前脚入城,后脚就颁布政令,开始按照标准套路整治起来。
第一步自然是迁民。
一张白纸好做画。迁出居民,才能改造城池。最终,城池内只会留下军营+官廨+仓储的功能性建筑群。
可以理解为十七世纪的租界。
动迁的顺序很清楚,先是西贡城内的贫民区,然后是中产,最后是有钱人。一个月时间内,陆续都被拿着刀枪的士兵“动迁”,出城别居。
在大明这么搞,当政者要考虑“民怨沸腾”这个命题。穿越众当初宁可从无到有建设新区也不愿意开发广州城,就有这个顾虑在里面……大规模动迁容易出事情。
然而在西贡,无法无天的邵大总督压根没有和土著商量的意思,一切以效率为导向,不服……照着我这口刀说话!?
不消说,无奈被赶出城的柬埔寨土著肯定是有怨气的。可令人惊诧的是,没过几天,怨气首先在贫民群体中消散了……
某些人的手段永远是老一套,但是永远管用。
首先,被赶出城的贫民,马上得到了一份工作:拆除城里城外的“杂乱”建筑,清理垃圾,收集建筑材料。
所有人手被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负责在城内平整地基挖掘排水系统,修建新的功能建筑区域。
另一部分人负责在城外建造新住宅区……经适房。
在雨热地区,所谓的经适房,其实就是最常见的吊脚楼而已。只不过这一次修建的吊脚楼是标准化产物,建造速度非常快。
最后一部分人负责去周边地区收集建筑材料。
贫民得到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居住在城外经适房小区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慷慨的外来者,拿出了闪亮的钱币和各种日用品来支付工钱。
在盛产稻米的湄公河平原支付工钱,北方通用的粮食并不好使,硬通货是千里迢迢运来的日用品。
事实上,广袤的东南亚地区,过去现在存在的众多古国,都是华商所建。华人早在汉朝时期就推动了蛮荒地带的文明进程,也令土著知晓了各种中国日用品。
平时同样干着苦累的工作,拿着微薄报酬的贫民,在有了容身的居所,领到精美的铸铁汤锅和瓷碗后,很快就忘记了之前所有不快,开心地为外来者服务起来。
不能怪贫民的思想转变太快。
无论哪个时代,何种政权,生活困顿的贫民阶层,是最容易转变的群体。
更何况现在是十七世纪,是家天下、土王、部族、贵族和封臣的时代。近代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远没有在民众中形成,人类效忠的第一对象是自己的家族。
于是,当贫民发现日子反而比之前更好之后,很快就安心给外来者工作了,他们没有任何后世人所具有的思想包袱。
最大的群体安顿好后,剩下的中产和富人们,总督府并没有没收他们的财产,而是大方的允许这些人自由选择:带着浮财回归北方高原,也可以留下来做个顺民。
当然,前者在平原地带所拥有的私人土地,就要被没收了。
所谓善财难舍,一部分人最终还是冒险留了下来。这些人之前大多都是商人,有冒险精神。他们赌这一次,希望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所谓总督府,不会在事后侵夺他们的家财。
带着家眷和金银回归金边城的,大多都是一些柬埔寨权贵。这些人之前在西贡做人上人,靠的是王国的权威。这一次柬埔寨势力撤出低地,之前所谓的权贵没了倚仗,自然要跑路的。
邵强给这些权贵统统放了行。在他眼里,权贵留下的私人田庄才是最珍贵的。至于那点浮财……对于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根本不是事。等翻过年再和柬埔寨佬做生意,用杂货换回来就完事了。
时间:1634年10月底,联军占领西贡2个月后。
地点:西贡城外。
往日的城池,如今除了特有的石块城墙外,其余内外已经大变了容貌。
城头上用来守城的拍杆这类物事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拿着火枪的守军和青光闪闪的火炮。
城下,之前凌乱散落的菜市米市鱼市等等包括城关居民都已经重新安排。整齐敞亮的功能性竹木大棚,正在按照规划修建。
这其中位于城南,顺着湄公河岸延伸的码头区,是目前的重点基建项目。
在未来,河岸两旁会出现一连串的码头和仓库。一个大型的稻米交易市场会出现在这里。
无论是本地产的稻米,还是来自暹罗、印度,乃至印度尼西亚荷兰人地盘的稻米,未来都会在这个市场内交易。
然而今天的主题并不是稻米市场。
就在城外的码头区,战船云集,士兵景从。南洋总督府的所有大佬,此刻都聚集在码头上,正在给一支探险船队送行。
船队由三艘先进的浅吃水型蒸汽运输船和一艘黄埔级巡洋舰构成,指挥官是南洋舰队司令沙正明本人。
船队的货仓里,不但塞满了各种补给物资和建筑材料,另外还搭载了200名开拓军士卒。从码头上就能看到,船队的吃水线压得很深,属于重载船队。
这支探险船队意义重大。
穿越众第一次实质性的,将手伸向了几种南洋出产的战略资源:橡胶、镍铬矿,以及石油。
自1627年首批穿越者来到本位面,匆匆然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
7年筹措,7年准备。时至今日,穿越者们实在是等不住了。对黄包车轮胎和不锈钢的渴求压倒了一切。
于是,新出炉的大燕国,不惜采用风险巨大的“蛙跳”战略,不惜在身后留下越南这样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也要在远离本土的西贡建立基地。
一切都是为了今天……仅仅在占领西贡2个月后,连地皮还没有踩熟,探险船队就不顾一切要出发了。
“老沙,这一路上海况复杂,千万小心。”
紧紧握着沙正明的双手,前来送行的邵强邵总督一再叮嘱。
“呵呵,没事的。”沙正明身高体阔,面上也是一副让人放心的模样:“有雷达和声呐还怕什么,话说这些设备也是让那几位出血了啊,都是虎口拔牙,现场进口的。”
沙正明的笑话貌似令严肃的送行场面一松,大家纷纷附和着笑了起来。
然而笑声掩盖不住知情人士眼中的担忧:探险船队此行的目的地,海况陌生,地形复杂,光外围就有几千个零散岛屿礁石环绕。在十七世纪的原始环境下,还有无数暗礁在海面下林立,此去凶险异常。
那么仓促起航的探险队,此行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呢?
答案是“郑和岛”。
在后世,郑和岛被称为巴拉望岛。
这是一个长条型岛屿,位于菲律宾西南方,和西贡隔海相对,两地之间的海程有1000多公里。
在西贡和郑和岛之间的这一片海域,就是后世国人耳熟能详的南海。海域中有着另一处人们熟悉的地名:南沙群岛。
前文说过,包括郑和岛在内的菲律宾所有岛屿,过去存在的众多古国都是华商所建,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菲律宾这个国家,这一块殖民地,二战后才从美国手中乞求到了独立,代表不了“正朔”。
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南海周边众多古国的宗主权。而在后世,自从菲律宾擅自把中国南海改为“西菲律宾海”之后,在中国民间把巴拉望岛称为“郑和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