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第4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虽然朝廷有严令严禁和郑家做生意,但是商人都是逐利的,郑家拿出来三倍的价钱购买物资,泉州的商人自然蜂拥而至。
作为泉州的地方官辛自修对这种事也睁一眼闭一眼,倒不是他不想管,而是当年皇帝为了让郑成功有实力抵抗满清,所以默许泉州商人走私。到了后来朱由榔和朱宏三闹翻,这时朱宏三在想对郑家实行禁运已不可能,泉州这里已经形成大批的既得利益团体,根本不是皇帝一纸命令就能管得了的。
辛自修接到巡抚衙门的行文,叹了口气,他知道永历皇帝被抓,南明最后一个皇帝也失败了。辛自修虽然是朱宏三的官,但是辛自修中进士可是崇祯年间,所以对燕王一脉还是有些感情的。
辛自修看到巡抚佟大人让他找寻一个人去联系郑成功,辛自修就明白皇帝要招安了,同时也预示泉州这里的走私也干不长了,郑成功都投降了还走私给谁
辛自修拿着信想了一会儿,决定找泉州城里的杨大官人,杨朝。
杨朝当年是跟随郑芝龙开肯台湾的第一批人,和郑家中一些老人比如何廷斌、杨天生、陈衷纪、杨英都很熟。只是当年郑芝龙降清后,杨朝感觉跟着郑芝龙没意思,才回到家中养老。但是正因为这一点也救了杨朝,因为杨朝没有投降满清,所以朱宏三才没有对这个海盗头子清算,并且杨朝的家产都得以保留。:
第八百二十七章 厦门
杨朝跟着郑芝龙那几年很是弄了些钱财,回到南安老家大兴土木当起了乡绅。
这时因为李成栋反正,郑成功被迫退守金门厦门,最后没办法又退到台湾。这个时候台湾可不是鹿鼎记中描写的那样人口稠密,台湾真正发展的时候是清末。这个时期的台湾除了在台南有一万多人口外,全岛都是土人。
郑成功退到台湾也没办法,手下数十万人还要吃饭,这时郑成功派人回乡找到了以前父亲的老兄弟帮忙,其中就有杨朝一个。
郑成功找他们很简单,就是需要粮食物资,要不不用等什么反攻大陆了,直接在台湾就饿死了。
杨朝原本以为郑芝龙投清后队伍就散了,没想到当年那个郑大木还有这个气魄,将郑芝龙的余部收编,并且还将台湾的荷兰人赶走,占了台湾。
杨朝本来不想和郑成功有什么牵扯,毕竟杨朝已经四十多岁,多年的海上生活对他的身体损害很大,他已准备在家养老。但是老兄弟们都要饿死了不管实在心中过意不去,没办法杨朝只能再次铤而走险,开始往金门厦门走私粮食、食盐等物资。
最开始几年因为朱宏三还要郑成功一起抗清,所以检查不严。但是随着满清失败,朱宏三占领全国,福建沿海对走私船管理的力度越来越大。杨朝也知道郑成功失败是大势所趋,但是自己已经被卷到这里,再要脱身就难了。
今天杨朝正在泉州城家中闲坐,门外家丁来报,知府辛大老爷有请
杨朝一听心中叹了口气,在两年前朝廷加大清查走私力度,这个辛大老爷要钱越发狠了。
但是杨朝再厉害也斗不过官府,更何况杨朝现在也没有怒海争锋的心思,家中老婆小妾、儿子女儿一大堆人,自己要跑也舍不得。
没办法杨朝只好通知账房,在拿出五千银元汇票,带着出门去了知府衙门。
进入泉州府衙门,杨朝得知知府大人正在后宅书房等候自己。杨朝听到就是一愣,杨朝自己是海盗,知府是进士大老爷,虽然自己给知府没少送钱,但是知府辛大老爷在内心中还是看不起杨朝的。以前来送礼都是衙门二堂落座,连一杯清茶都没有,今天不知道怎么了竟然让自己去后院书房
要知道那些知识分子讲究的升堂拜母,就是把你让入后宅,引荐老婆孩子给你,这可是世交才能这么办的,杨朝被知府弄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杨朝被家丁引到后院书房,知府辛自修穿了一身便服,正坐在书房中等候。
辛自修看到杨朝来了赶紧站起身来到门口迎接:“杨老弟,快请进来来人,上茶,用今年新到的大红袍”
杨朝听辛自修这么说真是受宠若惊,以前来的时候都是茶叶沫子,没想到今天上大红袍了。
杨朝不敢有什么过分的想法,虽然辛自修对他这么好,但是该有的礼节一定要有。
杨朝双膝跪倒说道:“草民杨朝拜见老父母”
“快起来,杨兄弟是泉州的士绅,快快请起”辛自修赶紧双手将杨朝搀扶起来。
杨朝自己知道,虽然自己顶了一个士绅的帽子,但是这个身份完全是拿钱买来的,至于学问那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杨朝起身后将怀中的银元汇票拿了出来,放到辛自修面前说道:“老父母,这是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辛自修笑了笑,挥手让家人将银票拿下去。辛自修是从四品知府,每年的俸禄足足有三千二百银元,虽然没怎么看上这五千银元,但是谁还能嫌钱咬手不是
“杨老弟,以后就不用这么破费了估计你们的活计也要结束了”
杨朝听辛自修这么说大吃一惊,他以为朝廷要加大稽查走私的力度,台湾、金门、厦门这三地可是有三十多万人口,所有粮食都仰仗大陆,如果真的不能运粮了那这些人就要全部饿死。
杨朝心中着急,赶紧站起来问道:“老父母,难道朝廷要海禁了”
辛自修看到杨朝这付模样笑道:“杨老弟,并不是这样。在去年十一月份,盘踞在云南的桂逆朱由榔已被活捉,手下数十万士兵不是死了就是投降。这倒其次,最主要的是朱由榔给皇帝陛下上书自称得位不正,承认皇帝陛下才是大明正统。台湾的郑成功不是奉桂逆为主吗现在他主子都投降了他也快了吧”
杨朝听辛自修这么说才放下心来,可是马上心又提了起来,朱由榔完蛋了那下一个是不是轮到台湾了
杨朝小心翼翼的问道:“老父母,既然桂逆完蛋了,那朝廷是不是要对台湾用兵了”
辛自修笑着说道:“杨老弟说的很对,不管哪个皇帝都绝对不能容许有法外之地。不过杨老弟放心,神武皇帝陛下赏罚分明,当年延平郡王有南京破敌之功,并且为了家国大业,能及时和郑芝龙划清界限,这些皇帝陛下是知道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皇帝陛下才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就要烦劳杨老弟的了”
杨朝听辛自修这么说才长出一口气,接着拍着胸脯说道:“大人放心,草民和台湾那边有些关系,有什么需要草民办的请大人安排”这倒是杨朝的真心话,这几年福建太平,杨朝手中还有银子,很是过了几年舒心日子,杨朝也不想再回到过去那种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辛自修听杨朝这么说笑道:“这个就要麻烦杨兄弟了,这里有一封信,是本官亲笔所写,请杨兄弟找个机会送过去杨兄弟放心,只要事情办成,依着杨兄弟的功劳,必定能封一个官位,到时候老夫就要称呼杨兄弟为同僚了”
杨朝被辛自修的恭维声叫的飘飘欲仙,这个官职可是对他有绝对的吸引力。当年郑芝龙纵横七海,手下士兵三万多人,战船上千艘。这种实力当朝廷给了他一个五品游击将军的职位后,郑芝龙就屁颠屁颠的去泉州报道了。现在杨朝听要给自己封官,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杨朝激动的跪在地上说道:“请大人放心,草民一定将书信送到,并且说服郑成功来降”
杨朝说的激动,但是辛自修并没有放到心上,他是一个成熟官僚,自然懂得这种招安大事哪里是一封书信就搞得定的事。不过看到杨朝的积极性这么高,辛自修也不好打击他,只好将他搀扶起来,用语言激励他。
“好,杨兄弟,这是书信,带上就去吧本官在这里等候你的好消息”
杨朝拿着知府大人的书信,兴致冲冲的出了门,回到自己家中马上安排船只,准备去厦门。
郑成功虽然去了台湾,但是他的大部分实力都留在金门厦门二岛,金厦二岛地处海边,风沙极大,尤其是金门岛,面临台湾海峡,凛冽的海风每每掀起沙尘向内地推进,不断吞噬良田。因此,金门岛上的田地含沙量较大,种植水稻的收获不高,自从番薯传入后,岛民大种番薯为食,粮荒稍有缓和。至于厦门岛,虽可种水稻,但因淡水供应有限,岛民多以渔业为生。
金门与厦门之间的厦门湾是一个优良海港。明代初年,朝廷在厦门岛筑军事要塞,驻扎永宁卫的中左所。
厦门港在明末清初的兴起,其实是月港与安平港发展的必然结果。厦门位于泉州与漳州交界之处,距离安平港与月港都很近,而且港口条件远胜于以上二港。因此月港与安平港的发展,必然要导致厦门港的崛起。
厦门港取代月港是在明末。月港最早是作为走私港口而出名的,其实它的航行条件不佳。明代后期,由于九龙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港口,大船不能直接入港,只能停泊在港口外围,用小船运货入港。
除了港口之外,明代厦门湾周边的城市有泉州府城、漳州府城及同安城,这三座城市都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众多,也可以说,安平港、月港及厦门港都是为这三座城市服务的。至明末清初,福建沿海的城市受到战争破坏,泉州城在清军控制之下,多次受到郑成功军队的攻击,漳州府曾被郑成功军队围攻,死亡人数据说有十几万。至于同安城,则发生了清军屠城事件,有五万多人死亡。
在延续多年的拉锯战中,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在寻找可保生命安全的世外桃源,这时厦门岛在郑成功长期控制之下,清军很难来到这里,所以,厦门城成为沿海居民避难的地方,数以万计的人口拥入厦门,使厦门从一个市镇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城市。
现在的厦门岛上有民众数万,再加上军队、商人、工匠,足足有十多万人。还有金门岛,这里也有郑成功的军队数万人。但是现在这些人并不听郑成功的指挥,驻守这里的守将是郑成功的族兄郑联,也是朱由榔亲封的定远伯。:
第八百二十八章 澎湖
郑芝龙投靠满清后他的海盗集团就散伙了,同时因为郑芝龙并没有指定接班人,所以原本庞大的郑氏海盗集团分裂成了三帮。
所以郑成功并不是接手父亲的家业,而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在郑芝龙投降满清后,郑成功和父亲决裂,带着五十多人逃回安平老家,投奔了叔叔郑鸿奎。
郑成功返回安平以后,他加强了自身力量的积聚,广泛召募文武人才。在他的感召下,原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举人陈鼎等相继而来。郑成功对他们礼敬有加,待如上宾,每遇重大事情都征求他们的意见,逐渐形成了一个政治上参与决策,联络各地抗清势力和治理地方的文官幕僚班子。同时凭借他在隆武朝廷内的地位和郑芝龙的旧关系,招集兵将,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
郑成功的部将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跟随他起兵的少数将领,如洪旭等人;二是福建沿海应募而来的有志之士,如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等;三是不愿跟随郑芝龙降清的将领,如施琅、洪习山、黄廷等;四是清朝派驻东南沿海的少数仍怀故国之思的将领领兵来归。
郑成功对于这些不同出身的将领大体上能做到一视同仁,惟才是举。特别是在军事组织上作了精心的改编,防止了将领拥兵自雄、飞扬跋扈的局面。这是他总结了弘光、隆武以来朝廷姑息养奸教训而采取的坚决措施。正是由于建立了极为严格的军事组织和纪律,郑成功才成为一位真正的统帅,而不是虚有其名的富二代。
这时郑成功虽然消灭了自己叔叔郑芝豹,将原本属于郑芝龙的势力收回大半,但是还有一部分精兵在族兄郑联、郑采手中有的史料说郑联郑采是郑成功的叔叔,但是这种关系和本书关联不大,本书就不深究了。同时郑联郑采可不是狗屁不是的郑芝豹,这二人对郑成功很是忌惮,不管郑成功如何宣召二人都不去台湾见面。
在几年前郑成功攻占台湾赤嵌城,郑联还将郑成功的粮道给断了,没办法郑成功只能在台湾一边种地开荒一边和荷兰人打仗,一共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攻下赤嵌城,所以郑成功心中恨死了郑联郑采二人。在历史上郑联郑采这二人也没得了好下场。
郑成功在台湾站稳脚跟后,在兵力上,他已经在郑氏集团中崭露头角,郑成功暗自决心首先要像他的父亲郑芝龙一样成为郑氏集团公认的霸主。
郑成功采纳施郎的建议,以亲亲通好为名,先给郑联送去稻米一千石,要求郑联让自己的军队登岸。郑联正因为缺粮发愁,又认为郑成功毕竟是自家人,爽快地答应了。等郑成功军全部到达厦门,突然将郑联部士卒缴械,随即捕杀郑联。郑联的部将陈俸、蓝衍、吴豪等人都被收编。郑彩部下将领杨朝栋、王胜、杨权、蔡新等人也在郑成功的招徕下,纷纷归降。郑彩失去了兵权,没办法只要回安平老家养老。
不过这个时空因为大陆上还有一个比满清更加强大的神武政权,所以在共同的压力下郑氏集团还保留着表面上的团结。
杨朝回家后准备船只,先去了厦门。郑家水师掌管泉州外海,不去厦门领取路条根本出不了海。
杨朝是郑家老人,并且这几年还为郑联走私粮食,所以郑联手下的士兵大部分都认得杨朝。
杨朝的船一靠上厦门码头,守卫码头上把总看到杨朝下船,上前施礼说道:“这不是杨老大吗怎么今天亲自来了”
杨朝不耐烦的说道:“老子今天有事,快带我去见定远伯”
那个把总看到杨朝着急,不敢说笑,领着杨朝走进厦门城。
厦门城是洪武二十年建成,城周长四百二十九丈,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厦门城不大,原本只有两千余户渔民住在这里,但是随着大陆战事激烈,很多沿海的渔民纷纷逃到厦门躲避战火,所以现在厦门城里城外都是人,足足有上万人。
杨朝来到城中的提督衙门,跟着报事的小兵进去拜见郑联。郑联三十多岁,长得如同地缸一样,满脸的水锈,一看就是常年在海上讨生活之人。
郑联看到杨朝进来笑道:“杨老叔,今天怎么亲自来了”
杨朝并不想和郑联说实话,因为郑联郑采兄弟并不是拥立永历皇帝,而是拥立当年的隆武皇帝。
当年隆武皇帝死后,郑芝龙势力四分五裂,郑联郑采还是继续拥立隆武皇帝,隆武皇帝死后更是拥立邵武皇帝。而郑成功就现实许多,在隆武皇帝死后马上转换门庭投了鲁王朱以海,等朱以海被朱宏三弄死后更是直接投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正因为两帮势力所属不同,郑联郑采才看不上郑成功。
杨朝知道郑氏集团内部的龌蹉事,所以今天根本不可能和郑联说实话,依着郑联火爆脾气,要知道自己受朱宏三委托来劝降,肯定将自己扔如大海喂了鲨鱼。
杨朝眼珠转了转说道:“郑将军,是这样的,老夫年纪大了思念当年的老兄弟,想去台湾看看何廷斌、杨英他们,请郑将军发下路条”
郑联听杨朝这么说嘿嘿笑道:“杨老大,都是本地狐狸你玩什么聊斋思念兄弟老子记得当年你和杨英他们的关系可不好”
杨朝听郑联不相信,没办法干笑道:“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