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
“而且分类清楚,还有专人指路,想买什么都挺容易。”
“就是物货太多,看的我眼花僚乱的,根本看不过来,我看里面实在太挤,人又多,又热,赶紧出来,才看了一半呢。”
“什么?”演员乙惊叫:“这么久才看到一半货?”
“大明朝全国各地的货,里面都有,还有海外特产,各种奇珍异宝,啊呀,看不过来,看不过来。”演员丙长叹,摇头。
“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十文钱看一眼,都值了。”有人长叹着离去:“改天等人少了,必须再来。”
听者个个目露精光,里面,有这么神吗?
当天商铺营业,万人空巷,登州城内外都轰动了。
之后连续两个多月,商铺外面人满为患,大热天的,天天都要排队。
一直到十一月份天气稍冷,商铺里面开始放大量的人进去,不用排那么久了。
而此时登州精品大卖场,一炮出名,连京城和江南都有耳闻,很多地方,还有人想学着干。
五天后,登州精品大卖场在全城宣布抽奖。
大伙开始莫名奇妙,后来才知道,为了回馈各位亲爱的客户,卖场要在所有会员中抽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百两银子,二等奖五十两,三等奖十两。
抽奖当天,又是万人空巷,大伙都到现场去看。
卖场伙计从一个大箱子中,随机抽出几张纸,然后报出中奖会员卡号,姓名。
“朱大刀,城南杀猪的,朱大刀中了一等奖,一百两啊。”人群中马上有人叫起来。
“是城南卖猪肉的,狗东西,这么好运?”
“他只花了十文钱进去,居然中奖了。”
人群纷纷大叫,各种不信。
等看到朱大刀笑哈哈上去领了白花花的银子,各种羡慕嫉妒恨啊。
当天抽到奖的,基本都是登州市普通老百姓,还有一个青楼有名的女子也抽中了。
登州城再次哗然。
接着大卖场声明,以后每五天抽奖一次。
可以参与抽奖的人是,一,当天进场并消费的卖场会员,二没排到进场,但可以用二十文钱买一次的抽奖机会。
很多人排不到队,进不去,只得花二十文钱买一次抽奖机会。
因为四周总有人告诉他们,花二十文抽奖,不亏,万一中了呢,那可是一百两银子。
大伙听听,好像挺有道理的。
开始这奖是五天抽一次,但登州的老百姓太热情,丁毅勉为其难,两个月后,改成三天一次,头等奖奖金也提高到五百两,大伙的热情更高了,丁毅也更高兴了。
这就是丁毅新发明的赚钱神器……彩票。
丁毅还经常和身边人说,咱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要经常做些让老百姓都高兴的事情。
咱们个人得失不算什么,只要老百姓幸福开心就好,这个抽奖的钱啊,将来咱们,还是要用到老百姓的身上滴。
大伙纷纷赞服,夸丁大人仁义。
…………………
这是后事,且说精品大卖场开业之后,丁毅于九月七号就带着船和很多银两,银票,继续南下,往松江浙江去了。
眼下他手上有近五十万两银子,他要赶紧做些事情,提升手上的实力。
这次南下,主要是买船和买货,及寻找人才。
南下时,阮思青被留在登州,他现在暂时在登州负责丁毅精盐的销售,但不会长期呆在这里,丁毅主要是让他挂个职,摆掉商人的身份。
登州这边的卖场,以后都用上好的精盐,价格也不会贵,但限量出售,登州精品大卖场的口碑,也有一半是靠无沙的精盐撑起来的,又因为每天限量,所以也不会压炸其他盐商的利润。
阮思青借用登莱水师船只帮丁毅将登州士绅们热心捐助的粮米运回旅顺,同时把皮岛的货物拉到登州来卖,他一人身兼多职,还是相当忙碌。
总体来说,他和秦楠相当于是帮丁毅在赚钱,目前还没看到利润,但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多。
九月九日,丁毅到了松江。
这个时代的松江,是产盐大区,盐的质量好,价格低,但因靠近南京,基本被南京勋贵掌握。
想想登州这么远,京城和南京的大员们也要伸只手,可见这个明末有多乱。
丁毅在松江没停多久,找了几家做棉的商家,订购了大批的棉花,特别是棉布。
因为寒冬将至,这边盛产棉花,他需要帮旅顺的军民添加棉衣,包括棉甲。
松江府的商家,将亲自送到旅顺,运费双方一人一半。
丁毅用了一天时间谈协这些生意,花了大概八千两。
接着又在松江又购了大量的生丝,把松江市面上的丝几乎扫空。
松江最重要的商品,一是丝,一是盐,都是这个时代的暴利物资,但丝有季节,松江这边每年春秋两季产丝,这个时候正好是秋季丝刚出来,原本这个时期会有很多商人过来进货。
但丁毅运气真好,上个月开始郑芝龙在福清湾试着第一次收过路费,每船一千两,还分大小船,很多客商都在大骂,有人观望,于是松江囤了很多生丝没卖出去。
这次收费不是很成功,但为以后打下基础,等几年后郑芝龙灭了刘香,打败荷兰人后,开始全盘征收,每艘船三千两,年入千万,最终成为海上霸主。
丁毅当时也不知道这事,看到就买,装了足足两大船丝,共十万斤,花费五万多两。
九月十二日,丁毅到达浙江温州府乐清县。
船队从乐清湾进去,在乐清县码头靠岸。
很多人包括赵大山,阮文燕也是第一次来到乐清,大伙虽然不知道丁大人为啥要到这边来,但到了浙江之后,发现果然这里比北方发达多了。
乐清是沿海地区,下船后,就能看到海边到处都是盐田,无论规模数量,都是是远远超过登州。
终明一朝,朝庭对双浙的盐课非常看重,也是巡盐御史派的最多的地方之一。
但开始还有些用,后期已经完全无用,很多巡盐御史,反变成贪墨最多的盐官。
明末的时候,大明朝以前的盐法,什么开中法什么法的,早就荡然无存了,目前基本都是当地的管盐的官员是最大的盐商,每个盐商身后必然有朝庭勋贵在支撑。
大伙都在贪国家的钱。
丁毅带人在乐清县城里问了问,找到几家大盐商,发现盐的质量比登州的要好点。
目前明朝盐质最好的是松江,但以后可能变成登州了,因为丁毅的盐不掺沙。
乐清这边也掺,但比登州的少的多。
听说丁毅要批发的话,对方声明,如果入陆路,给盐引,每担给价八钱,如果自己有水路,不给盐引,每担只要六钱。
一般来说,你没盐引,就是走私私盐,抓到要砍头的。
拿回去要重新购买当地盐引,再出售,所以比较偏宜。
丁毅也没买,问了几家后,相互比较了下,感觉比登州偏宜多了,他选定了两家主要的盐商。
第125章 赵家没人了
回头和阮文燕道:“以后咱们要试着往朝鲜和日本跑,旅顺一是地方小,二是人手不足,盐田开发有限,将来,船要多了,就到这里和松江来进盐,卖到朝鲜和日本。”
往那边卖不要盐引,六钱一担的话,利润应该还可以。
阮文燕想了想:“听说日本沿海晒盐比较多,怕卖不过当地。”
朝鲜人干这行的不多,他们喜欢卖树,造船,卖毛皮,人参,日本人喜欢弄盐,也有明人去日本进盐卖到明国来。
“总要去看了才知道。”丁毅点头,眼下大伙都是听说,什么事都要亲自跑了后,做了比较,才知道有没有利润,而且国内的丝卖到日本,有十倍利润,就算不卖盐,总是要去日本看看的。
赵大山这时道:“就怕乐清当地使坏,前脚卖了咱们,不给盐引,后脚让巡检抓人,各地这么干的多呢。”
他们在浙江这边不熟,所以赵大山担心被人设计。
登州那边的盐商知道这边偏宜,为什么不敢过来,也是怕没盐引,被两边抓。
“放心,这些盐商都精着,看的出什么人好惹,什么人不好惹。”丁毅很有信心。
而且他有个保障,兵马众多,带着大军,谁敢动他的盐?
众人这时在乐清街上一个比较大的酒楼喝酒吃午饭,丁毅叫来掌柜,扔给他一两银子。
掌柜莫名奇妙。
“掌柜的,请问下,乐清赵家,可还有人在?”
掌柜愣了下:“那个赵家?”
“做火器的赵家。”丁毅道。
“赵士祯啊。”掌柜大笑,居然也知道这个名字。
“对对对,就是赵大人。”丁毅笑道。
“当然有啊,城南赵府就是,到那边一打听就知道,不过他们家,好像很多年不弄火器了。”
掌柜的还有点小道消息,丁毅和他聊了聊,收获很多。
明朝火器制作最精良的地方就是浙江,京城都不如浙江,曾经浙江有很多有名的火器制作局。
朝庭以前在乐清也有火器匠作局,由县府代管,工部直管,当时就是赵家的人在负责。
赵士祯在世时多次向朝庭建议,大力发展火器,并且在火器研究上面全是私人支出,可谓倾尽家财。
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门外西城下进行试验。试验由刑部尚书萧大亨主持,参与其事的还有兵部、工部等部门的官员。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土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的当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报告还请求皇帝对士祯“朝夕讲究,殚力倾资制造利器,用备不虞”的事迹给予嘉奖,然,余一无所得。
也就是说,当时皇帝书面嘉奖了一下赵士祯,又没升官,又没给钱。
赵士祯一生坎坷不得志,后因妖书案牵连,郁郁而终,他著有的《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备边囤田车铳议》等书,在国外很受重视,而大明朝却无人问津。
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论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高度评价了赵士祯《神器谱》一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掌柜最后说,赵士祯死前,一把火烧了自己所有的著作,并责令后代,终身不得再研究火器。
丁毅几人听完,面面相觑,大伙都能明白赵当时的心情了。
穷一生的研究,耗尽自身家财,国家却不够重视。
“尼娘的,白来了?”魏继业听到最后大声嚷嚷道。
“叭”赵大山在下面踢了他一脚。
掌柜很奇怪:“诸位找赵家人何事?制火器?”
丁毅不动声色:“咱们是松江千户所,听闻浙江制铳一流,想找几个铳匠,炮匠。”
掌柜看看几人,也的确像当官的,尤其丁毅,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他想了下:“你们别去赵家了,赵家没人了,去找周大虎。”
“周大虎父亲是赵士祯的弟子,当年一起在工部,参与了赵士祯所有的火器研究。”
“赵死后,周父就回乐清了,然后开了小作坊,专门为浙江各千户所维修火铳。”
“干了十几年也死了,周大虎接手。”
“以前周父生意好时,父子两经常来我这喝酒,和我说以前在京城的趣事,最近几年好像生意不行了,周父死后,周大虎也难得过来。”
丁毅大喜,拍案而起:“他在那?”
半个时辰后,众人来到一条街上,经多次打听,终于找到了周记铁铺。
“。。”大伙看着眼前破败不甚的铺子,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
不是说是火器吗?怎么成铁铺了?
周记铁铺大概有六十多平方,单层泥木结构,窗户还有点破损,大门更是好多裂缝,进去后比较昏暗,连炉火都没升。
很多铁料就杂乱的堆在脚下,不远处的桌上有一些铁具,基本都是农用的锄,铲等物,也有少量的菜刀,军刀。
“有没有人啊?”赵大山扯着大喉咙叫道。
叫了几声没人答应,丁毅也不管,直接推开后门,进入后面的院子。
院子里更乱,到处都是着铁料,器具,很多铁料都生绣了。
赵大山一边走一边叫,终于,最里面有人大叫:“吵什么吵,谁啊?”
接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青年汉子走出房门,他赤着上身,只穿了一条裤子,裤脚还卷到大腿处,满头是汗,不知在屋里干什么。
“请问周大虎在吗?”丁毅柔声道。
“我就是,你有什么事?打铁具的话,今天休息。”
“我不打铁具,我要修铳。”丁毅道。
“。。”周大虎愣了下,他伸手扰扰头,犹豫了下:“我修铳很贵的。”
“有多贵?”丁毅笑问。
“你给我看看先。”周大虎好像很有把握。
丁毅转身,魏继业从身后递上一把鲁密铳。
“鲁密铳?”周大虎瞬息睛睛就亮了。
“正是。”丁毅递过去。
周大虎走出屋檐,站在院子里,拿手上左右看了看,很快眉头皱起来:“你这铳没坏啊?”
“是不是后面铳管时限用到了?”
“对啊,应该这个原因吧,难怪最近老是打不响。”丁毅脸上更乐了。
第126章 两种方法
没错,他带来的这把鲁密铳,因为打发次数太多,需要换铳管。
按李忠义的说法,通常鲁密铳都是换后面,也就是接近枪把这边。
周大虎点点头:“这铳质量不错,做的还算可以,能打二十发吗?”
丁毅大喜,这人说做的还可以,证明他水平更好,点头道:“差不多的样子。”
周大虎眼珠一转:“我这换铳管有两种换法,你自己看要哪种?”
“那两种?”丁毅瞪着眼睛问。
“第一种就是换后面装火药的半截,这比较麻烦,要先截掉,做了后半截再装上,时间两天,收银一两八钱。”
“这么贵?”赵大山嚷嚷道。
“贵啥?”周大虎怒道:“一分手艺一分货,全大明有几个如我?我包你们能打三十发。”
丁毅心里乐开了花,不贵不贵,嘴上好像有点不满意:“那第二种呢。”
“把全部铳管一起换了,时间只要一天,收银二两四钱。”
“尼娘的,这个更贵呀。”赵大山又嚷嚷。
周大虎冷眼看着他:“我这包打四十发。”
丁毅大喜:“我要后一种,后一种。”
“算你识货。”周大虎嘻嘻一笑,开心的提着铳子进去了。
走一半才想起来:“你们明天这个时候来拿吧。”
魏继业这时道:“咱们能不能进去看看?”
“当然不能。”周大虎说着,砰,把门重重关上。
“走。”丁毅很开心,转身就带着大伙走了:“明天再来。”
众人回到街上,打了家附近的客栈住下,然后派赵大山魏继业带几个亲兵出去,打探消息。
晚些时候,大伙纷纷回来。
乐清人口不多,这个时代也就两三万人,是个小县城。
当年赵士祯在时,因为赵家带头,城里好多人都参与打造火器,后来国家没啥钱了,火器质量也越来越差,国家也不信任火器,慢慢没人干这行。
目前乐清除了周大虎外,还有四家铁铺,而且都曾经会打制火器,只是目前以打铁为主。
丁毅马上让他们再出去,把这四家,全部弄到旅顺。
丁毅出价也挺高的,每个工匠一月三两银子,如果技术好,称匠头可拿五两,家属妇孺每月供粮米。
这四家人,都是传统铁匠家,子承父业多少年,家里都有儿子会干。
其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