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2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皇帝意动的样子,柳铭淇丝毫没有意外。
罗马斗兽场哪怕是在两千年之后,哪怕只剩下残垣了,都能让去看过的人心潮澎湃,更别说一个完整的罗马斗兽场了。
大康版本的这个球场,虽然要矮一些,但气势上一点儿都不输,柳铭淇还用了一点安联球场的设计元素,看上去更加的漂亮雄壮。
所以皇帝一看就喜欢,也是在所难免的。
“况且,这么几年的时间以来,咱们大康所受的苦,遇到的灾难,实在是太多了。”柳铭淇最后总结道,“实在是需要一个好的东西,来扭转一下运道,来扫除民众心中的阴霾,让他们为这个帝国而骄傲自豪!还有什么比这个让人一看就要激动得流泪的超级大球场,更合适的呢?”
千言万语,都抵不过最后的总结。
景和帝联想起了这几年,联想起了这两个月,心中一片酸楚。
是啊!
自己是该转一下运道了!
就当是给自己未来的皇儿祈福吧!
想到了这里,皇帝立刻有了决定:“你回去后,把更详细的方案写好,递过来,我拿给曹相他们看看,讨论一下再说。”
“好!”
少年嘻嘻的笑了。
有了景和帝这句话,那基本上算是成了!
柳铭淇还真不是好大喜功。
一方面三大球赛如果有了这么一个决赛场地,一定会引来更多的关注,也会让这些体育项目更好的发展。
二来大康此时此刻也需要提振士气,修建一个超级大球场就有助于增加民众的自豪感,凝聚民心,稳固统治。
第三点嘛,最近景和帝抄家得来的钱不是很多吗?
正好可以拿来用,而且还能拉动经济,让老百姓们得到更多的实惠。
毕竟修建一个这么大的建筑物,古罗马人花了接近六年的时间,大康就算再怎么先进,就算柳铭淇直接开挂,也最少需要修两三年。
这么两三年,起码能解决三五万人的工作,这便是利民政策,老百姓一定会拥护!
有如此多的好处,修建这个景和大球场,也是势在必行的啦!
第426章 胜利在望!
一般来说,红薯种植,一亩地需要五十公斤的发芽红薯根块。
但是第一次种植,柳铭淇又不是农学出身,当然就不晓得分寸,他能记得大概的间隙和播种密度,已经算是没丢农村出来的孩子的脸了。
两百多斤远道而来的红薯,加上发芽等等一共有三百多斤,被柳铭淇分成了总共十亩地来播种。
就这小小的十亩地,也被柳铭淇分散在了帝京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种植。
他担心万一哪个地方的风水成了问题,导致红薯种植出了问题,那才欲哭无泪。
堂堂一个工科狗、实验狗,居然担心到有了迷信的想法!
由此可见少年有多么的紧张红薯。
这也怪不得柳铭淇。
任何一个知道红薯功用的人,都会这么视若珍宝的对待。
原本他是用了二十个人来看管照顾,等到后来从蜂窝煤工坊招募来七百零七个半大少年,他又增派了二十人来处理。
实际上照看十亩地,根本要不了那么多人。
但一方面柳铭淇是太过紧张,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要更多的人从一开始就熟悉种植养护红薯的过程,培养专业人才,所以才派了那么多人来照看。
今天柳铭淇便来到了城东的红薯试验田。
这块试验田是东南西北最大的,足足有三亩。
位置就在白糖工坊的里面,靠墙边儿的位置。
白糖工坊的面积多达三百多亩,如今还在不断的往外扩展,分几亩出来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虽然大家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小王爷要搞什么玩意儿,可见识到了柳铭淇神奇的裕王府众人,从来都不怀疑他的能力。
即便看得出来这是在种植农作物,那他们也觉得,这肯定是不同寻常的农作物。
看着一片翠绿的红薯叶子铺满了整片土地,枝繁叶茂长得很好的样子,柳铭淇心情就很愉悦。
“可以收成了吗?”柳铭淇问侍立一旁的小主管道。
小主管名叫于征,本来也是裕王府里面的家生子,虽然为人不大聪明,但却很踏实,做事情很认真,于是田大总管便选了他来为柳铭淇种植红薯。
于征闻言点头又摇头:“有些地方长出的红薯已经很大了,但有些地方却还差点火候,老农民的意思是再等一等,不差这点时间。”
为了种好红薯,裕王府特意的聘请了不少的老农民,专门做种植的指导。
别看他们没有文化,但是和种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们的经验教训非常重要。
于征也没有亏待他们,每人每个月给五两银子的工钱,超过了大部分的农民,比他们自己种田要划算许多。
所以这群老农民干脆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儿女们来打理,自己一天到晚都带着裕王府的人泡在田里。
现在柳铭淇见到的生长旺盛的红薯地,就有他们的很大功劳。
术业有专攻,虽然新时代的老百姓们你种植田地再好,都比不上人家金融行业的动动手指头,但在这个古代,有经验的老农民们,从来都是瑰宝!
只不过是统治者们很少重视罢了。
别说是古代,就是现代,不是有那些包了几千亩、上万亩土地种植粮食的粮食大户吗?
他们给普通工人的钱是一年三万,但是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农民们,一年能拿十万以上。
这就是人家在靠本事吃饭!
所以古代的老农民,一样能如此。
他们生性还要淳朴一些,拿了这么多钱,当然是拼了命的给你东家干活儿,不可能偷懒。
少年是农村长大的,但因为一心读书,对于种植的细节并不知道,但他晓得,红薯肯定是冬季之前就收获了的。
为什么?
因为每年秋末的时候,乡亲们都会挖窖来储存红薯。
现在已经是九月份了,顶多再过一个月,红薯也就能收获。
不过少年现在的心也是痒痒的。
他问道,“老于,这块地里有没有长大成熟的红薯呀?”
“有。”
于征指着一块儿地方道,“那里已经有一大片的红薯成熟了,个子有这么大!”
他比划出来的大概比黄瓜大一些,却和柳铭淇熟知的那种烤红薯要小太多了。
或者是农民伯伯多年精心耕种育种之后,所以后世才越长越好了?
少年心中这么猜测道。
“嗯,你给我摘两个过来,待会儿混在烧火的柴灶草木灰里面闷一个时辰,然后拿来给我吃。”少年有些迫不及待的下令道。
“是!”
于征没有多问,赶紧叫旁边的人去采摘。
“其余的几块地涨势也非常好。”柳铭淇往旁边走,于征也跟着汇报道:“老农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一亩地能收获五六百斤以上,这可是非常高的产量了。”
“呵呵。”
柳铭淇不屑和他争论。
但于征还是听出了自家小主人的不屑意味。
他心里有些奇怪,以为小主人是怀疑能不能产量达到五六百斤。
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产量最高的水稻在江南膏肥之地是亩产三百八十斤左右,两湖地区的鱼米之乡,差不多也能达到这个数目。
这就是最高了。
寻常地方比如甘肃、贵州、西康等地,亩产量不会超过两百五十斤。
小麦的产量还要减少三分之一,因为小麦种植不易,外加北方一年就种一季的小麦,比不上南方的浙江、两湖、广东等地种植两季的水稻。
正因为这些地方是水稻要收获两季,所以朝廷的税赋才是一年分为夏赋和秋赋。
倘若红薯这种可以吃的东西,一年下来能有个五六百斤的收成,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难怪小主人不相信了,如果不是自己一天到晚的守在这里,和老农民们仔细的揣摩和探讨查看,也不会相信红薯能有这么大的产量。
等到收获的时候,再请小主人来看,他就会清楚我不是在夸大其词了。
于征心里刚刚这么想着,柳铭淇就道:“收获之前,一定要告诉我,不能私自收获,而且基本上等到全部可以收割的时候再告诉我,明白吗?”
“是!”
果然还是不相信啊。
有点郁闷的于征,完全想不到,柳铭淇的不屑,根本就不是觉得五六百斤太多了!
而是觉得太少了!
袁爷爷最后把水稻搞到了一亩多少公斤,柳铭淇不晓得,因为他穿越的时候,九十多岁的袁爷爷还在继续拼搏,继续爆表冲击。
但是红薯的产量基本上是固定了的。
按照地域气候的不同,红薯播种的季节也不同,那些小说书里面都写红薯统一收获时间,那是错的。
春天播种的红薯因为生长周期长一点,营养充足一点,所以通常能达到一亩五千斤到七千斤,培养精细的、土地肥沃的,偶尔有能突破一万斤的,但那都不是常态,也无法推广。
夏天播种的红薯生长周期短,产量就会下降一些,但最少也有四千斤,最多能达到五千斤。
这是什么概念?
就拿之前的水稻来说,江南最好的田地也不过亩产三百八十斤,而一年他们能加紧种植两季,年产量不过是七百多斤。
春种红薯稍微努力一点,基本上就能达到水稻产量的十倍!小麦产量的十几倍!!
而且最关键的是,红薯的种植土地根本没有那么挑剔,缺水的沙地都能种植,那些砂岩山上同样能种植。
凡是水稻和小麦看不上眼的土地,基本上就没有红薯不能种的!
偏远山区的人,就靠着红薯才能繁衍生机的。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农作物界的老黄牛!
不挑吃、不娇气、产量多、一身都是宝!!
只要红薯推广了出去,哪怕只能出产四五千斤,也相当于耕种土地增加八倍左右!
现代人说红薯吃了胀气、爱打屁等等缺点,不喜欢,但古代人还挑什么挑?
能使劲儿吃饱的食物,能让一家人不挨饿的食物,这就是天赐的宝贝呀!
我大清不就是因为有了红薯、土豆和玉米,尤其是红薯打头之后,人口才从明末的四千万,一下子暴涨到了五亿吗?
要不是太平天国、捻军等等作乱,使得长江以南的人口减少了一亿多,到了清朝灭亡时,我国人口能暴涨到六七亿。
清朝可不富裕,他们根本不懂得做生意,需要供养的旗人数量众多,海外贸易也非常差,比起明朝都差得远,更别说和我大宋比较了。
他们凭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口?
不就是因为有了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物支撑嘛!
清朝时期,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就是因为红薯这些的种植,才渐渐变得人口多了的。
不然在历史上很多时期,这些省份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江南三省多。
红薯真正产量的这个秘密,目前只有柳铭淇才晓得。
他忍住了去点醒于征的冲动。
这种惊骇不应该用在他们的身上,而是要用在皇上和朝廷大佬们的身上。
柳铭淇很是期待,在他们看到红薯的收成之后,会是怎么样一个表情?
……
注:《汉书·食货志》引用战国李悝的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亩数和产粮换算,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亩产量126斤上下。
宋仁宗时,范仲淹在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亩数和产粮换算,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亩产量360斤上下。
有书说,清朝水稻亩产量达到了接近900斤,那是因为他们算的一年种植2季,加在一起的。不过清朝450斤亩产量还是不错了。
第427章 香料之王!
有些人平日里不迷信,一旦迷信起来,就会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白糖工坊里面,除了三亩红薯地之外,还有十亩地种植着东西。
本来这两块地可以挨在一起的,但柳铭淇为了不破坏红薯的风水,所以特意把它们隔开了来。
于是从红薯地走到另一边十亩地,还需要一段时间。
走到了这另外的十亩地,那又是另一种概念了。
和红薯地的整齐划一不同,这里有一种凌乱美……
好吧
我编不下去了。
这十亩地实际上有点乱七八糟的。
那边有花朵,这边有瓜果,那边还有长着的小树苗。
颜色从红色到白色到黃色……各种颜色都有。
它们的高矮也不同,成熟程度更不相同。
相对于种地来说,怎么看这块地怎么不正常。
但它们不正常也就是对了的。
因为它们本身便不是一种种类的植物,连种植的日期都不同。
这些都是宿雾国王子杜立峰和苏禄国王子罗烈先后找来的一些植物种子和枝干插条。
只要到了京城,柳铭淇就派人把它们种植在这么一大片土地上。
少年希望它们全都活下来,让自己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品种。
如果能把土豆也给找出来,那就是邀天之幸。
如若还有玉米,那简直是要立刻拜神谢佛的节奏。
可惜人间事不如意,十有八。九。
这些各种种子或者枝干插条到了京城之后,居然陆陆续续死了一半。
这可是让柳铭淇伤心不已。
感觉自己损失了五百万。
买一张顶配彩票都不够弥补损失的。
剩下的这么一半,柳铭淇从四川回来之后,都还没有时间过来看。
他生怕又听到有种子或者插条完蛋的消息。
不过还好,迄今为止,这么几天没有坏消息传来。
因为这些种子和插条种植得非常凌乱,所以柳铭淇也不知道它们怎么分类,便干脆走进了地里去查看。
他是六月份出京的,如今已经九月了。
时间超过了三个月,许多本来看不出样子的植物,已经长大了。
柳铭淇一边看着,一边从自己记忆中寻找有没有类似的东西。
土豆……没有。
玉米……没有。
吗蛋!
少年心中吐槽了一句,不信邪的第二次转圈。
这一次他更加仔细了一点,结果走了大半的路,还是连个毛都看不出来。
当然不是全部都不认识,而是有些插条还没有长大,没有开花结果,所以没办法判断。
不会是全军覆没吧?
小爷我的运气不该这么差呀,好歹你也来一个呀……
来一个!?
柳铭淇蓦的停下了脚步,让跟在他身后的大柱险些撞在他身上。
少年蹲在了地上,查看起了一簇不高的藤蔓。
这藤蔓缠绕着两根木棍往上攀沿,浑身呈绿色,叶子是卵状长圆形,顶端短尖,两面无毛,网状脉明显。
柳铭淇颤抖着手,仔细的摸了一遍,再扯了一片叶子下来,直接塞入了嘴里。
大柱想要阻止他,可是没来得及。
仔细的咀嚼了一阵子,柳铭淇的脸上便露出了笑容。
“呸!”
他吐出了绿色的汁水,却哈哈的大笑了起来。
大柱赶紧道:“殿下……殿下……要不要叫大夫?”
“不要!”
柳铭淇停下了笑声,得意的道:“大柱啊,跟着我,你可真是有福气!以后你可以吃更多的肉了!”
“殿下,我再吃就胀死了!”大柱挠挠头,实话实说。
“去去去!”柳铭淇横了他一眼,“一点捧哏的潜质都没有,我要你有何用?”
旁边的樊山也不是个善于口舌的人。
如果换成了池三儿,此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