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44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44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完全燃烧,炭化,挥发物逸出。
  另一种是让工匠制大铁桶,把木头放在铁桶里,铁桶下面烧火,四面留烟孔,以保证气流,大火烧几个小时,然后覆盖烟孔,使其经过不完全燃烧而炭化,最后冷却,打开铁桶后,就是精致的自制炭。
  前者制成的炭可以用来民用取暖,后者很适合制火药。
  还有人提议,制炭前先把木材晒或凉一两天,则更好,而且用硬木制炭最佳,但旅顺这边松柏木较多,硬木较少。
  李忠义带着丁毅看他们制作过程。
  每个妇人都拿着研钵和研体,有的磨硝,有的磨硫,有的磨炭,每人磨一种,磨完之后,都要清洗才能再磨。
  全部磨成粉后,按比例配制,再放到一起磨。
  这时候磨的时候就比较小心,附近五十米内不能有烟火,远热热源,速度不能太快,动作要柔和,大概要磨十五分钟左右。
  明代的火药到这里就算做好了。
  但丁毅的没有结束。
  因为他要弄颗粒火药。
  颗粒火药在十四世纪欧州已经出现,这是火药技术的一场革命,也是火器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之前,包括现在的明代都是用粉末火药当发射药,这有很多缺点,运输不便,燃速不均匀,容易受潮。
  特别是粉末装的火药挤在枪管里,受力时容易挤压在一起,这样点火时,因为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这样就降低了火药的威力。
  后来有枪手装的不紧,但装的太松也不能发挥火药的威力。
  所以厉害的枪手,会把火药装的不紧不松,对操作要求很高,也费时间。
  而颗料火药改掉了上面所有的缺点,他们易运输,不易受潮,燃速均匀,装的再紧都有空隙,便于氧气燃烧,把火药的威力做到了最大化。
  最重要是,同等威力下,颗粒火药的消耗,只有粉末火药的一半不到,进一步降低使用火器的成本。
  于是丁毅这边在研磨好后,继续加8%的水,继续混合火药,少量多次的加,直到火药呈现厚黏土的质感,这时就可以用筛子把他筛成无数小颗粒,然后放在干净的纸上晒干。
  颗粒火药就形成了。
  李忠义看到丁毅过来,兴奋地的向他介绍。
  “用丁大人所说的方法制成的颗粒火药,前几天试了几枪。”
  “鲁密铳以前用火药15克,五十步破铁甲,一百步破棉甲。”(明朝一步几米网上有很多版本,咱们这里算一步0。8米吧)
  “现在80步内可破铁甲。”“我们多方测试。”
  “用颗粒火药,18克,一百步还能打破铁甲,一百二十步亦有较大杀伤力,可破棉甲以下。”
  换成米的话,大概100米还能破棉甲。
  李忠义他们几天测试,眼下这颗粒火药,装18克有最远的杀伤距离最好的杀伤效果,再最多就可能暴膛,这也是威力的极限体现。
  李忠义简直服了,感觉丁毅无所不能,什么都会。
  而且鸟铳的话,最好的效果和杀伤距离是装火药12克。
  但丁毅以后打算在全军淘汰鸟铳,用鲁密铳,所以不考虑鸟铳的射程和威力了。
  他到射击场看了几个鲁密铳手打靶,果然如李忠义所说,威力强,距离远。
  但是速度还是有点慢。
  丁毅叫来李忠义:“当年戚家军的铳手,每人身上背着装火药的竹管五十三个,另一个袋子中装铅子也是五十三个。”
  李忠义马上点头:“我们也是打算这样,上次大人在徐大堡和我提过,当时没时间弄,这会我正在琢磨这事。”
  “咱们再改进下。”丁毅道:“有种方式叫纸筒定装火药。”
  “即然你们确定重量了,以后就18克火药为定量。”
  “将火药和弹丸都全包于一个长形的纸筒里面。”
  “装填时,用嘴交开纸筒,先倒一些火药到火门,再把余下的火药连着弹丸全塞入铳口,这样岂不是更简单,更快?”


第99章 炭火炼钢
  李忠义沉默了片刻,双眼随即放光,喜道:“大人真是厉害,这等法子都能想到。”
  边上跟着的魏继业和王卫忠都是用铳的高手,两人对视一眼,齐声道:“这样又能省不少时间。”
  “而且方便携带。”
  戚家军那样的,带五十几个竹筒已经是极限,身上都挂满了。
  而用纸筒,带一百个都占不了竹筒的地方。
  关键是又提升了速度,以王卫忠,魏继业这等用铳的高手,完全可以达到一分钟一发的速度,如果再能有足够的弹药和铳给他们练习,将来两分钟三发都没问题。
  之前在徐大堡,丁毅弹药不多,铳不多,不敢给他们放开练。
  眼下,他有的是钱,有的是弹药,还要大量制铳,当然敢给他们练。
  看过火药和打靶后,丁毅又带着大队人浩浩荡荡去制铳的地方。
  大伙跟在丁毅身后,都在议论纷纷。
  今天几乎营中重要的中层以上都跟着丁毅转,大伙现在只有一个想法,丁大人好像什么都会。
  无论民事军械,建筑,种田,无所不能,什么都能说上几句,而且能说到重要的地方。
  大伙对丁毅是越来越佩服,越来越敬重。
  火器部专业制铳的现在有十八个工匠。
  他们分成两波,一波十人制铳管,一波八人制零件,每人制的零件不同,但要求每个标准都一样,合格的有赏,不合格的要罚。
  还有学徒工帮忙,比如铳管的前期,可以有学徒工做,中后期精度要求高,可有工匠们亲自动手,这样也能省不少时间,多出人手。
  说到制铳,李忠义就是行家了,他兴致勃勃的向丁毅介绍。
  “咱们按大人所讲,统一标准。”
  “全重皆要求在七斤,误差不能超过一两。”
  “长为六尺五。”
  鲁密铳的铳管,本来越长愈妙,威力强,射程远,杀伤力大。
  水师营原来的鲁密铳铳管,皆达到四尺五六寸。
  但丁毅发明了颗粒火药,强化了火药的威力,提高了射程和杀伤力。
  李忠义便把铳管定型为四尺。
  眼下都是以钢铁片卷制而成,再由大小两管贴切套合,前期打制钢铁片比较简单,可由学徒工做,中期精修,贴合,磨打,便由工匠们来干。
  李忠义牢记丁毅的要求,牢抓质量,每根铳管出来,都称重,量壁厚,量长度,保证误差到最小,特别是壁厚都要达标。
  明军的铳会炸,就是因为工匠们待遇不好,制造粗烂,壁厚不均,接头处粗心大意,不够严密,这才会引起炸膛。
  “大人放心,咱们这里,只要材料够,兄弟们都会尽心尽力,一定为大人打造出最好的火铳来。”
  李忠义拍着胸脯向丁毅保证。
  他也挺喜欢这样的工作,因为必竟早年都是工匠,他又不会打仗,如今不用上前线,也有钱有功劳,挺合适他的。
  丁毅又问材料和时间问题。
  “每只铳大概要用铁料三十斤,苏钢五斤。”
  李忠义们先要用铁料练成精铁,三十斤大概得到五六斤,然后加上苏钢两斤混合来制。
  目前闽铁0。15钱一斤,三十斤大概4。5两,苏钢0。5钱一斤,需1两。
  再加上炭价,工匠,学徒的工钱粮米,成本要达到6两一根铳。
  边上的钟镇奴以前是水师营的火器甲的,当下便问:“闽铁较贵,为何不用其他铁?”
  李忠义笑道:“这鲁密铳是赵士祯研发的,他曾经说过,制铳须用闽铁,他铁性燥,不可用,而炼铁,炭火为上,北方炭贵,不得已用煤火代之,所以炸膛多。”
  这说明,他在实践中得知,用炭火和煤火的冶炼的钢材在材料性能上有区大的区别。
  丁毅听到这里,便道:“用煤作燃料,由于煤中含硫、磷等杂质较多,所以钢材中含硫、磷量多,比较脆,故不宜做枪炮,而用炭就没这样的情况,避免了这个缺陷。其实不是铁的原因,是炼铁的区分。”
  丁毅说的硫磷什么大伙不懂,但大概意思能听懂,不是其地方的铁不行,是闽铁用炭火炼的,所以闽铁好,如果我们也用炭火炼铁,就可以用偏宜的其他铁矿了。
  丁大人真是什么都懂,大伙又是一阵佩服。
  后勤司杜如海想了想:“那俺们烧炭的铁桶,要多做一点啊?”
  之前为了做火药,他们以铁桶来烧炭,这样的质量最好。
  其实这种炭价格比煤高,所以平均起来,用不用闽铁成本都差不多。
  当然,丁毅现在自己制炭,靠着旅顺附近树木多,成本就能降下来一些。
  尤其闽铁需要到福建广东等地才能大量购买到,如果能自己制炭,自己练铁,成本肯定是比买闽铁偏宜。
  “火药的炭和用燃料的炭不一样,随便建几个地方,大量的烧就行了。”丁毅想了想:“优先用硬木。”
  最后李忠义道,眼下主要是材料影响时间。
  他们正在搭大型的千斤铁炉,大概需要两个月才能完工。
  如果这铁炉完工了,进度就能加快。
  因为现在炼铁,生铁要五六炼才能成为熟铁,熟铁要九炼才能成为钢。
  好在丁毅刚刚从登州买了苏钢,沈世魁送了熟铁。
  就现在他们的材料,不需要炼钢铁的情况下,十八个匠人加几十个学徒,一个月能制二十五枝精良的鲁密铳左右。
  丁毅听完,脸色郑重对李忠义道,千斤铁炉还不够,但根据眼下这科技水平,这也是旅顺工匠们能做的极限。
  他要求选好地址,目标是两年之内,造十个这样的铁炉。
  李忠义嘴巴一张,这要好多钱和人力的?
  但他没说出来,丁毅很少脸色郑重的说话,这证明这是丁毅最看重的东西,他当即点头:“定完成大人的任务。”
  丁毅想了想,又道:“匠作局的人都在,大伙要多动脑袋,想法设法,改良鲁密铳,谁能想到办法,让鲁密铳打的更远,更快。”
  “制造时间也缩短,本官,定重重有赏。”
  大伙凝神听着,都神色严肃,很多工匠若有所思。


第100章 大盾
  丁毅接着去铁炉现场看了下。
  上百个男女在工匠的指挥下正在运石,据现场那工匠介绍,这炉子建成后,高达五米,全身用石头建成,以牛石头为内壁,简石头为炉门,用黑沙(铁砂)做原料。
  这工匠选的地方也挺不错,远离海边,附近有山石,铁炉在山石中间。
  如果用铁砂练铁的话,每炉可以装矿砂两千斤,一小时出产600斤生铁,一天八小时就是4斤生铁,产量算是比较高的。
  但丁毅现在手上没铁矿,都是买来的生铁。
  暂时用来练熟铁,五炉之后,成为熟铁,再炼九炉,便可以成为钢。
  生铁只能做头盔,所以丁毅这次在沈世魁那弄到的大量生铁,俱要回炉再造,炼成熟练。
  要不是他这次登州之行买了苏钢,他的鲁密铳还要有段时间才能开始练制。
  看完铁炉,丁毅又去兵器部。
  这边主要打制刀箭枪盾和铠甲。
  有工匠十几人和学徒二十出头,还有女工缝制甲衣。
  明朝时,一副铁甲用铁六七十斤,重三十斤,后来改进,目前大部份铁甲制好后,重二十到二十五斤。
  丁毅这边主要做铁甲和棉甲,由于他兵少,从第一司开始配备,每具铁甲后背都有八个字“有进无退,血战到底。”
  战时,后排的人看到前排,铁甲上的八个字,定知道自己一定要血战到底。
  虽然现在大伙大部份都不识字,但下一步肯定都要学识字的。
  即便现在不识字,看到这八个字,也都知道,那是有进无退,血战到底的意思。
  这边,每月可产铁甲十副,速度暂时有点慢。
  主要还是工匠少,还有人要做长枪,盾牌,腰刀和其他兵器。
  丁毅比较看重的还有长枪和盾牌。
  丁毅军中长枪分两种,两米二和两米六,完全和其他明军不一样,也不统一。
  大伙当时觉的很奇怪,可看到丁毅说的打法之后,大伙都无语了。
  盾牌更是特别,不用常见的圆盾。
  长方形大盾,高达一米二,宽六十公分,内有手环,可左手半只手臂套入其中,中间有活动小窗口可打开,可放枪,可放铳,左右两边有缺口,宜可架枪。
  战时,微微举盾,离地十公分三十度举,军士下蹲,几乎把全身覆盖,对方抛射都不可能射到。
  士兵随身带三截铁棍,下尖。
  战时,沿盾牌左右两侧缺口以铁棍插入,可钉入地上,后面再用一铁棍顶着,钉入地上。
  便形成一堵一米二的矮墙,即便骑兵冲锋,撞上去,必定要头破血流。
  丁毅为了这盾牌,和工匠们讨论了好久,这盾墙也是军中诸将见过最复杂的。
  拿起是盾,坚到地上就是墙,但诸将能想到,丁毅要把盾牌做成这样,肯定有他的打法。
  跟着丁毅打过仗的,谁不知道丁大人下作阴险,所向无敌。
  本来按丁毅的想法,战时,明军的长枪一分为三,可为柱子,把盾牌钉到地上,更省事。
  但现在科技不行,这么做更费时间,一杆长枪都要做很久,所以让军士带三根铁柱。
  目前铠甲制做较慢,长枪和盾牌优先,必竟可以让军士们先熟练丁毅的战阵打法。
  每月可产长枪一百二十杆,盾牌五十面。
  接着丁毅又巡视了衣服的缝制,勉励大伙加班加点,必须要在冬季到来之际,让全军穿上棉袄。
  看完军工产业,丁毅还算比较满意,主要是他前期工匠和物资准备有序,加上登州的补货,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
  下一步,就是一边做生意,一边召更多的工匠,补充更多的物资和人员。
  当天看完后,已经黄昏,丁毅没再巡视,和大伙说了会话,更散开。
  只带了阮思青和阮文燕,张经等几个人回去。
  三人走到军民服务中心。
  中心建筑的很简单,十二根大柱撑起一个四百多平方的地方,没有围墙,也没有窗户,完全像个亭子似的。
  里面现在有十个小娘,穿着统一的服装,上面都写着‘军民服务中心’字样。
  小娘们年轻,充满活力,打扮之后还挺漂亮的。
  据这里的管理人员李氏(张经婆娘)说,昨天开业,就有很多军士在下操后过来购买物资,也顺便在看小娘们,红火的不得了。
  此时还没下操,只有各处的工人们陆续休息,大部份工人们没钱,只能进来看看,所以人流比较少。
  这里东西挺多,加上丁毅从登州带回来的,几乎摆满了大厅,营业到晚上七点,会把所有东西收到柜子里锁起,有军士看守。
  丁毅看了看价钱,中心里精米每石一两六,和登州同价,不在米上赚钱。
  猪肉两钱五斤,这就比登州贵了,平均每斤0。4钱。
  因为在海边,还有各种海鱼,0。2…0。5钱一斤不等。
  海参1钱一斤,看到有海参时,丁毅马上道:“这个先别卖,将来卖到登州和江南去。”
  阮文燕马上点头,这中心,主要是她由负责的。
  白布0。4钱一匹,也比登州贵。
  菜刀100文,这比登州贵一倍。
  食油100文一斤,同样比登州贵。
  青盐0。2钱100斤,比登州低。
  白粮0。5钱10斤,比登州贵。
  丁毅看过去,一般民生急需的米,盐都是卖的偏宜,其余改善型的东西,卖的比较贵。
  据李氏说,眼下买东西的,都是有家属的兵士们,他们发了饷银,正好过来消费,顺便改善生活。
  当然,也有一部份从皮岛过来的辽民,现在没饷银,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