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锦绣 >

第412章

明末锦绣-第412章

小说: 明末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可是如果支持嫡子朱升钰,那钱遗爱还是打酱油的角色,马明远身边青年俊杰多得是,怎能显出钱遗爱

    可是今天钱遗爱知道皇帝喜欢朱升铎后,马上决定支持长子朱升铎,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决定太子世子的人不是太子,不是马明远,而是皇帝本人。同时钱遗爱还发现朱升铎身边没有外戚,这可太重要了,这也就意味着朱升铎如果能当上皇帝,那就要事事依靠自己,自己也就能成为马明远那样的权臣。想到这钱遗爱心动不已,这才临时决定拥护朱升铎。

    坐上轿子的钱遗爱心中合计,朱升铎今年六岁,明年七岁就要进学了,看来自己应该收个好学生了

    就在钱遗爱惦记朱升铎的时候,朱升铎正和皇爷爷朱宏三坐在大军舰上准备渡过长江。

    第一次上船朱升铎看什么都新鲜,那种用黄铜制成,磨得铮亮的船用饰物,盘成一人高的绳索,都让小朋友朱升铎开心不已。

    朱升铎看到在无人处放着几个大木桶,里面装满了细细的黄沙,不知道干什么用。

    “皇爷爷,那些沙子干什么用的”

    朱宏三笑了笑对身边的海军提督张亮说道:“张亮,你给朕的孙子解释一下”

    张亮赶紧躬身说道:“回皇长孙,这些黄沙是用来防滑的,海战时甲板上容易沾上鲜血或者其他油料,海波涌动很容易滑到,如果洒满黄沙就可以防止士兵滑动”

    “原来是这样”朱升铎好奇心大起,拉着张亮问东问西,张亮也不敢不答,只能恭敬的一一解答。

    这时候船只已经开动,江上的风还是很大的,虽然现在已经进了三月春暖花开,但是江风吹来还是有些凉意。

    朱升铎突然打了个喷嚏,这可急坏了朱宏三。他知道现在可没有什么抗生素,如果生病感冒全凭老天,朱升铎看着六岁,但是实际只有五岁,这要是得了风寒可不妙。

    “来人,将朱升铎带进船舱,给他换上厚衣服,注意保暖”边上自然有小太监过来伺候朱升铎。

    被解围的张亮长出一口气,回到朱宏三身边夸赞的说道:“陛下,皇孙十分聪明,有些物件臣只解说一次就明白用途”

    朱宏三听张亮的马屁笑了笑没说话,问道:“张亮,你们海军准备的怎么样了”

    听皇帝问起准备情况,张亮打起精神回答道:“陛下,臣已经准备好在扬州卸下装备后就带着海军所有船只北上,臣估计在六月份就能到达朝鲜”

    朱宏三手中握有东亚最强大的海军,并且在倭国远征中锻炼出一只精干的海军陆战队,现在和满清进行总体战,自然要玩一玩抢滩登陆。

    朱宏三的算盘是用两个师的部队从鸭绿江口登陆,占领后世被称为丹东的九连城,然后夺取满清的老家盛京,海军则进入渤海湾,占领山海关,掐死满清回家的必经之路。:



    第七百三十九章 扬州

    

谢谢书友“坦当当六”的捧场

    扬州作为南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座城市,在明末饱经战火。

    现在的扬州城里只有不到十万人,大片的土地空着,不过这倒给朱宏三的北伐大军倒出了驻地。

    朱宏三在三月十五日从南京出发,在十八日来到了扬州,两江总督余应桂带着安徽、江苏巡抚和两省府以上官员在城外迎接圣驾。

    余应桂看到皇帝的龙船停靠完毕,上前躬身施礼,高声说道:“臣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江苏、安徽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监管河南事务余应桂,带领属下同僚拜见吾皇万岁”余应桂说的是他的官职全称,两江总督只是民间的普遍称呼。中国人向来好面子,什么光荣的事都喜欢放在表面上,余应桂也是一样,这种正式场合自然要将官职全称说一遍。

    余应桂老家江西,当过湖广巡抚,镇压过农民军。在崇祯十六年当过陕西总督。不过余应桂不是东林党人,偏偏属于阉党,所以这一生仕途不顺。他原本以为自己就在江西老家等死了,哪想到正碰到金声桓反正。作为江西比较有名的士大夫,余应桂被姜曰广邀请出来当了江西巡抚。

    也正是参加了朱宏三集团,让余应桂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老余今年六十七岁,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三年,但是老余这几年精神饱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反清事业中去。这么肯卖力的臣子朱宏三当然要重用,所以在三年前余应桂接替马济远成了两江总督,成了最肥的封疆大吏。

    朱宏三从跳板上走了下来,上前扶起余应桂,笑着说道:“余爱卿和各位爱卿请起”

    余应桂起身后为朱宏三引荐身后的三省巡抚和副省级高官,至于其他府级官员都是一些酱油货色,连和皇帝见面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远远的站在最后看着。

    朱宏三只认得余应桂,那三个省的巡抚不是没见过,只是当时殿辞只见过一面,这几年早忘到脑后了。

    两江总督本来管辖江西,但是余应桂就是江西人,所以朝廷将江西划给湖广总督管理,而将河南划归两江。河南这时还在满清手里,只有巡抚和布政使任命了,他们要跟着中路军进入河南接受失地。

    朱宏三看到站在河南巡抚身后的张家玉,不免有些好笑,这家伙惹了马明远,被明升暗降到河南当了布政使,不知道后悔没

    “张元子,怎么样新工作可做的开心”

    张家玉听皇帝调笑自己,一脸苦相的说道:“臣在吴大人带领下一定能光复失地请陛下放心”

    这个吴大人叫吴培昌正是河南巡抚,也是马明远的同学,算是崇祯十年同学会里核心人物,这次马明远出山将自己的几个同学纷纷安排到北方各省做接收大员。

    吴培昌以前是财政部的郎中,知道张家玉以前和皇帝亲近,赶紧躬身说道:“陛下,张大人这半年多每天工作到很晚,很是辛苦”

    朱宏三听吴培昌为张家玉说好话,知道张家玉这个家伙学乖了,你水平再高,和上级处不好也完蛋,张家玉在湖广吃过一次亏后大概想明白了。

    和地方官见面完毕后,余应桂躬身说道:“陛下,请进城吧臣已经将城中一处盐商的宅子空了出来,当做陛下的临时行宫”

    “这个不急,朕在上个月让你找的人来了吗”

    朱宏三手下行政人才济济,但是缺少高级官僚,现在北伐已经启动,到时候北方就会缺少大批具有行政能力的高级官员。最起码总督还缺了三个,分别是陕甘总督、北直隶总督、辽东总督。这些都是一方大员,一定要资历和能力都具备的官员担任。

    陕甘总督人选已经挑好了,就是刚投降过来的瞿式耜,他已经随着中路军去了武昌。辽东还远,现在可以放在一边,最困难的就是这个北直隶总督的人选。

    朱宏三挑来挑去都没好人选,最后是姜曰广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赋闲在家的原崇祯朝户部尚书、总督保定七镇的侯恂,也就是朱宏三一眼连襟侯方域的老爹。

    侯恂这个人当过地方官,也当过朝中大臣,最主要的他带领过军队和起义军打过仗,并且还长时间在保定当总督,十分熟悉北直隶的事务。同时侯恂这个人和马明远的死鬼大爷马国安相交莫逆,当年要不是朱宏三捣乱,两家就成了儿女亲家。所以马明远听到姜曰广保举侯恂后,也同意这个人选。

    侯恂在北京被李自成占了后并没有投靠流寇,而是辞官回家,也没有响应满清的宣召,在老家商丘南十里建造了“侯府南园”,自己躲在这里种地看书。这倒不是侯恂多么洁身自好,只是老家伙对时政看不明白。在北京时他就感觉李自成成不了大事,所以才辞官回乡,而他这番动作让他躲过了南京的顺案。

    接下来满清来了,侯恂同样不看好满清,因为毕竟满清人口太少,只有二十多万的人口如何统治亿万汉人百姓其实侯恂所想也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想的,他们以为满清就和当年金朝一样,最多占领北方不到一百年,但是哪想到南明这边连出昏招,再加上一帮猪队友,竟然将大好江山丢了。

    侯恂回家后历史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弘光小朝廷正好坚持了一年就被灭掉,其后的隆武皇帝和鲁监国打成一团。侯恂看到这样心中已经对明朝没什么希望。就在侯恂想让自己儿子侯方域去参加满清组织的河南乡试时,在广东的楚王朱宏三异军突起,借着金声桓和李成栋反正的机会很快收复失地,又打回了南京。

    这是侯恂才开始认真了解朱宏三这个不起眼的宗室,经过侯恂收集朱宏三的黑材料,他发现这个楚王十分不一般,完全具备中兴帝王的特质,那就是心黑手辣外加不要脸。侯恂这个人可能行政能力一般,但是看人很有一套,当年就是他在军中发现了左良玉,并将左良玉提拔为将领。

    在北京时也正是侯恂发现李自成不是成大事的人,所以才回老家种地。侯恂感觉自己一定不会看错,才在朱宏三这里投上自己的全部本钱,那就是让儿子侯方域去南京参加科举应试,同时给自己在朱宏三阵营中的老朋友姜曰广写信,互致友谊。

    侯方域去了南京,很快就中了乡试和会试,并且调到朱宏三身边出任要职。虽然侯方域再给侯恂的家书中对朱宏三很不满意,但是侯恂却在书信中看到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侯方域的书信也更加坚定了侯恂的判断,那就是朱宏三就是侯恂要找的中兴之主。

    事实也证明侯恂是对的,在神武六年二月初一,刚过完春节,侯府南园就迎来了五十个人高马大的锦衣卫。

    当然在满清的统治区锦衣卫不能光明正大的行动,但是河南现在和筛网也差不多,除了洛阳、开封等几个大城还在满清手中外,其他城市属于什么势力的都有。至于紧挨着南直隶的归德府,更是密探遍地盗匪横行,所以这些锦衣卫来到商丘这里并没有费多大劲。

    锦衣卫带来的消息让侯恂精神一振,神武皇帝要在三月十五日誓师北伐,让侯恂在三月前赶到扬州。

    侯恂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多年的布局终于结下果实。如果侯恂估计不错的话,这次面君后自己一定被起复,职位吗估计最次也是巡抚侍郎。

    侯恂在家休息几天,准备一下就跟着锦衣卫去了扬州。

    余应桂听皇帝问起侯恂,赶紧回答道:“陛下,侯恂现在是布衣,并没有跟随官员前来,他在城里等候”

    朱宏三点点头,不再说话,在锦衣卫的护送下走进扬州城。

    来到南城的一处大宅子,这地方原本是扬州一个大盐商所有。不过这盐商早已经逃亡到外地,现在生死不知,这地方就成了朱宏三临时行宫。

    朱宏三车马劳顿,稍事休息后,马上接见了侯恂。

    侯恂进屋后看到当中坐着一个高大的中年人,留着齐胸的胡须,头戴乌纱笼帽,身穿大红色五抓金龙袍。侯恂知道这个就是那个神武皇帝,赶紧上前跪下行礼,并三呼万岁

    “侯先生请起,新朝规定有功名者不用下跪”

    侯恂起来后躬身答道:“草民记住了”

    朱宏三看了看面前这个帅老头,和他儿子侯方域有几分相像。穿了一身靛青色麻布长衫,头上戴着一方儒士头巾。

    侯恂给朱宏三的第一印象不错,毕竟谁都喜欢好看的,朱宏三也不意外。朱宏三对侯恂很好奇,朱宏三知道侯恂提拔了左良玉,并且江湖传言左良玉靠卖屁股上位,可是看到侯恂的样子又有些不太相信。毕竟侯恂长的这么帅,和左良玉互推屁股的画面实在不敢想象。:



    第七百四十章 出征

    

朱宏三打量侯恂的同时侯恂也在打量朱宏三,在民间中关于这个流氓皇帝的传说有很多,什么贪财好色、无情无义等等,但是侯恂今天看到朱宏三后马上发现,这个皇帝不简单,并不像其他文人说的那样,除了吃喝嫖赌啥都不是。

    其实根本不用细想,中国古代的皇帝可能昏庸、可能英明,但是只要能坐稳江山的就没一个是傻瓜。因为在那种政治大染缸中,就是正德皇帝那种纨绔,也能历练成一个合格的皇帝。更别说朱宏三这种前世就是体制内的小官僚,经过这世二十多年浸淫,更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侯先生,从河南过来旅途劳顿了,道路可还好走”

    侯恂躬身回答道:“谢陛下的关心,归德距离扬州还算近,再加上有锦衣卫护送,一路上平安无事”

    “好侯先生,朕这里叫侯先生来扬州,就是想问一下先生可愿意起复”

    侯恂听皇帝这么说心中暗骂:这不废话吗不愿意起复老夫费这么大劲干什么

    心中这么想但是话不能这么说,侯恂赶紧答道:“天下纷乱已久,前明的几个皇帝都不是中兴之主,那时草民已经心冷,只想在河南老家了此残生但是现在不同了,天佑大明,出现了陛下这个英主,陛下的功劳可比汉之光武所以草民得知陛下宣召后立刻赶来,愿为陛下献此残躯”

    朱宏三最喜欢和这种识时务的老官僚说话,因为这帮老家伙都看够了官场上的起起落落,什么道德底线都没有,只要能继续当官什么都好说。现在朱宏三听侯恂这么拍马屁龙颜大悦,高兴的说道:“好朕也是爽快人,也就不说废话了,朕准备委任侯先生为北直隶总督,兼管山东,怎么样侯先生可愿否”

    侯恂和东林那些好友多有书信往来,他知道新朝官制和前朝有些不同,总督成为常设官职,并且主管数省的军事民生,真正是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一方土皇帝。

    侯恂赶紧躬身谢恩:“臣愿意为陛下鞠躬尽瘁”

    朱宏三十分反感臣下说什么鞠躬尽瘁,朱宏三自己以前就是小官僚,他太知道这些臣下是怎么想的,一个个口号喊得山响,但是真正干事情的没几个。

    “候爱卿,朕不用你鞠躬尽瘁,也不用你死而后己,只希望你到任后能造福百姓北方已经乱了二十多年,大片荒地无人耕种,地方盗匪丛生,所以你这个总督任务很重啊”

    “这个请陛下放心,但是臣有两点要求,第一请陛下赐予臣便宜行事之权,第二请陛下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

    中国从秦汉开始就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管理制度,一点儿不逊色于工业革命前的欧美。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其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功能明确,制度完备,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往往通过同时采取死刑复核制度和死刑复奏制度两大模式来将死刑案件中的决定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死刑复核制度是对那些拟判处死刑的案件,在最终定判之前必须奏请皇帝核准;死刑复奏制度则是指对已判定死刑的案件,在行刑之前必须再次奏请皇帝进行核准,只有待死刑复奏批准命令下达之后,方可行决。

    明清时期的死刑,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两种形式。凡是性质特别严重的死刑案件中,如谋反、大逆、谋叛及杀人、强盗罪中之严重者,要立决,一般死刑则待秋后决。这两种死刑都要经过中央司法机关和皇帝的审核批准。对于立决的死刑案件,明朝建立了朝审制度加以审核。朝审是天顺二年下诏,三年开始实行,且从此“永为定例”,“每岁霜降后”进行,“历朝遵行”,所以史称“朝审始于天顺三年”,成为对在京立决重囚法定的每年必行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