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如今这几年,肯定是以狠抓粮食生产,保证民生为主,其余的一切开销和创新,都肯定是要推后再说的。
只能等等,看一看情况再谈了。
……
注:越是翻阅资料,越是觉得秦朝牛比到逆天。
而根据我初步的判断,秦朝如此厉害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以法家为制度调动全国,令行禁止,集中一切力量做事情,并且把军功得利立为法律,国王皇帝都必须遵守。
同时以墨家为主力,制造各种利于战争的机器、器械和装备——比如青铜剑、铺天盖地的强弩、秦直道、木轨运输道路等等。
然后又尊重农家,把川中、汉中平原大肆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作战所需。
他们最不重视的就是空谈的儒家。看看以后的朝代,简直就是反着来的,只重视儒家,法家和墨家几乎灭绝,难怪再也没有秦朝的强悍了。
第290章 小惊喜
柳铭淇回京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皇宫汇报情况。
具体的当然是由邓辉、熊大宝等人来汇报,柳铭淇就补充细节便可以。
紧接着,他连家都没有回,先跑城墙外面的蜂窝煤第二工坊,再跑了蜂窝煤第一工坊。
两个主管池三和展书也被叫到了身边。
都是一家人,柳铭淇也没有跟他们多废话,“你们的这个生产速度不行,要加快。”
两人互望了一眼,池三说道:“殿下,现在还不叫多啊?第一工坊每天生产超过一千万个蜂窝煤,第二工坊也达到了每天七百万,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期呀。”
“湖南湖北起码需要五亿个蜂窝煤,你们这样做,多久才能凑得齐?”柳铭淇摇手道,“从明天开始,第一工坊每天两千万,五天之内达到三千万个,第二工坊必须提高到两千万个。”
众所周知,最冷的时候不是下雪和积雪的时候,而是积雪融化的时候。
融化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导致温度急剧的下降,比起寒冬腊月要冷得多。
眼看着要不了多久,积雪就要全面开始融化了,你不给两湖的民众提供更多的蜂窝煤,他们能撑得过去吗?
展书苦笑了起来,“殿下,这样就会打乱我们的计划跟安排啊。”
“不要提这些。”柳铭淇抬起了手,“湖北湖南受苦已经够多了,都是我大康的子民,我们裕王府难道连这点牺牲都没有吗?”
顿了顿,他问道:“煤炭够不够?”
池三回答道:“够用了,从西北运来的煤炭已经到了一亿五千万斤,全部直接运送到了仓库里面,堆放都堆放不了呢。
而且前两天内务府的张翔张大人就跟王爷说了,这批煤炭是内务府支付购买的,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往灾区送。
至于我们因此支付的工钱,会在灾情过后跟我们结算,大概是会用煤炭来抵。”
景和帝不是那么喜欢占便宜的人。
既然灾区急需蜂窝煤,那么他肯定要自己承担费用。
现在内务大臣张翔来说的原材料和工钱的问题,就代表了他的担当。
柳铭淇点点头。
其实这样做才对,不然全靠民间来补贴,做久了肯定会产生矛盾。
凭什么?
为什么?
一次两次的捐赠还行,次次都捐赠,那叫什么做生意呢?
国家采购本来就是很正常的嘛!
我大汉无耻了一点,但我大宋却是很懂规矩的,和大康一样。
“石灰呢?”
“石灰原材料也是内务府提供,我们只用挖掘附近的黄泥土就好了。”池三道。
“人手呢?”
“现在第一工坊是三万多人在干活儿,第二工坊也有两万左右。”池三继续道:“如果想要提高这样的产量,我们只能临时多雇佣一倍的人手,而且加大夜间生产的力度,才能做好。”
“还有风干的步骤不能节省,否则蜂窝煤就容易碎掉。”展书提醒道,“如果要加上这个步骤,起码还得再多招一半的人,生产更多的蜂窝煤,晾晒更多的蜂窝煤,自然就能保证每天的出货量了。”
“你说得对,该有的步骤都不能节省,不然拿出劣质产品出去,人家以为我们裕王府就这个水准。”
柳铭淇先是同意了展书的说法,然后又道,“那就临时增加吧,反正我们陛下有钱!顺便告诉他们原因,说明这只是最多两个月的活儿,愿意来就来,不愿意就算了。”
“好!”
池三和展书都没有异议。
打零工这个说法又不是只有现代才有,早在千年之前就有。
现在京城的许多闲散人等,本身开春的时候就没有事情做,来裕王府的工坊干活儿,又能挣钱,还能解决一天三顿的吃饭问题,有什么不好?
一天一百文的收入,比起许多地方的活儿都高呢!
至于说工钱的问题也不用担心。
皇帝既然要包工钱,自然也要包吃饭。
景和帝最近发了一大笔财,推恩令下来,收入了一千七八百万两银子。
别说十万工人的工钱和饭钱,就是二十万工人的,又有什么困难?
总共都花不了一百万两银子。
这关系到一两千万人取暖保命的问题,马虎不得!
现在两湖地区可能是零下十来度,可是一旦积雪融化,吸收了周围热量,温度能瞬间降到零下二三十度。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少年想得更多一点。
这次受灾的不仅仅是两湖地区,还有江西、安徽、四川和西康。
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蜂窝煤完全可以往他们那些地方也运送过去,能运送多少是多少。
反正冰天雪地的,反而很多的障碍都给厚厚的积雪给掩盖住了,雪橇车可以畅通无阻。
还有各地清除积雪的那些工人们,晚上没有蜂窝煤炉给生火取暖,在这广袤的荒地里面,能活得下来?
一晚上就冻死光了!
所以每天五千万个的蜂窝煤运送出去,散布在这么大一片区域之中,真的不能说什么足够用。
只能说有多少力气就用多少力气,不要因为懈怠而罔顾人命吧!
“蜂窝煤炉……算了!”
柳铭淇本来还想说一下蜂窝煤炉的配比问题,最后干脆放弃。
全京畿地区的铁匠和石匠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你让他们夜以继日的忙碌赶工做蜂窝煤炉,也供应不了四五百万户家庭啊!
幸好人家民众们自己有法子,可以用挖坑烧蜂窝煤的方式来解决,倒也是勉强能用。
……
柳铭淇回京的第二天,柳铭璟便请他过去吃饭,还特意让他把大柱给带上。
废话。
大柱现在成了小爷我的影子了,我老妈叫他除了在府里之外,别的地方哪怕我去找姑娘,他都得在旁边守着。
樊山也是一样。
话说老妈这还有点侮辱我的人品。
我像是要去找姑娘的人吗?
我家素老板不知道多愿意和我成为管鲍之交的知己。
联想到之前自己拜托柳铭璟的一个事儿,柳铭淇暗叫有戏,便欢天喜地的去了。
果不其然,等到柳铭淇到了怡王府,柳铭璟第一时间没有叫他去吃饭,而是带他去了前院的马圈。
少年一进去就呆住了。
只见里面齐刷刷的十多匹神骏异常的高大骏马,就那么精神抖擞的站在那里吃草。
柳铭淇也算是见惯了骏马的人了,可像是这么优秀的骏马,似乎也只有之前乐军送给他、又被他送给大柱的“小柱”能比拟。
大柱在后面同样看得目瞪口呆,差点就流出了口水。
去年十一月,柳铭淇在城郊官道上遇袭,他、大柱、樊山的马儿都当场被毒箭射死。
其中就包括了大柱爱若性命的“小柱”。
为此大柱即便是伤好了,独自一人的时候,也闷闷不乐了好一阵子。
柳铭淇没有说,但心里却记着了,顺便给柳铭璟说了。
为什么跟柳铭璟说?
怡王府和小部落联盟在做骏马的生意嘛。
十月份的时候,他们便用裕王府的各种产品,做成了一笔一百一十万两银子的大买卖。
小部落联盟为了表示诚意,还没有拿到货,便先支付了二万匹骏马的定金,随着商队一起回来。
当然了,这二万匹骏马肯定不会全部带回京城,而是会先放在西北内地的马场里面饲养一段时间,度过冬季之后,再分批带到京城来。
一来是冬天不适合大规模的马儿迁移运输。
第二个原因是京畿地区里面也有不少的各国各部落的探子。
你这么直接两万匹骏马给运过来,谁都知道草原上有人犯了大不韪,卖了大量马儿给你大康了。
这样就会给小部落联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使得大康失去最稳定的骏马来源。
所以从第一年的交易开始,大康都是这么做的。
事后让禁军出去拉练一番,顺带着把新的马儿给带回来,这就没有什么碍眼的了。
不过怡王府的商队也每年都会挑选一批骏马带回来,毕竟柳铭璟就很喜欢马儿。
今年这么多,肯定也不例外。
按照路程来走,本来商队早就该回来了,可是遇到十一月下旬的时候,西北和京畿地区都有十多天的暴雪,所以他们在那个时候就被堵在了路上。
等到了前几天才得以回京。
然后柳铭淇便给了自己的堂弟这么一个惊喜。
看着这十几匹骏马,柳铭淇发呆之后兴奋了:“铭璟,你是好人啊!这些都是给我的?”
“滚犊子!”
柳铭璟没好气的道,“赶紧的,你们三个一人挑一匹,然后咱们去喝酒。”
“这不讲究一个备用的吗?要不六匹吧?反正你这么多,一个人也用不了呀。”
“要不要?不要就赶紧走人!”
“切,小气鬼……”
柳铭淇痛斥一声这家伙不讲兄弟情谊,然后才笑嘻嘻的转过身,“来啊,大柱,山哥,你们赶紧选三匹最好的,不要手下留情啊!”
“好!”
大柱早就按耐不住了,像是挑老婆一样,流着口水冲进了马圈……
第291章 情况很乐观
接下来的十来天时间,柳铭淇便着重于抓两个蜂窝煤工坊的生产。
他也没有用什么皮鞭来做爱的鼓励,而是很简单的用利诱之。
“工作时间内,合格完成生产任务,成品率达九成五以上,并且超额完成两成的,每日工钱上涨二十文。”
“超额完成三成,每日工钱上涨三十文……以此类推,倘若能多完成一倍,当日工钱上涨两百文。”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加钱,让每一个小组都激发了潜能,每天完成的任务都比预计的多不少。
这也让朝廷的大佬们啧啧称奇,想不到如此高的产量,都还能有提高的余地!?
京城里面几乎所有的马车行,都用做了来运输粮食和蜂窝煤到新野和信阳,再由新野和信阳两个集散地,飞速的朝着周围的四个省份运送而去。
要不是从湖北湖南进入四川实在是太困难,说不定他们能通过雪橇车送到四川盆地里面。
其实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换成在东北,冬天河面都会冻成冰,直接雪橇车从冰面上,沿着长江航道一路便可以畅快的入川了呢!
如此的不惜工本,让这一次的紧急赈灾取得了大好的效果。
浙江、江苏两地的雪橇车也早就投入了使用,但因为距离实在是太长,他们的许多粮食和物资,根本来不及运送到湖北和湖南两个省份。
所以这也多亏了景和帝跟大臣们早有准备,从京畿地区这个最近的区域开始运送粮食物资,这才尽最大可能的救助了两湖地区的灾民。
随着暴风雪已经停了好几天,新野和信阳的两地除雪队伍反而是没有怎么动静。
这也是对的。
因为数百辆的雪橇车还在帝国腹心地带四处飞驰着呢,你把雪除了,它们怎么能运送货物?
刚刚除雪后的地面,雪橇车肯定不行,连马车行走都是很难的呢。
他们要等到积雪开始自己加速融化了,雪橇车运行已经达到了预期,这才会开始疯狂劳作,打通通道。
暴风雪停下,各地的飞鸽传书也开始恢复了正常。
湖南和湖北两地最先发来报告,大致统计了五百多个重要的村乡镇城池区域,这一次暴风雪之中遇难的人数超过了八千多人,受灾人数整体超过了七百万。
数目看起来有些惊心动魄,可是你考虑到两湖地区一千七百多万人的总体规模,以及这是在古代的环境中,能只遇难这么多人,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至于受灾的那也没办法,该倒塌的房子一定倒塌,该损失的各种财物也会损失。
这真的多亏朝廷的果断和不吝啬粮食的救灾。
也多亏柳铭淇发明的大中小雪橇车,运送的物资真的是救了万千民众的性命。
还有那每个村庄、城镇都会扔下数千、数万、数十万个的蜂窝煤,更是让取暖成为了现实,即便是再冷再不能通行,也有蜂窝煤可以烧。
为此,朝廷里面的很有一批人,都在向文渊阁阁老们请愿,说要不要给裕王世子提前加封一个爵位,以示表扬和酬劳?
普通官员要是做了这么大的贡献,连升三级都不足为奇,如果是六部尚书主持,基本上等两年便入阁有望。
可柳铭淇作为一个宗室,亲王世子,你能怎么封赏?
钱财?
官位?
都不合适!
所以还是封爵吧。
爵位反正就是多给一点俸禄,大康朝不差这点钱。
可曹仪在跟皇帝说的时候,景和帝还是否了。
柳铭淇已经亲王世子五俸了,现在再给他加爵位,那就不是奖励他,而是在害他了。
如果就这么一直的封赏下去,到了太子继位,他还能用得动柳铭淇吗?
不过景和帝也怕这小子多想,还专门叫他去了一趟,解释了一番,说“我都给你记着,咱们来日方长,不要急”之类的话。
柳铭淇自己也不在意。
身为宗室,享受了全国民众的奉养,那么就该尽责任。
想要大康不崩盘,一样的必须要努力。
我大清的八旗子弟,在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进军京师的时候,还鼓足勇气拼死一战,数以千计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死。
连已经完全垮掉的八旗子弟都能这么为国捐躯,柳铭淇有什么理由不去拉这个国家的民众们一把?
……
两湖过后,在四川的钟昶和葛松道也传来了消息。
待到钟昶率领大队人马进入四川时,四川和西康的救灾早已经开始展开了。
实际上西康的西部区域,也就是临近高原的地方,长年的冬天都会有下雪,暴雪也不少见。
葛松道在西康都当了五年的西康巡抚,回到了四川担当西南总督后,又岂能不对此有所防范?
每一年他都会适当的多准备一些物资,然后对于各个地方的仓库、特别是粮库严加检查。
凡是有缺少粮食、倒卖粮食的,葛松道一律斩首示众,没有半点的迟疑。
另外还有那些粮仓失火的状况出现时,葛松道也一定会把当地所有粮仓的官员,最少都是流放海岛喂蚊子,甚至正副官员直接关押秋后处斩都有很多。
别人这么雷霆行事,恐怕会遭人非议,可葛杀神这么做,大家都觉得不奇怪。
甚至于在他的威慑之下,知道自己如果敢乱来一定很惨的粮库官员们,很少有犯法。
因此今年暴雪连续下了三天之后,葛松道马上就命令三省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等,立刻检查各地的粮食储备,随时准备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