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超留六个人,押着部份年纪比较大的人,拉着这五千石粮米回登州,但这次不是去卢家米铺,而去丁毅那边。
丁毅在铺子里等到五千石粮米过来,得知是路超抢来的,当时表情怪异,不知是该骂还是该笑,但路超回去后也老实,自缚双手,跪着求罚,丁毅当时破口大骂,还说要拉出去砍了,更哭着说对不起百姓,岂能抢百姓的粮,众兵和阮文燕都跪下求情,最后打了路超几十棍,丁毅含着泪,收下了这五千石粮。
这是后话,再说路超这人,胆子超大,抢完粮后也没算,他带着另两人,押着青壮们回卢家庄。
有人带路,顺利叫开庄门,三人就这么冲进去。
里面都是卢家的家仆百姓,还有很多妇孺,有两个想抵抗的,路超毫不犹豫一铳一个打过去,也不打要害,打到腿上,对面就跪了。
立马震住全场。
进去后一看,这卢作山家里,还储着两万多石。
“尼娘的,这么多粮。”路超大骂。
皮岛这两年饿死不知多少辽民,而这时期明朝各地的大户们,家里的米都快放发霉了。
“烧。”路超也不客气,带着人一把火,直接就这里的粮仓给点着。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全登州都知道最大的粮商卢作山家里被烧了,一点存粮也没有。
围在卢作山铺前等着买二两一石米的老百姓更是一窝蜂的散了,纷纷跑丁毅这边来抢粮。
粮价涨的更高了。
到晚上六点多的,丁毅的六万石粮米几乎快卖光了,只余下五千石(路超运回来的)。
阮文燕看的大急,怎么全卖了,旅顺那边还挺缺粮的。
丁毅哈哈大笑:“不急,下回咱们再来,这米价怕不要一两六了。”
当晚众人全甲带身,也没敢睡。
第二天一大早,丁毅带着余下的粮米和银两,回旅顺了。
走前,他在秦楠新的店铺留下银两一万,让她以后在粮价低谷时,分批少量的囤集进购。
一天之内,丁毅左手进右手出,最后带着五千石粮米,二十六万两银子回旅顺。
足足把资产,翻了一倍多。
阮文燕看的五体投地。
提议丁毅去其他州府再试。
丁毅摇头。
登州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且靠近海边,粮米以海运进口为主,所以能试一次。
江浙等地,盛产粮米,丁毅的钱再翻十倍,恐怕也很难炒作。
更有些大城,比如济南,还有番王在,家里的粮米,怕有几十万石,根本炒不起来。
像当年的首辅徐阶,家里有粮田几十万亩,仓库里一百万石都能拿出来。
所以明末的时候,像登州这样的小城市可以炒一炒,稍微大点的地方是行不通的。
而且这种事难得做一次,有机会成功,再想复制,就比较难了,必竟大明商人,也都不是傻子。
他能成功,因为时间够快,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所有的事情,都在一天之内完成。
如果拖延下去,必有大户人家,出来干涉反击。
另一个就是路超这混蛋太狠,一把火把卢作山家里给烧了两万多石,卢作山就是想降价也没米了,这把火的效果很好,让登州的粮价又涨了一些。
当然了,丁毅最后卖的也是越来越偏宜,总之超过自己收购价就好,就是为了速度出货。
等登州的其他富商米商们回过神来,他已经出完货走了,别人想反击,也无处下手。
六月二十日,丁毅回到旅顺,当天下午,朝庭的赏赐也同时到了旅顺,也算回来的巧。
丁毅因徐大堡战功,署千户,实充守备,各部下俱是按袁崇焕当日所说的得到升迁,全营兴高彩烈。
各人都得到新的官服,腰牌,印章等物。
另有朝庭赏银六千两。
这银子让大伙开心之后又怒骂起来。
按斩首每及五十两计,至少一万两以上。
没想到经过层层克扣,到手只有六千两。
与这些赏银到的,还有朝庭给旅顺的军饷。
现在东江镇的军饷当然全是粮米,发饷还不是月发,有的是几个月一发,有时是一月一发,之前袁针对毛时,大半年没发,差点把皮岛上的人饿死一半。
眼下袁把毛斩了,又有自己人上岛,一次性从朝庭请来半年的粮饷,把之前的都补上。
旅顺实际守兵现在是五千三百,上次徐敷奏和丁毅上报七千六,这次核实批复六千四。
丁毅南营实际有兵一千五,徐敷奏给他的饷是一千人。
因为之前当着旅顺四营的大伙说好的,他兵马再多,也是按守备级别(1000人马)来给。
兵士每人八斗,军官另计,加起来差不多平均到每人一石,半年就是六千石。
这样加上丁毅刚带回来的五千石,和原有的,他现在手上有一万两千多石粮,短时间是不缺的。
丁毅马上召集所有总旗以上开会,总结这段时间的得失。
会上各司各部向他轮流汇报了情况。
丁毅不在这几天,阮思青又去了一趟皮岛带回来四百多人。
因为陈继盛大怒,已经和毛一样,不准皮岛人口外流,当天差点还提兵要攻打阮的船。
好在阮跑的快,但从此也不敢再去了。
目前丁毅手中常日训练的兵甲近1900人,其余将来能当兵的青壮1200多人,这1200多人,加上另近900名妇女和中老年人,两千多人是南营的建设大军,还有各种工匠艺人约200多人。
这么算算,他治下目前超过4200人,远远超过一个都司能管的人数。
这4000多人每天吃粮就30石(查了些资料,有150斤,也有180斤,这里按180斤算,因为明朝一斤差不多相当现在600克。),兵甲还要发粮,丁毅手上的粮,也就够他们吃一年多。
好在他现在银子多,手上有近26万两,暂时倒也不慌。
第97章 学堂和药局
建设司的第一个军民服中心已经完成,丁毅从船上进来的大批民生货物,可以放上去卖。
并要求军官们在大伙面前,多多鼓动,鼓励大家消费。
匠作局那边目前已经有工匠三十多人,学徒四十多人,铁匠部,火器部的房子地基也选好位置,开始建设。
另按丁毅的要求,由阮文龙,宋哲等六名会读书写字的先生,成立了学校也选好址,每天都有儿童开始学习,丁毅要求,所有五岁以上16岁以下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读书学字。
开始很多家长有点不乐意,因为大点的儿童,在岛上可以干活,能保证三餐有饭吃。
但丁毅说只要读书写字的,都免费供吃,大伙这才高兴。
此次丁毅回来,又重新组织了一个司,医药司。
之前营里就一个医士赵理,也是当初帮张成看病的那个,他带了两个学徒,全营就靠他们三人。
丁毅这次在登州找到司学医,大明在各府州县都有医学司局,还有药局。
但现在大部份有名无实,有的医士都从来不去上班,自顾自在外行医。
丁毅请了三个过来,约定每人每月五两银子,包吃住穿用,有家口的,也全包吃住,若是思乡,每月可以回登州两次。
三人中有两人当场同意了,必竟在登州赚五两银子可不容易,关键还要吃喝穿用,在登州每月赚五两,都未必能存到二两。
还有人考虑了一晚上,最后也同意了。
这样丁毅手上有四个医士,成立医学司,赵理任司长,还给他们下令,培养学徒医士,每培养一个,考核过关后,赏银十两,并且有提成。
即和火器局一样,将来能单独治病救人的,开出的药,可以拿提成。
当时大伙还不明白,后来医学司的人也可以为老百姓看病,并且收费时,大伙才明白。
工匠,学校,医药,这三个部门是丁毅最关心的部门,也是排在第一,需要不停完善的部门。
相比这三个部门,情报司短时间是急不来的,必须耗费时间和心血来建立。
军队训练现在也不用他烦,所以丁毅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就在这三个部门。
散会后,丁毅带人巡查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
先去了南营以北,那边正在建堡,这种堡是比较简易的堡,主要是让辽民居住,冬天避寒所用。
每个堡长四十米,宽二十米,用石头和木头结构,现代社会旅顺这边森林覆盖率达到53%,明时更高,到处都是植被和树木,主要是以松树,柏树多,松木易加工,在这个时代很适合盖房子。
丁毅现场看了下,平均每个堡至少有一个技匠在指导,有近百人在建造,他们先挖地基,但挖的不深,也就半米左右,地基以石块堆彻,再筑墙。
墙高三米,厚三十公分,非常简易。
墙内就是房屋,主要以松木搭建。
建设司长钟镇奴专门安排了工匠和人员伐木,先把营地附近的伐掉,为将来扩大营地做准备。
伐掉之后统一加工,再送往各建筑点。
之前工具少,加工慢,这次丁毅从登州回来,买了大量的工具,加工起来速度快了很多。
房屋也很简易,就像前世工地的集装箱房,但这里比较大,平均每个房间三十平方,一个连着一个,分配方式以有家属的优先在同一个堡,没家属的在同一个堡。
丁毅走进一个做的比较快的堡中房间看了下,发现正在做床,亦全木结构。
考虑到冬天会很冷,丁毅想了想:“床下改成土石,将来可以烧火,冬天睡觉就不冷了。”
他稍微形容了下,众人和工匠马上懂了。
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因为柴火和煤都很贵,很少有人会这么干。
旅顺树多,丁毅也顾不得绿化和环保,先烧起来,保住兄弟们的冬天能过下去再说。
因为房子有部份木结构,为防火烧起来,丁毅又叮嘱了一番注意事项,每幢房与房之间都要有隔离带,即便烧起一幢,也要烧不到另一幢。
“这边一共要盖多少个堡?住多少人?要多少时间?”丁毅最后问钟镇奴。
“一个堡大概住90…100人,先盖十个堡,每盖个堡要一个月左右,同时开工四个,三个月内能全部盖好。”钟镇奴回答很快:“按大人要求,过年前争取盖二十个,为以后人口多了做准备。”
按丁毅的规划,每个堡四周都要囤田,堡内堡外都有厕所,水井。
每个堡囤一千亩,十个堡就一万亩。
每个堡有90…100人,开垦1000亩新田并不难,考虑到有儿童和老人在里面,还要打井什么,钟镇奴和几个种田好手们商量过,大概赶的上冬季播个大豆先试下。
丁毅听了比较满意,原以为按进度来,最起码到明年春天才能开始第一播。
他之前召集过会种田的人商量过,旅顺这边,还是以种麦稻两熟为好。
明朝时,北方小麦产量大概为一石左右,秋稻大概也是一石出头,全年两石多点。
南方产量高点,麦一石,稻能达两石,全年三石左右。
旅顺这边,全年能亩产稻麦两石五斗,就已经算达成目标了。
这时后勤司一个工作人员,不停的看丁毅,好像有话说,又不敢说。
丁毅马上注意到他:“你叫啥名字,有什么话就说?咱们南营有事,就要大伙一起商量。”
这人大喜,激动道:“俺叫郝大元。”
“大人,这边靠南的地,多碎石,杂草生根,最好要用牛来耕翻,明年秋播,也是需要深翻的,得早作准备才是。”
丁毅一拍脑袋:“啊呀,我都忘买牛,,郝大元,你说的好,提醒的及时。”
转身向杜如海道:“给他记一功,分房子时,优先让他先选,赏米五斗。”
郝大元呵呵傻笑:“多谢大人。”
四周众人神色各异,也不也相信,这都有赏?
“本官马上派人去办。”丁毅想了想道。
南营耕牛现在才二十头,还是袁崇焕在时,丁毅向徐敷奏要来的,但旅顺也穷,也多少牛,丁毅打算去登州买。
“大人若是去登州的话,可买些壮实的公母牛,俺会配种,将来能生小牛。”一中年男子紧张的举手道。
“会养牛?”丁毅大喜:“可是小牛成活长大不容易?”
“俺以前就是干这行的,十头小牛,活五六头没问题。”
“这也是人才啊,要重用,生出小牛,重赏。”丁毅赶紧对杜如海道。
这人亦是大喜。
见两个人都被丁大人夸讲,更多的人开始提出各自的意见,有的是对堡的建筑,有的是对田地的利用。
丁毅耐心的一个个听,有用的都要杜如海他们记住,并实施,没用的也不骂他们,而是鼓励表扬。
大伙都觉的丁大人没驾子,又和气。
从这边回来时,丁毅看到周围,已经有开垦出来的新田,正在播种他刚买回来的疏菜种子。
眼下因为有粮,新垦田地很慢,都以基建为主,刚开出来的十几亩田,丁毅手下的人都建议先种菜,到春播之后,有大量的田地出来,再种粮食作物,但东江这边冬天天气寒冷,一般的菜也不容易种,丁毅也不懂这些,自然交给懂的辽民来干。
第98章 颗粒火药与定装
丁毅接着来到匠作局。
匠作局分火器和冷兵器,还有甲具,衣物等四个分部。
原本只分三部,这次丁毅回来又多分一部,这个衣物部,他开始考虑放在后勤司还是匠作局,最终放在匠作局。
衣物部全是女性,从全营妇女中挑选精通针线活,会织物的女子一百多人。
她们主要负责做衣物。
之前的明军们啊,真是大部份都是衣不遮体的,徐大堡的兵还好点,当日徐大堡大胜,夺了很多后金军的衣服。
后来收的旅顺兵马,和东江来人,简直惨不忍睹。
这次丁毅从登州回来,买了大量的布料和棉布,袁崇焕发饷的时候,也送了一批新的鸳鸯战袄。
但不出意外,以后明军们就这么一套衣服,用不了多久就会穿成破烂。
所以丁毅组织人手,开始替全营制作新衣,丁毅的要求是,所有明军将士,夏装,秋装,冬装各两套。
然后等全部做完后,再做出来的,装放到军民服务中心,让老百姓和军人自己需要的买。
比如军人的家属,到时肯定会想买的,因为他们家有饷银可以消费。
衣服的式样皆按明军式样来制,丁毅不打算推陈出新,至少现在是不会这么干。
以丁毅和匠作局的估计,一百多人大概三到四个月能完成全营军士的配装。
到时每天少量制作衣服拿到军民服务中心售卖,其余人可以在匠作局帮忙,这也是丁毅为什么要把她们放到匠作局,而还是后勤司的原因。
匠作局火器部有很多事要做,丁毅这次买了大量的硝石,硫磺,但火药买的比较少,这玩意市面上光明正大流通的不多。
但他的兵马今后要以火器为主,所以必须要大量的火药。
他决定回来后烧木取炭,然后自己配制火药,这里就需要大量的妇人来帮忙工作。
丁毅赶到时,火器部正有人在配制火药,李忠义也在现场看着。
他们用的是丁毅介绍的黑火药最佳比例,74%硝,11。5%硫,13。5%的木炭。
在边上百米外,还有人在烧炭。
烧炭的方法也很简单,不但丁毅知道,辽民中,工匠中也大把人知道,大家七嘴八舌。
然后选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靠山坡面挖窑洞,在洞里堆满木头后,点火燃烧着,再覆盖,上面先留孔,让木材在窑内经过不完全燃烧,炭化,挥发物逸出。
另一种是让工匠制大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