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195章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第195章

小说: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乞勒都埋非常的期盼,如果这一次的雪灾能延续到三月,他都要积极鼓动大将军出兵了!
  室韦礼部左侍郎韩乐古摇头道:“江南就算是人间天堂,经过这些年的消耗,还能有多少?刘仁怀再厉害,也不能变出粮食和钱财来啊。”
  但是他的同伴、皇室子弟耶律安翔却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二位说得不够准确,这一次大康受到的灾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西羌副相、大学士乙朵罗藩点点头:“小王爷请说。”
  乞勒都埋瘪了瘪嘴唇,却是没有当即反驳,而是等着听他的理论。
  耶律安翔不慌不忙的道:“这一次虽然是六省受到大暴风雪灾害,但我们要分成三个区域来说。
  第一个是安徽和江西两个地方,两个省份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负担了很多大康的税赋钱粮。这些年受到的灾害并没有什么,所以哪怕是一年的暴风雪,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大,他们的积蓄足够应付。
  第二个是四川和西康两省,西康本身就要靠四川救济,受不受灾都一样。而四川是天府之国,每年粮食都丰收,之前同样没有受过灾害。特别是他们有杀人魔王葛松道在坐镇,就更加不会乱,反而是井井有条的开始重新生活。
  最麻烦的却是湖北和湖南两个省份,他们同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本来不但要供应京畿地区的粮食,还要负责西北三省的粮食,现在连续两三次的大灾害来临,恐怕两三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从两个能积极输出的省份,变成了嗷嗷待哺的省份,这一来一去的差别,相当于是大康多了四个省份的负担,这才是他们最严重的麻烦!
  但相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只要今年不再发生什么大型的灾害,三五年的时间,两湖地区同样可以恢复正常,照样成为大康的粮仓之一。”
  耶律安翔不愧是室韦皇室的杰出人才。
  听他这么一番剖析解读,一下子把大康目前面临的形势给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乞勒都埋听得都是一阵嫉妒,同时觉得读书人真是可恶,每次都要壮别人士气,灭自己威风。
  他马上就道:“按照小王爷这么说,即便是大康遇到这样大的困难,我们也没有任何机会,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耶律安翔没说话,旁边的韩乐古却笑了,“小不忍则乱大谋,既然没机会,为什么要多想?不过你们西羌倒是可以试一试看,因为两湖和四川的受灾,必然影响到西北三省边境的安稳。”
  “韩侍郎你这就说得不对了。”乙朵罗藩慢斯条理的道:“我们西羌可没室韦那么强大的实力,大康西北三省因为靠近他们的京畿地区,所以历来都是重兵把守,京城最强悍的禁军六卫几天内就可以奔赴到边疆。
  多拼杀几次下来,他们没有垮掉,我们自己就已经垮了,完全是打不起这样的仗啊!”
  “可是这么好的机会,你们就愿意丧失掉了?”韩乐古不看他,看着乞勒都埋,“乞勒将军,大康西北虽然不富裕,但都是军事重镇,物资人口都很充沛,一旦你们能打下一个城池,获得的收获绝对能让西羌的实力提升一个档次!作为第一个攻破大康重镇的将军,你也会流传千古呀。”
  乞勒都埋理都不理这个老家伙。
  你以为本将军是傻的?
  大康的城池那么好攻破,这么八十年来,为什么没有一个西羌、回鹘的将军能做到?
  想要让我们去碰个头破血流就明说,还假惺惺的,我呸!
  韩乐古看着他鄙视自己的样子,也一点儿都不生气。
  原因很简单。
  这根本是一个阳谋。
  哪怕是西羌知道这样的怂恿不怀好意,但他们就甘心白白的丧失这个机会?
  不可能的!
  西羌也知道,错过了这个机遇,他们会后悔一辈子。
  所以趁着大康虚弱的时候,用尽全力攻克城池,改变两国之间的现状,便是西羌必然要做的事情。
  只不过具体的时机还不太清楚,是不是再等大康再发生一两次伤筋动骨的灾难后再发动,也不晓得。
  韩乐古相信,他们那位智勇双全又号称军神转世的大将军末藏好川,一定会抓住机会的。
  “说起来他们那位新圣人柳铭淇,我可真是有点感兴趣了。”乞勒都埋说起了另一个话题,“来到了帝京城,我发现他们的平民百姓都在用便宜又能御寒的蜂窝煤炉。
  我实验了一下,烧五个蜂窝煤就能供做一天得吃喝,顺带着取暖了。而五个蜂窝煤才多少钱?十文!柳铭淇不赚钱的吗?还是纯粹为了补贴老百姓?有那么伟大?”
  旁边的耶律安翔顿时露出了肃穆的神情:“这话乞勒将军你不能如此说,柳先生本来就是关爱民众的,这样的蜂窝煤根本不赚钱,况且还买一百个蜂窝煤送一个蜂窝煤炉。我们驿馆里面就有,论炉子成本都不少于二百文。”
  好吧。
  柳铭淇在他心中已经可以作为先生了。
  没办法。
  《劝学》这篇文章,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王炸。
  就算是在二零二一年,只要孩子们能沉得住气,认真去理解里面的含义,照样只能跪伏喊“荀子爷爷好厉害”的。
  能够当场听到寿王背诵《劝学》,耶律安翔觉得是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从文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为人,所以他直接尊称柳铭淇为先生,以表示自己的敬意。
  “他可不算什么好人。”乞勒都埋不服气的道:“肥皂在我们那儿卖多少钱?最疯狂的时候二十两一块!但在帝京城才多少?一两银子一块!”
  耶律安翔马上反驳:“这正好证明了柳先生的善良,据我所知,京城这边他的店铺卖的就是一两银子一块,让老百姓能用。但因为太畅销了,所以被人家买了之后卖到遥远的地方卖,越远越贵,这有什么不对吗?”
  “花香精油呢?那么一点点就卖那么贵,黄金做的呀?”
  “这又不针对普通人,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关系,正常做生意,赚有钱人的钱,难道不行吗?”
  “小王爷,你怎么变成了柳铭淇的奴才一样了呢?你还是骄傲的室韦人吗?”
  “就事论事,我这是在反驳你错误的观点,哪怕是我最终会和柳先生对阵沙场,但这不妨碍我对他的尊敬!”
  “切!我看你是会心软的,你可做不到铁面无情!”
  “……”
  两人就在这边争吵了起来。
  旁边的两位正使不觉有点头疼。
  这柳铭淇还真厉害,都还没有出场说话呢,就能引发两个盟友之间的矛盾。
  也幸好柳铭淇不能参与朝政,不然应该会给两国的征服野望带来巨大的隐患吧!
  ……


第289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
  等到大中小的雪橇车做好,两路齐发,带着粮食,一路沿途发送,直接冲到荆门和孝感两个地方后,柳铭淇等人便带着羽林卫和千牛卫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木匠们还得留下,再做一些雪橇车,准备替换,然后有可能还得远征湖南。
  话说司马北真得玩得溜。
  他让雪橇车到了襄阳之后,直接就空车跑到了襄阳平行的随州,再从随州往北到了京畿地区的信阳。
  绕了一大圈,却是送过去了十多辆雪橇车和一群有经验的木匠,正好帮助京畿地区另外一端的支援基地建造更标准的雪橇车。
  信阳这个地方的地势可谓非常重要。
  它一路杀向南方便是约定好的孝感,孝感再往东南走就是黄石和黄冈。
  支援了这两个地方后,马上就可以延伸到东边安徽的岳西、望江。
  再往南便是江西的重镇九江府。
  而孝感直接下去更好,过了武汉便可以直插云梦泽畔的湖南岳阳,还可以辐射到湖南常德。
  看看,一口气能搞定四个省份的部分区域救灾!
  而这些地方都是江南地区赈灾的最西边,属于最远的区域,要最后才能抵达。
  从京畿地区这边走,反倒是最快,最便捷。
  所以这里对于雪橇车和木匠们的需求是巨大的。
  司马北的支援来得恰到好处。
  因为新野那边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大中小的雪橇车安全可靠,在暴风雪之中完全能运送粮食到百里之外。
  现在又有成品可以参考,又有参与了制作的木匠师傅们的现身说法,信阳的建造和运输工作,瞬间就开始加快了。
  因为进展得太快,京里到处准备的麸糠和粮食,整整五十万石,五天时间就全部发出去了。
  吗蛋。
  本来觉得江南才是主力,怎么现在变成朝廷中枢硬扛了?
  可形势这么好,道路打通得这么快,当然不可能继续等着江苏和浙江穿山越岭来。
  有实力自己就上了。
  景和帝和一群大臣们咬了咬牙,又从仓库里面拿出了三百万石大米和麦粉、再按照一比三兑换了九百万石的麸糠,一共一千二百万石粮食,分成两部分加急送到了新野和信阳。
  说来也凑巧,粮食陆续抵达两个地方的时候,暴雪有了明显的变弱。
  算一算时间,现在已经暴雪肆虐超过三十七天了,按照正常情况,应该也是到了变弱的时候。
  可从暴风雪的停止降落,再到暴风雪彻底化开,道路、庄稼、房屋重见天日,起码是半个月一个月之后了。
  想要再恢复正常,恐怕也是要到三月份。
  到时候能不能抢种水稻,能不能有生产自救,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救灾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粮食还得继续的往两湖地区运送。
  柳铭淇等人离开的时候,两万聚集而来的精干工人们已经抵达了。
  他们一方面等着雪停,一方面在训练怎么更好更快的除雪。
  在柳铭淇他们回到京城的时候,两万人已经快速的开始清除积雪,一路挖掘,朝着预定目标而去了。
  ……
  说起来,他们留在渠河镇的时候,对面襄阳、荆门、十堰等地飞鸽传书提得最多的一个,并不是粮食,而是蜂窝煤。
  暴风雪天气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出门,如果家里没有储存足够多的柴火,这段日子肯定是最难过的。
  哪怕是有储存柴火的,经过了接近一个月的消耗,普通人家里也是所剩无几。
  在这个时候,小型雪橇车抵达的第一个湖北村落——西洼村,送来的粮食固然让人欢喜叫好,但那几千个蜂窝煤和几十个蜂窝煤炉,才是最让他们谢天谢地的。
  没有蜂窝煤炉的人家,直接就在家里地上挖一个坑,把蜂窝煤烧红后,放在坑里,然后不断的加新的进去。
  如此一来,不但能烧水做饭,还能保证一家人随时都是暖和的。
  和之前受冷受冻相比,现在的日子简直是在天堂。
  因为特别提醒了他们通风,他们也尽量打开一丝缝隙,不至于造成煤炭中毒的悲剧。
  见识到了蜂窝煤的巨大好处,带队守在西洼村的襄阳府正五品同知崔振宇,第二天就立刻发来了飞鸽传书,跪求上千万个蜂窝煤。
  不,最好的话,就是第一批先调集五千万个蜂窝煤,蜂窝煤炉有就给,没有暂时也不用。
  看吧。
  五千万个还只是第一批。
  不仅仅是西洼村,第二站的东岗村,守在那里的襄阳府通判王军,也几乎写了一样的文书,认为广大的湖北乡镇村庄,至少需要一亿个蜂窝煤,才能救万众于水火。
  救灾是没有一点折扣可以打的。
  特别是牵涉到救命的地步上。
  从此的每一批救援物资,柳铭淇都让捎上了几千上万不等的蜂窝煤。
  饶是如此,没两天的时间,襄阳城知府祝宽杰更是提出了“集二亿蜂窝煤于襄阳,则可解方圆五十里八乡之困顿矣”的说法。
  柳铭淇这一次只带了一百万个蜂窝煤,连他们要求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他也只能飞鸽传书给蜂窝煤制造工坊,让他们全力生产,全部装车运送过来。
  并且柳铭淇还告知了苗炎,请他派兵守护蜂窝煤工坊,这暂时就不给其余任何人出售了,包括的帝京府的民众们。
  帝京府这边最寒冷的时节早就过去了,蜂窝煤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绝对不是雪中送炭。
  哪怕是有那么一些人急切的需要,那相比起湖北还有湖南一两千万的民众来说,又岂是能相提并论的?
  于是这段时间在京城、新野、信阳的官道上面,除了忙碌奔驰的运粮马车之外,更有不少的运送蜂窝煤的车子。
  回京的路上,熊大宝还在感叹,如果京畿地区也暴雪封路就太好了。
  邓辉这么严肃的人都点头赞同。
  毕竟见到了大型雪橇车载重三万斤,都能以较快的速度奔驰之后,再看看平路官道上面,最多只能载重两三千斤的马车,顿时觉得差别太大了。
  这里面的损耗和时间,都花费得太大了。
  柳铭淇心中一动。
  官道平直少弯道,充其量就是坡道起伏连绵,但幅度却不大。
  这样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分段来做秦朝的车道呢?
  秦朝,始皇帝嬴政那是真的刚,对于边境的胡虏们,绝对是不遗余力的打击。
  但是大批量的物资运送,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损耗,不说是后世夸张的三十比一,至少十比一也是有可能的。
  所谓的三十比一,就是从江南运输粮草去边疆,运送到一石粮食,起码就要从江南准备三十石粮食,因为其余的全都在路途中被运送的人吃掉了。
  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而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在秦直道的中间,铺设两条轨道,契合马车的两个轮子——你们注意到了吗?秦朝不少的马车轮子,中间就像是汽车轮子一样,凹陷下去的,正好可以卡住轨道。
  然后马儿就拉着马车,在这契合好的轨道上奔跑,非常节省力气。
  运送上万斤的货物,一天几乎能跑三五百里,而且还不费劲,损耗降到了最低点,几乎可以概括为二比一甚至一比一。
  这样就极大的解决了蒙恬的三十万长城军团的一切后勤保障问题,从而才能让他打得匈奴屁滚尿流,甚至还深入草原,设置了西北的九边边塞。
  可惜因为汉初打得太过惨烈,秦朝的几乎一切宝贵遗产都被毁掉了,其中就包括了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
  不幸中的万幸,秦直道倒是留了下来。——嗯,任凭什么样的土匪强盗,也不会发疯到毁坏这种泥土做的道路,否则恐怕也会遭殃。
  大将军青、骠骑大将军去病等人,如果也有这些后勤保障,哪里用得着再等几十年才打得匈奴分裂之后,一半投降汉朝?
  直接两位天才将军就搞定了。
  更多人不知道,实际上英国最初的铁路,因为极度缺乏铁,就是用的木头作为轨道,在木轨上面跑火车。
  只不过木头的太容易损耗,根本支撑不住,所以后来才渐渐的从海外殖民地引来铁矿石,变成了铁轨。
  柳铭淇自然不可能现在就做火车,他只是想要恢复秦朝那样的马车轨道运输,这样的效率完全可以提高十倍,损耗也能降低十倍。
  但这也不是容易的。
  首先第一点,木轨的损耗太大了,根本承受不起长年累月的使用。
  如果是铁轨倒很好,但你这铁轨铺在路边,如果没有人看管,保不准三五天就会被人挖得一干二净。
  那么就需要使用护路队和修缮队。
  护路队和修缮队这又是两个需要长期负担的开支,怎么样实行款项拨付、道路养护、收取通行费用等等,都是一个麻烦。
  况且如今这几年,肯定是以狠抓粮食生产,保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