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洮河传奇 >

第7章

洮河传奇-第7章

小说: 洮河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伙面前说起话来还是一套一套的,比石生厉害多了,这娃娃人成呢。

    “好,不错!”石刚带头鼓掌,大家伙都开始拍巴掌了。

    “耀武啊!你师父都叫好了,你这学武之人怎么还不拜师傅呢?”秦先生慈爱地含笑问道。

    “耀武啊!快磕头啊!”杨春来和耀武阿妈催促道,他们实在为耀武高兴,生逢乱世,一身武艺总是可以用来防身护家的。更何况拜石刚这样的高手为师。

     奇!书!网!w!w!w!。!q!i!s!u!w!a!n!g!。!c!c
    “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拜!”耀武学戏文里拜师的样子在众人面前跪地,给石刚郑重地叩了个头,就被石刚给拉了起来,抖掉了膝盖上的土。

    “哎呀,好羡慕啊!石大管家!这个娃娃我也喜欢,你可不可以把他让给老朽啊!我的要求不高,就是他以后上学了有闲时间了到我那转转就行呗?”秦先生也来凑热闹,眨眼看着石刚说道。

    石刚明白,秦文华也很欣赏耀武,这应该是耀武的福气啊。想到这,他拉过耀武说道:“乖乖。这还有一位师父,你要磕头拜认!”

    耀武高兴极了,倒头就拜,口里还是那句戏里边的文辞:“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高兴得秦文华胡须飘飘,美滋滋的。

    我有两位师父啦!耀武高兴死了。把个在一旁来迎接石生现在看热闹的石海林看的羡慕死了。他不由得拉着石生的袖子在一旁嚷道:

    “大大,我也拜师傅呢!”

    石生在一旁正失神呢?听到儿子一嚷嚷,感觉烦死了,朝孩子屁股上一巴掌下去,石海林哇的一声大哭开了,惹得众人诧异回头。

    “走,回家去!”

    石生一把拉起哭着的石海林,也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急火火地走了。石远举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什么也没有说。

    回城后的耀武,被城内传成了一阵风,有人说杨木匠家的二小子和他的两位文武师父几句话就斥退了土匪;又有人说,这二小子有神助呢?嘴一动,手榴弹愣是没响,你说神不神?

    当晚,石远举在家款待了秦先生一行五人。饭饱之后,一项很重要的仪式开始了。在石远举的主持下,耀武和石海林庄重地行了拜师礼,正式拜秦先生和石刚为师。

    石远举郑重地说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师徒之礼仪不可偏废!”

    然后由秦先生和石刚引导,先后拜了祖师爷。二人先文拜孔圣人,武拜关老爷关云长,以表示虔诚,同时也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之后行拜师礼。秦先生和石刚坐在上座,耀武和石海林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了投师帖子,耀武生月大大且拜师早所以是师兄。因为情况特殊,师父们提前申明不让弟子送红包,反而是二位师父给了他们一个红包,两人各得一枝上好的毛笔和颤条木的五尺棍。

    接下里由二位师父训话,石刚教育徒弟尊祖守规,秦先生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拜师仪式中,耀武做得很规范也都听得很仔细,师傅们也很是喜欢。

    面对热烈的场合气氛,石生则看上去病恹恹的,在席上沉默寡言,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仿佛一切都跟他无关,大家对此也不以为意。

    前半夜,耀武睡得很实,也睡得很香。后半夜,耀武做了很多梦,他先是梦见自己长大了,成了一棵参天的大树,在日光下成长,在风雨里摇曳。做木匠的大大、阿妈、哥哥、耀文、尕爸还有很多人在自己腰身下乘凉躲避风雨。突然他又梦到不见了耀文不见了尕爸,石生在墙根里冷笑,胡塞尼在卡住梁上一直在哭泣……他啊的一下哭出了声,惊得亲娘赶忙起来拨亮了油灯。但他又睡过去了,作为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这一天的他太累了,以至于他没有精力清醒起来回味梦境,调适心理再睡。

    他家的清油灯亮了很长时间,耀武阿妈看着熟睡的耀武,想着还没有回家的丈夫和大儿子,她仿佛一天经历一生的大起伏,此时的她为丈夫和大儿子担心又为二儿子高兴,迟迟不肯睡觉,她呆呆地看着二小子和耀文,生怕失去他们。

    黎明时分,追击到此的吉鸿昌军并没有进城,一个团的士兵肩背长枪,背背大刀,脚穿白布千层底的布鞋,在尖兵的引领下踩着白霜悄悄向洮州界追去。
………………………………

第十二章 草原来客



    公元1928年到1930年间,西北大旱,时光艰难地蹒跚而过。据有人粗略估计,这三年间,陕甘两省至少有600万人死于饥荒,一些地方人民相食,人伦倒退,无数村庄残垣断壁,十室九空,人间悲剧令人惨不忍睹。

    景古城由于地处西秦岭余脉山区,气候宜人,又背靠藏区,因此饥荒的影响不是很大,不少逃难的饥民从陕西或河南远道而来,石远举开仓放粮,熬粥送饭,不少人都受到了接济,有些人还落户此地,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一时间,在逢集日时,城下河滩边的街道上时常多了一些陕西、河南人的口音。

    孩子们在渐渐成长。

    耀武和石海林经常早起跟石刚练功学武,然后和耀文、石海娟到城外鼓楼寺的高级小学上学,小学的国文和历史由秦先生亲自授课,耀武特别喜欢。

    社会渐渐安定下来,石远举也带人开始到兰州、临洮、岷县等地打理生意。

    又是一年春华时。

    洮河里的桃花鱼顺流而上,沿着倒流河水一直到源头紫沟峡去产卵,这时候是耀武们最高兴的季节。下午放学后,他和伙伴们可以带上稍大点的尖底的箭竹篾条背篓,再带一枝长杆子,只要到有漩涡的河湾里打上几背篓,或者用蚯蚓做饵料下上几钩,就会有胳膊粗的洮河大鲤鱼被打上来,这时候是他们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候。

    春天匆匆而去,夏天紧接着春天的尾巴,灿烂而至,转眼到了农历四月十六,景古地区传统的庙会日子。

    这一天,方圆三十里内的很多人家会早早地携儿带女,有人为烧香还愿,有人为看戏散心,有人为走亲访友,有人为谈情说爱,有人为娱乐休闲。

    今年的杨木匠和大儿子决定在家里要好好过一个四月十六,所以在二月里种上庄稼以后,只在藏区待了一个月,就在四月初十那天匆匆赶回。

    四月十五那天,杨木匠和女人、儿子们早早起来就忙活开了。大人有大人的活,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活,人人参与。杨木匠和大儿子耀华宰了五只鸡,又杀了一头羊,女人从自家的菜园子里摘了很多蔬菜回来,耀武和耀文负责把自家产的蔬菜帮阿妈洗干净,然后放在筛子里困干水分,耀武看见阿妈擀了好几拨面,都切成了宽细不一的面条,晾在案板上,用白石布盖住了,给耀文一说,把他们两个馋的直流口水。

    今天家里要来几个重要的朋友。

    三年来,石生一直过着灰溜溜的生活,一是自己的作为让自己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二是石远举的管教。他心里充满了怨恨,只是没有轻易显露出来,他信奉一句话,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他看来那些欠了自己的,到时候,你们都得给我还回来。

    四月十五这天,石远举将要从兰州赶回,捎信的人回来说,他们昨天已经到了临洮,今早将连夜赶路,估计车马今早十一点会到当铺。

    早上十点,石生带了张海生等人出城,到旧城下当铺等候。

    今年的四月十五就已经热闹非凡,从景古新城城下到旧城城下的杨家河滩到处摊贩云集,帐房林立。从旧城下的秦家河起到新城下的庙滩滩背后,行人更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街道上见到熟人时的笑语吟吟和见到稀罕物件时的惊叹声,还有小贩们的叫卖声夹杂在一起,响成一片。

    人们在大乱之后,互相打听着亲情禄故们的死活安危,庆幸着活着的人们的命运。

    他们等到了十二点还不见石老爷回来,就有点等不住了。

    几个人就到路边的馆子里吃了早饭,要了些酒喝开了。一开酒戒,石生就把持不住了,只喝得酒气上头,让酒掌控了自己,才离开馆子而去。

    人常说酒入圣心,化为仁义。今天酒入石生心,却激起了他无限的不满,他有气没处撒,只得骂骂咧咧的,路人见他,都绕他而走,张海生等人也不敢劝他。一行几人,继续来到当铺门前等待,没有等来石远举。

    几个骑马人从秦家河边走边说,缓缓而来。

    为首的是一位汉子,年龄约莫三十岁,骑一匹黑马,身形伟岸,头发稍微卷曲,脸色黑红,显然是久经高原日晒的缘故。细看那人发现他身着一件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以细毛皮和氆氇镶边修饰的黑色藏袍,很有气势。

    因为天气热,穿着白衬衣的两只胳膊都露在外面,藏袍的两只袖子吊挂在两边,藏袍围着腰,恰好把怀里拥着的那个 眼睛明亮身穿藏袍的小男孩包住,只露出了头。

    小孩子约莫六七岁的光景,乌黑的头发是天然的小波浪卷,脑后扎着一根小辫子。坐在马上,他下意识地摸着父亲的腰刀刀把,黑红脸蛋上的大眼睛却时不时好奇地向四周看着,兴奋地和父亲说着,感觉一切对自己都那么新鲜。

    特别惊艳的是后面一匹体健身长的枣红马。

    马上端坐一位身材修长拥着小姑娘的华丽妇人。只见这妇人二十四五的样子,身着一蓝绿色绸缎为面,水獭皮镶边的圆领藏式长礼袍,碎小辫子盘绕,头饰红珊瑚和绿松石,其余乌发梳成一根大辫子垂于脑后,这个妇人不同于父亲和儿子,面容俊俏,脸色白润,眼如秋水,却又内敛含蓄,在春风中,勒马缓缓而来。

    她怀里坐着的小女孩明显比小男孩要大两三岁的样子。梳着众多小辫子的小姑娘也头饰绿松石,身着一件红色缎面,袖口饰以绿色丝绸,洁白的羊羔皮围领的修长藏袍。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来自高原,但小姑娘也是面如白玉,明目皓齿,沉静稳重,性格与小男孩又有所不同。

    四个骑马的随从,跟随其后,只腰配短刀,都没有带枪。

    石生看到此,口眼歪斜,连心思也斜了。

    酒壮色胆的他,径直走过去,绕过黑马,直奔枣红马,一把拉住了马缰绳,弯着腰对着马上的母女就嘿嘿嘿的坏笑开了,马匹已经有些受惊,但尚算安静,他只看着小女孩的母亲酒气冲天地说话:

    “哪里来的小娘子,来,下马,陪阿哥喝一杯!阿哥不会亏待你的!”

    跟前的张海生等人哈哈哈大笑、

    小女孩闻着酒气,露出了一副嫌恶的样子,只想躲的远远的,但人家拉着缰绳。

    看到是一个酒醉汉,妇人也没在意,看了看前面的儿子和丈夫,她略微讥讽地笑着用汉话说道:

    “汉家阿哥,你陪酒的人多得是,想喝酒回家找你媳妇陪去,我们还有事情呢?就不陪你了!”惹得四个随从和张海生等人都笑了。

    石生感觉折了大面子,脸上一下子挂不住了。

    妇人想抽回缰绳前行,缰绳却被攥紧在石生手里,两人一拉一拽,马受惊了,嘶鸣一声,往边上一闪,差点把母女二人摔下马来。

    夫人花容失色,小姑娘一声尖叫,引得黑马上的人回头张望。

    不待父亲发话,小男孩从父亲的怀里抽身出来,已腰刀在手,跳下了黑马,快步来到了石生面前,气冲冲地一把推开石生,眼里喷火只瞪石生大喊道:

    “不许欺负我阿妈和姐姐!”

    “花儿旦,住手!”

    黑马上的男人喝住了小男孩,下马伸出了手笑着对石生说道:“朋友,有什么话你对我说,我叫贡布。”

    “去你妈的,连你们也欺负我,我跟你没什么可说的,我就跟你的女人说,怎么啦!你不服是吗?”石生一把打开了贡布的手,蛮狠地说道,纯粹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黑马男人和妇人涨红了脸,四个别短刀的随从也看得牙根痒痒的,围了过来。

    石生拔出了短枪,打开了机头,大吼道:“谁上来,老子火了谁,老子今天豁出去了!”

    “朋友,我们不想惹事,我们只是到景古来烧香拜佛,拜访朋友的,希望你不要为难,汉家不是经常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吗?你一抬手,我们也就过去了,你说是不?”

    贡布耐着性子说道。

    “你说方便就方便!好,今天你的女人只要陪我喝一杯酒,什么都好说,我送你们到你朋友家!”石生得寸进尺,刁钻地说道。

    “你休想!”贡布勃然大怒,他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在公然挑战古马滩草原头人的尊严。一双儿女在看,四个下人在看,这个时候他再不站出来保护他的女人,将颜面无存,被人一辈子耻笑。

    “吆呵,给哥哥玩硬的?我就喜欢,看我怎么收拾你!”石生撸胳膊卷袖子,对着贡布虎了上去,但被贡布的四个随从冷峻上前像一堵冰墙一样给隔开了,卷头发的小男孩也握紧了拳头。

    见此,石生的手下张海生之流也虎了上去。

    马上的母女吓坏了,大人花容失色,小姑娘连吓带气,呜呜的哭开了,嘴里还屋里哇啦地说着一些话,让人听不懂,她很担心父亲和弟弟。

    “欺负女人和外乡人,你算什么好汉!”
………………………………

第十三章 开枪啊



    俗话说,酒壮英雄胆,但酒也壮怂人胆。当石生借着酒劲准备以地头蛇的蛮狠来仗势欺人时,一声稚嫩的叫喝似乎从天而降,引得围观的众人回首急望,这谁呀,敢管石家少爷的事情。

    他们四处张望,寻找少年英雄的的身影,却看不到人。

    难道白天见鬼了不成,明明有人发话。

    坐在马上的小姑娘眼尖,她马上看到了,站在人群背后的那人,那是一位身材细条,面色红润,眼睛炯炯有神的英俊小男孩。她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张大了嘴指着,紧张而又好奇地望着耀武,心里充满了感激也充满了不安。

    当人们发现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在自己的背后出现时,更是惊讶,仿佛,耍猴子的来了一般,人们轰地一下,让开了路。俗话说,劈柴处别站,打仗处别看。这些人远远地围观了起来。

    有人认出了耀武,说道:“哎呀,这不是杨木匠家的那二小子吗?有好戏看了!”

    有人不解地傻问“谁呀,哪个杨木匠家的二小子?”

    “不就是那个和他一文一武的师傅退了土匪尕司令的那个吗?再别吵了,注意看!”解说的人不愿意再费嘴舌了。

    耀武在人们七嘴八舌的轻声议论中,不看石生和张海生等人,来到了贡布面前,笑着问道:“请问,您是从古马滩草原来的吗?”

    贡布看见这个帅气仗义的小男孩问自己,略带疑惑地亲切回答道:“嗯,是的,尕心疼,你是?”

    他吃不准这个男孩子到底要干什么。

    耀武没有回答他的提问,而是继续问道“那,您是贡布头人吗?”

    小姑娘看的有点乐了,看了母亲一眼,心想,这个汉家男娃胆子太大了,不回答我阿爸的话,敢这样接连提问,这可是堂堂的姑马滩头人,转念一想今天的遭遇,她的想法和感受又一闪而过,心情不爽了。

    本来想低调拜佛访友的威猛头人此时不得已承认了,一来是这个尕心疼问的诚恳,二来他也想借机想亮明自己的身份,吓退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