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

第302章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302章

小说: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大明要想繁荣昌盛,永远伫立在万邦之最高峰,就应该大开民智,让老百姓人人都能读得起书,读好书。
    只有这样,我大明国力才能蒸蒸日上,汉家化和家风才能够传承万年。
    并且还能在祖宗取得的成果上,更加开拓进取,再攀高峰。”
    李起这样说,自然也是无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李起要让所有到了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有读书的机会。
    这个机会显然是朝廷给他们的。
    朝廷将会担负起责任,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读书的机会,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堵胤锡和顾炎武两人一听李起如此大的志向,都是心中惊骇。
    须知自古以来读书都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成本都是极为高昂,
    否则,老百姓也不可能明知道读书好处多多,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就是因为读书投入大,家里不但少一个劳动力,还要额外支出一大笔钱。

第七百八十一章 猛兽和花朵
    
    可是现在李起刚才的那一番话,无疑就是一个责任的转移。
    以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识字,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而现在李起要把这个责任揽下来,揽在朝廷的身上以后,让孩子读书就是朝廷的责任了。
    这一揽,那可不是揽一个两个孩子,而是全天下的孩子,否则,厚此薄彼,那还不如不做。
    如此,可以预见这将会是一笔何等巨大的支出。
    不说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学堂,需要一次性投入巨款,便是以后维持这学堂的日常运转,那也是一大笔巨大的开销。
    如今帝国虽然财政充盈,但是突然之间多出这样一个大包袱,这若是没有长远的考虑,确实很难办。
    堵胤锡犹豫一会,而后问道:“皇上,您是说从今以后朝廷将要担负起全天下所有孩童的教学重担吗?
    那他们上学是否还需要收取学金?”
    “不用,一文钱都不用,只要他们来读书,朝廷将负担他们所有的开销,
    低学龄孩童除了吃饭睡觉不管,别的一切都管。高学龄士子便是连吃饭睡觉,朝廷都可以负担。
    总之一句话,他们只需要一心一意学习知识就可以了,别的,不用操心。”
    李起说完,便是开始对现在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
    “如今我大明有官办学堂和民办学堂两种,官办学堂师资人员学识是有的,教书育人没有问题。
    但是要想进入官办学堂,每一年都需缴纳不菲的学金,同时官办学堂对学生的身份也有许多要求,寻常人家出身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进去。
    而民办学堂虽然收取的学金低,可以让更多的贫苦孩子有机会进入学堂学习。
    但是因为这民办学堂都是落第秀才为了解决生计而开办的,他们的品性如何,学识如何,都无法得到保证,
    孩子跟在他们身边学习,完全就是踫运气,学好了,那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若是朝廷统一办学,那么就可以对所有的教书先生定下一个标准,对他们的才学有一个认证。
    只有达到了要求,才能有资格出任学堂的教书先生。
    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教书先生的师资能力,同时也可制定统一教学进程,让全国孩童接受同步的教育,这岂不是更好?”
    李起这话当然是有理。
    然而任何事情都需要抛开表面,看内在。
    免费读书,表面上当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其实在背地里,却也有它的弊端。
    堵胤锡沉默许久,最后才是说道:“皇上,民智一开,便犹如那决堤之水,再想收,便收不回来了。”
    李起先是一愣,怎么感觉听堵胤锡这话,广开民智,就跟放出了一支毒蛇猛兽一样。
    不过很快李起便是释然了,知道堵胤锡的担心所在。
    那堵胤锡的担心是什么呢?
    当然是担心民智一开,统治者的地位就有可能受到威胁,发生动摇,
    到时候就有可能危及到朝廷的稳固。
    对于统治者来说,什么样的百姓是一个最好的百姓呢?
    当然是那些蠢笨如猪,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像羊一样听话,像猪一样被宰,这样的百姓对于统治者来说才是最好的百姓。
    为什么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要把老百姓划定一个范围,要想出去还得凭路引?
    他就是想你这一辈子就呆在这里,别出去。
    出这个圈,你就得经过我的批准,这样我才能把你看的死死的,以方便我对你进行统治。
    还有为什么统治者动不动就会征发徭役,动不动就会兴建大型工程等等,
    这里面其实也存在着削弱民力的一个打算。
    把那些身强体壮的老百姓征发过去,让他们没日没夜的干活,累死他们,
    等他们回来,就基本上是一身的伤病了。
    这样做,朝廷既削弱了民力,老百姓造不了反,又达到了兴建工程、水利的目的,一举两得。
    当然,这些都是小人心思,上不得台面,不能拿出来说,但其实是有这方面考虑的。
    而现在李起要广开民智,老百姓这有了见识,有了才学,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那就有可能不会甘心服从于朝廷统治。
    因为他们会想的更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只想着稀里糊涂过这辈子。
    自然,老百姓这心思一多,对朝廷而言就难管了。
    从这一点来讲,不得不说大明王朝第一任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统治者,
    他制定的户籍制度,当兵的世世代代当兵,打铁的世世代代打铁,种地的世世代代种地,而且还有一连串的辅助措施。
    这也就使得老百姓思想越来越僵化,再加上又读不起书,没有见识,自然百姓们也就一代比一代好管。
    翻开历史书,我们就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那都是充满了斗智斗勇,
    即便是元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起义军都知道占有一个稳固的地盘的重要性,
    可是到了明末农民起义,这些人就只知道抢,到处抢,抢完了这里抢那里,成了流贼,没有任何的战略战术。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民起义之初,只要大明官军一到,农民起义军必败的原因。
    也就是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命大,再加上有鞑子在外面帮忙,否则,就农民起义军那智慧,早就被剿灭了无数次。
    从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的民智未开,思想极其僵化。比之朱元璋打天下时要差了一大截。
    “呵呵呵,,,”
    李起呵呵笑了笑,摆摆手,对堵胤锡说道:“堵爱卿你多虑了。
    民智一开,你将其视为毒蛇猛兽,而在朕心中,他却是最应该绽放的花朵。
    当初鞑子兵不过十几万人,就把我们大明王朝逼到那样的地步。难道说这里面我们大明王朝没有错吗?
    当然有,朕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如果百姓民智己开,将士不会只知打死仗,百姓面对鞑子屠刀时,不会全无主意,只知任其凌辱和斩杀。”

第七百八十二章 无怨无悔
   
    李起这话说的掷地有声,有理有据,容不得人辩驳。
    李起又道:“堂堂天朝上国,亿兆子民,拥兵百万,可是当年面对鞑子就那么一小撮人,愣是被他压着打,一压就是几十年。
    若不是挣朕遇到你们这些贤才良将,最后把局势扳过来,你们能想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吗?
    我大明亡了很正常,自古以来就没有不灭的王朝。可如果让鞑子坐了天下,那是什么?
    那不只是亡我大明,而是亡天下!
    大开民智,朕知道以后的老百姓会越来越难管,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会很活跃。
    可是朕宁愿他们的思想活跃,做一个有思想,有血有肉的人,也不想让他们做一个没有思想,蠢笨如猪的行尸走肉。
    到最后,也许朕的这个政策,使得百姓也许会在某一个时间对我大明王朝感到不满,他们会亲手将我大明王朝推翻。
    但是这没有关系,只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那就足够了。
    因为那一定是大明王朝落后了,不行了,不能为老百姓做事了,他们才会如此。
    他们会通过竞争选出新的朝廷来,这个朝廷必定是一个比大明王朝更进步的朝廷。
    这就足够了。”
    李起这话那真真切切是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完全没有将自己,以及朱家这个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全天下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
    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不得不令人动容。
    堵胤锡刚开始之所以对大开民智有犹豫,无非也是站在君君臣臣的角度上为李起这个皇帝考虑,
    其实他也希望老百姓可以拥有自己自由的思想,可以做一个有见识,懂进步的人。
    现在堵胤锡被李起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感染,这心里也是无比的激动。
    堵胤锡道:“皇上,皇上您有如此心胸气度,无怪乎皇上能够力挽狂澜,挽救我大明天下。
    臣生逢皇上,此生已无怨无悔亦无憾亦。”
    说完,堵胤锡当即对李起郑重双膝跪地,下拜叩首,态度之恭敬,从未有过。
    而一旁的顾炎武也是心下无比激动。
    他一直就是倡导教书育人,还巴不得民智大开。
    只是作为李起的臣子,站在君君臣臣的脚角度上,他又不好说这个事情。
    而现在李起主动提出来了,并且明知道有可能会出现的局面,却依然义无反顾的要坚持下去。
    顾炎武也是被李起这种心胸和气度所深深震撼。
    顾炎武也是跟着郑重双膝下跪,叩首道:“皇上如此心胸,古往今来君王未曾有之,我大明有皇上在,百年无忧亦。
    纵使有朝一日大明王朝被取而代之,华夏史书亦少不了对我大明王朝大书特书,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起微微一笑,俯下身来将二人一一扶起,
    而后孝起郑重看着他们,感慨道:“朕知道你们也希望全天下的老百姓可以读书识字、有上进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但是身为一个臣子,这样的话又不好说。所以你们的难处朕都知道。
    但是朕也希望你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家一姓之天下。
    如果有朝一日天下人不需要我朱家王朝了,那么我朱家自会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你们不需要有任何顾虑,以后只要是能够为老百姓谋福祉的事,你们就可以大胆的提,没有任何关系。
    朕都会悉心接受。”
    说到这里啊,李起想了一下,而后又道:“唐时有唐玄宗,他年轻之时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可谓英明神武之主。
    可年老之后却又变得迷恋女色,疏于朝政,昏庸无道,已至大唐急转直下,百姓苦难不堪回首。
    有时候朕也会担心自己会是第二个唐玄宗。
    所以朕希望你们二人可以时时监督朕,做朕的魏征,若是有朝一日朕真的变成了唐玄宗那般君王,朕希望你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唤醒朕。
    若朕唤不醒,就想办法让人取代朕。”
    李起的这番话,更加是让堵胤锡和顾炎武感动到无以复加。
    这时候的他们声音都颤抖了。
    要知道刚才李起的那一番话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说只要以后李起真的变成了像唐玄宗那样,到了晚年昏庸无道,以致民不聊生。
    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李起的这番话,发动一场合法的政(变,把李起取而代之,给废了。
    他们并不是因为自己获得了这样的权力而激动,而是因为李起后这一番话,让他们看到了李起那一心为国为民的无上品德。
    纵观历朝历代,从未有哪个皇帝,曾经如此对自己的臣子有这样的交待,
    这即便是万古传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及啊。
    这时候,李起在他们心中、眼中,那无疑就是最伟大最光辉的形象,谁都比不了。
    有道是君以国士待臣,臣当以国士报之。
    堵胤锡和顾炎武两人郑重允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真的有那一天,那么他们两个人一定会坚决自己对李起的承诺。
    不过事后,他们也一定会选择自裁,了结性命,以此来回报李起对他们的信任。
    李起见他们答应下来,仿佛也是了去了一桩心事。
    李起满意的点了点头,“很好,上天待朕也不薄啊,武有李定国,岳来,戚正,郭云龙,黄廷儿人辅佐。
    文又有你堵胤锡,顾炎武的相助,我大明虽是多灾多难,但仍然苍天不弃。
    ”
    李起感慨地握住两人的手。
    堵胤锡和顾炎武两人也是心中感慨万千,情不自禁,两人也是紧紧握住了李起的手。
    此刻,君臣三人情真意切,皆是一心为国为民,情怀真诚,令人动容。
    就这样,大明开始对全国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堂,有书读。
    李起这样的创举,从古至今,可谓是闻所未闻,一时间举世皆惊。
    
    

第七百八十三章 郑森
    李起制定九年制义务教育,这自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在李起,堵胤锡,顾炎武三人的强力推动下,很快,这个政策便是宣告于天下,百姓沸腾。
    以李起现在的名声,再加上朝廷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老百姓对朝廷的印象都已是大为改观。
    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老百姓开始都是不相信的。
    但是一想到当今皇上是李起,现在的朝廷又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又是将信将疑,心里的潜意识都希望这是真的。
    不得不说,惊喜来的太突然,有时候都感觉不是真的,像是在骗人,生怕自己上当,被人卖了还在给人数钱。
    然而如此大的好事,试问谁又愿意错过?
    所以家里有适龄孩童的,他们便是去当地村长里长家里打听。
    而这时候他们自然也是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人人都是欢呼雀跃,尽管现在官办学堂连影子都没有,还在筹备当中。
    可是人人都相信,只要李起想办成,那一定办得成。
    “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到处都是向京城方向跪拜的百姓,他们已经不知用什么办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千言万语只能化作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那就是跪拜。
    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作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那就是皇上万岁。
    因为这件事情,李起自然是声望更浓,老百姓对他自然也是更加拥护,这些自是不必多说。
    而这一切也被一行人看在眼里。
    只见这一行人大概三四十人,人人都是骑着高头大马,而为首的那人剑眉心目,目光炯炯,显然也是非凡。
    此行他们的目的地是京城,他们是去求见李起的。
    为首的那人见老百姓对李起都是拥护无比,不由得也是在心中感叹。
    那人心说没想到皇上得人心竟到如此地步,而且越是离京城近,皇上的声望便越是浓烈。
    看来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大明王朝已经度过了最危难的时刻,现在正是大明再度崛起之时。”
    有了这个判断,他也对自己此行感到由衷的欣慰。
    只要这一次任务办成的,不但可以为大明的事业添砖加瓦,对自己的家族也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只可惜父亲鼠目寸光,自己身为人子,也是只得尽力而为。
    “公子,我们郑家难道就这样向朝廷屈服吗?难道公子你真的甘心吗?”
    路上在一处饭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