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444章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444章

小说: 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还是沙俄对这里的开发太过落后,几百年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也就才移了那么点人过来。又如何进行基础建设呢?
  这让他们从本土很难对这里进行支援。
  而占领了西北太平洋制海权的复兴军则能够更加方便的补给自己的军队。
  相对于沙俄的低效,复兴军仅仅几年时间对这里的建设投入就超过了沙俄人过去几百年的综合。
  但是沙俄会真的放弃这里吗?
  这是不可能的,只要还在沙皇的统治之下。沙俄就一定还会打回来。
  所以复兴军和沙俄早晚必战。从这一点来说沙俄是复兴军的大敌。


第六零六章 问对(下)
  曾涤生知道,沙俄这个敌人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熟悉。
  因为复兴军自从成立开始就在跟沙俄干仗了。
  这些年关于北方与西北的报道连篇累牍。
  自己的老相识左季高就更是备派到西北坐镇。主要还是跟沙俄搞对抗啊。
  所以这个敌人,曾涤生没必要讲。董书恒所问的肯定不是这个问题。
  “总统,沙俄这个敌人我就不说了,另外老夫觉得那大英帝国至少在未来十年都是我复兴军的主要敌人。”
  “老夫虽然足不出户,但是也知道大英帝国,这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是其控制下的土地要比我复兴军还多,是货真价实的‘日不落帝国’。”
  “总统这几年的所做的事情,我也能够看出一二。您是想要恢复汉唐盛世。但是汉唐之时,我华夏也不是这世界上唯一的强国,汉时有西边的大秦帝国,唐时有大食帝国。他们都是可以与我华夏分庭抗礼的国家。”
  “现在总统您准备对外行霸业,则必然要与上一位霸主之间决一胜负。”
  “现在这个大英帝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其以强大的海军称霸世界。但是我观总统却没有将资源都放在海军上,不知总统是作何打算。”
  “曾公,您说的没错,大英帝国现在已经是我们在外部的主要敌人。”
  “如果是在前两年,我们还能够韬光养晦,低调发展。”
  “但是现在英国人已经将目光给盯上我们了,这个时候再低调就只能给人家当作软柿子。”
  “大璎帝国的目标是要称霸全球。让全球都成为他们的市场。他们的本土虽然只是几个岛屿,加在一起还没有湘南大。但是他每年生产的布匹、钢铁却比我们整个国家都要多。”
  “可以说整个大英帝国本土就是一个超大工厂,他们在世界各地占领的地盘为他们提供原料,然后他们再将生产的商品卖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各地的财富不断地向大英帝国汇聚。”
  “真是太难以置信了,一个小国家还能够这么操作,将自己变得这么强大。”曾涤生听着董书恒另辟蹊径的分析,有些目瞪口呆。
  “曾公这就工业的时代,不是谁人多谁就厉害。当然了人的作用还是很重要,但是已经不是那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了。”
  “还有您刚才说的我为什不大力发展海军。因为我们华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陆上霸主,而大英帝国是一个纯粹的海上霸主。”
  “我们有着广袤的国土,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得不做一个路陆上霸主。”
  “而这陆上霸主和海上霸主有很大的区别,陆上霸主可能有好几个,而海洋霸主则只能有一个。”
  “陆地可以被占领,可以在上面设置防御阵地,更可以借助山川险阻,而成为无法被攻克的防线。这样一来,陆地上很容易就会出现相持战,双方就在一道防线附近来回拉锯,拉到一定程度,谁也耗不下去了,索性就以这道防线划界了。”
  “而由于山川险阻的存在,陆地天然会被分割成很多块,相互之间要想征服的成本几乎大到无法承受,结果就是多雄并立的秩序。哪怕有哪个国家成为陆地霸主,也只是说它比其他国家力量更强,但不是独霸的,陆地霸主也就只能形成一个区域性的霸权秩序。汉唐时期,咱们也只能做东亚的霸主,就是这个原因。”
  “就像咱们现在基本上在的东亚和中亚地区已经是事实上的霸主了。但是我们在陆路上能够影响到的土地大概也就这么多了。”
  “再多的话,距离太远,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控制,除非铁路都修好了,我们还能再稍微扩张一些陆上领土。”
  “欧罗巴法兰西和沙俄也都做过陆地上的霸主,像沙俄现在还是东欧一块的陆上霸主,法兰西是西欧的陆上霸主。这两个国家的陆军都很强大。”
  “英国人不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因为他们是典型的海上霸主。”
  “刚才我们说了路上的情况,大家能够划清界限。而海洋就不一样了,公海没法被占领,上面也不可能有山川险阻,也就没法在海上设置防御阵地,所以就不存在相持战。”
  “一旦在公海上打起来便必定是歼灭战,失败一方的远洋力量被打残,还原为一个近海舰队,就失去了霸权。所以,公海上便是独霸的结构,海上任何多强的结构都只能是个过渡阶段而不会是常态,但这种过渡阶段可能预示着某种霸权转移过程。”
  “海洋上的独霸性还体现在,海洋是连为一体的,霸主的力量一定是覆盖所有公海海域,而不会局限在特定海域,从而也就没有海上划界而治的可能性;海洋联通全球,海洋霸主因此也天然地是全球霸主。”
  “您看现在的英国是不是这样?前面我也跟您说了,英国人的工业实力。咱们要与他们拼着造军舰的速度,肯定是比不过人家的,我们的造船厂也就成立几年时间,规模不如人家,熟练工人不如人家多。所以现在与他们拼海军,就是扬短避长,拿自己的短板跟人家去拼长处。”
  “不过我们复兴军也有自己的杀手锏,我们虽然还不能跑到公海上跟大英帝国硬杠。但是他们要是想打到我们家门口,我们还是有能力让他们有来无回的。”
  董书恒没有详细介绍自己的杀手锏。曾涤生也没有问。
  突然,曾涤生混浊的眼睛似乎一亮,似乎抓到了什么?
  “那么总统您是想将他们拖到陆地上来打。比如说现在发生在印度地区发生的事情?”曾涤生试着问道。
  “正是。现在大英帝国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还在向那里投入大量兵力。”
  “也许他们也意识到了我们的企图,只是印度殖民地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重要了。”
  “这就是海洋强国的问题,他们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太过薄弱了。”
  “对于那些孤悬海外的海岛还好说。像印度殖民地这样处在大陆上的殖民地,他们控制起来就会有很多的问题。”
  “他们不敢让当地的人发展出强大的军事力量,防止他们闹独立,自己又没有能力长期驻扎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在当地,这就让外部势力有机可乘。”
  “而印度地区的边上恰好是我们的势力范围。”
  “这两年大英帝国一直对我们投鼠忌器,也许就是因为印度地区。假如他们跟我们全面开战,那么我们就全面出兵印度地区,我们现在是有这样的能力的。”
  “总统您这一招用的好,攻其必守。”曾涤生说道。
  “但是,曾公,要是英国人想明白了,不管印度路上的事情,转而专心在海上对付咱们,咱们却又该如何?”董书恒问道。
  “刚才总统您说了,英国人在近海,您那边有办法去对付。”
  “那么英国人能够做的就是将我们封锁在近海。如此一来影响最大的还是对外贸易还有美洲和南洋的海外领地。”
  “是的,曾公真是一语中的。”
  “可是,这些似乎都伤不了我们的根本。”曾涤生说道。
  “是的,但是这可能会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最大的敌人。”
  “最大的敌人?”曾涤生反问到。
  “是的。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大英帝国,也不是沙俄,而是我们自己。”
  “总统的意思是复兴军的内部存在问题?而这种问题可能因为英国人的封锁而被激发出来。”曾涤生大概猜到了董书恒的意思。
  “正是,曾公,复兴军自从起兵以来太过顺利了,军队和官僚群体都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
  “这是一个问题,目前支持我们复兴军的主要是农民群体和商人群体,因为复兴军的移民政策还有减租减息的政策能够让农民受益。”
  “另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也让商人们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实际上,复兴军还是一个军政府。我们现在对这个国家的掌控基础还是军队。”
  “我们现在一帆风顺还好,但是如果贸易受阻,经济一下子极速下降,那么社会矛盾就会爆发出来。而我觉得现在的复兴军政府还不够成熟。”
  “您应该知道我们当前的官员构成比较年轻,很多年轻的官员甚至已经开始独挡一面,现在他们表现出的执行能力还可以,但是我觉得他们处理危机的能力还不够。”
  “总统,我想您还少说了一个,您是不是对于自己开创的这种没有皇帝的制度感到不安啊?”曾涤生这次也没有跟董书恒打马虎眼,而是将自己的想法直接了当地说出来了。
  “我华夏过去几千里一直都是帝王领导这篇土地,帝王之家世袭罔替。”
  “而您另辟蹊径,在本土废除了世袭罔替的帝王贵族制度。而您自己又对这种制度没有足够的自信。”
  “曾公说的没错,事实上我确实对这种制度没有自信,我只是觉得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而我们不应该逆潮流而行。”
  “坦率地说,这种制度现在出来还是早了,所以您看我现在还是大权独揽。我们的百姓还没有做好接受这种制度的准备。他们现在也许还在将我当作皇帝来看待呢。”
  “不过等现在读过书的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应该已经能够明白这种制度,而且会主动参与,那时候我会慢慢放权。”
  “毕竟,我还年轻,还能够等的起。也许等到那一天,我也能够跟您一样找一个书院,研究研究学问。”
  “总统,您的心胸,老夫佩服。”
  “我知道您是担心现在这种不稳定的制度情况下,会有人利用这种漏洞做出出格的事情。”曾涤生说道。
  “不知道曾公有什么可以教我?”
  董书恒前面跟曾涤生聊的都是铺垫。实际上这才是他真正想问的问题。
  “呵呵,总统您这是考我帝王之术。”曾涤生笑道。
  “曾公,可别开玩笑,我可不想做皇帝。”董书恒也笑道。
  “总统,这帝王之术可不是一定要皇帝才能用,这是上位者支配属下的方式。”
  “您一个人是不可能将所有事情做好的,必须要将事情交给不同的人去做,而他们对您负责,如何管好这些人就是帝王之术。”
  “总统既然不欲称帝,那就是行那禅让之事。而总统应该知道,上古的禅让制度并不是那么和谐的。”
  “我知道您准备像有些国家一样制定律法来保障这一制度。”
  “这些年复兴军制定的律法很多,我也多有涉猎,我们岳麓书院也专门给学生开了律法课。”
  “但是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真的要让人人树立律法为尊的观念,那么真的要像您说的那样需要等上一代人。”
  “那么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又该怎么做呢?”
  “对于底下的官员,监督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这一点复兴军有监察院,已经做的很好了。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让底下的官员忙起来,必要的平衡也是需要的。”
  “总统您现在像帝王一般集中权力,但是底下的官员的权力就没必要那么集中了。”
  “以往,都是地方士绅分地方官员的权力,现在的话,您如若不想用地方士绅,那么就要另外确立一个群体来对地方官府进行分权。这样才能够保证您所确立的制度的稳定性。”
  ……
  ……
  曾涤生今天被董书恒挑起了话头,两人聊了很多。从早上聊到了中午,董书恒中途特地让魏玉祥让人端来了饭菜,两人边吃边聊。
  饭后,两人就一些治国的问题,继续交换着意见。
  曾涤生对官僚体系的了解确实非常的透彻。
  复兴军的官僚体系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高效的状态只是王朝之初应有的迹象。
  时间长了,也会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慢慢的其内部就会出现潜规则。
  上升的空间就没有那么顺畅,人浮于事,消极做事的情况也会增加。


第六零七章 锡兰茶园
  曾涤生跟董书恒讲了很多华夏历史上的文官文化。这些东西在书上是没法直接看到的。
  都是曾涤生这样的官场老油条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慢慢总结出来的。
  自从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以来,文官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传承。
  读书人通过读书考科举,最终是要完成自己身份的升华,是要保持或者改善自己和家族的生活状况的。
  这里面是有很强的特权思想。
  当然了,在此过程中很多人也会去忠君报国。
  他们将这种忠君报国看作是获得特权的交换。
  现在复兴军虽然改革了科举,降低了考试的门槛和官员的起点。
  最初这么设计的时候,董书恒就是要削弱官员的特权思想。
  包括后面告诫他们只是为百姓服务的。就是要让他们确立一种做官只是一种职业,一种比较神圣的职业的认识。
  但是在本质上还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
  尤其是队伍中庞大的由旧时期幕僚、师爷转变而来的官员。
  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办事的能力确实不错,也不敢将原本吃拿卡要的那一套带到工作中。
  但这只是因为当时的淮海军体量小。新成立的监察部在李虎的带领下也足够的勤勉,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可是,时间长了,这些人的本质就渐渐显露出来了。
  尤其是在光复之后,很多人走上了更高的岗位,管理的区域更加的偏远,这种地理上的偏远会让很多人的胆子变大。他们将原本官场中的那一套拿出来。
  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贪污受贿……
  种种行为都冒了出来,而复兴军自己培养的官员以及那些书院出来的学生在官场上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
  虽然还不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出现的一些个例已经让董书恒头痛不已。
  其中甚至有一开始就是进入复兴军的元老级人物。
  刚开始的时候,监察院还能对付。
  但是后来有些地方官员甚至将检察院派下来的人都给收买了。
  他们通过拉帮结派,在地方上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对上欺瞒,对下通过拉拢打压的手段不断地扩大这个集团的规模。
  这种事情在前朝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曾涤生很直白地告诉董书恒,这样事情是没有办法完全杜绝的。
  只能像董书恒所说的,下一代人成长起来了,老百姓群体中的读书人比例高了。那些人会用律法作为武器来保护自己了。
  还有就是电话、电报普及之后,地方官员没办法对地方上的事情完全只手遮天。
  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保障高层的清廉,就能有效的遏制或者缓解这种腐败现象。
  短时间内想要缓解这样的情况,只能给他们树立一个敌人。
  恶人总要恶人磨。曾涤生建议董书恒在监察院中补充一些旧官僚,这些人只能固定在监察院系统内部。
  让他们去对付这些原本的幕僚、胥吏。因为他们了解这些人的手段。
  这些旧官僚的品性不一定要多好,但是一定要是那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