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锦绣 >

第413章

明末锦绣-第413章

小说: 明末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岁霜降后”进行,“历朝遵行”,所以史称“朝审始于天顺三年”,成为对在京立决重囚法定的每年必行制度。

    大明死刑复核权在皇帝手中,也就是不管邢部和锦衣卫的诏狱,在法律上都没有随便弄死人的权利,不过这是法律,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漏洞的。

    朱宏三听侯恂这么说有些犹豫,以前朱宏三为了给地方督抚权利,每次任命督抚是都有便宜行事的权利,也就是四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但是现在已经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在给督抚这种权利就有些过了,毕竟全国所有的生杀大权都要操于皇帝一人之手。

    朱宏三看了看侯恂,最后还是决定给他这个权利,毕竟北方乱了这么长时间,不用重典不能快速的恢复社会秩序。

    “好朕可以答应你,给你便宜处置之权,但是只是针对盗匪,平民和官员还是要走正常的司法程序”朱宏三并没有将权力完全放开,只是给了侯恂一半的权利。

    至于第二条粮食很好解决,南方握有大量产粮区,并且还有吕宋、安南这种地区,再加上土豆和玉米已经在广东大面积种植。这种东西虽然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但是没吃的时候狗屎都能舔两口,有这种东西吃还不满足吗

    侯恂的条件得到满足,这个老家伙愉快的下去准备上任,接下来朱宏三还要接见军队将领。

    朱宏三只带来四个师,其他所有部队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集结在扬州这里。当然打仗不是比人数,扬州这里水网密集,也不是二十多万军队能展开的。所以朱宏三决定兵分三路,骑兵归李元胤带领走中都凤阳去徐州,五个师的火枪兵主力由赵国栋带领,沿着运河北上攻占满清在南直隶最后一个重镇,淮安。还有两个师由赵国良带领,上船北上去朝鲜,从鸭绿江口的九连城登陆,抄满清的老家沈阳。

    在扬州休息三天后,朱宏三立刻带着部队出征。在扬州北门城外,朱宏三让李承恩宣读圣旨,任命建宁郡王世子李元胤为骠骑将军,带领所有五万骑兵走凤阳,李元胤接旨后带着所部骑兵沿着官道奔凤阳而去。

    五万骑兵,马匹就有八万多,飞驰开来马蹄声如同奔雷一样。坐在朱宏三身边的皇孙朱升铎兴奋的大叫:“骑兵好威风”

    朱宏三摸了摸朱升铎的头说道:“孩子,骑兵看着威风,但是属于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铁与火的时代”

    朱升铎还不明白这么高深的话语,转头问道:“皇爷爷,铁与火是说火枪和火炮吗”

    “对,孺子可教也一会儿跟着皇爷爷出征,去看看火炮的威力”

    赵国良被任命为行军副帅,带着两个师在扬州再次上船,转回长江,坐军舰去朝鲜。而这次主帅是赵国栋,这家伙这次终于超过钱勇成了主帅,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样。

    朱宏三看了看身边的钱勇,问道:“怎么样你也想去吗”

    不想去是孙子钱勇心中想道。可是钱勇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次领兵了,因为自己已经是军中第一人,在立功就是不知死了。

    “陛下,臣认为陛下的安危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臣愿在陛下身边”

    看到钱勇识时务,朱宏三点点头:“钱勇,朕这是在保全你,占了北京后你就当中军大都督吧掌管京城防务”

    钱勇现在的职务是中军左都督,大都督是武昌郡王朱宏义,但是这次北伐作为朱宏三嫡系的朱宏义并没有跟来,现在更是将朱宏义的大都督职位交给钱勇,也意味着朱宏义彻底被朱宏三抛出权力核心之外。

    朱元璋建国之后沿用了元朝大都督制度,然而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彻底沦为养老机构,其一议政权丧失,其二太监监军的压迫,其三兵部权力不断的膨胀。就这样五军都督府由“总内外诸军事”的中枢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实权被削弱殆尽。

    按照后世的套用,五军都督府大概相当于国家的大战区,从明朝地图来分析,以国都为中心,共有四个方位,那么不妨将五军都督府理解成分别管理国家首都及附近的军队以及国防四方的军队,这么分法正好是五处。前军相当于国防的南部,那么后军相当于北部。左军相当于国防的东部,那么右军相当于西部。

    而朱宏三即将占领全国,所以也要为将来的全国兵权规划考虑。朱宏三身为穿越者,自然有样学样,将后世的大军区制度直接套用五军都督府上,那就是中军都督府负责中原各省,前军都督府负责北方蒙古诸部和辽东,后军都督府负责西藏和云贵、缅甸、印度次大陆各地,左军都督府负责西北各省和西域诸国,右军都督府负责两广和南洋诸国。

    钱勇以为派他当中军大都督是去养老,但是钱勇不知道这完全是皇帝要重用他。:



    第七百四十一章 第二道防线

    

淮安城和扬州城、苏州城、杭州城,并称于大运河运上的四镇,也就是所谓“淮扬苏杭”的淮,就是指的淮安城,这里也是淮扬菜的发源地。

    在明末淮安也成了满清和南明神武朝廷的分界点,这里驻扎了满清六省总督、江南巡抚、江南总兵等多位高官,还有从山东、河南调来的十五万重兵。当然这十五万兵丁都是洪承畴逃到淮安后东拼西凑弄来的。为了维持这十五万人洪承畴这几年将淮安周围各县收刮殆尽,民间更是一点存粮都没有,遍地饿殍。

    淮安城兴建于正德三年,在宋代古城的基础上重建,虽然城墙高深,但是和扬州、南北二京相比还是不够看的。同时淮安这里地处运河,正好是黄河水道和运河水道交汇处,明军的那种小炮艇可以直接抵近射击,所以城内兵丁虽多,但是守城的文武官员都对守城前景并不乐观。

    洪承畴原本以为给他一年时间就可以和扬州的军队持平,但是洪承畴忘了算两边的经济实力。占领南直隶、浙江的神武政权在财政上根本不是满清能比的,有中国富庶之地的财政支撑,再加上南方并没有怎么损失的人口结构,神武政权以每年二个师的速度在扩充新军。

    可是洪承畴这三年恨不得刮地三尺,在本就残破的河南和山东,好不容易才筹够十五万军队。虽然人数上和对面的明军差不多,但是素质上就要差的老多。明军这边都是十八到三十的壮年,清军那边是从十二岁到六十岁的老弱病残。明军这边一个个都标配有全套装备,从火枪到刺刀,从袜子到军帽,清军那边只有一万多精锐才有完整的军服兵器,其他人不要说军服,就是武器也是分得一些残破刀枪。这些人别说对上精锐的明军,能不能打过以前的卫所兵都不一定。

    但是洪承畴也没办法,满清控制区除了陕西和南直隶有些粮食外,其他各省都是这个样子。洪承畴已经给满清朝廷去过多次求援文书,但是等来的无非就是中央的一纸圣旨,让洪承畴在本地解决。

    如果在五年前,满清刚占领南直隶的时候,淮安和山东等地还是比较不错的,两淮盐场大部分都在满清手中,虽然产的食盐不能同广东精盐相比,但胜在便宜。可是神武朝廷占领扬州后,两淮盐场大部分被明军占领,就是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十九个盐场也被明军水师破坏殆尽。粮食更不用说了,河南穷的都吃人肉了,山东虽然强点,但是也差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洪承畴这三年殚心竭力好不容易凑够这十五万人,这已经是全部了。

    洪承畴在得知神武皇帝在南京誓师北伐后,在淮安的总督衙门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在淮安的大小官员都参加了。会上这些官员知道南明北伐在即的时候,一个个都默不作声,纷纷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江宁巡抚周伯达是除了洪承畴以外最大的官职,他看到所有官员情绪低落,站起来说道:“各位同僚现在南明大军就在眼前,正是你我报效圣上的时候,我周伯达在此立誓,城在我在,城亡我亡”

    周伯达这也是没办法,他一家老小都在北京,不这么说第二天就要全家人头落地,但是其他中级官员就没这么忠诚了。淮安大批的中级官员原本都是本地人,很多都是当地的士绅,这帮家伙才不管你那个皇帝坐江山,只要保证他们的身家性命就好。

    洪承畴看到会开成这个样子,站起来说道:“希望大家激发天良,报效君恩本督知道明军势大,但是有那个吃里扒外不要怨本督不讲人情好了,散会”

    马得功是洪承畴的心腹,看到大小官员离开后低声问道:“制台大人,这帮家伙一个个唉声叹气,莫不是想要献城投敌不成”

    洪承畴苦笑一声:“哼别说这帮家伙,就是周伯达大概也起了投诚的心思”

    马得功刚才看到周伯达慷慨激昂的样子,实在没想到这么浓眉大眼的家伙也想着叛变革命

    “不能吧,周大人全家都在京师,他敢这么做吗”

    “家人算什么,妻子可是再找,儿子可以再生周伯达是崇祯十年进士,和神武朝廷的首辅马明远是同科,有这层关系基本可保他性命无忧,说不定能原职留用也说不定”

    马得功听周伯达关系这么硬,心中急速转动,低声问道:“制台大人,哪咱们。。。”马得功的意思很明显,现在满清已经风雨飘摇,实在不是个好地方,俗话说得好,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不如开门投了明军得了。

    马得功这么想无可厚非,明末的武将字都不认得,自然不能用什么忠君思想来约束他们。但是洪承畴可不是目不识丁的丘八,洪大人两榜进士出身,那是有理想有道德有底线的三有官员,那能和马得功一样反复无常呢

    洪承畴坚定的说道:“本官不准备投降,在辽东本官已经做了一次贰臣,难道还要本官做在做一次”

    马得功听洪承畴这么说有些无语了,洪大人是不是读书读傻了,管他投降几次,只要能活着就一切都有可能。

    “制台大人。。。”马得功刚要说话,就看洪承畴摇了摇手,打断马得功的劝说。

    “马总兵,一会儿你带上本督的手令,将城里那一万精兵带到济南,这几年本督将一半的粮草都放在济南,在那里和神武朝廷最后决战吧”

    济南是北京的屏障,济南还是山东省的中心城市,处于山东的中心地带,同时距离大运河上最重要的中转站东昌府只有二百多里的距离。明军火器厉害,对后勤补给必定倚重,绝对不可能让自己的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眼前,所以济南是明军必须争夺的要地。

    洪承畴在三年前就已经规划,他知道淮安距离扬州太近,并且就在运河边上,城墙也并不厚重,所以淮安这里绝对不能坚守。但是济南就不同了,济南城墙建成于洪武四年,经过明朝二百多年六次大规模修建,现在已经成为不次于南北二京的坚固防御体系。

    洪承畴从身上拿出来一封书信,交给马得功:“马总兵,这时本督交给皇太后的亲笔信,下一步怎么办都在这上面了现在你趁着明军还没到,快些带着人出城吧”

    马得功看到洪承畴已经决定留下来等死,也就不做作,跪下给洪承畴磕了个头,然后出门组织队伍出发。

    淮安城里就这么大,一万人调走很快传遍全城,现在明军就在扬州,洪总督还把精兵调走,立刻就让大小官员慌了手脚。这时有很多人已经暗中联络扬州的明军,准备开城投降,但是洪承畴手下的满清密探也不是吃素的,很是抓到几个吃里扒外的官员,用他们的头总算将满城的议论声压了下来。

    满清和南明以运河上的张家沟为界,南面的高邮州归南明,北面的宝应归满清。宝应县知县已经得到了洪承畴的死命令,让他坚守到底。但是命令好下,那个知县看到城外密密麻麻的明军队伍,运河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船只,早已经将洪总督的命令忘到脑后,马上开城投降。

    朱宏三打着驱除鞑虏的旗号,自然下狠手收拾满洲人,宝应城里几个剃头的八旗官员,也不管是不是正规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只要长得和汉人不一样,全部全家处斩,人头悬挂在城门上。至于那个投降的宝应县令,朱宏三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给淮安城里的洪承畴送封信,告诉洪承畴自己可以既往不咎,让他开城投降。

    洪承畴看完朱宏三的信,哈哈大笑:“我洪享九从崇祯二年领兵作战,对付流寇未成一败在辽东兵败本应身死,但是太宗皇帝对享久问寒问暖,让享久感激涕零。入关后太后和摄政王不以享久是降臣出身,任命享久为江南六省总督,这份知遇大恩让享久没齿难忘这次享久就用残躯报效太后和陛下”

    洪承畴说完对着宝应县令说道:“今天你既然来送劝降书信,正好用你的头颅祭旗,看本督如何大破明军”

    那个宝应县令听洪承畴要砍自己脑袋,吓的尿了裤子,同时心中这个后悔,早知道不如辞官逃跑了,怎么说也能保的性命

    朱宏三带着前锋赵国栋的二师已经来到淮安城下,正在翘首等候城里的消息。按照朱宏三的估计洪承畴反正都已经是贰臣了,一定能做三臣,但是哪想到过了半响城上扔下来一个东西,有士兵上前取回来,一看正是入城的那个宝兴县令的头颅。

    朱宏三得知后冷笑道:“看来洪承畴准备为新主子尽忠了狗蛋,下面看你的了”:



    第七百四十二章 淮安城破

    

赵国栋听皇帝让自己攻城,心中高兴,他本来就不同意搞什么劝降,他和洪承畴是老对手,当年在打扬州的时候二师在扬州城下死了一千多人,这份血仇那能说没有就没有的。

    赵国栋接令后出了朱宏三的大帐,来到淮安城外的二师驻地。现在赵国栋是扬州提督,他已经不再担任二师的直接领导,现在二师的师长是老熟人,那个姜瞎子姜鹏举。

    姜鹏举本来就是二师的团长,后来因为强奸小寡妇犯了错误才被一撸到底,现在北伐在即用人要紧,朱宏三在赵国栋的推荐下,让姜鹏举担任了这一职务。

    二师刚到淮安城外,大半的士兵还没下船,姜鹏举满头是汗的安排卸下装备,这时看到赵国栋来了。

    姜鹏举上前行了个礼问道:“提督大人,你怎么跑前线来了”

    “老姜,刚才皇帝陛下有令,让你们二师攻城,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姜鹏举满脸苦笑,指着运河里的大小船只说道:“提督大人,你自己看,船只都挤成一团,我们二师的人员下来了,可是武器火炮都在船上,现在攻城根本不可能”

    赵国栋也知道现在困难重重,但是皇帝的命令下来了,他能怎么办

    “你们二师运下来多少火炮先在南门这里构筑阵地,先打几炮试试”

    “大人,这个没问题,但是陆军的都是小炮,攻城炮还在后面,那种大家伙要专门的射击阵地,没个五六天建不完啊”

    赵国栋一瞪眼睛,骂道:“你娘的,老子是你长官,让你怎么干就怎么干先弄十门小炮意思意思,别让皇帝看到咱们不干活同时你加派人手,将那十门大家伙弄下来”

    赵国栋说的大家伙是兵工厂新研制的攻城重炮,三年前的扬州之战中,陆军那种八磅小炮对坚厚的扬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