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情不自禁的一遍又一遍的高呼万岁,眼睛早就是模糊了。
李起见他们一个个的身形枯瘦如材,衣裳破破烂烂,灰黑无比,唯有那深陷的眼睛还能看到一丝朝气,李起也是心中悲痛。
“都起来吧,都起来吧。”
李起走上前去,亲自将面前的一个老人扶起。
一握住这老人的手腕时,李起只感到自己握住的不是人的手,而是一根细小的木棍,要不是老人的手还有体温,李起都要被吓到。
看着眼前的这个老人,李起情不自禁的说道:“老丈,你受苦了,朝廷对不起你啊。”
老人见李起亲自扶起自己,还对自己亲切问候和关怀,好半天的都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不怪他如此,他一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官,那就是他们村的里长,对他来说,一个县令那都是天上人一般的村子,更不要谈皇上了,那就是活在故事里的人物。
而现在,这故事里面的人物活生生的走了出来,还跟自己说话,这叫他如何反应的过来。
第六百九十九 感同身受
“不敢不敢,老汉哪里当的皇上这样说,老汉万万受不起啊。”
老汉说着又是要跪下去,李起赶紧又是一把将他托住。
“老丈勿需如此。”
看着一脸蜡黄枯瘦的老汉,又见他额头上头发凌乱,虽然已是被强迫留了金钱鼠尾辫,
但是也没有打理,所以整个人显得异常的邋遢。
李起忍不住为老汉抚了抚额头上的几根头发,亲切的说道:“老丈,苦日子已经过去了,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这一点朕可以保证。”
李起为老汉抚顺额头的头发,这简简单单的,再是轻微不过的一个动作,瞬间便是把老汉和周边的人看得感动不已,一个个的更是热泪盈眶。
上位者收买人心,就是这么简单。
但此时李起却并非收买人心,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
看着眼前对自己一脸期望和信任的百姓,李起郑重对他们拱手说道:
“乡亲们,这些年你们受苦了,是朝廷对不住你们啊,以前的朝廷官员烂了,大军也烂了,没有好好保护你们,没有承担起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才是让你们家庭支离破碎,受尽了人间苦难,是朝廷对不住你们,是朕对不住你们啊。”
说到这里,李起一撩下摆,又道:“乡亲们,朕已经想不到别的话能够表达此时的内心感受,千言万语,都只化作朕对你们的一跪。
朕跪求你们原谅朝廷,再给朝廷一次机会,现在的朝廷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
说到这里,李起竟然真的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跪了下去,对百姓跪拜赔罪。
当李起跪拜的这一刻,时间仿佛都是静止了,空气也好像停止了流通。
所有人都是不可思议的看着李起,都感觉自己是在梦里,皇上竟然向自己下跪赔罪,这是真的吗?
这怎么可能。
李起的这个举动将所有人的认知都是一下颠覆了,没有人会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情景。
皇上啊,他是皇上啊,可他竟然向自己这样一个卑微的就像草芥枯树一般的百姓下跪赔罪,这便是话本里也是从来不曾听说过的事情啊。
然而这样的事情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眼前,这叫他们如何不震惊。
“皇上不可啊,皇上不可啊。我们受不起啊。”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时,一个个都是哭天喊地,只求李起赶紧起来,他们承受不住这样的大礼。
一边劝李起起来,一边百姓一个个也是哭的跟泪人相似。
这一刻,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朝廷不一样了,以前那个压榨盘剥他们的朝廷,现在给他们的感受却是完全不一样。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李起发自内心真诚的关怀。
这一刻,仿佛以前所有的苦难都是过去了,而新的希望却是在他们心中渐渐滋生。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直到天色将要黑下来,李起才是让属下官员将这些百姓先妥善安置,待到明天天亮再送回各州府县。
告别百姓,李起和吴紫萱两人走在回去的小路上。
“皇上,你哭了。”
吴紫萱发现李起的眼中竟然有泪水流下来,情不自禁的拿出手里的是锦帕,温柔的为李起擦拭眼泪。
“是啊,朕哭了,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以前这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朕从未有过太多的体会。
然而今天看着这数万百姓真真切切的就站在自己眼前,他们的苦难都是写在脸上,朕这时真的是体会到了。
朕能够想象到他们家庭支离破碎时的痛苦,朕也能感受到他们在鞑子那里时,那已经绝望的心情。
朕还能感受到当他们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时那已经死了的心,突然之间又焕发生命的激动。
这些在和他们短暂的接触,朕真的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吴紫萱从李起的话语里面,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李起对百姓的关怀,对百姓的亲切。
这一刻,李起在她心中又多了一种形象,那就是邻家大哥的样子
邻家大哥会因为左右邻里高兴,他也会高兴。左右邻里悲伤,他也会悲伤。
这个形象比那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加让人感到真切,感到真实。
这一刻,吴紫萱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幸运,幸运自己可以嫁给李起,成为李起的妻子。
自己的丈夫不但是一个可以改天换地,救国救民的真英雄,而且还是一个悲天悯人,对百姓充满无限亲切,关怀备至的好大哥。
这样的人,现在是自己一生的伴侣和依靠,有夫如此,妇复何求。
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面,鞑子陆陆续续的又将剩余的汉人百姓全部送到了山海关。
等所有人员送完后,李起命人统计了一下,足足有三十三万一千两百二十二人被送回来了。
这个数目比李起之前要求的三十万人还要足足多出三万多人,这让李起也是很高兴。
不过在高兴之后,李起很快也是明白为什么会多出这三万人,
看着是多出了三万多人,实则也许有数万人死在了路上。
“回家的路程总是这样艰辛。”
李起的要求多尔衮已经满足了,这时候多尔衮自然也要求李起实现自己的诺言,那就是将所有鞑子的家眷全部放回去。
前来交涉此事的正是在李起刚刚登基时,被多尔衮派来接洽的范文程的儿子范忠君。
这小子上次顺利的把布木布泰,也就是大玉儿接回去了,可算是立了一大功,
多尔衮对他好一翻奖赏,此时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这次多尔衮又命他来处理接收鞑子家眷的事宜,他自然是信心满满。
因为此时多尔衮已经将全部汉人送回,现在接回鞑子家眷,这不过是收尾,并没有什么危险性,更没有什么难度,完全是白捡功劳。
他可不担心李起会反悔,因为他知道汉人王朝的皇帝最看重脸面。
已经答应过的事情,特别是对方已经做到了,如果李起这个皇帝不履行承诺,那可就是打自己的脸了。
第七百章 警示世人
“奴才范忠君,拜见大明皇帝陛下,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见到李起,这个范忠君便是一幅无比的奴才模样,直接打着秋千就要给李起跪拜。
不过跪到一半,他又是反应过来,把秋千的动作给收了回去,然后按照汉家的跪拜动作,又是重新再对李起跪拜。
看来上一次他见李起的时候,那教训也是被深深的记在心里,此时已经是不敢再犯了。
李起知道他是来接收鞑子家眷的,对于这一点,李起也并没有打算反悔。
这些家眷大多都是老弱妇孺,拿在手里除了浪费粮食也没什么很大作用。
若是因此失信于人,不但于自己的名声不利,以后甚至可能更大的激起鞑子的反抗之心,对自己以后的行动也不利。
挥挥手,李起让范忠君起来了。
李起直接说道:“鞑子家眷朕己命人送到了山海关,今天就可以让你带回去。”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皇上万寿无疆,大明万寿无疆。”
范忠君一听,大喜,赶紧又是说了几句拜年话。
李起见他那一副十足的奴才样,一看就感觉恶心,于是不再多说,提起笔,李起写了一封信,密封好后交给范忠君,对他说道:
“范忠君,这封信你亲手交给多尔衮,他看完之后必会再次重赏于你。”
范忠君听了,差点都高兴的蹦起来,范忠君心说这两年可真是走运了,功劳那是一件接一件上赶子来。
照这势头,过不了几年自己就能入阁拜相了。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
范忠君又是不住的感谢李起,早已忘了眼前的这个人,那也算是他的杀父仇人。
李起懒得搭理他,挥挥手,让他走了。
看着范忠君离去的背影,李起不由得是露出一丝冷笑,嘴里喃喃说道:“连祖宗都不要的家伙,我倒要看看你投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子。”
却说范忠君很顺利的从山海关接出来了四五万的鞑子家眷,而后在鞑子士兵的护卫下,他便是带着家眷一路向盛京沈阳而去。
路上,范忠君那高兴劲自然是不用多提,这趟差事顺利无比,顺利到他都感觉有些不真实。
面对着这即将到手的功劳,范忠君只能认为是自己能力卓著,只要自己出马,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而以此同时,范忠君摸着李起给他的那封书信,心里更加是得意无比。
心说一件功劳还打不住,又来第二件,这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凭着这两件功劳,自己这一次非得加官晋爵不可。
长话短说,范忠君这一路都是顺利无比,等他回到沈阳的时候,无数的鞑子早已是在翘首期盼。
这时候见到范忠君的队五回来,都是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大叫之声。
范忠君因为是此次出行的全权代表,那也是被许多鞑子官员吹捧,一时之间得意的找不到北,这更加是让范忠君忘乎所以。
而后范忠君又是立即前去向多尔衮复命。
“奴才范忠君,拜见摄政王大人,摄政王大人千岁千岁千千岁。”
“嗯,很好,起来吧。”
多尔衮对范忠君这一次的表现很满意,对他说道:“范忠君这一次你出使有功,本王很满意,赏你白银一万两,再调任户部左侍郎。
范忠君,这户部尚书马里若年纪大了,也干不动几年了,只要你好好给本王当差办事,这位置本王迟早也赏给你。”
还别说,多尔衮竟然给范忠君画起了大饼。
范忠君一听自己荣升户部左侍郎,高兴无比,又听闻这户部尚书迟早也是自己的,那更加是得意非常。
要知道户部那可是掌管钱袋子的地方,这个衙门哪一个人不是富的流油。
“奴才多谢摄政王大人提拔。”
范忠君又是对于多尔衮打了一个秋千,跪地叩谢。
这时候范忠君想起李起的那封信,心中又是一喜,功劳又有一件了。
“启禀摄政王大人,明国皇帝有一封书信要奴才亲手交给摄政王大人过目。”
说着,范忠君将信交到了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一阵疑惑,心说明国那狗皇帝送信给自己干什么?
不过他也没有多想,打开信一看,人不由得也是愣住了,待反应过来后,多尔衮便是意味深长地看着范忠君。
范忠君不明所以,对多尔衮问道:“敢问摄政王大人,这明国皇帝可是有事?”
“呵呵呵,,,”
多尔衮呵呵笑了笑,然后把信转过面来让范忠君看。
范忠君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赫然便是“杀送信人”。
这四个大字犹如五雷轰顶一般,顿时便把范忠君吓的瘫倒在地。
反应过来后,范忠君赶紧是对多尔衮不住的磕头求饶,
“摄政王大人饶命啊,摄政王大人饶命啊,奴才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了明国皇帝,还请摄政王大人饶命啊。”
多尔衮却是没有听他多说废话,只是挥挥手,对左右道:“把这狗奴才砍了,脑袋送回山海关去。”
范忠君一听这话,顿时那是吓的魂飞魄散啊,“摄政王大人饶命啊,奴才冤枉啊。”
然而多尔衮却是懒得搭理他,挥挥手,命人赶紧下去执行。
“摄政王大人饶命啊,摄政王大人饶命啊,奴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摄政王你不能这样对奴才啊,奴才可是两代功勋啊。”
对于范忠君的求饶,多尔衮哪里听得进去。
这时候的多尔衮已经被李起打得没了脾气,连三十万汉人百姓都送回去了,还会在乎多送一个脑袋吗?
显然不可能。
很快,外面便是传来“啊”的一声惨叫,范忠君人头落地。
而后他的人头被鞑子连夜送往山海关,最后到了李起的面前。
看着范忠君的脑袋,李起一阵嘲笑。
“范忠君啊范忠君,这就是你范家投的好主子,怎么样,现在感觉如何?”
这时候的范忠君自然是不可能回答了。
李起而后命人将他的人头挂到关门示众,以警示世人。
第七百零一章 班师回朝
而于此同一天,李起也下令将前几天接收的李永芳家眷,一并全部处死,人头也是悬挂于关门之上,让世人看一看投降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同时也警示世人,在鞑子眼里,这些汉奸又算得了什么。
还别说,这效果真是不错。
山海关军民百姓见到范忠君和李永芳家人的脑袋都是一个又一个串葫芦一般挂在那里,心中都是震撼。
既为如今大明的强势所震撼,也为这些狗汉奸能够有如此下场而感到痛快。
人人都是对这些脑袋指指点点,嘴里不停地大声咒骂。
而今天这样的场面随着军民百姓的口口相传,很快也是传播开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清楚了现在的天下大势,
现在的大明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不堪一击,软弱无能的大名了。
而鞑子也不再是那个强悍到不可一世,什么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都成昨日黄花了。
两相一对比,大明渐渐崛起,中兴在望。鞑子则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张三要饭,一天不如一天,跟着鞑子还能有什么前途可言。
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而这也正是李起希望看到的。
又没过多久,李起在山海关的事情也办的差不多了。
三十多万汉人百姓全部都是被送去安置,鞑子家眷也全部送走,范忠君李永芳他们的脑袋也全部被砍。
而鞑子大军此时也是后退数百里,并无再犯迹象,可说是山海关之围己解,
如此,李起自然也不会在此多呆,于是李起宣布班师回朝。
五万大军班师回朝,一路上场面热烈,沿途经过的州县无不是人声鼎沸,夹道欢迎。
这一次别看李起在山海关也没跟鞑子打仗,但是李起这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就把鞑子赶跑了。
不但如此,还接回来了三十多万汉人百姓,汉奸也是杀了个遍,这收获不可谓不盛。
再加之想想鞑子气势汹汹而来,灰溜溜而走,这前后对比就无不让人大呼痛快。
如此,百姓自然对李起的这一次的行动极其满意,自然而然,李起的军心民望又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百姓如此热烈,这自然也让官军士气高昂。
在百姓热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