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547章

朕-第547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哇呜呜呜呜~~~~”
  院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朱慈炤又好气又好笑。
  “咚咚咚!”
  “姐,是我。”
  “进来吧。”
  朱媺娖正在画菩萨像,雇主是个小康家庭的老太太。这种生意赚得不多,刨开画纸和颜料成本,利润也就一两斤鸡蛋钱。
  朱媺娖放下画笔,抬头说:“今日回家很早啊,不留在翰林院看书?”
  “我这些天,把爹的实录看完了。”朱慈炤说道。
  朱媺娖一愣,沉默不语。
  朱慈炤感慨:“爹也不容易啊,天下战乱,民不聊生,并不都是爹的责任。”
  朱媺娖问道:“翰林院编书,没把爹编成恶人吧?”
  “有好有坏吧,”朱慈炤解释道,“听说《崇祯实录》,前后修改了十多遍,陛下说要编得中肯属实。书中的爹爹克勤克俭,也算好皇帝,就是刚愎自用、识人不明。”
  朱媺娖叹息:“唉,刚愎自用,识人不明,哪里算是好皇帝?不说这些了,三弟今日有家信送来,他已调任去贵阳做事,还给了新的寄信地址。”
  “三哥升官了?”朱慈炤喜道。
  “算,也不算,品级没升,但受重用了。提拔他的上官,是大哥老师的侄子……在北京时的老师。”朱媺娖说。
  朱慈炤瞬间无话可说,他们兄妹几个,虽然已经亡国,但很多时候又在享受朱家的福荫。
  枯坐好半天,朱慈炤才说道:“就是苦了姐姐。”
  “一个人也挺好,我已经习惯了。”朱媺娖展露笑容。
  朱慈炤连忙转移话题:“南京来了许多番人,有几个法兰西和波斯的,被允许到翰林院观访。这些番人,都不做正经学问,每日只是讨教画技。看样子,他们的皇帝也是昏君,不问苍生只问书画,跟那宋徽宗一般模样。”
  朱媺娖说:“师父常言,西洋画法亦有可取之处,万万不可小觑。”
  朱媺娖的师父是朱耷,严格按照辈分来算,朱耷属于朱媺娖的曾叔祖。
  朱耷奉皇命跟传教士画家交流,融合东西方画法,已经有了些成果。他跟自己历史上的画风不同,跟郎世宁的画风也不同,吸收欧洲油画的某些技法,酷爱创作浓墨重彩又粗犷豪放的大写意。
  去年,朱耷进献了一副《万里山河图》,如今就挂在皇帝的乾清宫里。
  而同样接受皇命,搞中西结合的传教士画师李致诚,则神奇的无限趋近于郎世宁,细腻、庄重、典雅、贵气,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姐弟俩闲聊一阵,朱慈炤的妻子喊吃饭了。
  家里也雇了两个佣人,一个烧饭婆子,一个洒扫侍女。
  用过晚餐,各自回房。
  朱媺娖继续画菩萨,朱慈炤则是去写。
  这位老兄看了太多杂书,不愿再搞文艺评论,打算自己创作一部巨著。如此念头,诞生于今年初春,有人在报纸上连载《风月宝鉴》,这激得朱慈炤有了比较之心。
  《风月宝鉴》一经连载,不说南京纸贵,可也说争相传诵。
  主人公叫什么贾宝玉,含着一块宝玉而生,写的也是旧朝南京事。
  大家都在猜测作者是谁,但报纸连载时只落款“无名氏”。这就更加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猜测是否前朝某位爵爷的后人,也有说是前朝的某位宗亲。
  朱慈炤正在房里奋笔疾书,突然朱媺娖敲门道:“四弟,过两日便是端午,到时要进宫拜节,你莫要又出去厮混,去年你就给忘了。”
  “晓得了。”朱慈炤回道。


第887章 【赵瀚是女主角】
  “陛下,《风月宝鉴》的手抄本找来了,书名被抄成了《石头记》。”
  “放着吧。”
  李香君已经升为司礼监少监,平常不怎么跟在赵瀚身边,而是忙于处理其他的公务。
  眼前的随侍女官,名叫吴秋凤,金陵句容人。
  赵瀚无比好奇的拿起手抄本,关于《风月宝鉴》这本,他是从柳如是那里听说的。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名字,肯定跟《红楼梦》有关,但初本作者肯定不是“曹雪芹”。
  在另一个时空,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和孔梅溪,这些人都给改过书名。脂砚斋、畸笏叟、棠村、松斋、绮园,这些人都批注过。并且,以上这些人,全部使用化名,没有哪个是真名。
  “曹雪芹”做的事情,是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按照红学主流观点,“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曹沾。
  姑且是吧,反正“曹雪芹”属于化名,安在谁身上都可以。
  真正重要的是,“曹雪芹”在增删的时候,到底把原版删改了多少。如果删改量极大,那么等于二次创作,也可以被视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赵瀚现在看到的,属于初创版本。
  没有《红楼梦》开篇那两段,直接从女娲炼石补天说起,接着什么空空道人也没有,直接就是“地陷东南”之语。
  读着读着,赵瀚就看出些味道了。
  跟几百年后的《红楼梦》比起来,这个初版内容很糙。行文拖沓而枯涩,文学性远不如《红楼梦》,另外还提到了“流寇”之类的字眼。
  用了几天时间,把手里的抄本读完,赵瀚又好气又好笑:“这些大头巾,惯会藏着掖着!只要不非议田政,我还会因为一本就抄家杀头?”
  这是本政治隐喻。
  贾母可以理解为朱元璋,或者说大明皇室先祖。贾宝玉是大明国祚,是传国玉玺,喜欢吃胭脂,胭脂就是印泥。玉上镂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是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林黛玉就是崇祯,多疑,轻信,率真,自私。
  为啥赵瀚笃定林黛玉隐喻崇祯?
  另一个时空的《红楼梦》,林黛玉死在宝玉大婚之日,但这属于狗尾续貂版的说法。
  林黛玉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是吴中一带的花朝节(百花降生)。那么她的死期,就该是4月25日(百花退位),或者是4月26日(送别百花的饯花日)。而崇祯皇帝,恰恰就死于4月25日!
  赵瀚现在拿到的版本,直接把黛玉的死期改了,改成这个时空的崇祯祭日,且都是在树下吊死的。
  更明显的,是对薛宝钗的人物更改。
  薛宝钗的名字改为薛元堇,“堇”是土字旁,隐喻大同新朝。而“钗”是金字旁,隐喻满清朝廷。
  另外还加入了新人物,名叫卢宝钗,估计暗指这个时空的满清。小家子出身,想得贾宝玉的欢心(争夺天下),结果被活生生打死。
  用来隐喻吴三桂的夏金桂,被改名叫夏金玉。估计是这个时空吴三桂为祸不大,反而是左良玉比较关键,作者就用阴险狡诈、出尔反尔的角色来影射。
  鸳鸯、玉钏、金荣等人还在,但又添加了几个人物,反正类似的边缘角色,要么带土字旁(大同官员),要么带金字旁(建州鞑子)。
  贾敬就是嘉靖,不仅谐音,而是都爱炼丹,啥正事儿不管。
  王夫人是天启皇帝,都是意外落水成疾而死,把贾宝玉(大明国祚)托付给林黛玉(崇祯)。
  贾环谐音家患,暗指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多次诬陷伤害贾宝玉(大明国祚)。贾蓉、贾蔷,谐音戎、羌,暗指大明周边的各路蛮夷。
  贾政,大明国政。
  王熙凤,魏忠贤。
  元春,袁崇焕。
  种种隐喻,不一而足。
  所以赵瀚才看得气笑了,他读到未经删改的《红楼梦》,瞬间就知道作者到底在写啥。
  端午节的头天晚上,赵瀚来到柳如是房里,拿出手抄本说:“柳君且看看,我批注得如何。”
  柳如是只看过连载部分,如今见到全书,顿时欣喜微笑,但翻开之后很快傻眼。
  在贾雨村出场的时候,旁边有赵瀚的红色批注:贾化,字时飞,号雨村。阉党余孽也!
  柳如是继续往下读,至介绍贾府中人时,又是一堆红字批注:元春,袁崇焕也。迎春,温体仁也。探春,杨嗣昌也……
  原版的《红楼梦》,探春应该隐喻郑成功,或者是南明某位出海逃亡的大臣。但这个版本故事改动了,连带着探春的性格也改了,变得焦躁急近、不听劝告,跟杨嗣昌的情况非常类似,其“百足之虫论”就是在骂流寇。
  柳如是连续翻看了二十多页,直看得是头皮发麻,赵瀚的红字批注太吓人了。
  “陛下这么批书,什么都没法看了。”柳如是把书放下,语气似在撒娇,其实想劝赵瀚不要小题大做。
  赵瀚笑着说:“我也没想着追查作者是谁,写本都藏头露尾,难道还能起事造反不成?便让他们去思慕前朝吧。”
  柳如是立即恭维:“陛下大度,古之明君亦不过如此。”
  明日端午放假,柳如是所生的皇子皇女,傍晚时分都从学校回来了,跟宫女们一起悬挂艾草。
  赵瀚逗弄了一番儿女,又跟柳如是聊起。
  作者确实别出心裁,改朝换代的争霸事,竟然能写成两女一男的三角恋。男的是江山国祚,女的是崇祯和赵瀚,最后赵瀚小三上位成功了。
  建州鞑子成了出身寒微,因勾引少爷而被打死的丫鬟。
  李自成、张献忠更惨,连女配角都没混上,莫名其妙变成了反派男配。
  哈哈哈哈,赵瀚越想越欢乐。
  翌日。
  赵瀚先去参加朝会,节日上朝不做别的,就是群臣祝皇帝节日快乐,而皇帝则赏赐大臣们节日礼物。
  大臣们离开紫禁城时,人手提着一串角黍,也就是粽子。
  放假三天,除了要值班的,众人都很开心。
  费如兰则以皇后身份,召集后宫嫔妃,同时接见臣属女眷。只有诰命夫人,才有资格进宫,接受皇后的赏赐和祝福。
  好几十个大臣的妻子,跟后妃们坐在一起,观看临时舞台上的演出。
  “好!”
  张铁牛的老婆叫得最大声,节目精彩处,直接站起来鼓掌,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
  这位夫人也早想通了,张铁牛既不回家,也不接她去同住,那便将就着过呗。自己是诰命夫人,反正不可能休妻,今后有儿子养老就行了。
  一场节目看完,她凑到费如兰跟前,抹着眼泪说:“娘娘,我家那训哥儿,听说去了冰天雪地。能不能求皇帝,把训哥儿调回南京?便不是南京,调去河北、陕西也成啊。我就生了这一个,训哥儿要有个三长两短,下半辈子我可怎么活啊!”
  费如兰微笑道:“训哥儿志向远大,陛下时常夸赞。男人的事情,我们妇人家还是不要过问。”
  话头被堵死了,张家那位夫人不知怎么继续。而且,她非常不合群,其他女眷都对她避而远之。
  就拿费纯和陈茂生的妻子来说,出身都比较普通,但随着丈夫高升,她们平时表现得愈发庄静沉稳。唯独张铁牛这个老婆,脾气和品味一直没变,永远都是乡下泼妇的样子。
  费如兰倒没有鄙夷之心,只觉得有些头疼,而且经常哭笑不得。
  张庭训年幼的时候,有次被带进宫里过节。因为小孩子之间打闹,这位张夫人当场发作,把张庭训按在地上就打。打就打嘛,还当着众多女眷,把裤子脱了打屁股。事后问她为啥要脱小孩的裤子,她回答说裤子布料昂贵,害怕被棍子给打坏了。
  快到中午,大臣女眷带着礼物离开。
  朱媺娖、朱慈炤姐弟俩,还有其他皇子皇女,被叫到一起来吃饭过节。
  “怎没把妻儿带来?”费如兰问。
  朱慈炤回答说:“有些不便。”
  费如兰说:“明年一并带来,莫让他们独自留在家中。”
  朱慈炤说:“谢娘娘恩典。”
  朱家这几个小的,自从来到南京,逢年过节都要进宫的,赵瀚也没把他们当外人。
  “皇帝驾到!”
  众人连忙起身迎接。
  赵瀚笑着走进院里:“都坐吧。”
  院里摆了足足四桌,光是赵瀚的儿女就17人,年龄最小的还在吃奶。
  赵匡桓把几个老婆都带来了,其中两个已经怀有身孕。
  那位伊丽莎白公主自然也在,还是第一次见皇帝,好奇的悄悄多瞧了几眼。
  这种皇室的家庭聚会,估计也就开国时候能有,再过个一两代,那得摆几十桌才行。
  赵瀚的嫔妃数量是真的少,今天全都叫来了。不仅有来自文莱的公主,那位朝鲜公主也在,今年已经18岁了,去年还生了个儿子。
  聊的都是些家常,主要聚焦于赵福荣、赵含锦、赵匡栐的婚事。
  “福儿还没选好?”赵瀚问道。
  赵福荣脸色羞红:“已有中意的。”
  费如兰笑道:“是陈郎中家的公子,在金陵大学读书,模样周正,性格也好。上个月在马场见过,福儿觉得还满意,我已让礼部挑选黄道吉日。”
  大公主的婚事搞定了,赵含锦、赵匡栐可以慢慢来,反正他们年龄不算太大。
  赵瀚看向邻桌的朱媺娖,观其发型,便知还是单身。
  崇祯把女儿许配给赵瀚,这事儿早就传遍了,谁敢跟皇帝抢女人啊。
  赵瀚突然又想起那本,自己和崇祯都是女主角,抢那个代表江山社稷的男人。有些人还是放不下啊,或许自己娶了崇祯的女儿,这件事才能真正翻篇。


第888章 【市井】
  “当当当当!”
  一架载着蜂窝煤的人力板车,从城门口缓缓驶入,旁边有伙计沿街敲锣做宣传。
  “蜂窝煤啰,蜂窝煤啰,价钱比大柴便宜,皇宫里头都在用咯!”
  “蜂窝煤啰……”
  随着南京人口的持续增涨,柴禾价钱越来越贵,而且树木也越砍越少。虽然南京多山多树,但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
  历史上,南京城到了清代中期,木柴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需求。官府对此也懒得管,民间得自己想办法,于是出现第一家生活用煤商店,从此南京进入柴煤混用的时代。
  现在赵瀚得管啊,算上外地户籍,南京城内外人口已有120万。这是他定都南京造成的,必须想法子解决民生问题。
  于是就让人研发蜂窝煤,并造出使用蜂窝煤的煤炉。
  煤炭来源也不愁,明末的安徽,已经遍地是煤矿,可走水路运来南京。
  明代甚至已经炼制焦煤和使用天然气,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就记述了焦煤的炼制过程,并点明焦煤可以用来冶炼矿石。
  天然气则在四川用来煮盐,名叫“井火”。
  早在宋代,四川的盐矿井,就开始利用天然气。元末明初,许多矿井的天然气都耗尽了,森林资源也破坏严重,于是煤炭成为盐业生产的主要燃料。
  其实用脑子好生想想,就知道大规模用柴地区,煤炭代替柴禾是迟早的事情。
  北宋的首都汴梁,已经是“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全是烧煤炭,没有一家烧柴的!
  朱媺娖那副菩萨像已经画好,给雇主送上门结了润笔费。回来的时候,她正好遇到宣传蜂窝煤的,那里已经聚了不少人,朱媺娖好奇的走过去围观。
  “你这什么蜂窝煤,多少钱一斤?”有百姓好奇问道。
  伙计笑着回答:“不论斤卖,论个数。一文钱五个!”
  一文钱五个蜂窝,其实并不便宜,今年南京的米价才4文一斤。
  但跟柴禾比起来,就不算贵了。
  十多年前,南京柴价为1两银子30担大柴,此时已经涨到1两银子25担大柴。根据银铜比价调整,大同朝廷最终把1两银子恒定为800文钱。也就是说,一担大柴就得花32文钱,都能买8斤大米了。(大柴就是木块、树枝之类,小柴则是稻杆、玉米杆等等。)
  “这多贵啊,能便宜点不?”
  “不贵,不贵,我这就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