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232章

旅明-第232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守遵化,硕托是作为阿敏的副帅来统领遵化兵马的。双方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各自负责哑铃两头。
  当他在深夜听到三屯营被攻占,阿敏遭到敌军进攻的消息后,不由得大吃一惊,险些以为自己听错了。
  令硕托吃惊的,不是阿敏,而是三屯营的消息。
  后金大军已经入关好几个月,算算时间,从明国各地赶来的勤王兵马早已多得不像话,所以有部分兵马不在西边的蓟镇干耗,而是从南边的华北平原发起攻击,直接找上阿敏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三屯营的丢失,却像晴天霹雳一样砸在了硕托脑门上,令他头晕目眩。
  “嘭”的一声,硕托一拳砸下,桌面上烛台跳动,墙壁上光影闪烁,屋里明灭不定。
  “来人啊,传东门牛录来见我。”
  从官帽椅上起身的硕托,不停在屋中走动,满脸凝重——他现在首先要做的,是验证消息的真假。
  不过他自己也知道,这个消息大概率是真的:三屯营就在40里外,派人去一查便知,没办法作假。
  不一刻,见把守东门的牛录进门,硕托劈面问道:“前几日派去东边的哨骑可有回报?”
  牛录一脸纳闷:“昨日和今日尚未见来人。”
  “啪”的一声,硕托当头就是一马鞭:“为何不来禀报?”
  牛录被打傻了,捂着流血的额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正常情况下,从阿敏那边返回的哨骑,由于路途原因,耽搁一天半天也是常有的事。这次虽说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但是也没有严重到惊动硕托的地步?
  所以牛录傻眼了。
  “来人啊,传穆尔特。”
  硕托这时候已经顾不得这个傻子牛录了,挥手赶人出去后,赶紧传来自己的亲兵牛录,匆匆面授机宜,命他带人去三屯营查看。
  打发走穆尔特,硕托又细细盘问信使,这之后,他便如困兽一般在屋里来回走动起来。
  硕托是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信使说谎上的,所以现在对于他来说,局面已经极度危险了。
  相比起丢了三屯营,阿敏那边已经是无足轻重了——阿敏可以随时走人,可他硕托的后路被断了啊!?
  之所以说三屯营是咽喉要地,就是因为三屯营北边是喜峰口,大军可以一路沿着滦河河谷北上,沿途解决饮马问题,然后出关墙,往东,再钻出辽西走廊回家。
  现在被人不知不觉间爆了菊,硕托部的局面就十分凶险了:处于被前后夹击的状态且不说,即便是想走,一系列当初入关时破开的关卡都在三屯营以东,不拿回来三屯营,怎么走?
  或者硬着头皮直接从遵化以北入山?
  “不妥。”硕托想到这里,又无言地摇摇头。
  遵化以北的长城关隘都在明军手中,虽说这些关隘防守力度不足,但是不要忘了,现在他手上的兵马,是只有两千人的丧家之犬,不再是之前入关时饿红了眼的八旗大军了。
  对手只要稍微阻拦一下就够了。
  因为一旦遵化兵马弃城而出,那么早已紧张对峙月余的蓟镇明军一定会衔尾追杀过来……到时候前有险山雄关,后有无数追兵,他这两千人在燕山的崇山峻岭里连骑阵都摆不开,势必会全军覆没。
  “还是要从三屯营走!”
  硕托这一刻下了决心。
  促使他下决心的原因很简单:对手人少。
  根据信使的口供,三屯营应该是被小股部队偷袭掉的,对手人数不足,城周左近连哨兵都没有。
  硕托本人也认同这一判断:不可能有大股人马偷偷潜越遵化和阿敏那边的三座城而不被发现,所以三屯营一定是被小股精锐偷袭了,没准是城下有密道,被熟悉地形的明军钻了空子。
  这样一来,硕托部就有机会重新夺回三屯营,然后走人。
  另外,既然对手人数不足,那么实在不行的话,大部队也可以强行从三屯营面前冲过去,去走廊东边和阿敏的部队汇合,然后一同从冷口关,白羊峪等隘口出逃。
  拿定主意后,硕托开始焦急等待哨探的消息。
  将将到了破晓时分,满脸鲜血,狂奔而回的穆尔特带来了确切的噩耗:三屯营被人占了。
  当时他们一队举着火把的骑兵夜奔到三屯营城下后,派人去叩门,结果城头上一看掩饰不住了,便一通连珠枪打了下来,打死了几个旗兵不说,穆尔特的坐骑也被打倒,摔了他一脸血。
  硕托听到这里,再没有犹豫,当即站起身大喝道:“传我将令,全军打理半个时辰,之后留一个牛录死守遵化,其余人等随我去拿下三屯营!”
  随着硕托一声令下,遵化城里的两千兵马像沸腾了一样开始做起全军出城前的准备。
  早上六点半整,硕托带着全军开了遵化东门,径直往40里外的三屯营杀去。
  ……
  硕托开城的同一时刻,遵化南北两面的山林里,顿时冒出了滚滚黑烟。
  作为突出部的遵化城,这段时间以来,已经被蓟镇的明军用半包围的形势看守了起来。
  不光遵化南北的山峦有瞭望哨,便是遵化西部的小平原,平日里都是明军和鞑骑互相渗透的地带。
  所以当两千人,四千多匹马的大部队滚滚而出时,遵化周边的各处望哨和探子便通通发出了信号,通知蓟镇方向:遵化有变。
  孙承宗亲密战友,武经略,获赐尚方剑,总理诸路勤王大军,右都督马世龙同志,于后世蓟县县治的军城里,第一时间得知了硕托跑路的消息。
  马世龙此人是宁夏卫世袭军官,回族。之前由武举中试,历任宣府游击,三屯营总兵官等职。
  当时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出镇辽东,便推荐马世龙随行,担任山海关总兵,协助镇守辽东,后积功加右都督衔。
  1625年,马世龙在镇守辽东时,误信降将刘伯澲裕陕持住⒗畛邢认∫荩峁酥屑粕硭溃鹗陌儆嗳恕
  这件事给了当时正在和东林党激烈斗争的魏忠贤九千岁一个大把柄,然后孙承宗和马世龙两人,就统统被九千岁赶回老家当吃老米去了。
  到了4年后的己巳之变,后金大军入犯京畿,崇祯在惶急之间,就想起了曾经督师蓟辽的老孙头和镇守山海关的宁夏马回回这一对组合。
  于是这二位再度被起用。孙承宗挂大学士,兵部尚书衔,总理勤王军。马世龙代了战死的满桂武经略之职,获赐尚方剑,担任了京城大军总管。
  这一对组合一文一武,配合默契。如今一个守着蓟镇咽喉,另一个守着山海关,统管了全部勤王军和山海关的常驻军。
  真实历史上,坐镇山海关的孙承宗,会在5月初和蓟镇马世龙沟通完毕,然后双方同时发兵,将遵化和永平的后金兵统统赶走,马世龙还捞了400多个首级。
  而在这个位面,由于穿越众插手,所以马世龙今天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硕托跑了?
  狼烟升起后不久,诧异的马经略又接到了接连不断的哨探:硕托真跑了!
  到了这时候,和鞑子打了多年交道的马世龙,已经有点半信半疑了。
  是的,就是半信半疑。此刻在马世龙身边的众多明将,包括食人魔祖大寿在内,统统都是半信半疑状态——难不成是硕托给大伙挖的坑?回马枪?
  没办法,这几年实在被鞑子给整害怕了,大伙不得不小心从事。
  于是马经略在经过和部下充分讨论兼深思熟虑后,做出了如下稳妥选择:先派出五千步兵试探性攻打遵化城,与此同时,派出500名骑兵绕过遵化,吊在硕托身后看看风向再说。


第457节 各方(二)
  马世龙派出的两路应手陆续传来了消息。
  首先是骑兵。
  500骑兵绕过遵化城后,发现居然没人出来拦截,看来城里果然是空了。再之后,骑兵在东去的山口,被后金骑兵给堵住了。
  硕托久经战阵,自然不可能在如此局面下还允许尾巴吊在后边,所以在山口留下了300骑兵阻击。
  双方都没有作战的意愿,于是就这么对峙了起来。明军这边虽说没有上去冲杀,却立即派出多名哨骑钻进南北两侧的山麓,打算继续跟在硕托后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骑兵这一路僵持住之后,5000名步兵接到军令,清早从后世的石门镇卫所城出发,急匆匆走了40里路,午时赶到遵化城下,然后就被冲散了……
  这种局面很正常。从各地赶来的杂牌军战斗力极其散乱,再加上士兵是急行军赶到遵化的,连气都没来及喘一口,就被城里出来的白甲兵给杀散了。
  然而这就足够了。
  手握二十万大军的马世龙,根本不在乎那点人被杀散。马世龙在乎的是真实情报:鞑子主力是否真走了?遵化有没有埋伏?
  通过这两手骑步兵试探后,确切情报来了:出城的鞑子数量极少,杀散来人后,根本连战场都没打扫就匆匆回城了。
  这一情报,再加上骑兵方向传来的侦查消息,马世龙现在可以确定:硕托是真走了,带着大部队走的。
  既然这样了,那还等什么?
  于是马回回当即下令,命祖大寿率领本部三千精骑衔尾“追杀”……定要叫硕托全军……留下……点什么,不能就这样白跑了。
  而老马本人则亲率十万大军,由麾下勇将曹文诏打头,从蓟门(今蓟县)出发,准备以饿虎扑食之势四面回环攻打遵化城,定要教城内的鞑子(300人)首尾不能相顾,拿下光复大业首胜!出一口二十万人被两千人堵了这么长时间的恶气!
  ……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穿越众这两天搞出的事情实在是足够大,所以在1630年4月2日这一天,华北的明清战争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一举打破了之前的沉默局势,各方势力纷纷做出了应对。
  这天正午,穿越众从永平城出发奔赴三屯营;同一时间,硕托部开始攻打三屯营;遵化方向,出城的少量白甲冲散了马世龙派出的试探部队。
  就在各部纷纷调动厮杀的同时,还有一股势力也及时对战争局势做出了反应——坐镇在山海关的兵部尚书,总理军务,赐尚方宝剑,坐蟒袍,武英殿大学士孙承宗孙老头。
  老孙头其实在昨天就收到消息了:迁安方向出现了狼烟。
  盘踞在山海关一带的明军,这些日子来,其主要的作战目标就是以阿敏为首的永平三城。
  山海关距离永平只有100华里的路程,双方在这之前,和马世龙对峙硕托一样,都是侦骑四出互相给予军事压力,保持着小规模接触。
  昨天收到信报后,孙承宗当即加强了侦查力度,派出大批哨探,想要弄明白鞑子升起狼烟的原因。
  老孙头现在的局面其实是很尴尬的——后金部队占据了永平至遵化一线,导致他和马世龙联络困难,老头现在相当于被困在了山海关。
  真实历史上,孙承宗和马世龙之间,直到5月份才联络沟通完毕,制定了总攻计划,约好了时间同时发动,最终将所有后金军一举赶走。
  所以在昨天得知有狼烟后,孙承宗是不敢将希望寄托在明军攻打迁安城的。
  毕竟他和马世龙还没有商量好,蓟镇方面绝对不会冒险发动大军进攻,而且还打到了迁安——这就意味着遵化和三屯营已经被拿下,深知明军战斗力的老孙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迁安县城的狼烟,在老孙头看来,鞑子一不小心误放才是最合理的解释。
  不想在入夜后,有哨骑回来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永平城在下午发生了战斗,城外有出现巨大的炮声,远远看去,貌似有人在攻打城池,有火药闪光。
  老孙头这下不淡定了。
  单一的狼烟不能说明什么,但是既然连永平城也出现了状况,那他就不得不考虑马世龙分兵从南边唐山方向绕过来的可能性了。
  然而十七世纪就是这么令人捉急——任凭老孙头急得跳脚,但是来回二百里的快马路程,使得信息传递不但缓慢,而且还有误判和错漏,导致老孙头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于是他只能连夜再放出去几波哨探强力侦查永平迁安。
  第二天拂晓,拼死赶回来的第一拨哨探,给老孙头带来了一个惊天消息:昨夜永平城四门关闭,城中喧哗吵闹,从高处望去有很多火头,貌似有人在屠城烧城。
  目瞪口呆的老孙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莫非真是马世龙打下了永平?按这个作风来看,怕不是祖大寿亲自领兵?
  到了上午,冒死接近永平的第二波探子回来了,这次的消息更惊秫:不是烧城也不是屠城,是城中土著在彻夜吵闹吃烧烤。
  另外,永平已经被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曹XX拿下了!(古代的旗号只有姓没有名,哨骑只看到了一个斗大的曹字)
  孙承宗“咣当”一声就坐回了官帽椅——信息量太过巨大,老头需要集中血液到脑部思考,腿撑不住了。
  在巨量的纷乱中,花了好一会功夫,老孙头才从脑袋里把那位有钱的南方总兵调了出来,然后回忆起了之前双方写信互动之事。
  “你所言当真?没有被土著诓骗?”
  想了半天后,孙承宗还是觉得哨骑所言太过玄幻,他不敢相信。
  “大人,千真万确!”哨骑回道:“南兵穿着绿袄,小人隔门搭上了话,打问了几句。”
  哨骑顿了顿后,又讲了些细节:“永平城头已然换上了那位总兵的旗号,城外有土著在挖坑埋鞑子尸首,小人去看了,足有上千具,俱是精壮无头鞑子。”
  “如此说来,阿敏全军覆没喽?怕是迁安的鞑子也没讨好!”
  孙承宗说到这里一拍手:“来人啊,速传朱总镇,张参政二位来见我。”
  不一刻,挂宁远前将军印,暂代山海关总镇的老将朱梅,以及永平路兵备参政张春二人,匆匆跑来参见老孙。
  这两人一文一武,是朝廷派驻在山海关,协助老孙掌控当地近五万大军的关键人物。
  再一次听取了哨探的情报后,这两人也傻眼了:“当真有其事?”
  哨探:“……”。
  就在这时,之前派去更远一点的迁安城的哨探也回来了。这一组哨探的到来,结束了真假辩论:迁安县城已经光复,城里现在在自治,就等县太爷去上任了!
  强行按捺下对这位曹总兵的一切疑问,孙承宗和两位文武简短商量一番后,最终决定,由老将朱梅亲率骑兵一部立即出发,去永平城一探究竟。
  而孙承宗和张春则在山海关备兵,一旦永平的消息传过来,这边再增发步卒。
  于是老将朱梅当即点选了三千精骑,从山海关出发,直奔永平城而去。
  朱梅这员年逾五旬的老将,说起来也是比较有牌面的。此人在漫长的为大明皇帝服务的军旅生涯中,曾经“五挂将军印”,多次参与对后金之战,算是廉颇,严颜这样的老军人了。
  这一次挂宁前将军印,是老头最后一次上阵,临时差事——老头本来都退休回家了,结果后金入寇,朝廷又把他征召起用。
  带着三千精骑一路狂奔,朱梅赶到永平城时,已经是下午了。然后部队来到唯一完好的西门吊桥外,和守城的官吏民壮交流清楚后,永平开城了。
  这之后,朱梅得知了关于穿越众在永平的一切。得知了消息的孙承宗,不顾年高,一路快马加鞭赶到了永平。
  在确定了所有传说都是真的后,极度震惊的老孙头当即就打算点起兵马,跟着穿越众的脚步往三屯营方向赶去。
  可是此刻天色已暗,已经是4月2日入夜时分,穿越众在中午出城后,已经将老孙头远远拉在了后边。于是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