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4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这一次的连环大战就让柳铭淇看得很清楚。
倭人包括室韦联军的伤者真的是靠自己熬,熬不过去直接连席子都没有,随便在土里抛一个坑就埋了,许多还是百人坑一起。
其实如果用上了消毒酒精和硼酸皂,起码能多三分之一的人能活过来,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伤者都不用截肢或者残废。
反过来,大康虽然受伤的也很多,但就是因为有了消毒酒精和硼酸皂,至少保留了十几万的军队战斗力。
就拿锦州城里来说吧!
一开始他们用消毒酒精和硼酸皂,就让上万的军士在受伤的最初阶段便得到了很好的救治,这样恢复过来后,便可以重新投入战斗。
别小看一万人。
到了要拼生死的时候,一万人那是相当关键了。
敌人没有有效的治疗而少了一万人,我因为积极有效的治疗而多了一万人,这么一增一减,可是非常可观的。
要是每一场战役都这么大,长久下来,大康当然是受益的一方。
一方面是人手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更多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能活下来,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有极大的好处。
新兵组成的队伍,和老兵组成率领的队伍,那打起仗来是绝对两种水准。
别说是硼酸皂了。
自从开始打仗之后,就连肥皂,大康朝廷都严禁出口到外面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允许。
因为肥皂其实也是有不错的消毒作用的,至少比那些外族们的土法子好得多。
之前他们还能买一点,但是早就被国内的贵族们囤着了,打仗的军队根本没有得到多少——在这些部落组成的国家里面,贵族才是最重要的,战士不过是粗俗的奴仆罢了。
而且从现在开始,最少三五年、七八年,大康都不可能再卖一点战略物资给他们了。
这个决定对裕王府的生意有很大的影响。
毕竟陆地上的那些外邦城镇、部落,都是很大的买家。
封禁了他们,对他们是非常大的打击,但对柳铭淇来讲,也是比较大的打击。
不过不封禁他们又不行,促进商贸、卖给他们所有需要的东西,让他们缓过气来之后,受打击的还不是大康?
这样做损失的可不仅仅是柳铭淇一家,还有许多和外族做生意的,全都要受影响。
这些商人的生计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也是朝廷诸位大佬和皇帝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好几十万人呢!
够他们头疼了。
所以你看,当皇帝哪有那么好?
如果你不想当一个昏君,就得被累死。
别不信。
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是活活累死的。
像是乾隆那样的皇帝,才算活得通透的。
他前面二十年励精图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然后后面四十年又纵情享乐,亲手把自己打下的盛世给直接摧毁掉了。
要不是他儿子——也称得上明君的嘉庆皇帝战战兢兢努力填补窟窿,大清还要提前灭亡三五十年。
说起来,柳铭淇家里的另一个生意,今年也做得挺好。
那就是骨瓷。
按照柳铭淇的配方做出来的骨瓷,经过了师傅们的不断实验打磨,如今已经在京城周边都打响了名声。
柳铭淇深深知道营销的好处。
他第一时间就把骨瓷贡献给皇帝,然后众位王伯们的府上也送一些,丞相、六部尚书等也送一些。
这样过后,他就开始把这些骨瓷放置在了自家的店铺里面。
正巧裕王府商铺里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什么货的,这个骨瓷一进去之后,许多人就看起了稀奇。
骨瓷最大的特点就是晶莹剔透,虽然在厚薄上面、精细程度上比不上我们的薄胎瓷,可是人家的东西很多啊。
薄胎瓷做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出一套,骨瓷就不一样了,那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
经常在店里摆着的就是吃饭的碗、盘、碟、勺、盆、杯……等一套,看上去无比的协调,又很是好看。
关键在于,这骨瓷的价格很便宜。
同样的一套薄胎瓷,恐怕需要上万两银子。
但普通的一套骨瓷却只要三五百两就可以了。
如果你要得多,那还更加便宜。
京城的富豪们是很多的,再加上官员、宗室、贵族们,他们都有设宴装比的需求。
家里如果在宴请宾客的时候,来上这么一套,的确是很有点气派。
别说他们了。
就是那些好一点的酒楼、花楼,也会买上三五十套,专门供招待贵宾所用。
去这些高档地方消费的冤大头很多,只要你让他觉得值得了,区区千儿八百两的消费,完全没问题!
当然了,这里面也要分档次的。
最高档的骨瓷一套两百多件,售价也能达到两千多两。
这里面分成了十几个档次,丰俭由人,大家都能买到自己喜欢要的骨瓷。
这就显得很人性化,销量自然噌噌噌的上去了。
也就是现在在禹州的骨瓷工坊规模不够大,工匠师傅们也不够多,所以产量上不来。
但就这么的,从四月份正式出产以来,已经卖了足足六千套,销售额都达到了三百万两银子。
瞧瞧!
这就是新技术的重要!
如果等到规模扩展个十倍,一个月能稳定输出两三万套骨瓷了,再把这些骨瓷卖到东瀛、爪哇,甚至是卖到西方去,那他们还不得把骨瓷当成传家宝呀?!
第692章 红薯
实际上,一个男人朝三暮四是很正常的。
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如同俊秀才这么翩翩君子,从一而终。
柳铭淇在做实验发明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他一开始做出来的肥皂、花香精油、消毒酒精、白糖、大白兔奶糖……等等,现在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包括是现在卖得很火爆的骨瓷,他也提不起兴趣。
至于赚了多少多少钱,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在这片土地上,最厉害的还是权力。
只要我大康不倒,那么我有钱没钱都是差不多的。
毕竟一个帝国亲王如果都过得不滋润,那不是在打皇帝的脸吗?
除了钱之外,其余的一切东西,其实都是唾手可得,因此柳铭淇不大喜欢钱。
他不是粑粑。
粑粑除了钱之外,他还能指染权力吗?
不能。
只是稍微叫嚣了一下,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嗯,不信你们看着,粑粑再出来时,一定是五讲四美好青年。
柳铭淇喜欢的还是不断的发明创造更多的东西。
或者是发现新的东西。
比如说,他去年就发现了,今年在持续不断发展的宝物——红薯。
其实按理说来,最早期的红薯,应该是比较干涩的,不是那么好吃的一种根茎类植物。
也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栽培进化,红薯才能成为了今天这么香甜的食物。
但杜立峰从宿雾国带来的红薯,就已经很接近于现代的口感了。
或许是在那之前,鸟儿带来的红薯根茎,就已经是经过培育后的了吧!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好事儿,不至于柳铭淇还得培育一二十年,进行各种优化才能推出市场,让老百姓们种植和食用。
如若真的如此拖沓,读者老爷们早就放弃了这本书,那么柳铭淇也只有先滚蛋了。
红薯是从去年二月开始栽培,四月正式播种,十月份收割。
因为杜立峰带来的红薯不够多,种植数量仅仅只有十亩。
不过这十亩平均亩产都超过了两千多斤着实是让景和帝和重臣们兴奋不已,直接把它当成了最高级的机密和项目来做。
还是由于数量的缘故,这一次总的播种面积是四百亩,都选在了皇帝的皇庄之中来种植。
负责人都是去年有过经验的裕王府农民,不过他们身边还有着内务府的人,以及绣衣卫的人。——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都不允许有半点差错。
今年二月开始培育的时候,柳铭淇已经去了鬼门关,现在九月下旬回来,正好差不多再有一段时间就要收割了。
柳铭淇手里有关于红薯种植的一切资料。
他去年就让人专门去搜集了。
那些农民不是不懂文化么?
就让他们每天口述他们经历的步骤,以及怎么做的,还有哪些特别的观察发现。
然后再由文吏记载下来,加以总结和筛选。
柳铭淇鼓励他们积极的去做,还有聚在一起经常讨论,交流经验教训。
如果有什么发现,那么他们就会去试着改变。
别觉得农民就愚昧了。
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他们对于种植粮食有着天生的嗅觉,是一定能做好的。
未来的那些各种粮食的产量记录,不都是我国的农民创造出来的吗?
今年他们也按照这个规矩做的。
所以柳铭淇能看到他们今年的各种培育过程、种植过程等等。
今年和去年不同的地方很多。
首先去年是每亩地只有二三十斤的红薯茎块,今年裕王府的农民们大胆加到了五十斤每亩。
这个播种密度是他们经过仔细的讨论和研究得来的。
因为去年二三十斤种子下去之后,田地里还有很多的空余。
况且柳铭淇跟他们说过,要种出每亩地四千斤,才是初步的成功。
他们觉得如果不加以改变,那就达不到四千斤的亩产量,便大胆的做了。
在这一点上,还得感谢柳铭淇。
柳铭淇告诉他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法,不用有任何顾忌,所有的后果他都不追究。
这些农民都是之前招募的灾民、少年团的家人们。
他们都成为裕王府的死契家丁,所以柳铭淇有绝对的权力决定他们的生死。
既然小主人都保证了,他们自然是敢于去做。
当然了,这些人听从柳铭淇的吩咐的原因,还在于柳铭淇对农业的精通,让他们这些种了半辈子土地的农民都目瞪口呆。
柳铭淇给他们讲了什么?
讲了什么叫做科学的“育肥”、“养地”。
讲了为什么田地会分为上等田地、中等田地、下等田地等等。
也告诉了他们田地需要怎么来科学的恢复地力,以及怎么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土地的肥力。
柳铭淇可不是胡扯。
他堂堂的化学博士,怎么可能不知道化学肥料的作用,怎么可能没有研究土地相关知识?
现代获得知识的途径实在是太方便了,这也是科技带来的优势。
不说柳铭淇查看土地相关的知识,足够别人累计上千年的。
就说看书这方面。
许多古人一辈子看的书,都没有一个现代人一天看的书多。
我说的还是读书人,不是什么农民伯伯。
因此,听到柳铭淇说的这些古往今来,千百年来老百姓、农业专家、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一群老农民听得是如痴如醉,直把柳铭淇当成了农家的圣人。
就具体到红薯来说吧。
红薯对于环境的要求很低,基本上除了极寒地带,它都能生长发育。
这也是为什么红薯能成为人类主要食物之一的原因——凡是生长条件太苛刻的粮食作物,基本上都在漫长的历史上被淘汰了,如今能出现在我们饭桌上的每一种食物,都经过了千百年的辛苦挣扎,才没有被淘汰掉。
但是种植红薯也有很多要求的。
首先第一点,因为红薯的产量特别高,所以这肯定是非常伤害土地的。
这一点和它产量差不多的土豆也是一样。
因此想要长期的种植红薯,就需要对种植红薯的土地进行一定程度的轮换。
当然了,单单的轮换是不行的,许多小麦和水稻的土地都是种一年休一年,但种红薯的土地如果不好好的打理沤肥,第二年照样不行。
等一等。
现代的红薯种植,好像是没有什么种一年休一年啊!
这个就很简单了。
因为那个时候有化肥!
化肥的肥力就代替了土壤本身的肥力,虽然对土壤也有伤害,但这种程度却是大大的降低了,不然我国粮食怎么可能几十年都保持稳定增长的?
但古代不行。
发明化肥这样的东西不是不可能,但想要形成量产,那可就太难了,那么多的高科技设备,哪怕只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在这个世界现在都没办法做出来。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
经过千百年的种植红薯,老百姓就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基本上不需要专家所说的什么“古代肥力不够,必须要一年一轮耕种”。
方法也简单,每年十月红薯收获之后,农民就要把烧好的草木灰和骨头磨成的骨粉,全都均匀的洒在地里面。
这还不算。
提前一两个月就要用农家粪便和麦秆一起发酵沤肥,每每等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把这些发酵好的肥料,用犁耕的方式,翻土耕耘之后,再把这些肥料融入深层土壤里面。
这样的育肥,收获之后来一次。
然后第二年初春二月的时候再来一次,那么红薯地一年的肥力就足够了。
当然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百姓可以在红薯地里面种一点大豆,这也是给土壤育肥的好办法。
不过很多穷苦老百姓都没有这个条件,人家连饭都吃不起了,还种这种效益差收货少的大豆干什么?
上面的办法,是柳铭淇在实际调研考察之中,听老百姓说的。
理科生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偏信。
柳铭淇把方法告诉了这些老农民之后,让他们自己去大胆的实验,看看效果怎么样再说。
毕竟皇庄的土地可多得很,别说是四百亩,四万亩都浪费得起。
幸运的是,这个办法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按照老农民的反馈,今年的红薯涨势特别的好,很有可能达到三千斤。
如若真是这样的话,那对已经明显萎靡不振的大康上上下下,绝对是一个无比强悍的强心剂。
半年多的打仗和战乱,让本来因为这几年灾情就困苦的大康,进入了严重的衰退预期中。
倘若没有很好的恢复发展,大康十年之后能不能恢复盛况都不一定。
特别是因为打仗而导致许多主要产粮区的被损害,朝廷的存粮早已经不够,原本能支撑三年的粮食,恐怕也就是一年的量。
要是明年再来一个前几年的大灾害,比如水灾、旱灾、蝗灾等等,大康的日子真没法过了!
但有了红薯就不一样!
只要任何一个人,看到红薯这么超高的产量之后,都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中华土地上的老百姓,只要还有一口吃的,那就是最温顺和善的存在!!
……
第693章 发展中的香烟
一个国家只有内循环是不行的。
必须要和外面交流,整个经济的活力才会起来。
就好像这一次一样,明明知道那么多的病毒在外面蠢蠢欲动,但为什么还要有限度的开放,包括各种进口出口是大力推进的呢?
不就是因为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而存在,必须要互通有无,这才能不闭关自守,重蹈我大清的惨痛教训。
说起来也忧伤。
同样是闭关锁国,对门的东瀛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而且还反过来骑到老子的头上了。
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后世都一直有争论,没有个定论。
不过柳铭淇现在非常的放心,为了让倭寇千百年之后,不要再祸害我们,还是早早的让那片岛屿上的人先全部死绝吧。
但这个也难。
大康的朝廷是肯定不允许这种灭绝大屠杀的——只恨自己没有手机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