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话说得好,说出去的话宁可落在屎上,不可落在纸上。
像这空口无凭,抵赖也就抵赖了,然而这落在纸上的话却是白纸黑字,真真切切做不得假。
这一旦把名字签了,那可就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然而形势比人强,现在的洪承畴不答应也没这个胆。
无可奈何之下,洪承畴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并且还按下的红泥手印。
一式两份,李起将其中一份收好,这是留给自己的,另一份则命人先行送往八旗大营,先交给多尔衮。
至于洪承畴,那还得再押着他几天,让他晚点回去,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已经谈判成功的消息在八旗之中扩散,
那时候不管洪承畴心里有多委屈,这笔账也得给我乖乖的认下。
要不然,到时候每天杀一千鞑子家眷,那些鞑子还不得跟洪承畴玩命。
“皇上,你。”
李起将一切都是考虑的妥妥当当,丝毫没有给洪承畴任何反悔的时间和机会,洪承畴不由得是心中悲叹。
看着李起,好半天的洪承畴也是说不出话来。最后才感叹道:“若先帝有皇上一半的魄力与心机,也不至于最后落得如斯田地。”
说完,洪承畴被带了下去。
很快,这封签好的文书就被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
面对着这样一封已经谈妥的文书,多尔衮不由得是一阵恼怒。
“狗奴才,没经过本王同意,竟然敢答应如此文书协议,好大的狗胆。”
多尔衮恼怒洪承畴不经过自己同意,便擅自签下协议,认为自己的权威受损了,这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
作为上位者,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挑战他的权威,谁都不行,第一次,多尔衮对洪承畴起了杀心。
以前他重用洪承畴确实是重用,毕竟洪承畴是文人,还是个汉人,在八旗毫无根基,对他没有任何威胁,自然多尔衮器重他,希望得到他的辅佐。
但是现在这条狗都开始代替主人做决定了,甚至于这条狗还想做主人了,这叫多尔衮如何不怒。
多尔衮恼怒非常,不过他手下的鞑子将领得知这个消息后却是人人振奋。
他们可不管这三十万汉人对于八旗来说有什么意义,他们更不会去管多尔衮的权威有没有受损。
他们只看自己的眼前,只要能把他们的家人接回来,别的他们懒得管。
这个消息传的飞快,不多时,所有鞑子都是知道了,人人都是欢呼雀跃,高兴得大声吼叫。
因为这个协议意味着他们不但家人可以平安回去,就连这场仗也不用打了,这是双喜临门啊。
等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明朝不打仗也成为了一种喜事?
有的人在心里纳闷,不过本能的他们还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于是两天后,当洪承畴再度回到八旗大营的时候,木已成舟。
他知道这时候再想反悔那也是来不及了,真要那样,只怕不等李起给他凌迟处死,他自己就要先被愤怒的鞑子砍成肉酱。
所以无可奈何之下,他又不得不对多尔衮进行一番解释,解释自己是如何如何出于大局考虑,答应李起的这一系列条件。
不答应,大清又将如何如何。
不得不说洪承畴那也是个人物,在他的一番解释下,多尔衮最后也只得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份协议。
虽然多尔衮心中对多洪承畴已经是有了猜忌之心,但无奈于此时还需要用他,所以只得是将这份心思暗自藏在心里。
但是就这样接受,多尔衮实在是不甘心啊。
见多尔衮这样,洪承畴只得是开解道:“摄政王大人不必灰心气馁,此份协议为我大清至少争得三五年休养生息的光阴。
三五年之后,我大清就可兵强马壮,届时摄政王大人领百万大军再度杀入关内,亦不是难事。”
多尔衮听了只得是摇头叹息,说道:“也罢。便叫这皇明小儿再猖狂几年。待本王兵强马壮之时,定叫他好看。”
说完,多尔衮便是下令全军拔营撤退。
就这样,一场世人本以为即将要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大战,在李起的运作下消弭于无形。
有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乃用兵者之最高境界,李起便是如此。
而以此同时李起用鞑子家眷即将换回三十万汉人同胞的消息也是传播出去,这更加是让李起的仁义之名远播。
自古以来在君王面前,老百姓的命那就不是命,如草芥一般,再多的百姓生命也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试问又有几个君王会在意?
然而现在李起却用手中实打实的筹码来换取同胞安全返回家园,这份胸怀,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君王可以做到?
别的君王看重的是城池,是土地,是金银美眷,是赫赫战功。
而李起看重的是百姓,是一个又一个百姓的生命,这便是李起和其他君王不一样的地方。
第六百九十七章 可以回家了
按照李起和洪承畴签订的协议,鞑子必须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面,将三十万汉人一个不少的全部送到山海关。
晚一天,李起就杀一千鞑子家眷。
李起的身份是大明皇上,有道是天子之言,言出法随,不管有理没理,也不管合法不合法,那都是必须要做到的,何况还是这样的事情,李起更加没有不做的理由。
所以鞑子上下都是不敢怠慢,多尔衮的大军还在路上,那下令送汉人百姓回大明的命令就已经发出去了。
一个叫做李三柱的汉人奴隶和许多奴隶一样,正在鞑子的庄园里面干活,这时候的他面色蜡黄,身体枯瘦,
三十五六岁的他就像一根竹篙一样,弯着腰在地里干活,那样子,仿佛一阵风都能把他吹倒。
就在他们干活的时候,传来了鞑子的一阵叫骂之声,声音里面透着极大的愤怒。
李三柱他们听了,都是吓得一个激灵,战战兢兢地的忍不住浑身发抖。
不怪他们如此,实在是每回这鞑子生气的时候,都是会将火气发在他们的身上,到时轻则遍体鳞伤,鲜血淋漓,重则直接就当场打死。
鞑子朝廷也没人管这样的事情,因为在鞑子眼里,这些汉人都是鞑子的奴隶和财产,死活都是取决于鞑子主人自己。
“票的博大,卡多八大,,,”
一阵鬼叫,那鞑子骂骂咧咧的来到了李三柱他们面前,眼睛里面透着气急不忿的凶样。
李三柱他们都是吓的往后躲,有的则是直接吓得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求饶。
还有的则是吓得向后跑,但是因为他们脚下都是被绳子绑住了,这一跑,不但自己没能跑走,还连累了其他的人也是一并摔在了地上。
那鞑子到了近前,又是一阵喝骂,手里的鞭子还呼呼的抽在李三柱他们身上,只把他们本就破烂不堪的衣裳又是抽开了几个口子,身上也是留下了血红的印子。
不过这一次鞑子却是没有打杀李三柱他们,就连他挥舞的鞭子,也是被随后赶来的另一个鞑子给制止了。
那赶来的鞑子用满语说道:“图塔,你不要乱来,这些汉人都是要被送回明国的,打死了,少了一个你都吃罪不起。”
打人的鞑子一脸不甘,“这些都是我抓来的汉狗,是我的奴隶,摄政王大人说带走就带走,我的损失谁赔给?”
“图塔,我知道你不甘心,但这是摄政王大人的命令,耽误了时间可是大事。”
“哼,摄政王,狗屁,现在就知道欺负我们自己人,见到了明国大军,连仗都不敢打了,我图塔不服。”
“图塔,你不要命了吗?这要传出去,什么后果?到时候不但你要砍头,你家里也要跟着杀绝。”
那个叫做图塔的鞑子这时候才是不敢说话了,收起了鞭子,不甘心的走了。
他走后,另一鞑子用生疏的汉语对李三柱他们说道:“我大清跟明国朝廷签了协议,要将你们放回明国,这是我大清对你们的恩赐,你们这些狗奴才要记住了,懂吗?”
这句话一下就把李三柱他们给听得愣住了,所有人都是不可思议的模样,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还愣着干什么,不想回去是吗?”
这句话终于是让李三柱他们醒过神来,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听错,自己可以回明国去了,自己可以回家了。
“啊”一声,李三柱再也是控制不住,站也是站不稳,直接跪在地上大声哭泣起来。
其他的人也是好不了多少,一个个的在地上哭的跟泪人似得。
“爹,娘,大哥,二哥,大姐,花花,我可以回家了,我可以回家了,你们听到了吗?我可以回家了。”
李三柱对着老天声嘶力竭的大声喊叫,眼睛里面的泪如绝提的洪水,将他的眼眶淹没。
他本是离京城不远香河县人士,爹娘慈祥,兄弟友爱,一家温馨。
可是崇祯二年那次皇太极领兵攻打大明,不但是让大明颜面尽失,他李三柱作为普通小民,家里也是遭遇了灭顶之灾。
爹娘被杀了,姐姐和婆娘也被凌辱,而后一一撞墙而死,家里的小辈孩子也是一一如游戏般被鞑子给杀害了。
只留下他和两个哥哥,他们三人因为正值壮年,可以为鞑子耕种,于是在被打的遍体鳞伤后,被带走了。
不过在路上,李三柱的大哥李大柱因为伤势太重,死了。二哥李二柱前两年因为生病了,干活没力气,被鞑子活活打死。
可怜李三柱一家人丁兴旺,到现在竟然就只剩下了李三柱一人,真真是不幸。
自从被鞑子抓来,多少个日夜,李三柱都是在梦想回到明朝,回到自己的家。
也有无数个日夜,他都在朝思暮想着大明王师会来解救他,让他脱离苦海。
可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无情打击,将他那希望之火彻底给扑灭了,让他彻底的死了这条心,每天如牲口一样,如行尸走肉一样的被鞑子奴役,驱使。
但是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回家了。
这样的一幕陆陆续续的在各处鞑子占据的地方出现,每每出现,都是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
可以回家了,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在这一次送回汉人的计划当中,鞑子朝廷总计将三十五万余人分批次的送去山海关。
多出的五万人倒不是因为鞑子好心,而是鞑子担心在路上因为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会有人死在路上。
所以为了避免到时候人数不够,惹来李起的雷霆之怒,他们只能是多凑五万人,以防万一。
鞑子这边在忙着凑人数,李起那边也没有闲着。
李起在山海关下令,命留守京城的堵胤锡全力做好整备工作,为即将回家的三十万人提前准备必要的粮食和临时房屋,决不可让他们再受委屈了。
堵胤锡接到李起的旨意,那自然也是不敢怠慢,立即动员京畿之地百万军民,做好一切保障事宜。
第六百九十八章 军民一心
堵胤锡的动员令一下,军民反应热烈,人人都是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给朝廷捐衣送粮,队伍排起来长达十几里。
“你这冤家,家里就这么几件衣裳几床被子,你还往外送,这日子你还过不过了?”
香河县张家村一个叫做张小宝的汉子,一听说被鞑子抓去的三十万汉人即将回家,现在朝廷缺少衣裳和粮食,二话不说,回家拿起衣裳和被子,就要跑去捐献。
他婆娘自然不干,又不是什么好有钱的人家,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的,哪里容得他这样做,死死拉住不放手。
张小宝一脸急切,嘴里说道:“他娘,你放手,现在朝廷缺衣少粮,三十万人等着救命呢,这事我不能不管啊,”
婆娘急了,骂道:“你管,你是个东西?这事轮得到你管?你今天要是敢把衣裳被子往外送,老娘我就撞死在这,我不活了。”
张小宝丝毫不理会她的威胁,拉扯中便是挣脱了婆娘,抱着衣裳被子跑了。
“你这个杀千刀的啊,这日子没法过了,没法过了。”
张小宝婆娘追不上他,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这样,若是放在往常,那绝对是会引来左右邻里的围观和劝慰,但是这时候人人都是忙着给朝廷捐献衣裳物资,所以竟然是没人有时间来看。
张家村的乡绅张仁春见村民们都是积极踊跃的给朝廷捐献钱粮物资,就连张小宝这样的破落户也是如此,他作为村中有头有脸的体面人,自然也是不敢落人于后。
张仁春对家里几个孩子说道:“你们赶紧去把粮食装车,装一百石,不,装两百石,再准备一百两银子,快。”
几个孩子见父亲出手如此阔绰,大为震惊,“爹,捐这么多,这这这,,,这太多了吧,咱家现在每月都得交商税,利润已经大不如前了。”
“别废话,现在三十万乡亲回家,安置他们,这不光是朝廷的事,也是我们的事,鞑子造了多少孽,谁身上跟他没血债,帮助这些苦难的乡亲,这就是在帮助我们遭难的亲人故旧。”
是啊,帮助这些即将要回家的苦难乡亲,这就是在帮助他们遭难的亲人。
这些年鞑子不知道在汉家造了多少孽,杀了多少人,更不知道他们抓走了多少人,数之不尽的家庭都是支离破碎,谁又能幸免。
现在这三十万被抓去的乡亲就要被送回来了,百姓们都是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亲人的影子,对他们的遭遇那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同身受,试问他们如何能不积极踊跃的帮助。
百姓们捐完了钱粮物资,立即又是踊跃的主动报名,请求去帮助搭建临时房屋。
他们的热情自然也是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朝廷现在正愁人手不够,他们来了正好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主管准备工作的堵胤锡见到军民无比的积极踊跃,心中也是感慨良多,受到百姓的热情感染,情不自禁的,他眼眶也是湿润了。
“军民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堵胤锡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感觉,这一刻,他只感到大明是如此的可爱,是如此的焕然一新,好似脱胎换骨一般。
恒盛二年九月初三,第一批被送回来的汉人抵达山海关,人数总计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人。
当看到那熟悉的同胞身影时,这五万多人无不是热泪盈眶,嚎啕大哭。
“回来了,我回来了,爹啊,娘啊,你们看到了吗?儿子我回来了。”
“爹,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家了。”
“是啊,孩子,我们回家了,没想到我们还能回来,老天保佑,老天保佑啊。”
五万人哭声震天,看的本要出来好好安慰他们一番的李起,这时候也是不敢出来了。
可是他不出来不行啊,因为他是皇上,他是大明王朝的皇上啊,大明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让他们受尽了劫难,作为一国之君,李起此时能不出来吗?
“皇上驾到。”
五万百姓听闻皇上竟然来了,一个个的震惊无比,他们哪里能够想象在这样的地方,就自己这样的身份,还能见到皇上,这就是在梦里也不敢想啊。
在路上,他们已经听闻大明改朝换代了,以前的崇祯帝死了,在煤山上吊死了,现在当皇上的是崇祯帝的儿子恒盛皇帝。
也就是这个恒盛皇帝,武功赫赫,不但把鞑子从关内赶了出去,还把鞑子的家眷给抓了,用这些鞑子家眷换回的他们。
可以说他们能够回来,这全部都是恒盛皇帝的恩赐,是恒盛皇帝给了他们重活一次的机会。
此时见恒盛皇帝竟然是来了,来看望自己这些人,他们一个个的都是激动不已,虔诚无比的跪在地上,高呼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