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546章

朕-第546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地主,可以跟收税官讨价还价,或者干脆自己就是包税人。他们自己少交税,甚至是不交税,把赋税转嫁给普通农民,逼得更多的农民破产,然后趁机继续兼并土地。
  另外,由于粮食卖不起价,他们就在公地种粮食避税,私地用来蓄养高附加值的牲畜。
  至于道路、水渠这种基础设施,没有地主愿意花钱。
  科尔贝尔看着眼前四通八达的水渠,他就知道法国落后中国几百年。而这些中国农民,仅看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全都可以比肩法国的小地主。
  “中国是农民的天堂……这里的乡村制度,在法国不能复刻,否则将挑起一场全国性的战争,甚至国王都可能被送上断头台。”科尔贝尔在日记里写道。


第885章 【青藏消息】
  就在科尔贝尔考察粪便业务的时候,从长江上游来了一只船队。
  船队还没抵达南京,就有一艘快船飚来。
  当天下午,赵瀚收到加急消息,立即召见阁部院大臣:“固始汗死了,其长子、六子控制卫藏,其长孙控制康巴,另外七个儿子割据青海。这些子孙,互不服气,选不出来新的大汗……”
  固始汗自己长期居住在拉萨,长子和六子驻扎在卫藏地方,防备当地的藏人叛乱。主要族人和七个儿子,围绕着青海湖放牧。长孙统治康巴地区,在这里征收的赋税,大部分拿去供养青海部众。
  固始汗今年已经七十多岁,死了也很正常,但他没有指定继承人。
  如今,第巴(青藏地区行政长官)控制着拉萨,要求固始汗的儿子们,必须先推选出大汗,他才好交出各种大权。说白了,董事长突然挂掉,ceo不知道该听谁的,表示自己不掺和家事,让董事长的儿子们自己搞定。
  于是,在选出大汗之前,谁也无法接管拉萨。
  长子和六子,率领大军谈判,如今还在卫藏对峙,已经小规模的打了两场。
  长孙依旧驻守康巴,这货距离四川最近,派出使节团队,带着大量贡品,要来南京请求皇帝册封他爹。他爹一旦做了大汗,他今后就有继承权。就算他无法继承大汗之位,也控制着青藏最富庶的地区,可以借机摆脱向青海输送赋税的负担。
  其他七个儿子,表示不掺和汗位之争,但也不准长子和六子去青海搞事儿。但这是不可能的,长子和六子争位,输掉的那一个,肯定退到青海做总管(青海王),然后搞出青海八台吉的局面。
  宋应星说道:“有两个法子。第一,让老大和老六自己打,不要册封任何一个,打得越久越好;第二,册封老大为卫藏王,册封老六为青海王,把和硕特汗国一分为二。”
  卢象升指着地图说:“康巴必须拿下,并入四川和云南。西宁、碾伯及西北河谷(门源、大通),全部划归甘肃,甘肃脱离陕西单独建省。”
  康巴地区,包括四川的甘孜、阿坝,云南的迪庆,青海的玉树,西藏的昌都。这里目前是罕都(固始汗长孙)的地盘,青海贵族享受生活,全靠康巴的赋税供养。
  而西宁及周边地区,在明朝属于甘肃镇,明末被固始汗占去,到现在都还没拿回来。
  兵部和都督府长期讨论过,就是拿下康巴,分割划给云南和四川,并在昌都、甘孜、阿坝等地移民驻军。再拿下西宁、甘南、门源等地,移民驻军,划归甘肃并脱离陕西单独建省。
  至于青海和西藏的其他地方,册封汗王和喇嘛,让他们互相牵制。
  得一步步来,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青藏地区的情况太复杂了。
  群臣反复商议了半天,赵瀚拍板道:“罕都的使者来了以后,先晾一阵子。立即谴使去青藏,告知那九个台吉,谁愿交出大明原有的甘肃镇辖地,再献出康巴地区,我就可以册封并扶持他做大汗!”
  拳头大,就可以不讲道理。
  但这种事情不能明说,毕竟和硕特特汗国,已经被册封为藩属。宗主国就算要吞并属国,也得给出足够理由,使者必须私底下提条件。
  趁着这个机会,扩大地盘的同时,加强对青藏的控制就够了。
  清朝政府彻底收复青藏,也是雍乾时候的事儿。连续上百年,不断的修筑城池、增加驻军、反复平叛,总算确立了驻藏大臣的权威。第一批入藏的清军,只能说很惨,因为地形和气候原因,直接就搞得全军覆没了。
  即将设立的甘肃省很大,囊括整个宁夏,还包含青海的西宁、海东、门源等地。同时又显得很小,因为嘉峪关以西,敦煌、瓜州、玉门这些地方,至今都还在叶尔羌汗国手里。
  “陛下,若是康巴大部分并入四川,那四川的赋税存留要重新调整。”费纯突然说。
  赵瀚点头:“这是肯定的。”
  相比起明朝的大四川,大同新朝的四川已经小了很多。
  播州之地,全部划给贵州。乌撒府、镇雄府、东川府、乌蒙府,全部划给云南。川西高原,又在和硕特汗国手里。
  而后世的重庆地界,在明末遍地土司,如今即便改土归流,依旧是穷得铃铛响。在拿回川西高原(康巴地区)之后,又得大量投入建设,四川的财政没有能力再支援外省。
  相比而言,云南才是真的大。从四川划来四府之地,又从缅甸吞来一大块。今后灭了阮氏,越北的一些山区,还将要划给云南和广西,防止越南地区今后闹独立。
  等今后条件成熟,平南军民府全面改土归流,缅甸中北部和东部肯定单独建省,然后趁机让云南面积回到正常水平。
  确认了方案,内阁和部院都忙活起来。
  川陕云三省,开始调动物资,今年肯定不会打仗,明年就要在青藏来几场。
  ……
  “他不愿意?”赵瀚有些不高兴。
  费如兰说:“他嫌英国公主年龄太大了。”
  赵瀚吐槽道:“屁的年龄大,他是看不上番婆子。无论如何也要完婚,还得生出一儿半女才行。”
  查尔斯的幼弟和幼妹,由于年龄太小,没有随船来到中国,跟他母亲一起去了荷兰。
  带来中国的妹妹叫伊丽莎白·斯图亚特,跟那位冬日王后同名。但这个伊丽莎白,没在历史上留下名气,因为她15岁就病死于流亡途中。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伊丽莎白公主没死,并跟随哥哥查尔斯来到中国。
  可怜的太子爷赵匡桓,为了国家,再次被迫营业,纳一个20岁的洋婆子做侧妃。
  花轿抬到一处院落,伊丽莎白公主充满了好奇。她倒是没什么别的心思,欧洲王室都得联姻,无法联姻的才最悲惨,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月光皎洁,红烛摇曳。
  赵匡桓已经破罐子破摔了,父皇给他塞侧妃,那他就收下呗。反正已经娶了三个,再娶一个也无所谓。
  挑开盖头,赵匡桓仔细端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不难看,至少比他想象中的洋婆子更漂亮。唯一的缺点,是鼻梁有点过高,显得脸部消瘦,这种面相比较福薄啊。
  “你会说汉话吗?”赵匡桓问。
  伊丽莎白说:“会一点,在船上学了一年多。”
  赵匡桓说道:“你的名字太长,以后可以叫伊丽莎。”
  “好。”伊丽莎白点头。她也在打量这个皇太子,比她想象中更英俊一些,虽然她至今对中国人有些脸盲。
  两人实在没啥共同话题,赵匡桓说道:“睡吧。”
  查尔斯王子却很高兴,此时正在宫外喝喜酒。
  皇妃或者太子妃,娘家人也是要摆酒的,而且由皇室出钱来办。
  赵瀚让礼部官员去赴宴,又让各国使者参与,再请来戏班子和耍戏法的助兴。场面还算比较隆重,查尔斯耍得非常痛快,他特别喜欢戏法表演,打算回国也要养宫廷魔术师。
  可惜没举办贵族舞会,这让查尔斯有点遗憾。
  这货至今还没搞明白,他妹妹只是太子侧妃,他以为妹妹今后能做中国皇后呢。
  再混一阵子,查尔斯肯定知道真相,不过到时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无论多么生气,他也得捏着鼻子认了,等回到欧洲可以随便他瞎编,反正欧洲贵族也不可能来中国验证。
  夜里,喜宴散去。
  查尔斯抱着一个地球仪,把俩乡下少年叫到房里:“这是皇帝送的礼物,祝贺两国联姻。”
  “地球仪吗?我在伦敦见过。”托马斯说。
  查尔斯道:“这个不一样,标注了最新的中国领土。欧洲那边的地球仪,中国领土是十多年前的过时货。”
  “红色的就是中国吗?”约翰问道。
  查尔斯点头:“对。”
  托马斯问:“那蓝色的呢?”
  查尔斯说:“中国的属国。”
  两个乡下少年震惊不已:“好大!”
  当然大得很,这是刚出炉的地图,不但把东西伯利亚标为中国领土,就连库页岛都一并划进去了。而除了菲律宾南部岛屿,整个南洋和东南亚,要么是中国的红色领土,要么是中国的蓝色属国。
  青海、西藏、新疆、日本、朝鲜,包括部分俄罗斯领土和中亚地区,也都是标注的蓝色附属势力。
  查尔斯兴奋道:“多么强大的东方霸主啊,英国和中国已经联姻了,今后英国必定能称雄欧洲!”
  托马斯问:“我听说南京有军事学校,中国的军队很强大,我们能进军校学习吗?”
  查尔斯摇头道:“不能,我们只能进金陵大学。”
  “那太遗憾了。”约翰说道。
  查尔斯说:“我昨天又面见了皇帝,他虽然不愿借兵,但可以资助我组建军队。他会赠送我一些武器,然后让我去阿拉干征兵,那里有很多凶悍海盗,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国王近卫队。而且,我跟葡萄牙使者联系好了。等我编练好近卫队,葡萄牙人愿意借给舰船,载我回英国夺回王位。”
  “葡萄牙人有什么要求?”托马斯问。
  “联姻,”查尔斯说,“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已经跟中国皇室订婚,他会把侄女嫁给我。”


第886章 【明史出版】
  朱四太子朱慈炤,依旧在翰林院做图书管理员。
  熬了几年,他已经获得吏员编制,并且还是正一级吏员,再混两年估计能做从九品小官。
  这货相当的没心没肺,若非有皇帝打招呼,若非他亲妈是田妃,估计现在还是个五六级吏员。当然他也有些优点,由于博览杂书,经常写点评文章,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文学评论家。
  “小朱,有新书进馆。”秦戴文喊道。
  朱慈炤合上书本:“来了,来了!”
  秦戴文是朱慈炤的师父,已混成翰林院藏书楼唯一的品官(正九品)。
  朱慈炤带着杂役出去,来到藏书楼下院子,问道:“什么书?”
  “《明史》两套,麻烦盖章签收。”送书的官差回答。
  本来嬉皮笑脸的朱慈炤,猛然变得严肃起来:“这么快就印好了?”
  官差说:“还快呢?校对排版就一年多。”
  历朝历代编纂史书,基本都是手抄正副两套,然后收藏于皇宫和朝廷。要等到多年之后,才渐渐传抄到民间,普通士子是很难读到的。
  所以别笑话明朝的儒生不读史,他们在做官之前,有可能连正史都没见过。
  就拿大同新朝编撰的《明史》来说,全套总共330万字,得抄秃多少支毛笔啊。赵瀚舍得花钱,直接让印刷出版,一年半时间终于印出2000套。
  除了官方收藏的120套(大部分送往各地大学),其余全部在民间售卖,每套《明史》售价300两银子。
  价格太贵了,短时间内肯定卖不完。
  但也绝对不愁卖,全国有的是藏书家,听到消息后陆陆续续买走。
  朱慈炤盖章签收,让杂役带回藏书楼。选书架放好之后,他迅速找到“本纪”部分,直接翻看关于崇祯的本纪。
  父亲上吊自杀的时候,朱慈炤年龄还小,并没有多少记忆。这又过去许多年,他只能从《明史》里边,得知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子。
  把崇祯的本纪看完,朱慈炤毫无所获,主要内容全是国家大事。
  如果想要了解崇祯,得去读《崇祯实录》才行。
  《崇祯实录》也是大同新朝编的,连同相关史料,一直放在“明史编辑组”的资料室里。
  “来人,搬东西!”
  说曹操,曹操到,明史编辑组真就送来了资料,而且足足有四十多个大箱子。
  朱慈炤坐在那里签收,然后让杂役搬进去,继而带着两个吏员分门别类。成书需要放到相关书架上,一些手稿资料,则精细整理之后再装订,放到仓库里妥善保管起来。
  《崇祯实录》就混在这里面,多份反复修改的手稿,完稿之后又抄录了正副本。
  《明史》和《崇祯实录》编撰完毕,翰林院许多史官都获得嘉奖。就拿钱谦益来说,散阶直接封顶了,被授予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下次再编书立功,太子少保头衔肯定没得跑。
  接下来半个月,朱慈炤除了本职工作,空闲时间啥都不干,认认真真阅读《崇祯实录》。
  没把全书读完,朱慈炤就已经有高血压的征兆。
  明末朝廷都是一帮什么玩意儿?
  文臣、武将、太监,一个比一个离谱。
  全书末尾,还有赵瀚亲自题写的评语:“明崇祯帝,勤于政事,刚愎自用。其以中人之姿,无力挽江山即倒。大明之亡,亡于财税不继。财税不继,源于制度败坏。大明实亡于党争耶?党同伐异,自古有之,何至大明速亡也?吾观万历废政,可窥一斑……”
  与其说是在点评崇祯,不如说是在点评明末吏治为何加速糜烂。
  在万历怠政之前,不管党争有多厉害,还能维持着不崩盘。自从万历躺平开始,大明就彻底滑向深渊了。官员退休、辞职或病死,皇帝不允许新官上任,中央官员空缺一大半,地方官员也各种不在岗。
  就算官员再贪婪,也总比没有官员更好!
  万历末年的大明,几乎变成了无政府社会。州县出了问题,结果找不到州县长官。各省出现问题,中央也找不到大臣负责。于是乎,太监和士绅豪强站出来,填补朝廷和官府的权力空缺,迅速把持国家的方方面面。
  土地兼并呈几何倍加剧,朝廷的收入疯狂减少。万历还喜欢派遣矿监税使,彻底搅乱全国的商业环境,工农商业等于全面倒退。
  朱慈炤一直都觉得,大明亡于奸臣作祟。此刻读完《崇祯实录》和赵瀚的评语,他终于认识得更深了。
  他爹崇祯,只是个技术普通的舵手,却要操驶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一边航行,一边修补,周围还有水匪环伺。而船员在修船的时候,还拆下船钉、船板、船帆,想靠岸之后拿回自己家去。更有甚者,跟水匪眉来眼去。又或者,船员之间忙着内斗,主动把水匪拉上船坑害对手。
  大明这艘破船,沉得不冤。
  “夫君回来得这般早?”
  “嗯,今日无事。”
  朱慈炤已经娶妻了,是个书商的女儿,夫妻俩还算比较恩爱。
  至于他的两个哥哥,朱慈烺在陕西做淳华知县,朱慈炯在贵州做都匀府经历。
  而姐姐朱媺娖,由于特殊原因至今未婚。她拜师亲戚朱耷,学了一手好画艺,目前专门给作插画。当然比不得名家,因此收费比较低,但养活自己基本没问题。
  “姐姐呢?”朱慈炤问。
  “书房……”妻子说着突然冲出去,却是儿子撒尿和泥巴,搓成泥球往墙上砸,把雪白的院墙砸得煞是好看。
  “哇呜呜呜呜~~~~”
  院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朱慈炤又好气又好笑。
  “咚咚咚!”
  “姐,是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