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造了盛世王朝-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乎所有的发展,都在秦风的预料和掌控之中,直到此刻,经由鬼医罗季的讲解,他突然发现了对方的身份超出想象。
波斯王族。。。。。。
脑海中滤过这四个字,秦风的神色严肃了几分,望向了鬼医罗季。
“罗先生,除了波斯王族,其他人有没有机会得到舍密陀罗花,或者见到舍密陀罗果?”
细致的问话响起,罗老头还以为秦风只是一心记挂寻药,也没有任何隐瞒,极为耐心地解释了起来。
“除了波斯王族,舍密陀罗花倒是很多人都有机会买到,毕竟这种东西价高者得,流落各国也不是什么奇怪事。”
“不过,那舍密陀罗果却是稀罕的利害,据传仅存的一颗宝树就在波斯国的大昭明寺中,被王族重兵把守,其他人就连见到都不可能。”
。。。。。。
秦风听得心里一沉。
这件事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下去,都不是极好的情况,若能有机会得到舍密陀罗果,就代表着那群波斯商人有着王族的背景,务必要小心应对。
秦风虽然也是大玄皇室,可他不过是落寞到边塞小城的藩王,还有着想要至他于死地的奸人,内忧外患加身,不得不多加考虑。
面对这种突然觉察到的重要信息,秦风在心头盘算了良久,无论如何,那舍密陀罗果是必得之物,唯有在将来见到波斯人时,再多加小心几分。
沉吟静立几息,原本的平静氛围被彻底打破。
即便秦风没有说出什么话语,罗老头也很看得出来,这位年轻的殿下,必然是心里有不为人知的压力,可就连他也不知秦风在作何想法,索性也就不再深究。
身为皇裔,注定有很多的难题,伴随着荣耀和尊贵,在出生的那一日起,就不可能落得清静。
两人迈步再行,很有默契地不再多言。
走廊外偶尔有银杏叶飘落,气氛却已经不在有之前的闲适和淡然,唯有一种淡淡的压抑,飘荡在周围的空气中。
就在这种安静的秋日午后,远处竟是传来了一阵激动的呼喊。
“殿下!殿下。。。。。。!”
听着那耿直的喜悦呼喊,秦风也罗季不由得对视轻笑,心头的凝重消散了几分,还未出声,就见王勋从远处跑来。
激动的王勋小跑前来,手中拿着几本书册,脸上的喜色分外明显,旁人看了都能受到些许感染。
身后,气喘吁吁的方诚碎步紧随,顾及礼节不敢奔跑,却也是累的够呛,脸上也有几分喜色。
见那对师生激动而来,秦风就猜到定是有关印刷术和县学之事。
近来秋雨不少,几乎隔一天就有绵绵细雨落下,邺城的天气似乎就是如此,连府中下人都听百姓说“九月即为朽月”,意思就是说,每年九月秋雨连绵,连木头都能泡朽了,民众的话头就是这般鲜活,听起来有几分形象的夸张感,让人记忆深刻。
即便天色不作美,这两人还是能够抓紧时间,在有限的好天气里做出了成绩,眼下八成是来报喜的。
见那激动模样,秦风也就没有怪罪于王勋的冒失,带着几分淡笑注目而去。
眨眼的功夫。
王勋已经将恩师方诚甩得老远,一脸兴冲冲地近前,立于走廊边双手捧着书册!
“启禀殿下,恩师和属下奉命印制书册,已有数册论语完成,还请殿下过目!”
闻声,秦风即刻近前几步,接过那本书册。
“论语”二字即刻映入眼帘,装订整齐的外表给人不错的印象,期待翻阅开来,只见其中的字迹无比真切,字距也是极为精准,哪怕比起前世的印刷技术尚有差距,也已然胜过了大玄书册数倍。
无论是字迹还是书册的工整,都远非大玄书册能比,即便是秦风偶尔翻阅的供给皇室的书籍,也差了一大截。
赞扬点头之下,连一旁好奇注目的鬼医罗季,都忍不住惊叹出声。
“啧啧啧,这书册的字迹好生清楚,要是被那些书生得到,必会奉为重宝啊!”
罗季这话并不夸张。
书册对于天下文人而言,胜过了一切世俗东西,吃穿用度之类的俗物,与之相比皆可抛弃,古人就曾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虽然有失偏颇,也足以说明文人是如何看重读书之道。
王勋闻声激动微笑,得到了殿下的肯定和鬼医的夸张,让他心情很是振奋,嘴咧得都快到了耳根旁。
准备抱拳道谢之时,却是听闻身后恩师的脚步声响起,回头望见恩师方诚那一脸的怨气和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万般的欣喜都压了下去。
急忙侧身相让,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低头不敢出声。
见那模样,方诚的脸色才好了几分,也顾不上训诫这个毛毛躁躁的学生,整理了一番衣着,方才神色恭敬地踏前做礼禀报。
“启禀殿下,如今书册已经可以印制了,学堂也改建完成,万事俱备,还望殿下恩县学设立。”
第274章 弘扬文道
“启禀殿下,如今书册已经可以印制了,学堂也改建完成,万事俱备,还望殿下恩县学设立。”
身着素衫的方诚恭敬行礼,高声严正禀报出言。
听着这位文官紧张又期待的声音,在场的几人都有些感触,身为文官,能做到一地县学教谕的位子,从理想而言几乎就是美梦成真。
将来,邺城学子皆出于县学,实在是一件极大的功绩,也足够慰藉多年的蹉跎。
仕途渺茫,确是让人心中酸楚,可若能桃李满园,也是天大的幸事,将来百年之后留名世间,可谓是一大佳话。
亲眼目睹着恩师的严正姿态,王勋不由得神色肃穆,同时眼里充满了期待,师生之情可见一斑。
这副场景,就连一旁的罗老头看得有些感触,即便他不怎么喜欢酸腐的文人,也在此刻露出了一丝欣慰的表情。
邺城这种小地方,近来发展势头凶猛,也是时候让寻常民众看到更多的东西,踏入文道,对于普通寒门子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出路了。
众望所归之下,秦风上前扶起了方诚,面带平和地点头应允。
“方王傅请起,邺城建立县学势在必行,如今万事俱备,确是应当开办学堂收纳学子,此事关乎重大,这便定个章程出来。”
沉声一言,几人听得目露欣喜。
就算是为官多年的方诚,一向做事低调,此刻也忍不住面带喜色,心中的激动都浮现在了有些沧桑的脸庞上。
即刻振奋做礼,好似回到了风华之年,紧随着殿下前行,于院中石桌旁静立。
待到殿下落座,方诚就迫不及待地做礼出声。
“殿下,邺城从未有县学,只因长年动荡财力有限,百姓果腹尚且维艰,岂敢奢望读书识字,偶有殷实之家,也将后辈送往州府进学,以求博得功名。”
“如今邺城繁盛,百姓生机不愁,长街商铺林立,西城新宅笋出,人人心神振奋,感念殿下深恩,正当兴起之时,当以榜文示于城中百姓,将择日开办县学之事公告四方!”
“臣以为,此事刻不容缓,乃邺城大计!”
。。。。。。
动情之言接连响起,秦风也是听得连连点头。
这番话语,说得确实得体,也极为附和邺城的现状,哪怕方诚感念提携之恩,在此刻有几分吹捧的嫌疑,甚至还夹带着一丝个人的迫切,但以榜文公示引起关注的做法,确实是从当下的局势出发,还有着不少深意,值得一试。
只是稍加回想,身旁落座的罗老头也为这番话动容,就算有些讨厌文人磨磨唧唧的酸样,也对方诚的做法和为殿下考虑的初衷很是赞赏。
“这倒是个好主意,经由榜文公告而出,将来的好处可是不小啊!”
两人相视轻笑,秦风就在心中打定了主意。
看来,方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说出公告四方的建议来,比起仅在邺城的小打小闹,这才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几个呼吸,基本的策略就定了个雏形,在场的都是聪明人,根本不需再多讨论。
除了王勋,听得一脸懵逼。
琢磨了好久,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这种没必要的做法,很是高调,似乎和恩师平日的作风不符,也与殿下的身份有些不适。
奈何见大家都出言赞同,他也不敢驳了恩师的脸面,只能出于忠心,目露忐忑地做礼,悄声疑惑问出话来。
“殿下。。。。。。”
“咱们邺城半县学,是个大好事,理应让城里的百姓都知晓,又为何要公告四方呢。。。。。。?”
听了这话,几人都有些哭笑不得。
方诚老脸一红,对于这个憨憨学生实在无言以对,罗季也是轻笑出声,抚须摇头地注目而去,满脸就写着“不愧是你”的表情。
三人含笑注目,搞得王勋只觉得自己像个憨憨。
别人还好。
见到罗老头都这副模样,王勋眼里有几分不喜。
殿下自然不用多说,从来不会出错,其中的道理必然清楚,心中一定有考量,恩师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岔子,又是学问高深,也应该有什么计较。
倒是这个罗老头,论起治病救人,王勋自然佩服,可说起文道之事,他一万个不服,无论怎么想,一个整日把屁挂在嘴边的粗俗老头,都不像是懂建立县学的人。
最起码,也该是个读书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吧?
学渣王勋越想越是无语,尤其是在看到罗老头那猥琐的笑容,还带有几分“朽木不可雕”的无奈,好似初见时那般让人不喜,当场就气得王勋憋气而对。
“鬼医老爷,你难道也懂这里面的讲究。。。。。。?”
罗季什么场面没见过,一生阅人无数,只是一眼就看穿了王勋的心中不忿,脸上却是笑意更浓,为这份难得的憨直回怼而去,似乎很是喜欢这份斗嘴的乐趣。
“嘿嘿嘿。。。。。。”
“你这个憨货,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想考老头子,也不看看老头子我是谁!老头子我虽然不喜欢文人,这点儿东西还是看得清楚的!”
“小子,你听清楚喽!邺城办县学,那就是在弘扬文道,所谓的文道,可不是像你这样的半吊子文人能懂,只有踏入了儒家的文人,才算是步入了文道,弘扬文道教化民众,无论是何朝何代,那都是一件大事,但凡将来有一个邺城学子走向中原,成为儒家弟子,便是一件让后人铭记的大功绩,以榜文公告四方,不仅仅是为了让百姓闻讯前来,也是为了替邺城扬名,为殿下招揽失意人才!”
。。。。。。
一番讲述下来,王勋听得眼里都愣了。
他根本就没想到,办县学授课,背后还有着这么深远的意义,甚至和曾经遥不可及的儒家深有关联。
惊异之下,王勋终于是体会到了其中的重大意义,不敢再出声,赔笑点头之际,脸上露出几分尴尬的笑意,却也是为邺城和殿下感到激动,也为恩师的机遇而庆幸,很快就将这份尬笑变为了欣喜。
谈笑之间,秦风并未再多出言,也没有解释涉及天下文人的印术,顺应着大势所趋,当场定论下令。
“明日,贴出榜文公告四方,邺城将设立县学,无论出身,皆可前来读书进学!”
此言一出,方诚和王勋满眼激动深深做拜!
第275章 文道之门竟在眼前
清晨的长街透着丝丝凉风,往来的百姓和挑夫身影不断。
眼看就是中秋佳节,天气也越来越冷,邺城的百姓却是一如往常的忙碌不断,有清早就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也有忙活于盐酒买卖的劳力,还有诸多陌生的面孔,从四面八方而来,投入到了火热的生意中,不论挑夫走卒,还是富庶商贾,几乎随处可见。
即便秋风渐凉,人们的热情丝毫未减,经常能听到街上响起的问候寒暄声,充满了欢喜和干劲,邺城的日子越来越好,几乎家家户户都对未来充满了期盼,连外人的投商者都被其感染,行进的步伐里轻快无比。
车水马龙,一片熙攘。
在一片欢喜振奋中,自东城门而入的中年书生孙文台显得格格不入,不仅是因为他那身素净的儒雅青衫极为显眼,还和他失魂落魄的沉闷步伐分不开干系。
相比于寻常人的精神抖擞,这个书生从内到外都很特别,一群泥腿子中间冒出个俊秀文人,总归是无法让人忽视的。
可众人哪里知晓,孙文台重回故乡,心里却是苦闷万般,秋闱落榜的酸楚,不断酝酿在心间,即便是和熟悉的乡亲打着招呼,也让这个文人难以释怀,甚至有些尴尬,全无了往日文人的骄傲。
“哎呀,孙秀才回来了啊,在凉州城求学可还好?”
“尚可。。。。。。”
“啧啧啧,你瞧瞧人家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啊,将来肯定能做大官哩!”
“刘兄谬赞了。。。。。。”
“将来孙秀才成了大官,要是能留在咱们邺城就好了,追随着北王殿下,将来必定能光宗耀祖,真是几辈子都羡慕不来的福分啊!”
“额。。。。。。诸位有礼,小生离家已久,先行别过。”
。。。。。。
路过的乡亲聊得正投机,突然见到孙秀才落寞辞别,心生诧异也是不敢多问,只得一脸茫然地就此别过,眼望着这位邺城的文人进城。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好心的赞誉和羡慕,在此刻听在孙秀才耳中,只会令他感到羞愧,并无一丝一毫的欣喜。
少小离家求学,历经数次赴考,今年再度落榜,这里面的酸楚,绝非他人能够理解,孙秀才自问聪慧不输于人,却因年少时的困顿,邺城也很是破落,他的文道之路极为艰难,只能远走他乡努力求学,拼尽了一身的本事才走到秀才的地步,已经是邺城几十年不出的人才。
但好像,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若是他能自幼步入文道,拜入一位先生门下,熟读经典饱学大作,未必不能挂榜荣归,甚至是在明年春日,前往京都,与天下学子一争高低,博取功名报效朝堂。
三年的努力,再度化为了飞灰,令孙文台失魂落魄,不敢和乡亲们多言,满腹的憋屈和无奈,只能悄声咽下腹中,低头前行心如刀刺。
即便,身旁有不少人激动出言,甚至连一些妇孺都快步走过,始终都没让这位落寞的文人抬头相望。
“乡亲们!县衙有榜文贴出来了!”
“又有榜文?!一定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咱们赶紧去瞅瞅!”
“死鬼!你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看什么榜文,莫不是又要借机跑出去,丢下这些活计去厮混?!”
“哎呀,你胡说什么啊!老子不认识字,难道全邺城还没个认字的了?县衙贴出榜文,一定有什么事,万一又是殿下恩泽邺城,像种高粱那样的美事白白错过,岂不可惜!”
“啊这。。。。。。夫君说得是,是奴家不对。。。。。。”
“嗨,说这些干什么,赶紧去看看吧!指不定多少人都已经到了跟前,迟了就后悔莫及啊!”
“哈哈哈,这两口子倒是好福分,靠着殿下的恩泽,竟然比起曾经恩爱了不少!”
“哈哈哈。。。。。。”
。。。。。。
一片欢喜中,四周的百姓都向着城中的县衙而去,男女老幼皆是面带希冀,说不出的激动和期待。
不过短短半年,北王殿下的声名和威望就到了如此地步,就连曾有听闻的孙文台都有些呆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