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148章

朕-第148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瀚愈发满意,问道:“为何如此?”
  张秉文分析道:“江南若失,大明速亡。鞑子必然破关,建制称帝之鞑子,将迅速占领河北。未经建制的流寇,绝对不是鞑子的对手。而在此之前,只要总镇敢动南直、浙江,大明朝廷肯定不顾一切,尽遣北方六省之军,全力与江西进行决战。那时的局势,就变成总镇独自应付朝廷大军,流寇和鞑子反而坐收渔翁之力。何其不智也?”
  “那我为何先下湘南?”赵瀚问道。
  张秉文说:“湖广熟,天下足,洞庭湖天下粮仓也。值此乱世,粮食最重,谁能让百姓吃饱,谁就能问鼎天下。”
  明代中前期,大明的主要产量地是江南,准确的说是长江下游和太湖周边区域。
  但从明代中期开始,这些地方人口不断繁衍,而且又大量改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而湖广又被开发出来,由此成为天下粮仓。江南诸府的粮食,很多都是湖广、江西运去出售的。
  因此,赵瀚不必打下江南,他只要占据湖广、江西产粮地,就能随时卡住江南地区的脖子。
  张秉文继续说道:“至于福建、广东,海贸乃天下大利。一旦开海,打击走私,赋税不比南直、浙江更少。”
  “哈哈哈哈!”
  赵瀚开怀大笑道:“君乃大才也。”
  张秉文虽是桐城人,但在福建做过兵巡道,他深知福建海贸的利润有多大。
  大明朝廷不好下手,赵瀚却可随便搞,狠狠杀一批走私的商贾。随便怎么杀,反正不牵扯他的利益,张秉文对此乐见其成。
  赵瀚让人拿来一份情报,递过去说:“先生请看。”
  张秉文有些好奇,扫了一眼,却是抄来的朝廷邸报。
  今年元宵节都没休息,正月十四整出一个文件,崇祯接受工部给事中傅元初的建议,下令在福建开海征收关税来助饷。
  张秉文摇头叹息:“唉,大明根基已坏,即便开海,也收不上来几个税的。”
  赵瀚又递出一份情报,也是正月份的,南京裁撤冗员八十九人。
  “看来朝廷是真没钱了,居然开始裁撤官员,”张秉文好笑道,“可惜掣肘太多,真要裁剪冗员,南京至少能裁三百人。而且,怎不多裁几个侍郎?官职最高者只是几个主事。”
  赵瀚起身说:“你去秘书院做事吧。”
  张秉文这种人来投,自然不可能真当小吏,但更不可能为他坏了规矩。因此,弄到秘书院是最好的,积累两年资历,再外放出去做佐贰官,很快就能镀金升上来。
  赵瀚已经外放了四个秘书出去,费瑜被外放县丞,等在湘南、广东扩张,费瑜就能升调去做知县。
  张秉文把妻妾安顿好,又派人回桐城,去接自己的几个儿女。
  把交接手续办完,张秉文去秘书院上班,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
  就是那位要绝食的广信知府解立敬,赵瀚也懒得劝说,让此人自己去农村看看,然后便招进秘书院做普通秘书。
  两人只差一岁,秘书院就他们年龄最大,不用问都知道对方是啥情况。
  互相抱拳,各自办事。
  庞春来悄悄找到赵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说:“瀚哥儿,你是不是该再纳一个姬妾了?”
  “不急。”赵瀚说道。
  “还是该早早纳妾,”庞春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诸多官员,便是百姓,都希望你能纳妾。”
  赵瀚叹息:“等今年的仗打完再说。”
  官员着急的原因,无非是怕赵瀚子嗣不兴。
  费如兰虽然生下个儿子,但此后就一直没动静。去年冬天,铳儿感冒发烧,把庞春来、李邦华等人都急坏了。
  只一个儿子,以古代的医疗水平,真的是非常不保险。
  必须生多些,而且要尽早生。
  柴荣的儿子,要是有二十岁,他赵匡胤敢黄袍加身?
  赵瀚年富力强不假,但麾下官员害怕万一啊。
  对于赵瀚来说,生儿子已经成了政治任务,他只能从善如流,当晚回家跟费如兰好生折腾。
  今年情况不错,秧苗插下之后,普遍只有些小旱,只旱了不到一个月便下雨。
  唯有最北边的九江府、南康府,抗旱工作比较严峻,两府诸县都已经忙碌起来。
  顺便一提,为了办事方便,南昌府下辖西北四县,全部划归南康府管辖。
  因为从南康府城出发,经修水可至武宁、宁州,经双溪可至靖安,经冯水可至奉新。反正从府城出发,坐船就能抵达,交通非常便利。
  如果四县还是归属南昌,今后上交的赋税,必须先运去南康府,再坐船运去南昌府。府衙官员下乡办事,也必须去绕一圈,徒耗人力物力而已。
  可怜的南昌府,原本管辖八县,被赵瀚搞得只剩四县。
  在江西北部抗旱救灾的时候,有两个锦衣卫已经回京复命,另外还剩四个留在江西探查。
  乾清宫。
  “陛下,赵贼已占江西全境。”锦衣卫趴跪在地上禀报。
  崇祯居然没有愤怒,因为他已经收到多份情报,赵瀚独据江西属于迟早的事情。
  甚至,赵瀚通过王调鼎,又递上去一封信。
  内容很简单,赵瀚保证不出兵南直和浙江,理由是不想面对朝廷的兵锋,也不希望流寇在北方继续壮大。
  崇祯继续问询一番,便把杨嗣昌、王调鼎叫来。
  自从赵瀚第二封信递上,王调鼎的身份已经很明显,就是赵瀚与皇帝之间的传声筒。
  “赵贼窃据江西全境了。”崇祯的语气似乎很平静。
  杨嗣昌猛然一惊:“江南危矣!”
  王调鼎说道:“杨兵部不必担心江南,赵贼肯定出兵湘南,那里产的粮食最多。”
  杨嗣昌顿时无语,他是常德人,赵瀚要去占他的老家。
  君臣皆无话可说。
  西北流寇,辽东鞑子,南方赵瀚。而朝廷的钱粮,对付一个都捉襟见肘,还要必须同时应付三个。
  “为之奈何?”崇祯浑身无力,他真的太累了。
  杨嗣昌叹息道:“南直、浙江,不可能募兵打仗。这两地连年大旱,能收赋税已属不易,若再募兵作战,如何养北方之兵?朝廷也不可能派兵征讨赵贼,长江天险,须练水师,哪来的银子去练水师?”
  崇祯冷笑:“你说这些有何用处?”
  杨嗣昌俯首道:“只能相信赵贼不打南直、浙江,趁着赵贼往西扩张之计,朝廷应速速剿灭流寇。只有灭了流寇,才能腾出手来征讨赵贼。至于赵贼……可令湘南、广东、福建之士绅,自募乡勇组建团练,以拖延赵贼扩张之速度。”
  崇祯怒道:“士绅自募乡勇?你要把大明变成汉末三国吗!”
  杨嗣昌磕头说:“此权宜之计也,只在南方三省施行,等朝廷剿灭了流寇,就可立即取消此令。当务之急,是要速速剿灭流贼,请陛下再练十万兵!”
  “钱呢?”崇祯质问。
  “加派练饷!”杨嗣昌咬牙道,他也是被逼急了。
  崇祯颓然,有气无力道:“便依卿之计。”
  什么计策?
  当然是加派练饷,编练新军,速剿流贼。同时,传令湘南、广东、福建三地,士绅豪强可以自己编练军队。
  翌日拿到朝堂讨论,情况让人非常惊讶。
  办团练的事情,竟然获得一致通过,这些当官的都怕被赵贼分田。反正是杨嗣昌提出的法子,办砸了正好借机弹劾,办好了就能弄死赵贼。
  至于加饷练兵,招来百官狂喷,谁都知道不能再折腾,加派练饷岂非逼得更多农民造反?
  反对无效,全国再次加派,百姓苦不堪言。
  而江西那边,赵瀚厉兵秣马,只等夏粮收割就出兵。


第240章 【跨省出兵】
  去年的江西,水旱灾害轮着来,如果再被官府士绅盘剥,就会在史书上留下“饥”字。
  特别是第二年,可能比灾年“饥”得更厉害。
  但在赵瀚治下,崇祯十一年的江西,除开北部少数区域,夏粮来了个大丰收!
  万民欢腾,喜气洋洋。
  在调动军队和粮饷之际,赵瀚扔给张秉文一份情报:“君之内弟(小舅子),做了湖广巡抚。”
  张秉文阅读完毕,笑道:“无妨,他顾不上湘南。”
  如今湖广有三个巡抚,湖广巡抚方孔炤,即张秉文的小舅子。郧阳巡抚戴东旻,专门征讨流寇;湘南巡抚王之良,专门对付赵瀚。
  方孔炤是刚刚上任的,前任巡抚叫余应桂,如今正在北京蹲监牢。
  余应桂是江西人,其族亲已经归附赵瀚。但他被朝廷问罪,并非族人从贼,而是破坏熊文灿“招抚大局”,遭到杨嗣昌弹劾而丢官坐牢。
  这些前线巡抚,都觉得熊文灿是个傻逼!
  比如郧阳巡抚戴东旻,就坚决抵制招抚之策。他认为小股贼寇可以招抚,大股贼寇必须武力镇压,除非招抚之后愿意遣散部队。戴东旻指挥作战数十次,张献忠就是被他打得被迫招安的。
  “这个王之良,究竟是何方神圣?”赵瀚问道。
  湘南巡抚王之良,是赵瀚的主要敌人。
  李邦华仔细想了想,突然有点印象:“我做兵部尚书的时候,此人在内阁做中书舍人。皇帝在文华殿议事,我见过这王之良几次。听说诗才绝佳,不知是否能打仗。”
  “陕西人,多少知些兵事。”张秉文补充道。
  王之良在历史上没啥名气,但他的儿子王弘撰却大名鼎鼎,精通理学、史学、易学、诗词、金石、绘画、书法。王弘撰坚决不受康熙的征召,躲进华山隐居,被顾炎武称为“关中声气之领袖”。
  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此人更多信息,那就直接开打呗!
  ……
  崇祯十一年,六月初。
  大同军队,兵分四路出发。
  北路:
  古剑山为主将,率水师游弋长江。李会为副将,率水师游弋信江。主要目的,提防官兵从南直隶、浙江入侵。
  西路(上):
  黄幺为主将,从萍乡攻打醴陵。李正为副将,从万载攻打浏阳。
  西路(下):
  张铁牛为主将,率领两千藤甲兵,翻山越岭直取酃县。刘柱为副将,从永新攻打茶陵。
  南路:
  费如鹤为主将,从长宁攻打龙川。江大山为副将,从定南攻打和平。
  其实由江西入侵广东,最好是顺梅岭古道南下。但两广总督沈犹龙,已经平定广西民乱,在南雄屯兵防御,几乎不可能强行攻克。
  ……
  由于不带辎重、不带辅兵,张铁牛的行军路线虽最难走,但他提前出发,反而最先抵达战场。
  明末清初战乱不休,将近十万人的酃县,被清军杀得只剩5000多人,因此康熙、雍正年间迁来许多客家人。
  此时的酃县虽属湖广,却以江西人居多,本地语言直接就是江西话。
  当张铁牛昼伏夜行,奔至县外霞阳镇时,两千藤甲兵已经饿了一整天。可惜偷袭县城失败,城中贼寇远远望见藤甲兵,吓得连忙把城门给官兵。
  他们只能回到霞阳镇,没有抢吃的,而是分兵守住镇头镇尾,手持兵器观察四周的情况。
  十多个军中宣教官,也全部穿着藤甲。
  见整个小镇已经凋敝,家家紧闭大门,宣教官敲响小锣沿街大喊:“酃县的老表,我们是赵天王的兵,专门来杀酃县贼寇。大家不要害怕,我们若是抢劫,你们关门也没用。不要你们的粮食,不要你们的钱财,谁家有梯子都借一下。镇上的木匠也请出来,我们出钱雇佣木匠做攻城梯!”
  如此呼喊一刻钟,镇上居民终于相信。
  因为其他贼寇来到霞阳镇,都是暴力破门而入,抢走粮食和钱财,甚至还抢走美貌女子。而眼前这些藤甲兵,却非常有秩序,一看就跟贼寇不同。
  一个店铺掌柜开门,恭敬作揖道:“拜见各位将军!”
  宣教官拱手回礼:“敢问老表尊姓大名。”
  “免贵,姓刘,名安生,”掌柜问道,“诸位可是要攻打县城?”
  “原来是刘掌柜,”宣教官说道,“对,我们来借梯子二十副足矣。我们都是赵天王的兵,不抢百姓,专打贼寇。”
  刘掌柜立即大喊:“都出来,这是赵天王的好兵!”
  镇上居民纷纷开门,然后围着宣教官跪了一地,嘶声哭喊道:“将军救命啊,那些匪贼都不是人,十天半月就来抢一次,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闺女也被抢走了,也不晓得是死是活!”
  “家里的粮食没了,钱也没了,再这样下去都得饿死!”
  “……”
  宣教官大喊:“乡亲们莫慌,把家里的梯子都借来,梯子不够就拆门板现做。只要有了梯子,我们立即进城杀贼!”
  镇上居民立即行动起来,纷纷搬来木梯。
  酃县县城并不高大,只有四米多而已,两条民用木梯绑起来就能攻城。但还是不够用,只能拆下门板,用钉子和绳子制作简易木梯。
  当天下午,两千藤甲兵,抬着二十多条木梯,全部饿着肚子奔向县城。
  这里的贼寇,是从永宁县而来。
  贼首小霸王,已攻下永新县,在更加富庶的永兴享福。留在酃县的都是弱鸡,只有一千八百多人,贼首唤作翻天猴。
  翻天猴听说赵天王派兵来了,吓得立即就要逃跑。但又舍不得财货和美女,干脆守城不出,同时派遣心腹,去茶陵那边请求援兵。
  这厮坐在城楼上,突然藤甲兵抬楼梯而至,连忙大喊:“那边,把滚木、滚油搬去那边!”
  由于没来得及提前准备,城中贼寇的守城物资非常少,根本不足以防守各段城墙。
  只见两千藤甲兵,抬着二十多架攻城梯,齐刷刷跳进护城河。
  藤甲和梯子都有浮力,很快轻松渡河上岸,将攻城梯分别在多处城墙。
  “是藤甲兵!”
  “赵天王作法招了藤甲兵!”
  听过《三国演义》的贼寇,纷纷惊恐大呼,许多贼寇干脆转身就逃。
  “啊!”
  突然一声惨叫,却是抬滚油的贼寇,因为太过慌张而摔倒,好几个贼寇的脚都被热油烫伤。他们也顾不得守城了,纷纷忍痛开溜,所过之处把其他贼寇也带得溃逃。
  张铁牛身先士卒,踩着木梯就往上爬。
  这里有几个贼寇,想要把梯子推开,但更多藤甲兵在下面按住梯子底部。
  四米多的高度,张铁牛转眼就爬上去。
  他现在的武器,换成了一把钢刀,两把小斧头别在腰间用于抛掷。
  “杀!”
  张铁牛翻上城墙,举盾挡住要害,抬手一刀劈出。
  其余多处,也陆续攻上,藤甲兵追着贼寇一阵砍杀。
  贼首翻天猴见势不妙,立即从靠河的城墙奔去,攀着绳子飞快溜走,然后游到河对岸进山去了。
  这一仗打下来,藤甲兵只有两人受伤,贼寇的热油和滚木甚至都没使用。
  搜检全城,抓到六百多个贼兵。
  “这些人如何处理?”宣教官问道。
  张铁牛面色狰狞:“全杀了!”
  他们属于奇袭,休息一天,吃饱喝足,还要奔赴下一座县城,哪能分出人手看管俘虏?
  宣教官也晓得这个道理,并未横加阻拦。
  六百多贼兵被捆起来,挨个抹脖子杀死。城内百姓并不害怕,反而欢呼喝彩,他们被这些贼兵祸害得不轻。
  雇来城中妇女,用反贼的粮食煮饭,全体士卒脱下甲胄休息。
  宣教官却没法休息,他们还要奔走串联,召集城中幸存的大户,让他们每家都出人负责守城。防止藤甲兵离开之后,成功逃窜的反贼又杀回来。另外,还要让大户搜集小船和骡子,用来运送藤甲和粮食,张铁牛要顺着河岸前往茶陵。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