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国-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下的步军大约还有大约万人,新组建三个步军旅,不过不是单独设置,与原来的瀚海军混编,嗯,今后辽东之地主要由朱克图部、恩索部驻扎,就编到这两部”
“朱克图部驻扎在锦州、宁远一带,恩索部驻扎在鸭绿江沿线以及金州附近,阳都的军团分置东京、辽阳、盖州一带,由阿克墩负统领”
“阿林阿部依旧沿着秦王川、乌达、丰州、九原、青城、白城一带驻扎”
“其中在青城、乌兰察布、张家口附近保留一个军团”
此青城乃呼和浩特
“萧阿林部,嗯,前不久理藩院已经同目前在青城老河,哦,朕已经决定将青城改称承德,在承德的苏尼特部的腾吉泰迁往以前喀喇沁所在牧场,萧阿林部抽出一个军团进驻承德,咳咳,随时关注附近边墙喜峰口、潘家口的驻军情况”
此青城乃承德
萧阿林上前了一步,“陛下,您这是”
“咳咳”,尼堪有些尴尬,“看情形吧,今冬明春时分,若是时机合适,拿下这两处要塞,最好像陕西、山西的边墙那样悄悄地拿下,让彼等摸不着头脑为妙”
萧阿林也是一个聪明人,知晓皇上不可能说的再多了,赶紧弯腰应道:“遵命!”
“对了,你说的那个姬甲杰朕见过了,与孙传宇枢密使商议过后,同意了你的建议,提拔他为一个骑兵旅的指挥使”
“多谢陛下!”
尼堪看向孙传宇、孙秀林两人,“你两人千万要记住,在军政学校开班、降兵没有混编之前切不可开始清丈田亩、划分田地、颁发田契之事!”
孙传宇、孙秀林两人听了都是一凛,他们对望了一眼,上前弯腰施礼应道:“微臣明白!”
尼堪看向王文慧,他出列说道:“根据按察司的消息”
“豪格、代善的军队渡过鸭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目前已经攻占了龟城作为基地,平安道都元帅沈器远以及麾下的大将黄溢、李元老以及五千马步军全军覆没,如今正在向平壤进军,结果尚不知晓”
说到这里,他不禁笑了一笑,“果不出陛下所料,豪格等人急于搜集粮草,几乎将平安道除了平壤之外的地方豪强、乡绅屠杀一空,然后在当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划旗运动,将那里身体强壮的农户纳入朝鲜八旗”
“朝鲜八旗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就是朝鲜八旗,一部分划入满洲八旗,一部分划入汉军八旗,没想到成效还不错,由于田赋比以前少了一成,彼等倒是一个个欢天喜地的,没有丝毫反抗的意思”
尼堪听了心理一凛,“难道自己失算了?”
不过他最终还是摇摇头,“朝鲜人不会全部甘于做以前被他们视为蛮夷的女真人的奴隶的,一定会反抗的”
“咸镜道呢?”,他不禁问道。
“回禀陛下,彼等肯定是要首先占据像平壤那样的鱼米之乡,咸镜道还没有进入彼等法眼”
“恩索”,尼堪叫了一声。
恩索赶紧上前听令。
“你亲自带领一个军团进入咸镜道,豪格他们如是全力进攻咸镜道的话,金自点、林庆业他们肯定抵挡不住,彼等若是占据了咸镜道,肯定会跨过图们江骚扰我国,必须将彼等控制在咸镜道以外”
“是,陛下,微臣必定不辱使命,让建奴不能越雷池一步!”
“咳咳”,王文慧清了一下嗓子继续说到了,“多铎部在我军水师的配合下,已经成功地在四国岛土佐藩登陆,攻占了高知城,并斩杀了土佐藩藩主山内忠义以下武士两千人,由于事起仓促,山内忠义并没有时间召集手下的农兵,他的武士还分散在各处,结果被多铎各个击破,大破之”
“一股来历不明的人马侵入四国岛,顿时让此时日本国设置在四国的藩国首领,土佐藩北边的赞岐藩的松平赖重,呵呵,此人本是德川家的,原本叫德川赖重的大惊失色,他一方面飞报京都的德川大将军,一边纠集赞岐藩、德岛藩、伊予藩等四国藩主的兵力,目前还在赞岐藩集结,恐怕到了七八月份,多铎便面临一场大战”
“嗯”,尼堪挥手打断了他,他看向孙佳绩,“佳绩,该你出动了,对了,按照时间,瀛洲的船坊应该将第三舰队建好了,建好后就留在那里,佛林船坊从今年开始不建信天翁号了,全力打造第四舰队”
“眼下,你的两个舰队全体出动,围绕日本国走一圈,对于彼等凡是有大型港口的地方进行清扫,首先进入濑户内海清扫,还是要给多铎以大量支援,事成之后里告诉多铎,这是大夏国最后一次帮助他,从这以后,他就要靠自己了”
“是,陛下”
孙佳绩退下了,不过他也有些奇怪,“区区日本国,虽然面积颇大,不过只要我国出动两个军团、一个舰队,最多三年还是能拿下的,何苦让那建奴苟延残喘?”
不过尼堪的话他不能不听,只得应下了。
“还有”,尼堪的神色时分严肃,“满清能痛痛快快退出辽东,不用说肯定在此地安插了大量的探子,按察司今后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密切关注一丝一毫的动静!”
王文慧心理一凛,赶紧应道:“是,陛下,职部必不辱使命!”
第十一卷风云激荡到此结束,接下来的第十二卷甲申变主要讲述1644年内的故事。
在这一卷,瀚海军能击败李自成从而获得尼堪梦寐以求的那七千万两白银吗?假若能击败李自成,他接下来会做什么?是席卷全国,还是画地为界?明国的命运究竟如何?周边的俄罗斯、哈萨克、准格尔、和硕特、西班牙、日本、荷兰都会有那些动作?都会在第十二卷得到全面的展示,敬请收看。
第一章 葵未年,秋意浓(上)
东晓三年,乃是农历葵未年,秋,意正盛。
秋风秋雨,愁煞人。
北风呼啸而来,大明京师紫禁城迎来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秋雨,秋雨一到,京师的气温瞬即急转直下。
临近黄昏,一更天到了,紫禁城以北十余里外、外城安定门附近的钟鼓楼的鼓声、钟声先后响起,悠扬的钟鼓声响彻整个京城,自然也传到了紫禁城里。
紫禁城,灰黄、暗红为主色调的琼楼玉宇群笼罩在一片烟雨蒙蒙中,随着各处城门传来关门吱吱呀呀的声音,后宫皇帝所居之乾清宫东南角,专门供奉、祭祀祖宗灵位的大殿奉先殿灯光昏暗,偌大的殿宇只有一人长跪在地上。
但见此人背影消瘦,当他听到那隐隐约约的钟鼓声以及四周城门关门那“砰”的一声依稀传来后,似乎自己的内心一紧,瘦弱的背影也抽动不已。
他是在悲切,还是在恐惧,从而导致了身体的抽动?
无从知晓,当他踉踉跄跄站起来时,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不过跟在他身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却知晓他的主子当今的大明天子,刚才偷偷哭过一场,在他起来前已经将脸上的泪痕擦拭干净了。
前不久的中原大战中,带领大军出潼关与李自成大军鏖战的侯恂部五万精锐大败亏输,侯恂当场战死,大部分跟着他出关的军将多半在身边家丁的拼死护卫下逃回了西安最终成功回到陕西的明军不到两万人。
这还不算,崇祯帝今日上午刚刚得知流贼大军已经突破了潼关天险,眼看三秦之地就要失陷。
此时,北边除了山西总兵周遇吉、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底下还有些人马,偌大的京畿、中原、山东、山西竟再无可战之兵!
而在京城,也就是李邦华整顿京营时练出了周遇吉、黄得功两支劲旅,等李邦华下台后便故态复萌,号称十几万“大军”,实际上羸弱不堪,可战之兵恐怕不足两万。
两万,京城仅内城的周长便达九十里,若是加上外城,几乎接近两百里,区区两万人马铺上去,五米才有一个人,还有两重城墙,这如何守御?
“皇上,该用晚膳了”,王承恩轻声说道。
“山河破碎如此,朕还有心情用膳?”,皇帝恶狠狠瞪了王承恩一眼,王承恩见到他面色潮红,知晓他正怒火、悲愤夹心,赶紧跪了下来。
“主子”,他低声抽泣着,“就算有天大的事也没有主子龙体紧要,皇上,您多少吃一口吧”
“不吃了”,皇帝摆摆手,他回头看了一眼祖宗的牌位,瞬即又回过头来,好像生怕再见到他们似的,接着便大踏步走出了大殿。
门外正候着的太监赶紧将辇舆抬过来,皇帝却一脚踢了过去,那站在辇舆前头的太监赶紧跪了下来,皇帝没有理他,自己冒着细雨进入了廊道那条通往后宫的廊道。
王承恩赶紧撑开了一把油纸伞,他一边跑着去追皇帝,一边回头骂道:“还愣着作甚,赶紧跟上来呀”
那跪着的太监听了赶紧抬起辇舆跟着他跑起来。
王承恩赶上了皇帝,赶紧将雨伞遮上,皇帝正要一把推开,突然又想到了什么,便放慢了脚步,任由侧后方的王承恩给他打着伞。
“今日司礼监可有紧要的事务?”
眼下帝国风雨飘摇,若是风势更猛一些,雨势更大一些,这偌大的国度早就轰然倒下了,如今没了东边的建奴作祟,可南面的李自成、张献忠两股流贼的势头却越来越大。
如今,这李贼自成已经在襄阳篡称“大顺”皇帝,大封文武百官,而那张贼献忠在长沙也篡称大西皇帝,同样沐猴而冠,可偌大的帝国竟无一支能灭贼之兵!
可恨那挂着“平贼将军”大印的左良玉自从两次败于张献忠之手后好似变了一个人似的,竟然畏首畏尾,几乎窝在武昌、九江、南昌一带不敢动弹。
“该让吴三桂去陕西了”
皇帝猛然想到一事,如今那篡称夏帝的孙贼秀荣已经灭了建奴,眼下并没有与大明为敌的迹象,此时再在山海关驻扎重兵实在不智。
何况,如今兵力薄弱,北边几千里边墙形同虚设,那孙贼若是要破边墙而入自己还没有一丁点办法应对。
又想到此人竟然在两个月内竟将以往几乎骑在大明头上的建奴灭掉,这份强横的战力想起来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他一把推开王承恩,让冰凉的雨水浇在自己的身上,北宋末年辽、金、宋三者之间的往事突然涌上心头。
没了建奴,还有孙贼,难道天不佑大明?!
侧后方的王承恩一边举着雨伞,一边暗自观察皇帝,只见自家主子的面容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似乎在思索紧要的事情,嘴巴也几次要张开,最终还是忍住了,多半是想到了某位重要的人物。
下午皇帝走出养心殿时,司礼监倒是送来了几封密折,王承恩作为值守太监自然瞧过,不过看眼下皇帝这剑拔弩张的光景,他还真不敢拿出来给他看。
一共三份密折。
一是如今在南昌统领长江以南诸省的督师、南京兵部尚书孙传庭的密折,奏称左良玉骄横跋扈,在张献忠大军的逼迫下似有东进的迹象,请皇帝痛下决心换了左良玉,另择忠勇之将,他举荐的是牟文绶。
王承恩却暗自叹息,“左良玉的手下有精锐十余万,都唯左氏之命是从,若是陡然换将,非得在武昌掀起轩然大波不可,帝国,已经经不起半点波折了”
一封是山海关总兵、平虏将军吴三桂的密折,说的是宁远总兵高第已经暗中降了大夏国,如今整个山海关以东地带,一直到宁远之间,只有广宁前屯卫一个据点了。
而那里只有一千步军在驻守,为防前屯卫的守军也投降夏国,吴三桂已经将包括前屯卫在内的宁远以西所有据点全部放弃了,所有兵马全部收缩到山海关,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先斩后奏,这密折是请罪的折子。
还有一封在王承恩看来却是最重要的,也是他准备在抵达养心殿后马上呈给皇帝看的。
大夏国的皇帝孙秀荣写给大明皇帝的密信。
这封信王承恩自然也看过若是尼堪这厮辱骂皇帝,把皇帝气晕了怎么办,作为贴身太监自然要提前看过才好,里面的内容却很合王承恩的心意。
不过,这件事也非同小可,他还真踌躇着要不要马上呈上。
奉先殿到养心殿有好几里路,在风雨里,王承恩陪着皇帝竟然直接走了回来。
抵达养心殿后,高台的案几上摆满了各种奏折和书籍,在那一大堆奏折和书籍中间放着一碗粥,粥还冒着热气,皇帝一进来,司礼监大太监王德化赶紧跪了下来。
“主子,多少吃一点吧,这是皇后亲自熬煮的肉粥”
皇帝正欲发怒,转身见到淋得湿透的王承恩,便强自按捺住了。
“也罢”,他三两步便走上高台,端起那碗肉粥就吃起来,刚吃了几口,不经意间,他发现王承恩还站在台下没走。
“去换一件衣服再来吧,还杵在这里作甚?”
王承恩心念电转,最后还是一咬牙将揣着的那三份密折拿了出来。
“主子,今儿个下午,就这三份折子分外紧要,原本奴才见到陛下两顿没有进膳,心有不忍,就没有及时呈上,在奉先殿时奴才思虑再三,觉得兹事体大,不敢再有隐瞒,还请皇上赎罪”
王德化骂道:“好奴才,你要是心疼主子,也得让主子吃完这碗粥再说嘛”
果然,皇帝一听说还有更紧要的折子,立马来了兴趣,肉粥也放下了,王德化叹了一口气,只得从王承恩手里取过那三份密折尼堪的是一封信呈了上去。
皇帝接过这三份“密折”却并不像以往那样立马看起来,他拍了拍肚子,“也罢,又有甚紧要?难道是张贼攻陷了武昌?李贼攻陷了西安?呵呵,就算是这两件事朕也见怪不怪了,朕还真是饿了,今儿个朕倒破例一会儿,先喂饱五脏庙再说”
说着便放下了那三封折子,又吃起肉粥来。
王承恩见状不禁长吁了一口气,他弯着腰连续退了好几步才悄悄退出了大殿。
不多时,皇帝将肉粥吃完了,在接过王德化递过来的漱口用品时,目光正好投到了那三封折子上。
最上面的正是尼堪那封书信。
“大明国皇帝亲启”
“谁这么大的胆子?!”
皇帝大怒,再看时,其右侧还有一行小字。
“大夏国皇帝亲笔”
左侧又有一行小字。
“万分重要,请亲启之”
皇帝心理一凛,“这是谁送过来的?”,他厉声问道。
王德化赶紧回道:“这是正午时分都察院右都御史李邦华呈过来的,李大人如今还在六科值房”
“是他?”,皇帝的眉头皱了起来,“大胆!竟敢私自与境外大酋私通!眼里没了国法了吗?”
李邦华还是最近他力排众议重新召回来的高官,没想到他刚履任未久便做出了此种狂悖之事!
王德化见情势不对,赶紧跪了下来。
“主子,不光是李邦华的事,这里面也有奴才的心思,奴才斗胆请陛下看过这封书信后再治奴才的罪,那时就算乱棒打死奴才也心甘”
“哦?”,一听这话,皇帝顿时对这封信更加感兴趣了,他立即抽出了那封信。
“大明皇帝陛下:”
“”
第二章 葵未年,秋意浓(中)
“”
“侯恂败亡之后,大明于大河之北可再有与李贼对抗之官军?况呼侯恂之败让李贼又得精锐骑兵两万,骡马、火器无数,听闻此时李贼正规营头马步军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