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是“何以使官吏惟明,抑正己率属,崇奖洁清以风厉有位?何以令官吏怀恐惧羞恶之心,共励素丝之节?”
这是针对澄清吏治、对官吏的奖惩之道。
第二是“而今天下纷乱不断,灾害连连,该多方劝课,俾惰农尽力于作劳,旷土悉成为膏壤外;商贸通行一道,连通四海八方,互通有无,又有何道而可?”
这是针对怎么做好农业生产,并且发挥商业的作用的提问。
总的说来,这一次的殿试非常贴近事实,贴近目前朝廷的处境。
颇有点要筛选好方法来处理朝务的样子。
根据柳铭淇来之前做的功课,像是这么务实的殿试题目,在大康朝也不少见。
太祖写得更加直白,且全是用大白话问。
比如很著名的一条就是“你们告诉我,怎么才能让文官不贪腐,武官不怕死”。
又或者是“面对如此困境,你们该如何努力?老百姓没吃的了,你们吃什么,狗屎吗?”
相比起他老人家来,景和帝也算是斯文的了。
※※※※※※
殿试的时间一般不短不长。
有的是三个时辰,有的只有两个时辰。
像是这一次只有两个问题的,便是两个时辰。
在这两个时辰里面,厕所都是不能去的,皇帝也是一样,只能坐在龙椅上。
所以今天早上景和帝根本没吃早饭。
柳铭淇自然是如此。
相比起柳铭观的兴致勃勃,柳铭淇眼神望着一个地方,旋即便开始了神游。
他在琢磨红薯的事情。
十亩地,除去吃了的,一共还剩下两万二千七百斤左右。
这里面他肯定不会一个模子来种植的。
种植的地方当然还是帝京府周围。
毕竟在千百年之后,论到红薯的主产区,帝京府都还是属于全国十强选手。
只不过少年会改变一些种植的方式,比如增加密度,比如增加浇水,比如说改变土壤环境等等。
种种的实验下,有可能红薯的产量得不到飞一样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还会下降。
但这些实验却是必然的,它们会帮助柳铭淇总结各种经验,从而去告诉那些以后想要种植红薯的人,怎么才能种植得更好,产量更多。
只有这样,红薯才能快速的播种成功,才能更快的遍布在大康的每一寸土地上。
少年知道一线劳动人员的力量,所以这几天他都让人去记录那些照顾耕种红薯的府中下人的经验教训,准备总结起来之后,自己加上千年之后的那些知识点,就用做明年的种植手册。
……
时间就在这样的思索之中过去了。
随着礼部尚书李言的一声“时间到,众贡士考生放下手中笔,起立!”之后,一行的千牛卫便从头到尾的收了他们的试卷。
他们也很细致,每一份的试卷下面,都会隔一张厚点的麻纸,这样就避免了墨印会印到前一位考生试卷上的情况。
殿试可是很严肃的场合,哪怕是卷子收了,也没有一群人大呼小叫“解放了”,一群贡士们老老实实的重新坐下,准备听皇帝再说话。
没想到景和帝却没有主动开口,而是对下面的两位亲王道:“宁王,德王,今日你们看了这么多年轻才俊的做题答卷,有没有什么话是想要跟他们说的呀?”
两人齐齐的一愣。
心想之前没有人说过呀。
但皇帝问话,他们又不能不回答。
柳铭观本身就文采出众,起身朝着景和帝一鞠躬,然后转身对众贡士道:“孤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人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我朝王者莫过于太祖,伯者莫高于太宗,无论太祖太宗,皆以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人主交于故,而后士乃进!
今诸位士子列于金銮殿上,受我大康皇帝皇恩浩荡,更当尽心竭力,辅佐圣君,乃可以扬名天下,书于千秋之后,此子子孙孙甚感荣焉,岂不慰乎?”
一群贡士赶紧站了起来,面露心悦诚服之意,还对着柳铭观鞠躬行礼。
“宁王殿下教诲,吾等不忘之,定身体力行之!”
柳铭观也赶紧的回礼,一举一动,颇有古之君子之风。
景和帝看得不经意的点点头,然后又把眼神望向了柳铭淇。
柳铭淇整个人有点懵。
我明明是来陪考的,怎么要我说什么了?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我哪里懂你们这些东西?!
景和帝看到柳铭淇一直不动,不觉有些诧异:“德王,你怎么不说话?”
柳铭淇只能站了起来,硬着头皮道:“陛下,小臣想的东西,可能和今天的殿试没多大关系……”
“那也可以。”景和帝打断了他的说话,“只要你能启迪他们,让他们铭记于心就好了。”
皇帝现在已经很明白自己的这个侄儿了。
他能坐着肯定不站着。
眼下显然就是又想偷懒。
反正景和帝肯定不会相信他没有话说。
一个能说出“舍生取义说”的,一个能写出《劝学》的圣人,能没有点锦绣之语?
好吧。
柳铭淇也被逼上梁山了。
他站起来后,就横着在大殿里走着,思索自己又该贡献出哪一篇压箱底的古文来。
这样的经典古文,我自己可是所剩不多啊!
想要契合科举考试,又要像是铭观哥那样给他们鼓励,难啊!
少年虽然一直在踱步思索,没有说话,但旁边的人没有一个轻视的。
人的名,树的影。
千年难出的圣人站在面前,哪敢有什么质疑?
柳铭淇想来想去,就在景和帝有点不耐烦的时候,他就开口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开头的这么几段话,立刻牢牢的吸住了大家的心神。
能站在这里的贡士们,无不是饱读诗书的精英。
他们一听便听出来了,德王爷是在说先生教学的道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里说的是人们应该对待先生的态度,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
众人的眼神已经变为了严肃,连景和帝的神态都郑重起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贤人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背诵到了此处,全场已经是鸦雀无声。
众人望向柳铭淇的眼神都在闪闪发亮。
柳铭淇施施然的对皇帝鞠了一躬,又对贡士们鞠了一躬,这才慢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礼部尚书李言反应得最快,他颤颤巍巍的问道:“王爷,敢问这是什么篇章,名为何物呀?”
李言身为掌管礼仪的尚书,对于这种“尊师重道”的事情最为重视。
于是他对于这个通篇都是说“尊师重道”、“不耻下问”的文章非常感兴趣。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化万众的功效,才能体现出“礼”是有用的。
“《师说》。”
柳铭淇站起来回答道,“孤最近在创造各种新奇事物之时,常常请教于各种下九流之人,例如工匠、农夫、乐户等等,深有感悟,所以作此文章。
希望诸位栋梁能时时刻刻牢记其中的道理,遇到困境处事,时时刻刻不忘去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要以为他们比你们低贱,就耻于下问。
就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听到这样的鼓励和劝诫,一群贡士们再次齐齐的对柳铭淇鞠躬。
其中为首的贡士荆睿思更是出言道:“学生谨遵德王殿下教诲,势必学习天下能学之学问,非一家一派之为满足矣!”
“好!”
柳铭淇笑了笑,转而又坐了下去。
他此时收获的炙热眼神,比起刚才柳铭观的要多多了。
弄得景和帝都有几分羡慕。
这小子可真能折腾啊!
随便又冒出一篇传颂天下的文章来!
但他毕竟是老实人,轻咳一声道,“尔等可要记牢了德王的话!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朕也会参考那些出身卑微平凡的人的意见,这就和德王说的是一样的。”
“是!”
听着这话,贡士们对皇帝自然是更加心悦诚服。
柳铭淇说完《师说》之后,其实心里有点后悔。
因为看到大家对自己崇拜的表情,看着景和帝略微有些尴尬的表情,他觉得自己又出了大风头了。
也不是开玩笑。
《师说》这样的文章,千古以来都是值得传诵的。
虽然比格没有《劝学》那么多,爆点也没有《劝学》多,但是人家有着第一句和最后的一句,就足以在古文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现在他们的感触是不够深的。
非得要是出去独当一面之后,才会知道《师说》的意思。
一个但凡能做到《师说》里面的“以达者为师”的官员,就一定不会差。
学习崇拜韩愈最多的宋朝人,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宋朝才能富有四海,在商业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莫大成就。
倘若一百年之后的大康朝,也能收获这样的成就,那也是不枉费柳铭淇写出此文章来警示世人了!
……
第452章 鲜明对比
本来柳铭淇就觉得自己太出风头了。
结果景和帝在补充了一句后,他发现众多贡士都以一种狂热的目光望向自己。
旁边的柳铭观虽然没有嫉妒之色,但也是很羡慕的。
不好!
飘起来的少年心中嘀咕了一声。
明明该让铭观哥出风头的,怎么我自己比他还要出风头呢?
特别是在这保和殿之上,面对的是这群贡士们。
要知道,这群贡士们以后是一定会成为大康朝的中流砥柱的。
如若是他们以后坚决的站自己,那岂不是我就得被迫和铭观哥打擂台?
要不得要不得!
那怎么才能让他们消除这样的感觉呢?
我直接去赞扬铭观哥?
不行。
这样太露骨了,而且大家反而会觉得我和他的差距更大。
要不……我捧一捧皇帝?
不行不行,我捧了皇帝大伯,这不就是再给自己加分吗?
加分的后果,那就是万一他生不出来,我不就成了太子了吗?
这种亏本的买卖,我可做不出来!
于是,就在少年的纠结之下,整个儿的殿试也就结束了。
接下来便是朝廷诸公们开始阅卷,然后再交给皇上定夺。
这和柳铭淇、柳铭观再也没有了干系。
不过整个事儿却并没结束。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是有过目不忘的人的。
出了皇宫的这些贡士们,立刻就在各个场合,把柳铭淇的《师说》给复制出来。
一个字都不差。
然后这群贡士们便齐齐的吹捧起了柳铭淇。
跳得最厉害的当属江南第一才子荆睿思。
他在客栈就声称,“德王殿下相当于是我的半个先生,我当终身对他行弟子礼。”
要是别人这么讲,或许其他人会认为这个人在攀附权贵。
可放在一向人品过硬的荆睿思身上,大家却丝毫都不会怀疑。
特别是当他们摇头晃脑的读过了《师说》之后。
不仅仅是荆睿思,这一次好几位士子们的“领军人物”,回来都对柳铭淇的夸赞不遗余力。
这使得柳铭淇的圣人名声再次飙升的同时,也牢牢的压住了柳铭观的名头。
宁王本来是虚怀若谷、温雅多才的设定,可现在和人家柳铭淇的圣人设定一比,顿时觉得差得很远很远。
如此的差距明显,让有志于把自己的追封列入皇帝范畴的礼王,很是有点不爽。
平日江南才子的领袖——狂生巩渊,这一次没有参与进来。
原因是他早就趁着一年之中最后的大运河航运时期,离开了京城。
巩渊身上携带着十万两银子的银票,外加带着二十多个从裕王府印刷工坊借调过去的工匠师傅。
当然也少不了一张柳铭淇手写的报纸。
这跟小时候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一样,柳铭淇写得手软,根本不是回事儿。
作为初版的报纸,他还没有细分得那么厉害,只是给巩渊写了两张单面共十六版的版面,也就足够了。
字体也不用太小,大一点无所谓。
虽然因此刊登不了多少内容,但这可是以后会做成日报形式的呢,你写那么多不怕没有素材?
反正现在即便是江南,那些识字的人还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们最多只能听报纸评书,十六版的报纸够读很久了。
……
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些考完了殿试的贡士们,除了赞扬德王之外,他们另外还有事情做。
江南曹家曹素评做的愚蠢事儿,根本就不可能瞒得住。
偏偏江南的消息扩散得又很快。
之前是荆睿思等人忙着备考殿试,没有功夫去理会,现在他们考完了,就是他们主持正义的时候了。
凡是有正义感的人,讨厌为富不仁,甚至比讨厌坏人还要厉害。
曹家在江南拥有数十万亩田地,是江南的第一大地主。
偏偏在这一次长江和黄河受灾之际,他们却一毛不拔,这就是不仁!
在朝廷粮仓遭到大规模倒卖之际,他们根本不愿意卖给朝廷,这就是不义。
不卖也就罢了,他们还在别的地主粮商出粮的时候,积极的阻止和破口大骂,顺带着还组织人手,污蔑并对抗江南总督刘仁怀,这就是卑劣无耻!
如此不仁不义、卑劣无耻之辈,居然还是丞相的家族,你说士子们生气不生气?
这两天曹府的门口就有很多士子在大声叫骂。
但曹仪却没有出来解释,和他之前为了皇帝而去和世子们解释完全不一样。
绣衣卫也只敢在旁边守着,并没有驱逐这群士子们。
大康朝从来不以言论而获罪,哪怕是骂了皇帝——就比如上次巩渊带着数百名士子冲到皇宫门口大骂皇帝软弱一样,他们也没有被皇帝处罚。
更别说因为这个事儿,朝中很多大臣对曹仪已经有了看法。
他们觉得身为丞相,文武百官之首,曹仪不但没有做出表率,反而还纵容儿子做出如此荒缪之事,真是岂有此理?
如果人人都跟他一样的,只把自家利益看得紧紧的,那还怎么做事?
特别是法家的人,对曹仪尤其是不满。
马上就要去江南的苗炎,都在参加朝廷会议的时候,问过曹仪此事。
曹仪没办法解释,是因为自己的信鸽比别人的慢了几天,所以才惹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因为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