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129章

朕-第129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雇船而来,随身行李很多,自己带来的长随提一包,船上伙计帮忙提一包,还得再请码头苦力扛两包。
  码头上有一露亭,其实就是广告板,贴着许多商业信息,有时也会贴皇帝圣旨和官府告示。
  只见一群人围在那里,有书生大声念道:“庐陵赵先生,诚聘能造水转大磨坊、水转大纺车之人,不拘民户与工匠,皆有优待。若制成机器,赏银二十两,愿留下做官者可给官职,愿举家迁徙者全家分田!能改进织机者,另有重赏!”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
  一个落魄士子愤怒道:“庐陵赵贼,嚣张至斯,竟把告示贴到南昌府了!”
  “刘相公,你莫要只是骂,你敢把反贼的告示撕了吗?”旁边有相熟之人取笑道。
  那落魄士子顿时面红耳赤:“我……我有何不敢?今日家中有急事,须得赶快回去,我改天再来撕了!”
  “哈哈哈哈哈!”
  众人大笑。
  徐霞客听得震惊莫名,反贼把告示贴到省城,竟然还无人敢撕毁。
  江西三司官员都是聋子、瞎子吗?
  “水转磨坊我晓得,水转大纺车是什么?”
  “就是水转纺车呗。”
  “唉,可惜我不会,否则定要揭榜应聘。”
  “慎言,莫要被官差听到。”
  “怕什么?这南昌迟早被赵贼给占了。我听去过临江府的朋友,那边的小民日子过得可好,赵贼不征苛捐杂税。”
  “这个老表说得对,我侄女就嫁去了丰城乡下,年初分田时赶紧嫁的。听说只要嫁得及时,她自己就能分到四亩田,嫁过去还真分到了。”
  “那你侄女命好,赶上好时候了。”
  “……”
  徐霞客感觉自己耳朵出了问题,这里可是江西的省城,一群百姓竟煞有介事的讨论从贼话题。
  徐霞客忍不住问自己雇来的苦力:“庐陵赵贼,气焰为何如此嚣张?”
  苦力笑着回答:“秋收的时候,赵先生打了场大胜仗,听说好几万官兵全没了。现在大家都盼着,赵先生早点占了南昌,今后的日子也好有个奔头。”
  “农民可以分田,你能分到什么?”徐霞客问。
  苦力说道:“赵先生治下,游民也有户籍。”
  徐霞客瞬间无语,只一个户籍,就让苦力甘心从贼。
  原因很简单,朝廷不给游民发户籍,默认这类黑户的大量存在。但黑户毕竟是黑户,不但官吏可以随便压榨,就连小民都可以欺负他们。这些游民,即便被人坑骗钱财,也没法去衙门打官司。
  在前往客栈的路上,徐霞客又问道:“庐陵赵贼,招聘能制水转大纺车的工匠作甚?”
  “不晓得。”苦力摇头说。
  当然是发展纺织行业啊!
  一提起明代的纺织业,便是苏松常湖等江南诸府。
  但江西也有四大产棉区和纺织区,即九江、广信、袁州、吉安,其中两个都属于赵瀚的地盘。
  万历朝的《吉安府志》记载:“地不蚕桑,衣木棉。”
  袁州府在正统朝以前,农民将棉布、苎(麻)布运往安庆赚取粮食代秋赋,非常不方便。正统朝的分宜知县周瑛,请求朝廷以棉布、苎布直接折米充赋,并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一个府的农民,用棉布、麻布代替秋粮上税,可想而知当地的纺织业是很兴盛的。
  但是,没有形成江南诸府的规模,也没有出现大型纺织厂,都是织妇在家里自行纺织。
  如今赵瀚已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临江府,着重发展药材、冶铁、商贸。
  袁州府,着重发展纺织、冶铁、陶瓷、商贸。
  吉安府,着重发展纺织、布染、陶瓷、商贸。
  赣州府,着重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桐油、木漆、油茶、烟草等等)和商贸。
  为啥都有商贸?
  因为都有水运重镇啊,商贸本来就发达!
  在赵瀚取消苛捐杂税之后,辖地之内的商贸更加繁荣,许多外地客商都愿意来做生意。而商贸的发达,又能拓展各种商品的市场,客商会带着本地特产远销各省。
  至于水转大纺车,是南宋时期诞生的,工作效率是人力纺车的30多倍,每天可纺麻纱一百多斤。
  可惜,棉花纤维太短,不适合这种水力纺车。
  因此在棉布普及之后,水力纺车也被淘汰,到明末几乎已经绝迹。
  赵瀚决定三步走:
  第一步,重建水转大纺车,大量纺织麻纱。再将麻纱卖给织妇,由织妇纺织成麻布,这种麻布也是有市场的。
  第二步,改进水转大纺车,令其适用于纺织棉纱,慢慢催生出规模化产业。
  第三步,改进织布机。当棉纱能大量快速生产之后,商家必然自己投资改进织布机,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
  江西水网密布,不利用水力机械就太可惜了!
  来到客栈住下,徐霞客开始整理日记,修改他游览龙虎山、麻姑山的文章。同时,他还要记录刚刚的见闻,《徐霞客游记》也是要写事件的,而且暗戳戳使用春秋笔法,只江西游记就讽刺了好几人。
  “咚咚咚!”
  隔壁响起敲门声,接着又传来一阵对话。
  “世载兄,你看我弄到什么好东西。”
  “《大同女将录》?这本书我看过,皆不守妇道之女子也。”
  “嘿嘿,你再翻开看看。”
  “咦,竟有插画,哪家书坊所印?”
  “吾也不知,反正有人暗中售卖,价钱还挺贵的。”
  “莫急,容我一观画技。”
  “……”
  徐霞客看过《大同集》,那玩意儿已经传到抚州、饶州两府。
  这什么《大同女将录》,一听便是反贼的宣传书籍。可是,不但在南昌传播无阻,而且还有书商主动印刷插图版赚钱。
  只能说,江西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其实赵瀚也哭笑不得,《大同女将录》是给妇人看的。妓女啊,丫鬟啊,其中识字女子,读完之后必然心生向往。
  没想到男人也喜欢看,完全出于猎奇心理,传播速度比《大同集》还快。以至于,不法书商悄悄盗印,如今甚至还搞出了插图版。
  术业有专攻,不愧是书商,非常了解读者的心理。
  隔壁还在聊天——
  “要说这大同一百零八女将,天英星左尚云最是讨喜。其出身大族旁支,非妓女、丫鬟那等贱籍,更兼诗词绝佳。演义清江一战的《清江月》,唱词便出自此女之手笔。唉,若非从贼,亦是一才女也。”
  “我倒是更喜天微星潘赛赛,传闻其乃吉安府名妓出身。模样妩媚,身段曼妙,唱曲时嗓子尤其清丽。这插画也画得好,不知出自哪位画师之手。”
  “这天杀星刘凤英亦是不凡,兄且看书上所载,其在武功山中协助分田,忽遇数十盗贼出没。主官恐惧欲退,刘凤英临危不乱,组织宣教团、农会三十余人,于林间挥旗呐喊,又率众突然杀出,当场擒获五十余匪寇。真乃巾帼女杰,恨不得一睹芳颜!”
  “……”
  徐霞客在房里听得发笑,同时又深感反贼之奸猾,居然对读书人施展美人计。
  赵瀚只能大叫冤枉啊,他没想施展美人计。而是那些不法书商,整出见鬼的插图版,把女宣教官们全都画得很漂亮,导致看书的臭男人自己起了色心。
  再这样发展下去,估计茶馆里都有人说书了,把那些女宣教官全都编成传奇故事!
  美女加猎奇,真的便于传播,《大同女将录》的民间影响力,能把《大同集》给甩出一百条街。
  得知赵贼并不胡乱杀人,徐霞客只在南昌逗留一日,便坐船直奔吉水县城外的青原山。明代的青原山,并不只那一座山峰,附近的群山也被统称为青原山。
  此时已属深秋,徐霞客进入山中,发现到处都种植番薯。
  只有少数山民在打理田地,大部分山民反而在修路,不论男女,甚至老幼也来帮忙。
  四年义务教育,暂时还无法推广到山里,小孩子依旧几岁就干农活。
  徐霞客忍不住走过去,抱拳问道:“这位老丈,此地徭役很重吗?”
  “修自家的路,算啥徭役?”老人其实也不老,五十多岁而已,但已经白发苍苍、皱纹遍布。
  徐霞客只得又问:“既非徭役,官府可给工钱?”
  老人笑着说:“修自家的路,要啥工钱?”
  徐霞客迷惑道:“不给工钱,也不算徭役,那这修路算什么?”
  老人高兴道:“赵先生让修路,咱们就出力修。这一片的山路,都归大树坳(村),等路修好了,下山也容易了。闲在家里没事做,还不如来修路,今年修不通,明年再来修,迟早是能修好的。”
  “官府没逼你们?”徐霞客问道。
  老人还是在笑:“修自家的路,还用得着官府逼着?”
  其实道理很简单,以前修路,最大获益者是山中地主。
  而今修路,获益者是全体农民!
  老人张口闭口“修自家的路”,这是具有了主人翁意识。他们以前不能做主,现在可以做主了,他们自己就是山路的主人。
  从新中国建立,到公元2000年以前,中国农民也是这样修村道的。
  不拿政府一分工钱,自带工具,自带干粮,开山劈石,修建属于自己的道路。修完之后,每年还要维护,男女老少干得热火朝天。


第209章 【农学爱好者和旅行家】
  徐霞客此次来江西,还有母亲的遗命需要完成。
  永乐年间,张宗琏被贬为常州同知。因其清正廉洁、救护黎民,在任上病死之时,当地数千百姓素衣送葬,还募集资金为他修筑“张侯祠”。
  两百年过去,香火不断,仍记恩情。
  徐霞客母亲的七十八岁寿诞,本来是要做寿的,但全部捐赠出去,用于重修坍塌的张侯祠。修缮完毕,母亲又叮嘱徐霞客,今后要去寻访张宗琏的后人,将张宗琏的遗像、遗物和墨宝供奉起来。
  历史上,他直接找到自己的族亲,也就是吉安知府徐复生帮忙,很快就获知张宗琏后人的消息。
  但现在嘛,徐复生早就死了,而且是赵瀚诈城时亲手捅死的!
  徐霞客在青原寺转了一圈,感觉赵瀚并非什么恶贼。至于徐复生的大仇,他也懒得去追究,反正他跟徐复生的关系也不怎么亲近。
  “江阴徐弘祖,求见赵先生。”徐霞客来到总兵府,毫无心理负担的请求拜见。
  突然,又来一个士子,还带着两个家仆:“德安陈希颂,特来进献《农书》,书中有载水转大纺车之谱图!”
  侍卫连忙说:“陈先生请进。”又对徐霞客说,“徐先生请稍等,我须先去通报。”
  赵瀚早有吩咐,献水转大纺车之人,可以直接领进总兵府。
  陈希颂被带进会客厅,不多时,便见一青年走来。
  或者说,更似少年。
  赵瀚拱手笑道:“鄙人赵言,幸会!”
  “赵……赵先生?”陈希颂颇为惊讶,连忙作揖道,“拜见赵先生。”
  “请坐,”赵瀚笑问道,“先生从德安而来?”
  陈希颂回答说:“正是,晚生出自义门陈氏,自唐代便一直定居德安。”
  赵瀚真不知道什么义门陈氏,只礼节性的赞叹道:“竟是名门望族子弟,有失远迎。”
  北宋之时,义门陈氏壮大到令朝廷忌惮,文彦博、包拯等人都建议强行分家。
  最后咋分的?
  朝廷派遣专门官员进行监督,把义门陈氏遍及数省的产业,先分为291份,把陈氏子弟也打散成291股。然后,陈氏在江西的产业,另外再分为47份。
  义门陈氏分家,总计被分为338家!
  可惜赵瀚闻所未闻,只一番寒暄,就直接问道:“先生会造水转大纺车?”
  陈希颂让家仆打开箱子,捧出厚厚一沓古籍说:“此为《农书》,有记载水转大纺车,而且图文并茂,一看便知其理。”
  《王祯农书》属于元代著作,在铅山隔壁的永丰县定稿,包含农桑通诀5集、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籍。几百年后已经寻不到原本,只在《四库全书》中找到部分内容,整理改编为22卷。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很多内容都有参考《王祯农书》,部分内容甚至直接照搬。
  此时此刻,《农政全书》只有遗稿,还没被陈子龙整理修改出来。
  因此,赵瀚眼前的《王祯农书》,是现存的唯一兼顾北方旱田、江南水田的农业书籍!
  “赵先生且看。”陈希颂拿出其中一集。
  果然图文并茂,赵瀚一看便知其原理,由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四个部分组成,只不过细节还得让工匠来搞定。
  水转大纺车,其实就是水力纺纱机,但只能纺苎麻、蚕丝等长纤维,想要纺短纤维的棉花必须进行改进。
  赵瀚继续翻看其他内容,这本书仅农具就有20集,水利纺纱机也被归类为农具。
  这些“农具”,包含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也有齿轮、曲柄、绳轮、连杆等传动和变速机件。
  赵瀚随手翻开一篇,顿时皱眉道:“如此利器,怎不见江西农民使用?”
  陈希颂探过脑袋一看,解释说:“此为秧马,虽然便利,但有可能压坏秧苗。而今江西水田,多为佃户耕种,一人也佃不了几分田,秧马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秧马类似两边翘起的小船,农民可以骑着走,插秧之时,按下前端不用弯腰。
  而且,还可以把秧苗放入舟中,随时取用,又省力又省事。
  赵瀚决定把自己的一百亩地,改为专门的试验田,设“劝农所”来恢复、改进、研发农具。同时研究种植技术,研究农作物的优选和改良。
  比如这种秧马,就可以让官吏重新推广开来。
  赵瀚把《王祯农书》放回箱子,和颜悦色道:“君亦知农事乎?”
  陈希颂回答说:“略知。晚生有一庄园,喜稼穑之事,闲时亦手植禾苗,招揽工匠做些农具。前些天,看到赵先生的告示,晚生便连忙赶来献上《农书》。”
  此人的老家德安县,距离南昌府城并不远,明显是来提前做投资的,千年大族非常善于观测风向。
  赵瀚问道:“吾欲置劝农所,君可愿做劝农所主事?”
  “不敢请耳,固所愿也。”陈希颂高兴道。
  赵瀚叮嘱一番,说出自己的要求,便派人暂时将陈希颂安置下来。
  有了《王祯农书》的图样,水力纺纱机很快就能制成,因为他已找到会制作水力磨坊的工匠。
  水利磨坊在明代并不罕见,但往往掌握在权贵和豪族手里。
  比如历代德王,便霸占了济南城的磨坊。官府在济南护城河建起水闸,以水位落差来推动磨坊做功,德王甚至将整座水闸都霸占,还不准百姓利用水闸来灌溉农田。
  赵瀚招来秘书费瑜,吩咐道:“《农书》交给书坊雕版刻印,先印三百套,分发给各级官员学习。印书完毕,雕版保留起来,今后还有用处。”
  费瑜领命离去,即刻办事去了。
  这种肯定要长期多次印刷的书籍,还是使用雕版更好些,更何况还有大量农具插图。
  直到此时,徐霞客终于被领进来。
  初见赵瀚的反应,徐霞客也差不多,没料到庐陵赵贼如此年轻。他很快就抱拳说:“在下江阴徐弘祖,遍访名山大川以记之。先母遗命,令在下寻访永乐朝清廉之臣张公宗琏的后人,寻张公遗物供奉于江阴张侯祠。”
  徐霞客?
  跟课本上的画像长得不一样啊。
  赵瀚笑道:“徐先生是让我帮忙找人?”
  徐霞客回答说:“在下只知张公籍贯吉水,还请赵先生相助。”
  “可以,你把此人的姓名、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