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56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56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四家人,都是传统铁匠家,子承父业多少年,家里都有儿子会干。
  其中两家都有两三个儿子也是铁匠。
  对方听到后算了算,老父亲带两个儿子,一家三口能拿九两银,老父亲要是评到匠头,还能多拿二两,而且另外有三石粮米,加上各自的妻子,孩子,这日子,简直要飞啊。
  家里人口多的,连银子带粮算算,一个月能拿近二十两银纯收入。
  而他们在乐清,每月赚三两银,除去开支,买粮米,能存到几钱?
  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待遇,有两家人多的毫不犹豫就点头了。
  另一家人少的,在考虑一番后,也很快同意。
  还有一家男主不乐意,但赵大山看了看现场情况后,把银子塞给他婆娘,婆娘一顿数落,终于说服了他。
  当晚就把四家人搬到船上去了。
  魏继业回来时很兴奋,告诉丁毅:“那家人多的,叫王又安的老匠头,曾经在工部做过,也是和周大虎父亲一起跟着赵士祯的,当年还是小学徒。”
  “但他说他还会制大炮。”
  “好,特娘的好。”丁毅拍着大腿,兴奋大叫。
  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一个会制炮的人了。
  第二天中午过后,几人又来到周大虎家里,他们比昨天提前了两小时左右。
  没想到周大虎已经在等着,看到他们进后院,立马拿出鲁密铳。
  “好了,你们要不要试一下?”
  丁毅赶紧拿过来,尼娘的,看的心中狂喜。
  这鲁密铳比之前的好像轻便了很多,而且很好看。
  因为他的铳管浑然一体,好像不是拼接的。
  “铳管长度和你们以前的一样啊,但是我说,这铳管长点,射程和威力才强,不知道你们为啥要这么短?”周大虎想了想:“除非你们改进了火药,倒是可以。”
  这他娘是个人才,丁毅越听越喜欢。
  “你这铳管,钻出来的?”丁毅不可思议的问。
  “大人有眼力啊,哈哈。”周大虎居然叫丁毅大人,明显看出他是当官的。
  不过他也不怕,并没有像普通百姓那么敬畏。
  “尼娘的,怎么钻出来的?”赵大山惊叫。
  周大虎昂着头,自然不多说。
  “十两银子一个月,跟我走吧。”丁毅喜滋滋道:“俺看中你了。”
  “十两。”周大虎瞪着眼睛,有点心动。
  不过他马上转了转眼珠:“不行,我婆娘怕是不同意。”
  “十五两,连你婆娘家人,一起打包带走了。”丁毅马上道。
  “十五两。”周大虎眼珠瞪的更大了。
  咕咚,他咽了口水,终于问了:“去哪?”
  “旅顺,东江军。”
  “这么远?还是建奴那边?”周大虎当即摇头:“不去,不去,我还不想死。”
  “不去现在就死。”赵大山阴冷着脸,铮,一手按在腰间的刀上。
  嘶,周大虎吓的后退半步。
  “干嘛干嘛,别吓着周师傅。”丁毅怒瞪了赵大山一眼,转身看向周大虎。
  突然,丁毅单膝跪下,扑通,抱拳跪在周大虎身前。
  “将军。”赵大山等人纷纷大叫,要拉丁毅起来。
  必竟这个时代,从来没人见过官跪工匠的。
  是个将军?周大虎也吓一跳,他看丁毅年轻,估计是个小旗总旗什么,没想到是将军,顿时手忙脚乱:“将军快请起,使不得,使不得呀。”他脸憋的通红,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害怕。
  丁毅沉声道:“这些年建奴崛起,用野蛮和大刀入侵大明,辽东失地千里,百姓死伤遍地,数百万辽民,惨死在建奴的刀剑和铁骑之下。”
  “丁毅虽然年少,却不敢忘父亲的遗嘱,参军报国,誓杀鞑奴。”
  “周师傅,我丁毅向你保证,那怕我旅顺军战死至最后一人,决不让你和家人身陷险境。”
  “咱们也是从旅顺坐船而来,真要到了这个时候,必让你和家人,坐船而去。”
  赵大山听的动容,终于也单膝跪下:“俺向周师傅认错,求周师傅为大明百姓,为辽东军民,来旅顺吧。”
  众将士纷纷下拜。


第127章 跨越时代的机器
  周大虎惊慌失措看着眼前的画面,他一介匠户,从没想到有人这么重视自己的一天。
  但他还是站在原地,也没说答应,只是有点犯晕。
  “你们,你们。”他有点激动的语无伦次。
  就在这时,屋子里突然有人厉声道:“你个狗东西,平日里总说大明不重视火器,让你一身本事无所施长。”
  “眼下我们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大明的将士等你的技艺,你还想躲在你这破烂铁铺到何时?”
  “你不去,我带着儿子去。”
  一个年轻的妇人,抱着孩子,走出屋门。
  妇人长的也挺不错,看起来二十多,孩子还小,二三岁。
  她穿的衣服很朴素,举止却不像普通民间妇人,自有一股与众不同的气势,像是出身大家。
  正是周大虎的婆娘赵氏。
  周大虎尴尬的搓着手:“孩儿还小,我不是为了孩儿嘛。”
  “让孩儿以后跟你一样,窝在这个破铁铺子里吗?”赵氏怒道。
  周大虎没办法,跺脚:“我去,我去还不行嘛。”
  丁毅狂喜,赶紧道:“多谢嫂子。”
  原来这赵氏,居然是赵家的小娘,赵士祯的小孙女(次子的小女儿)。
  当年两人在儿童时就认识,周大虎跟着父亲在赵家学火器,赵氏也在赵家。
  两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后来赵家败落,赵氏跟了周大虎,一起维持这家铁铺。
  赵氏不但识字,还精通神器谱,周大虎很多技艺都和赵氏学的。
  难怪众人看她气势与普通民妇不同,这下丁毅等于又得了一个宝。
  当下有赵氏出头,周大虎很快妥协,答应与丁毅一起回旅顺。
  现在是自己人了,两夫妻便带丁毅进里面的房子。
  一进去,大伙都是倒吸口冷气。
  这里面已经有现代的气息了,到处是各种机械和火器,很多火器丁毅都没见过。
  周大虎先带丁毅来到一座由木钢结构制成的机械前。
  “这叫钻床,是我们爷爷生前制的,当年制了两台,一台送到工部,后来被工部销毁了,还有一台就是这台,虽然时间久远,但还能用。”
  这是一台跨越时代的机械,用蚬木和精钢制的钻床。
  赵氏很快为丁毅讲解起来。
  蚬木又名火木,在现代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分部在广西和云南等热带地区。
  蚬木材质紧密,坚重,入水就沉,硬如钢铁,敲击时,发出的是钢铁般的声音,砍伐加工都特别难,即便到了现代,钉子也很难钉进去,古代把它们称之为刀枪不入的木材。
  但一旦加工成型,坚久耐用,如同现代的钢铁制品。
  丁毅听有眼睛一亮,这玩意要是能加工成盾牌,和铠甲,可就牛了。
  在古代,这种木材一般都用来做机械垫木,木制车轴,手工刨床,及造船的特殊部位。
  在现代,多用做菜板。
  据赵氏介绍,这机床通体用蚬木和精钢打造,费时半年才制成,坚固耐用。
  钻头以苏钢,再炼五次而成,可用来钻铳管。
  而且按赵士祯的经验,只能以苏钢,再炼五次,炼多了,变脆易断,炼少了,不够坚硬,这是赵士祯多次试验的结果。
  每根钻头,可钻二十根铳管,然后打磨,又可以继续用,非常方便。
  钻铳管时,可用水力或人力。
  水力比较容易,人力需要大量的力气。
  如果用人力,一天只能钻五根。
  周大虎这时道:“若是人多,换着钻,还能钻更多根。”
  他把钻头拿给丁毅看,这钻石粗如手指,长足足有半米,前面磨损后,打磨一下还能接着磨,非常方便。
  因为钻头长,所以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容易断,还需要有人不停的加水。
  丁毅再细看钻床,设计巧妙,简直巧夺天工。
  左边还有嵌台一般的东西,可固定铳管,右边是钻头,同样可以固定,保证不会外偏。
  因为铳管较长,采用两边钻法。
  即先钻一边,然后把铳管掉头,再钻另一边,两边钻完,再贯通,打磨,修正。
  贯通另有更小更细的钻头。
  最绝的是铳管的塑形,完全和现代机床没啥区别了。
  周大虎制铳管,先把精钢随意打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固定在钻床上,接着钻孔,等孔钻好后,再用另一根更粗更短的挫头,把正方形挫成圆形。
  丁毅等人还看了小小的示范,除了丁毅,个个惊为天人,赞不绝口。
  那挫头放在侧面,机床滚动方形铳管,一边高速的滚,一边往前送。
  挫刀原地不动,嗖嗖嗖,那钢屑像下雨似的纷纷掉下,方形的铳管很快变成圆形,完全和现代机会没什么区别。
  真他娘是个人才,这就是简易版车床啊,丁毅看着这超前的设计,对赵士祯五体投地,大明朝不会用人,要不然,那有以后的灭国:“令祖这脑袋,怎么长的?我都怀疑他是穿越的。”
  穿越?大伙一脸茫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赵氏却笑道:“这机床不是我爷爷发明的,这是我爸发明的,他也是从别外学来的。”
  万历四十三年(1615),赵父参加浙江乡试得到全省前五,当年秋去京城参加次年的丙辰科再试。
  在京城中,认识了同来再试的江西人宋应星。
  两人都对火器机械感兴趣,宋应星便指出,眼下大明做铳太慢,主要是铳管打磨和制造占了一大半的时候,他想了个机械,应该能快速打超铳管,但对材料很难把握。
  赵父听了大喜,但向宋应星请教,学来了机台的模型。
  但当时并不完整,赵父后来因为想这个想太多,考试失败,同期的宋应星不知道也是受了他的影响,同样失败。
  宋应星不服,回去准备再考,1619年又考失败后,终于绝了考试的念头。
  而就在这1616年秋,回来的赵父经过多次尝试,改造,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做出来一部机床。
  第一台机床献给朝庭,但在浙江放了一年才运到京城,工部看过后,发公文发扬了一番,然后就扔到库房,没几年便毁于一旦。
  赵父又花了半年时间在家里重新制了一台,且更加的完整,就是眼前这台。
  但因没得以朝庭重视,赵父和其父赵士祯一样,也郁郁而终。


第128章 交给我们夫妻
  原来是宋应星,丁毅又是大喜,但他隐约记得,这个时期的宋应星,因为考试失败,还在家乡江西教学,一直到崇祯四年才由吏部铨选,任浙江县令。
  眼下去江西是没时间,而且正是他在写书的时候,等他将来来浙江,再来找他。
  到时就算人不肯来,把他这几年写的书都弄来也好。
  历史上宋应星的大部份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在家乡教学的时候写的。
  “这个是干什么用的?”丁毅这时指着机床两侧的精钢铁链,还有巨大像扇子般的钢片。
  “这是用水力的,咱家把机械放屋子里,没有水车,所以用不到。”
  周大虎继续向丁毅解释。
  此机床还可以用水力,更加省时省力,但要求更高。
  首先要做一台极大的水车,边上做一个蓄水池,水车连接蓄水池,并形成循环,抽上来的水又回到蓄水池。
  在水车的中间轴部位,用来连接钻头,当水车转动时,水车的中间轴承带着钻头也就钻动,不需要人力,而且不需要人加水,非常轻松,用一个人,可以看十几台这样的水车。
  人唯一的作用,就是要钻穿时及时取下,换面就行。
  那钢片是增加水的阻力,用来给水车降速,铁链是用来短暂停下水车,可以拿下钻头和钻好的铳管。
  更牛逼的是,每台水车左右两边,可以各放一台机床,同时连上轴承,同时钻两根。
  “妙,真是妙,妙不可言。”丁毅听着,拍案叫绝,宋应星和赵父两大高手联合发明的这台机床,完全可以称为是跨时代的科技产品。
  他越看越喜欢啊,恨不能立马做个一百台出来。
  丁毅小心的莫着机床,沉声问:“你们还有没有这个的图纸,还能做出来吗?”
  “当然可以,就是蚬木难寻,要到福建,广东那边才有。”周大虎道。
  而且做起来很难,那蚬木超硬,这机床的中轴承,包括连接机床水车的中轴承,也必须用蚬木。
  “每台机床,加上水车,用蚬木多少?”
  周大虎看向赵氏,赵氏想了想:“至少要二十担。”
  赵氏用的重量来算,这蚬木很沉,丁毅后来与她一起估算了下,大概要现代一立方米左右。
  这数量要求可不高,一颗有点年纪的蚬木,能做好几部机床呢。
  但关键这玩意有点难加工。
  丁毅摸着机床,左右看了会。
  边上赵大山见状,也学着丁毅想伸手去摸。
  “滚。”丁毅赶紧拍开他的手:“拿开你臭爪子,这可是我们旅顺最重要的宝贝。”
  赵大山嘿嘿一笑,尴尬的收回手。
  周大虎和赵氏听着,心中欢喜,眼神也挺得意的,必竟赵士祯和赵父都没有朝庭重视,没想到眼前这都司大人,居然这么重视,虽然官小了点,但也挺有成就的不是。
  看了片刻,丁毅小心道:“其实我看了下,很多部件是不是可以用精钢代替,不一定要用蚬木?”
  比如这六个支架(这机床为了稳固,用了六个支架,也是蚬木。)
  “可用铸铁也行,省的打造,且更加的沉稳。”
  赵氏愣了下,看了几眼后,连连点头:“大人说的是,家父当时因为是用剩的蚬木不想处理,便做了支架,有些地方,是可以用精钢或铸铁替掉的。”
  两人对丁毅也大为佩服,没想到他观察的这么仔细。
  赵大山则在边上想,丁头这脑袋才是绝,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说几句,不服都不行。
  接着周大虎为丁毅又介绍了几款火器,都是当年赵士祯发明的,但大部份华而不实,也有对制造要求高,也有比较有用的,基本在朝庭都没用过。
  丁毅看的高兴,大手一挥:“全部带走,回旅顺再细说。”
  周大虎夫妻懂的东西很多,一时半会,丁毅那和他们说的完,眼下赶紧要把人带走,当下大伙一起帮忙,帮他们搬家。
  所有火器,图纸,书籍,包括机床都要带走。
  那机床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点撞到碰到。
  回来的路上,周大虎好像想到什么,大声道:“丁大人想打鞑子,还必须要铸炮,我对炮研究不多,但是我大师兄王又安,当年跟着我父亲他们在爷爷身边,主攻的就是火炮,还曾经工部火炮局呆过五年。”
  “早把他弄上船了。哈哈哈。”赵大山大笑。
  周大虎扰扰头,憨笑了笑。
  当晚在船上,丁毅和他们夫妻,包括王又安等人秉烛夜谈,虚心讨教火器知识。
  周大虎和王又安算同门,加上以后都在丁毅下面效力,但也没有藏着,基本有问必答。
  丁毅特别问到如何提高射程,射速的问题,以及野战小型火炮的问题。
  三人皆提出自己意见,特别赵氏,别看她是女的,识字最多,理论理知最丰富,也提出很多重要的意见。
  白天他们看到丁毅改进的颗粒火药,和定装纸包弹,也是相当佩服。
  按他们的说法,用钻铳法制的铳管,射程更远,使用次数更多。
  这样的威力,已经然是这个时代的最强。
  还要改进,只能像丁毅所说,制出子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