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60章

1625冰封帝国-第60章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满们也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当月亮划破乌云而出时,萨满们又突然“醒来”,一声声清啸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萨满的舞蹈整夜没有停歇,熊熊大火彻夜燃烧着。

    这是一场索伦人举行的盛大的葬礼,这个规格只有大汗级别的大人物死后才能享受到,而祭拜太阳、月亮、大山、河流、猛虎、黑熊、黑狼、雄鹰、巨蛇更是只有族里战死的勇士才能享受到的。

    没错,这是一场专门给尼堪手下大将之一的苏哈举行的葬礼,尼堪追封他为索伦人的副汗,于是便有了这一场盛大的葬礼。

    苏哈虽不是在战斗中身亡的,不过他是尼堪麾下数得着的大将,又从小与尼堪一起长大,这一份情谊终究不能割舍,思来想去,尼堪最终还是决定给他举行了索伦人最隆重的葬礼。

    第二日,在尼堪、苏哈父母、索伦部落所有萨满的注视下,苏哈的遗体被放入到了一段直径约莫三尺、长约六尺、中间掏空的桦树桩里。

    全身裹着白布的苏哈被放进了树桩,盖上树盖后被桦树皮绳索紧紧地绑住了。

    八名常备军里的勇士扛着这段树桩开始向丛林里走去。

    丛林里,早有一处硕大的冷松被修整好了,树上还有八名另外的常备军勇士。

    随着树桩被缓缓吊上冷松,所有的萨满又开始了疯狂的舞蹈,当树桩安置好了后舞蹈霎时便停歇了。

    死后与大地、丛林融为一体,这是每一个索伦人的梦想,而树葬更是索伦人最向往的丧葬方式。

    在精心挑选的大树上与天地日月同辉,两年后,魂魄应该完全回归长生天了,再从树上放下来埋入地下,这就是树葬的完整过程。

    当日,尼堪收苏哈的弟弟、年仅十五岁的查克丹为义子,并放入亲卫队锻炼,同时让身为乌扎部哈拉达的墨尔根照顾苏哈的父母。

    以前仅仅是一个牧奴的苏哈的葬礼很快传遍了整个漠北以北,凡是索伦人的少年听说之后一个个热血沸腾了。

    “我要为阿斯兰汗而死”,一时成了每一个索伦少年的新的梦想。

    与苏哈相比,查克丹的身形更加高大一些,可话语也更加少一些,与苏哈的敏捷相比,查克丹松树更加稳重。

    与苏哈那惊人的骑射相比,查克丹更加喜欢使用火器和马刀,也是在赤塔学校学了三年的少年。

    索伦人为苏哈举行的葬礼是近几十年来林中从来没有过的,一时便从杜尔加开始快速向北传播。

    先传到温多苔原的叶雷部属那里,接着又传到了北山的雅库特人那里,最后又通过勒拿河传到了雅库特人最多的聚集地后世雅库茨克的地方。

    不,不能说后世,因为就在此时,俄罗斯人还是来到了这个区域。

    他们自然遵守与尼堪的约定绝不越过温多堡一步,而温多堡便是温多河汇入勒拿河的河口修建的木制城寨,那里常年有一百人驻守。

    不过贝加尔湖以北,中东西伯利亚面积广袤无垠,除了勒拿河,能抵达雅库茨克的路径还有不少,其中,通过上通古斯河、维柳伊河便是一条捷径。

    于是,勒拿河中游河谷还是被俄罗斯人占据了,雅库茨克还提前修建起来。

    与剽悍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相比,盘踞在勒拿河中游的雅库特人却是好相处得多。

    因为他们这个民族自从产生以来便一直在迁徙,他们原本生活在贝加尔湖西侧、叶尼塞河上游的草原地带,后来为了躲避突厥人迁到了贝加尔湖西北的高寒地带,后来又为了躲避蒙古人,便沿着勒拿河迁到了现在的地方。

    在原本的历史上,随着俄罗斯人的到来,他们又开始向北、向东迁徙,直到最后铺满了整个东中西伯利亚。

    在雅库茨克的两岸,分属于两个部族,也是勒拿河流域最大的两个雅库特部族,西岸的叫奥摩戈伊,东岸的叫奥尔莱。

    雅库茨克就在西岸,奥摩戈伊部族被哥萨克人牢牢地控制着,哥萨克人不畏严寒来到广袤的西伯利亚,可不是仅仅为了占领土地,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控制土地上的人类。

    奥摩戈伊部族被控制住了,奥尔莱部落也正在控制之中至少新上任的雅库茨克总督是这么想的。

    雅库茨克附近的河谷聚集着最多的雅库特人,与其他林中百姓一样,同族之间为了争夺牧场、林地、牲畜互相厮杀也屡见不鲜,其实如今从勒拿河一直到阿尔丹河之间广大的地区几乎都是雅库特人的地盘,而他们的总户数加起来也仅仅刚刚超过了万户,在这么广大的地盘上完全可以相安无事。

    但愚昧、嗜血阻止了他们这么做,故此,血腥的事情一次次在这些地方上演,一点也不亚于北山野人与尼布楚大草原的索伦人之间的战事。

    苏哈的葬礼以及整个索伦部落的故事终于传到了右岸的奥尔莱部落,新任托依昂哈拉达是库楚克,库楚克在雅库特人的语言里是“小的”意思雅库特人讲的是突厥语,他刚出生时很小,比寻常婴孩细小得多,不过长大了却一点也不细小,如今二十五岁、一米七左右的个头在部落里还是很高大的存在。

    南边的阿济格也类似,名字本来是细小的意思,可后来长成了一个巨人。

    北山的同族传来的尼堪、索伦人的消息让库楚克陷入了沉思,若是没有这一出,在俄罗斯的逼迫下他会带着族人沿着阿尔丹河向东迁徙,最终会铺满白令海岸、鄂霍次克海岸以及西边的大陆,不过现在却多了一个选择。

    向南。

    与其它居住在极北之地不同的是,雅库特人却是一个养马、羊牛、养羊的民族,有着厚厚皮毛的雅库特马在后世也是一大奇观。

    库楚克父亲的名字叫博塔,是“小骆驼”的意思,而如今的雅库特人身边根本就没有骆驼,无非是饱含了祖先美好的愿望。

    不过,想要向南迁徙的话,最好的路自然是逆勒拿河而上,到了温多河口后再沿着温多河南下,不过这样的话肯定逃不过俄罗斯人的眼睛,他们是不会放任雅库特人离开的。

    再就是横穿整个由苔原、冻土、森林组成的荒原,抵达勒拿河东边的阿姆加河、阿尔丹河,从这两条河流都可以南下,前者有艾文基人开辟出来直达黑龙江的古道,后者可通过一系列河流抵挡精奇里江流域。

    库楚克决定直接去精奇里江流域中间的阿姆加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哥萨克的身影。

    直接去找尼堪接洽是不可能的,不过他在出发之前还是派出了一人逆着勒拿河去北山通知了那里的雅库特人就是被尼堪救了的那个村落。

 第二章 林中近况

    在漠南的草原上,叫白城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陕北的统万城,另一个则是林丹汗在阿鲁科尔沁部落里修建的都城。

    在科尔沁右翼的南面也有一座白城子,不知何人所建,早已荒废了,不过在尼堪与金国签订“和平”协议后,便立即让孙道成在此地筑城。

    时间已经来到大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也就是公元1631年。

    与金国的协议里,双方虽然没有商议原科尔沁右翼驻地的问题,不过随着奥巴的南逃,以及衮布、阿都齐、俄木布三人的被俘,偌大的右翼已经荡然无存。

    尼堪让李延庚带着六千步军接手后,与留在当地丧失了壮丁的蒙古女人结成了对子,加上新近迁过来的索伦诸部三千户以及原额尔古纳河萧阿林的部落,总户数还是超过了一万户,牢牢地占据了右翼的大部分领地。

    奥巴南迁后,霍林河、翁衮山一线事实上成了索伦人与蒙古人的分界线,这样一来,原本广袤的右翼驻地便只剩下了郭尔罗斯一部。

    处在最前面的白城子便成了最前线,依照尼堪的惯例,非得在此大兴土木不可。

    时至今日,工部主事孙道成麾下的营缮司已经已经有了三千人的常备队伍,规模之大,仅次于常备军。

    还不仅如此,这支常备队伍还是由工部管吃管住,每月还有食盐、粮食发放,虽然额度比常备军低一些,不过也是非常优渥的存在了。

    这支三千人的常备队伍约莫千人来自索伦诸部,另外两千来自被俘的汉人工匠、农户以及汉人阿哈。

    这三千人目前正在白城子附近紧张地劳作着,眼见着是在建筑一座新城。

    按照接手的先后,按说白城的优先级应该在齐齐哈尔、哈尔滨后面,为何尼堪巴巴地准备先将白城建起来?

    此中自有他的道理。

    如今的齐齐哈尔、哈尔滨一带,依旧是水网纵横、沼泽遍地的地方,虽然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不过想要利用骑兵在这里纵横驰骋还是不行的,想要达到这一点,尚需尼堪想象中大量的汉人来到之后将地上遍布的水洼子排干之后才行。

    而白城附近就不同了,这里是传统的草原地带,虽有霍林河、蛟流河的阻隔,不过由于河水较浅,骑兵处处可渡,一眨眼的功夫便能来到跟前。

    若是在此地建筑一座大城就不同了,敌人想要扫荡原科尔沁右翼一带,不可能不顾后面,必须先拔了这个钉子才能放心前往。

    这便是白城的价值所在。

    故此,对于此城的建设,尼堪非常重视,除了这三千常备队伍,周边的牧民也抽调了两千人,加上以前从五千阿哈里淘汰的两千人,一共七千人全部铺在此地。

    一时,整个白城的上空都是黑烟滚滚,下方则到处是人头攒动。

    到八月份时,周长六里的城墙已经建好了,城内的各式建筑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白城的南面,靠近蛟流河的地方新设了一处军营,阿林阿的三千骑全部布置在那里。

    到了今年,尼堪手下已经有了一万两千常备骑兵以前的万骑加上新近从达斡尔、锡伯族诸部里选拔的两千骑,一万步军分别从俘虏的汉人农户以及汉人阿哈里选拔出来的。

    呼伦城、齐齐哈尔战役过后,虽与金国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尼堪知晓这种协议是不会长久的,故此,他将兵力部署的重点放到了东边,将包括朱克图在内的乌兰乌德三千骑也调了过来。

    眼下他的兵力布置是:

    乌兰乌德城驻扎两千步军,由冷云负责,由于这个方向主要以俄罗斯人为假想敌,两千步军,加上部族骑兵,足以应付大小事项了。

    剩余的骑兵和步兵全部放在呼伦城到哈尔滨一带,而广袤的巴里亚加、坦加、赤塔、尼布楚、杜尔加全部是由轮流服役的部族骑兵驻守,每地三百到五百人不等。

    而呼伦城到哈尔滨一带的兵力布置是:

    牧仁率两千骑、两千步军镇守呼伦城;

    将来恩索率领两千骑、两千步军驻守白城;

    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地各布置一千骑、一千步军。

    这样一来,尼堪手里还剩下六千骑兵、四千步军,步骑总计万人,加上按照万人配置的千名炮兵,一共一万一千大军。

    这一万一千大军,还是配备了相当火器的大军,在这远东一带,除非金国倾巢来攻,尼堪没有失败的道理。

    这万余大军,由朱克图、阿林阿、阿克墩分别率领两千骑兵、一千步军、三百炮兵驻守在白城到哈尔滨一线约莫六百里的边境线上。

    尼堪自己身边有三百亲卫、一千步军五百火枪手、五百长枪兵、一百炮兵,属于自己的直属力量,都由孙传宇统领。

    八月份的时候,尼堪的便宜哥哥孙秀林终于将那部精简了的大明法典拿出来了,取名索伦阿斯兰大汗法典,索伦人没有文字,还是用汉字编纂而成。

    按照尼堪的布置,凡是有砖墙垒成的城池必定有学校,专门招收十二岁到十五岁的部族学生,学制三年,到今年时,赤塔城已经有了第一批毕业生,一共一百名。

    其中成绩优异者留下到各城池任教,剩余的全部放到了刑部、户部,作为各部哈拉达的助手以及监督者存在,用于按照新的法典处理违法乱纪事宜以及征收赋税事宜,也就是大元时期的断事官角色,不过是副的,一把手名义上还是各部的哈拉达。

    按照林中的情形,想要一步到位全部由官府来打理诸部的事宜,也不是没有可能,按照尼堪的估计,恐怕还要等二十年才行。

    不过在楚库河流域、希洛克河流域,以及农户居多的地方,尼堪还是直接委派了官员。

    这些地方直接以县域称呼。

    楚库河流域称为楚库县,希洛克河流域称为希洛克县,分别由孙秀林、罗锦兼任县令,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按照尼堪的想法,今后条件成熟后,将分别设置乌兰乌德、赤塔、尼布楚、呼伦、白城、齐齐哈尔、哈尔滨七大州,州下设县,若主要是牧地,便是直接隶属于他阿斯兰汗的州。

    比如白城,便统管以前的科尔沁右翼的大部分牧地,将设立州官来进行打理,至于州官,便要从熟知牧民生活习惯以及断文识字的部族学生中选拔了,你若是直接最放一个大明读书人进去,虽然通晓阿斯兰大汗的法典,但在语言不通、风俗殊异的情形下还能当好这个州官就怪了。

    当然了,你可以说为何不找一个翻译?

    呵呵,若是翻译与当地人串通一气,蒙骗州官又作何处置?

    故此,在各大城池里,尼堪不仅要求部族少年修习汉语、汉字,还要求孙家派过来的那几十人也修习蒙语、女真语,若是达到要求的,自是可以直接任官。

    工匠那边,由于大量汉人工匠的加入,如今专司铁器冶炼、锻打的工匠已经超过千人,加上木匠、石匠、砖瓦匠、皮匠等,匠人数量也超过了三千,在这漠北一带也算首屈一指了。

    而在墨尔迪勒城,由王文慧监理、杨春主持的十艘船只已经全部下水了。

    十艘船只中,有五艘大船,都是约莫三百料的规模,设置三根桅杆,全部采用西洋制式,杨春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帆索支架操作的方法。

    船首是尖型,便于破浪,也就是说就算到了大海,也可以沿岸行驶。

    船底有用于防止侧翻的沉重下摆。

    船只安装了斜挂三角帆后,在顺风、逆风、横风的情形下都能行驶,与尾舵配合,还能快速转向。

    至于如何操控船帆,作为后世过来的发烧友以及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自然知晓一些,尼堪将在顺风、逆风、横风的情形下大致如何操控船帆,也就是船帆与风向大致的夹角与杨春、水师将领进行了沟通,最后他们在一艘船上试验了一个月后便记入到水师操典里去了。

    “什么?在合适的夹角下利用横风速度最快?”

    记得当时无论是杨春还是水师将领听到尼堪这句话后都是大吃一惊,按照常理,利用顺风推着船走那才是正理,不过他们在石勒喀河上验证了后便心服口服了。

    当然了,像诸如“就算是顺风,也不是正面让船帆受风速度最快,也需要一个夹角”,等等,也是尼堪传授给他们的,实际上,他也就是知晓一个大概,具体如何操控,横帆与三角帆如何配合这样的细节,就由杨春他们自己摸索,摸索清楚后便计入操典。

    与如今大明常用的硬式纵帆相比,尼堪非得要上马的软式横帆与斜挂三角帆的组合需要的人手更多,操控也更复杂,不过尼堪还是赶鸭子上架了。

    “软式横帆与三角帆的组合,受力更饱满,转向更迅捷”,加上大大优于压舱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