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

第300章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300章

小说: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事没事,这位公子,老汉我只是高兴啊。”
    “原来如此。”
    李起这才放心,又道:“老丈,这就是你的家吧?看样子,你家以前也是富贵人家啊。”
    老汉不住的点头,眼泪已经是流下来了。
    “是啊,老汉家里以前是这城里数得着的人家,钱财和土地多的数不清,别的不说,光是这府里的家丁佣人就有几十人。
    可是不想老奴贼破城,我家奴仆不算,光家人,整整十六口,死的就剩老汉我一个了。”
    老汉凄凄然,“可为什么要剩下我?公子,你知道吗?老汉我被他们抓去当牛做马,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每日梦里都是梦见至亲被他们屠杀,被他们凌辱,
    这样活着,老汉只感觉到生不如死,只感觉到这是老天对我最大的惩罚。”
    说到这里,老汉已经是说不下去。
    “我知道,老丈,你的伤心我都知道,我也都能理解,老汉,这些年你有孩子吗?还有亲人吗?”
    李起关心的问道。
    老汉摇摇头,“没有了,没有了,老汉一家被杀的被杀,跳井的跳井,都死了。
    在鞑子手里老汉又是奴隶,哪里可能娶妻生子,到现在,老汉是孤苦无依了。”
    老汉说着,抬头看了看自己的家,那宽敞大气的宅院,这时候却是让他更加伤悲。
    老汉哭道:“没了家人,这个家还是家吗?老汉我守着这么大个宅院,又有什么用啊!”

第七百七十六章 班师还朝
    “哎。”
    李起叹息一声,有些事情李起可以帮忙,可有些事情李起却也是帮不了,
    就比如说现在,即便李起有心给老汉介绍一门亲事,让老汉可以体会这天伦之乐。
    可是以老汉的年纪,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折中的办法也只能是让老汉收养一个义子了。
    于是李起说道:“老丈,如今沈阳光复,许多人都已经找到了回到自己的家园,
    可是仍然有许多人和老丈一样孤身一人,虽然我大明也有养济院,可是那毕竟也不能面面俱到。
    老丈,不如找个投缘的小子,认个干亲,像这次回来的人有很多,他们也无父母了。
    你们有着近似的命运,都有许多的共同的话可以说,不会寂默,以后再年纪大些,也有一个依靠。”
    老汉点了点头,“是啊,多谢公子提醒。”
    而后李起又跟老汉闲聊了几句家常,最后拜别而去。
    尽管说老汉这样命运悲惨,但是日子总得过下去。
    更何况现在他们已经不是奴隶了,他们都拥有了自由之身,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所以在这里,百姓们陆续迁进来之后,他们也是陆陆续续的又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许多在鞑子治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他们这时候只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别无他求。
    特别是一些孤苦的女人,这些女人在鞑子治下,命运悲惨自是不必多说,
    她们回到自己的家后,很快便是和不嫌弃她们的人成亲了,又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然,对于所有被鞑子奴役的人来说,也没什么嫌弃不嫌弃的,谁又能比谁好多少。
    许多男人非但不嫌弃,反而是看着这些女人,想起了自己的妻子,还有女儿,更是对她们心生怜悯。
    所以别看他们组建的家庭时间很短暂,可是却也很牢固。
    看着百姓们渐渐的生活有了着落,而在辽东的战事也基本上可以说是全部结束,所以李起也该回去了。
    尽管说这时候的沈阳依然是没有多少生气,百姓也很少,但是李起相信这里会越来越好。
    于是李起在安排完辽东必要的防务后,便是带领大军班师回朝。
    这次出征大陆从发兵到班师回朝,总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谓是快如闪电。
    而其中真正和鞑子交战也不过月余时间而已。
    由此可见,李起和大明,他们对这场战争所进行的充分准备。
    当李起班师回潮的消息传到关内,百姓无不是欢呼雀跃,人人奔走相告。
    尽管说他们在这之前便已是信心满满,可是这时候依然是难掩心中激动的心情。
    当李起的大军路过他们州县的时候,他们无不是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用自己最大最热烈的欢呼,来迎接大明征战的儿郎凯旋而归。
    “大明万岁,大明万岁。”,,,
    这时候,千言万语都只化作这四个字,此时的大明,从未如此得人心。
    而这样的气氛等李起到了京城,更加是达到了最高峰。
    京城百万百姓皆是走出了城池,来到郊外,以最热烈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李起的大军凯旋而归。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百姓们就跟蚂蚁一样数不胜数。
    尽管说堵胤锡在此之前就有准备,知道会有许多的百姓出去迎接,可是堵胤锡依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
    什么是人心?
    这就是人心。
    如果说这时候还有什么人或者势力能够威胁到大明朝廷,那么这个人就只能是大明朝廷自己。
    只要大明朝廷不再昏庸,就这样保持下去,那么即便现在再出十个李自成,一百个李自成,
    又或者再出十个八旗,一百个八旗,他们也根本撼动不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对于这一点堵胤锡信心十足。
    “来了,来了,皇上来了,我大明王师回来了。”
    这时候,一个眼尖的老者一声惊呼,立时便是引得众人侧目。
    果然,只见远处一个血红的小点岀现在众人的眼前,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红点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到最后已经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大明尚红,所以军服鸳鸯战袄也是以红色为主色调。
    李起作为大明正统的皇位传承人,自然也不会去轻易改变这样的传统。
    所以这时候大明官军的标准制服依然是红色的鸳鸯战祆,只是和崇祯年间那破烂不堪,缝缝补补的样子相比,
    这时候的鸳鸯战祆更加华丽厚实,给人耳目一新,庄严肃穆的感觉。
    而现在二十多万大军班师回朝,组成一个血红的海洋,那场面又岂是等闲。
    许多人激动的都是热泪盈眶,只为今天能够亲眼目睹了这一次王师的凯旋而感慨不已。
    “不枉此生,不枉此生,老夫不枉此生了。”
    “是啊,是啊,老头子我能看到今天,这辈子没白活了。”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
    这些老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他们的一生中,许多人都度过了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崇祯朝,然后是弘光朝和现在的恒盛朝。
    可以说他们见证了大明的强盛,也见证了大明的衰败,更见证的大明几乎就要灭亡。
    可是他们又奇迹般的见证了大明的再一次崛起。
    就像他们说感慨的那样,他们真的是不枉此生。
    等到李起大军到了近前,百姓们都是无比恭敬的跪拜在地上,山呼万岁。
    自古以来老百姓跪拜皇帝,都是畏惧帝王的权势,下意识的行为,要说有多少真心,估计也不见得。
    但是李起则是不然,他们跪拜李起都是真心的,谁都知道李起对老百姓好,将心比心,李起自然换来了百姓的真心拥戴。
    而这一刻,李起战胜鞑子,得胜还朝,百姓们对李起的崇拜更加是到了极点,他们也是能够为生活在李起的之下,而感到无比的荣幸。
    “都免礼平身吧。”
    看着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百姓跪拜在自己面前,李起也是感慨不已。

第七百七十七章 爵位赏赐
    待得所有臣民都是起身后,李起也是下了马,走到百姓们面前。
    这些百姓一见李起竟然走到他们的面前,一个个都是感到无比的光荣,心里只以为自己在做梦。
    李起看着他们,对他们说道:“以后你们再也不用担心鞑子会打进关了,这一次朕把他们打得全军覆没,鞑子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大明至少可享百年太平。”
    李起这话说的豪气干云。
    也确实如此,一个外部势力要想成势,那是很艰难的,时间跨度动则几十年上百年。
    就比如说鞑子朝廷,从努尔哈赤起兵算起,到鞑子入关,那也是五十多年的时间,而在这之前,八旗女真这个势力的酝酿也是经历了百多年。
    如此算来,从头到尾八旗鞑子总共花了一百五六十年的时间,刚才有鞑子成势的那一天。
    而李起现在将鞑子这个祸害彻底根除,放眼望去,大明周边已经再也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威胁到大明的国本。
    即便是蒙()古和俄()罗斯,他们也是比之大明远远不如,所以预见,在一百年内,大明王朝几乎都看不到威胁。
    百姓受李起这强大的自信心感染,又是发自内心的山呼“皇上万岁,大明王朝万岁,皇上万岁,大明王师万岁。”
    一声声高呼深音嘹亮,直冲云霄。
    等李起和百姓们叙过话后,这时候李起才反身来到堵胤锡,顾炎武,谢升等官员面前。
    堵胤锡这才是有时间上前说话。
    堵胤锡问道:“皇上,臣听闻皇上生擒活捉了鞑子摄政王多尔衮。可有此事?”
    “当然。”
    李起很得意,本来李起打算在沈()阳当着那些鞑子百姓的面,也当着回乡汉人的面,把多尔衮处死,与震慑那些鞑子百姓,同时也安慰这些回乡的汉人。
    然而最终李起还是没有这样做,李起决定将多尔衮带回京城,在太庙面前处死他。
    这样显得更加庄严,同时也更加做不得假,让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这个铁一般的事实。
    上可告慰大明王朝列祖列宗,下可祭奠惨死于鞑子刀下的百姓,所以还有什么地方比太庙更合适呢。
    堵胤锡及一众官员听闻果然活捉了多尔衮,都是振奋。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活捉多尔衮,全歼鞑子八旗,这也标志着鞑子e朝彻底覆灭,我大明无忧亦。”
    “是啊是啊,当年烈皇一生都在期盼达到的愿望,皇上如今终于是做到了,烈皇泉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李起听一个官员这样说,不由得也是心生感慨。
    身体本尊朱慈炯的父皇崇祯帝,自从他登基起最大的梦想有两个,一个是铲除阉党,另一个就是消灭鞑子,收复辽东。
    这两个愿望崇祯帝穷极一生只实现了一半,这一半就是铲除了阉党。
    一上台,崇祯帝把魏忠贤给干掉了,可是也许干掉魏忠贤的过程太过于顺利。
    所以使得崇祯帝在面对鞑子的时候,想要收复辽东的时候,却也犯了急功冒进的错误。
    以至于那个著名的袁嘟嘟提出五年平辽,在当年大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口号喊出来,崇祯帝竟然都相信。
    现在想想,见当年崇祯帝的心情是有多么的迫切。
    而反观李起。在大明重归一统,国内局势平定后,依然没有对鞑子用兵。
    而是沉着冷静,苦练内功,恢复国力,直到恒盛八年才用兵。
    两相对比,心境可见一斑。
    “是啊,父皇终于可以放心了!”
    这一刻,所有的包袱都是放下了,李起更是说出这句话后感觉到无比的轻松和畅快。
    这是李起从来到这个时代后,最轻松自在的一刻。
    一直以来,鞑子王朝就是李起的一个心病,有句话叫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李起自从穿越的那一刻起,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逆历史而为,
    所以他时刻都在担心,担心自己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会被碾压的粉碎。
    而现在,鞑子王朝终于彻底覆灭了,历史终于彻底改写了,李起也可以彻底放心。
    “随朕进城,朕的万胜之师。”
    李起翻身上马,大手一挥,然后昂胸挥鞭,一马当先,带领麾下二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进入了京城城门。
    这一刻,所有大明官军也都是人们抬头挺胸,高昂着他们那高贵的头。
    此刻,他们只感到无比的荣耀,因为他们参加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战争,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进城后,李起下令,为得胜还朝的将士们是大摆庆功宴席。
    庆功宴过后,李起又是对所有有功将士进行封赏。
    李定国被封为义国公,岳来被封为孝国公,黄廷被为仁国公,郭云龙被封为勇国公。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晋封为国公,这样的爵位仅次于亲王和郡王。对他们而言,这已经是无上的尊荣。
    不但是他们,留守京城的堵胤锡也被封为正国公,戚正被封为严国公。
    本来按照古时候封建王朝的封爵传统,不论是封王还是封国公,亦或是封侯。
    这些爵位都是以地名为准,比如这个地方叫武义,皇上要把某个皇子或大臣封在这里,那这爵位就是武义侯,或者武义公,甚至是武义王。
    而地名最尊贵的就是古时期那些国家的名字,比如说秦国,赵国,晋国,韩国,齐国等,
    对应下来就是秦王赵王晋王齐王,这是的爵位里面最尊贵的。
    封建王朝中,凡是被封这些爵位的,那无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几乎都是皇子才能封,这些人最后也都有可能成为皇帝。
    可是这样的封赏传统却也给人一个潜意识传导,比如说我被封赵王,那么这个赵地就理所应当是我的,我就应该是这里的主宰。
    这样一来,可能一代两代还好,可多过几代就有可能生出叛逆之心。
    也正因为如此,李起也是在逐步的虚化这种地域概念,更多的是让爵位变成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和权利没多大关系。
    而这第一步,自然也是从这名字封号上开始做起。

第七百七十八章 时代的覆灭和新生
    除此之外,一众大将小兵也都是论功封赏,即便是最普通最普通的小兵,就算没有得到爵位,也有官职上的提升,或金银上的赏赐。
    没有得到升职的人,那么赏银最少一百两起步。
    不过因为此次出征可是三十万大军,赏银一百两,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李起至少要在赏银方面付出上千万两的白银。
    这么一大笔支出,尽管如今大明国库充盈,但是一下要拿出这么多钱来,却也是不容易。
    所以李起又让官兵们自主选择,可以选择白银,也可以选择土地,还可以选择宅院。
    不过相对于白银而言,土地和宅院自然更加有吸引力。
    比如说如果选择土地的话,那么可以一次性得到十五亩地的永业田。
    在如今国泰民安的情况下,每一亩土地至少都在十两银子以上,而现在十五亩土地那也就意味着折合白银一百五十两。
    一百五十两,这可比拿一百两现银要划算得多。
    至于宅院,那价值至少也是一百五十两到两百两之间,这也比选择直接拿现银合算。
    谁都不是傻子。
    所以许多人都是选择了土地和宅院,拿白银的反而少。
    而土地和宅院,李起却是恰恰不缺,大明经过几十年的动乱,死伤百姓无数,空闲下来的土地宅院无算。
    再加上土霸劣绅,还有劣商们,他们都是被一网打尽,所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土地更是多到一时无法统计。
    这些士兵大多数选择要土地和宅院,对朝廷而言也没有丝毫压力。
    开始许多官员和商户还担心因为这些士兵都选择土地和宅院,从而会导致土地和宅子的价格暴跌。
    然而李起却没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李起知道自古以来汉人对土地都有情有独钟,
    基本上就是只要不饿死,就绝对不会卖地卖宅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