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401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401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枪管有了膛线,这精准度直线上升,射击距离也大幅增加,这又是跨时代的进步。
  其实膛线的的历史相当悠久,十五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十九世纪才大规模装备各国军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决定性的原因是前装线膛枪装填速度太慢。由于弹丸必须嵌入膛线才能随着膛线旋转,所以弹丸的直径必须大于膛线的阳线直径,这就使得前装线膛枪的装填非常费力,士兵往往需要用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能将弹丸装进枪膛,射击速度也因此降低到平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
  这么慢的射速,对于军队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在膛线发明后的两百年间,线膛枪在军队中只是配角,直到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claude etienne minié)在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米涅弹。
  米涅弹的口径比前装线膛枪的阳线直径要小一圈,解决了填弹困难的问题。米涅弹的弹丸底部有一个圆锥形的小洞。发射时,火药燃气使弹丸尾部膨胀,嵌入膛线,随着膛线高速旋转出膛。由于米涅弹的直径小于枪管口径,使得装填更为容易,前装线膛枪的射速大为提升。解决装填问题后,前装线膛枪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普及。
  果然,这时边上传来一个声音:“尊敬的王爷,膛线虽然拉出来了,但是装填弹丸太慢,我个人认为,现在并不能大规模装备部队。”
  丁毅转过头,发现是个外国人,说的汉语结结巴巴,但多少还能听懂。
  “王爷,这位就是大员来的英国人史维格………。”李忠义向他介绍。
  史维格于1642年4月到吕宋,他在欧洲听到了遥远的东方有个地方,很欢迎各国的工匠,他先到吕宋,然后又去了大员,因为史维格自己说能打造欧洲最好的火绳枪,当时的许尔显派了战船护送了前往大员。
  到了大员后,不可一世的史维格发现这边有燧发枪,比他们欧洲的火绳枪还要厉害,顿时深受打击。
  但赵大山还是诚肯的留下他,为大员打造鲁密铳。
  这些年丁毅一直要求各地的工匠们想办法在枪管中划出膛线,但都没有进展。
  济州那边主要精力在造船上,大员的精力在蒸汽机上,只有旅顺用心在想办法,但旅顺大都是本地工匠。
  史维格的家族曾经是钟表匠,大员像他这样出身欧洲的工匠有十几个。
  他向赵大山要求,把这些人都集合起来,归他使用。
  很快,半年不到,史维格和这些欧洲的工匠们,想到了几种拉膛线的办法。
  第一种是‘刮刀法’。
  用一根比枪管内径略纫的钢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个槽,安装一块硬质合金钢片,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出的有一定倾斜角的带状体,前端有利削部,并可调节凸起高度。在一条膛线位置上来回拉动数十次,就切副出一条阴膛线,然后调节位置再切刮下一条。这种方法切奇数或偶数的膛线一般用单刮刀,切偶数的膛线可以用双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对的位置安装单刮刀,双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条膛线。
  第二种是‘钩刀拉削法’。
  把钩状切刀安置在比枪膛直径略细的钢拉杆上,钩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拉杆层部的螺丝来调节。每拉动通过枪管一次,拉杆移动几微米,随着枪管的匀速旋转,拉削出一条有一定缠度的阴膛线,达到预定宽度后,再换位置拉第二条膛线。早期的线膛枪拉一条阴膛线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较好的枪拉削同样的阴膛线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
  早期美洲殖民者制造膛线就采用了钩刀拉削法,其采用的工具是很简单的手动木质机械,殖民者自己就能制造。
  但这两种的效率都比较低,且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者。
  第二种在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争抢美州殖民时,就已经有人在用,主要造的线膛枪,和欧洲这会的簧轮枪一样,都是贵族的玩具,打野用的。
  想在丁毅数以十万计的部队中推行这样的线膛枪,仅划膛线能把他们所有的工匠给累死。
  赵大山当然看到了憋端,当时丁毅已经在大同,赵大山决定,把所有参与的欧洲工匠,送到了旅顺。
  李忠义这边的汉人工匠和他们欧洲工匠一起研究破解这个难题。
  汉人工匠们缺少的就是经验和见识。
  在看到了如何划出膛线后,旅顺的工匠们和史维格等一起研究。
  终于,在今年初,发明了‘组合环形刀拉削法’。
  所谓‘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就是在一根拉杆上固定25至30个硬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钢环上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缠角与下一个环上的切刀相连,从头连到尾部即可视为一条螺形线。
  每一个环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个环,形成一组系列切刀,所开的槽具有稳定的宽度,深度和间隔,这种组合环形拉削刀通过枪膛—次.则可切削出全部的阴膛线,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当然,还有更先进的‘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冷精锻法’现在这个时代都无法实现。
  目前来看,旅顺发明的‘组合环形刀拉削法’,拉一次就能切出全部的阴膛线,效率远远超过前两种,已经可以批量使用在丁毅的几十万大军上面。
  而史维格很快就看到了线膛枪的弊端,装弹太慢,不能批量装备。
  他提醒欢天喜地的丁毅,王爷的燧发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可以打出四排轮射。
  但是用了线膛后,军士们装弹就要装好一会,同样的时间,线膛枪只能打出两轮,甚至一轮。
  所以他建议,丁毅暂时还是先不要全面装配。
  丁毅哈哈大笑,拍拍他的肩膀:“史维格你说的很有道理,‘组合环形刀拉削法’也很好,要赏,重赏。”
  他当场下令,给参与‘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发明的工匠们,每人三百两银子,史维格一千两银子。
  众工匠欣喜若狂,纷纷拜谢王爷。
  史维格却不是很高兴,他虽然是为了银子来东方,但更想证明自己的实力。
  “再给我点时间,我想只有改良弹丸,才能提升射击速度。”
  丁毅笑道:“拿笔来,本王已经有个想法了。”
  众人大惊,李忠义赶紧叫人拿笔和纸。
  又是我装逼的时候,丁毅喜不自胜,画个米涅弹。
  米涅弹是比口径略小的圆柱形铅制枪弹,单体周围有螺纹贴合膛线,同时一般弹头低端有软木,软木收到燃烧的火药冲击升温便会膨胀增加气密性,因为弹头比口径小所以很容易装填,加上同螺纹和软木塞增加了气密性因此初速稳定,同时圆柱体加贴合枪膛的设计也让它更加精准,同时空心铅弹在击中目标后会瞬间产生形变破碎,对软目标后效非常可怕,米涅弹的出现也让前膛枪进入了线膛枪时代,但是此时的枪还是采用燧石燧发原理,要想更一步,还得有新的划时代零件出来。
  丁毅先把米涅弹画出,再向工匠们解释一番。
  参与膛线研发的工匠们,纷纷恍然大悟。
  这玩意,普通人可能看不懂,他们这些参与的工匠,一听就明白了原理。


第794章 这仗没法打
  “王爷真是聪慧。”李忠义赞不绝口,他这人比较诚实,真心不会拍马屁,可谓说的都是实话。
  他从徐大堡跟着丁毅,看着丁毅一步步壮大,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丁毅开的头,提点的他们。
  就是这膛线,也是丁毅先想出来的。
  但米涅弹是米涅发明的,丁毅这会肯定不能叫米涅弹。
  他想了想:“以后咱们把这叫子弹,尽快制造一批子弹出来试枪。”
  于是,世界史上的‘子弹’,被丁毅发明了。
  丁毅接着用线膛枪试了下,虽然装弹有点慢,果然打的又远又准。
  他很少打枪,以前是怕炸膛,现在他们的工匠水平越来越高,最近几年根本没出现过新枪炸膛的事,所以他胆子也大,敢亲自试枪。
  在一百五十米内,他精准的打中了一个人形鞑子。
  四周一片叫好声。
  丁毅却是嘴角微抽。
  他对着心脏打,却打到头上。
  但这不是枪的问题,是他的水平问题,他常年练箭,反而是枪法生疏了。
  丁毅打完故做一副轻松状,把枪还给李忠义,重新拿起笔来。
  看到他拿笔,四周慢慢安静,大伙都凝神着他,很多人眼里,都充满着崇拜之色。
  丁毅认真酝酿了会,缓缓道:“咱们现在的燧发枪,还是靠点火,引起爆炸,来击发子弹。”
  “点火需要事先在药锅装点燃药,而燃烧的过程中,还有延迟,这些都影响着燧发枪击发的速度。”
  众工匠纷纷点头。
  丁毅这时一边在图纸上画着,一边向大伙解释:“你们再研究研究,能不能造出击发装置。”
  “比如这个,本王称之为火帽,可用纸做,纸质火帽,还可以用铜做,叫铜火帽。”
  丁毅画了个后世火帽的样子。
  其实他最想要的当然是雷贡火帽,可现在和他们工匠们讲雷贡,他们一定会反问雷贡是什么。
  这玩意现在他真弄不出来,需要厉害的化学家才行。
  丁毅只能按步就班,循序渐进,先给大伙讲解火帽和击发的原理。
  大伙听起来很认真,又好像一脸蒙。
  只有史维格最喜欢干这事,马上认真道:“我要求给我十个工匠,我们成立专家组,专门研究这些改进。”
  “可以。”丁毅也道:“除了你们应得的薪水,每年再给你五千两银子的研究经费,不够再和本王说。”
  四周工匠都脸露惊喜之色。
  但这玩意的研究肯定不会比蒸汽机容易多少,必竟从燧发枪,变化到击发枪,也是足足几百年历史,相比之下,蒸汽提水机发展到蒸汽火车才一百年。
  离开匠作局时,丁毅让李忠义先制造一批子弹,和一批线膛枪,试试威力和速度,再决定要不要批量制造。
  李忠义表示,这种子弹制造难度比原来的弹丸要难很多,必然会影响进度。
  “那就想办法改进机器,发明可以制造子弹的机器,如果靠人工,肯定远远不够。”
  一场大战不知要打多少子弹,靠人工一粒粒做,做到什么时候?
  李忠义等人纷纷点头认同。
  临走时,丁毅又道:“有种物质叫雷酸贡,很适合做火帽。”
  “但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制成的,只知道和三种物质有关,硝酸,贡(水银),乙醇(酒精),这三种东西,除了水银外,都需要合成,必须有厉害的化学家才行。”
  丁毅又说乙醇就是烈度很高的酒。
  他说完后,就只能交给匠作局的人自己想办法,他已经帮不上了。
  必竟他前世化学并不好。
  ……………
  崇祯十八年(1645年)七月。
  盛京。
  上一次入关抢到的物资和粮食,让满清又苟延残喘了一年多,如今这些物资已经全部用完,加上失去八大晋商的支持后,满清国内的情况越渐严重,比老奴在时,还要困难。
  六月夏粮收上后,盛京小麦卖到六两一石,而且还很难抢到。
  满清治下出现疯抢粮食的画面,抢不到粮食的包衣和普通百姓就会被活活饿死。
  满清这边的粮田,一部份由上层勋贵控制,由下面的包衣奴才耕种,一部份在外围的边城,由当地百姓耕种,百姓们以前可以留下自用的粮食,然后上交其余的。
  而这两年,因为天灾,连年欠收,自用都勉强够,那来的上交。
  多尔衮被弄的焦头烂额,没办法,只能和老奴时一样,下令抢粮,把下面百姓家中的粮,全部没收,优先供应盛京城的勋贵和满清的兵马。
  多尔衮是想重用汉人汉臣的,但国内的形势逼的他不得不向汉人下手,刚刚过了十几年好日子的汉人们,再次见证了满清的残暴。
  有些当年有机会被丁毅带到旅顺的汉人,见证到这一幕后,都开始深深的后悔。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吃,所有的恶果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鉴于国内的形势越来越差,而明朝的丁毅逐渐平定天下,等他腾出手来后,必要攻伐满清。
  七月中旬,多尔衮召集满蒙汉各路文武大臣将领们后开会,商讨如何破局。
  豪格在顺治面前道:“集中全国兵马,攻伐旅顺,抢夺丁毅的粮草,破他的根基。”
  多铎马上道:“丁毅大量的人员都迁移到北京,旅顺已经不能算是他的根基了。”
  阿济格马上道:“打旅顺不如再入关,丁老鼠那德性,他守的城池,得用人命去填的。”
  洪承畴之前被皇太极软禁,这会被多尔衮放了出来。
  他想了想:“不是说丁毅的兵马俱抽到明境,旅顺没多少人了吗?丁毅到底有多少兵马?”
  现场诸人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丁毅有多少兵马。
  “要不,打海州试试?”有人提议:“听说这两年海州上面的雕堡少了很多。”
  丁毅守城强不强,有多少兵马,打一下试试就知道了。
  经过大半天的讨论,满清最后还是决定先打海州试一试。
  七月二十日,多尔衮亲领满蒙汉六万大军,一万杂役民夫,加国内仅有的二十二门红夷大炮,一起前往海州。
  驻守海州的原为毛信,后调任池州总兵,由向怀来代替,海州后面的盖州原本是许必成,许必成被丁毅召走后,李率泰顶替许必成。
  丁毅也不怕李率泰反水,李率泰部下皆是丁毅兵马,他一个人翻不起风浪,而且现在这种形势下,李率泰也不可能再反水。
  大明境内的情况一下下传递地过来,丁毅先破李自成,再灭张献忠,只等全国平定之后,肯定要攻伐满清,李率泰脑子没进水的话,是不可能帮满清的。
  二十日清晨大概六点左右,满无边际的满清兵马出现在海州的地平线上。
  多尔衮和诸将并肩而行,七万人马从四面八方往海州城汇聚。
  但是。
  当他们看到海州城时,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几年没来过,海州城完全变了一个样。
  上面丁毅常用的雕堡果然没有了。
  以前用来防他们红夷大炮炮轰的雕堡居然没有了?
  丁毅不怕吗?
  答案是明军的炮更多了。
  只见海州城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炮,但炮多还是小事,每隔大概一百米左右,赫然有一门比他们红夷大炮还要大的巨炮。
  那是旅顺这几年新造的42磅岸防炮。
  这巨炮可以用来和三级战列舰对轰的,现在放在城墙上,谁还怕红夷大炮。
  “特娘的。”孔有德这时跟上来,破口大骂:“海州城上,不得有三四百门炮?”
  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不想说话。
  此时他们正在二三里外,大家看着远处城墙上密密麻麻的黑点,正不知说什么好。
  突然。
  轰,城头一声巨响,惊天动地。
  嗖,一枚黑色的炮弹飞了过来。
  刷,四周人人变色,没想到明军的炮打的这么远,前锋后纷纷想后退,但后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人。
  他们七万人都汇集在四周呢。
  没等他们散开,扑哧,那炮弹打在人群中。
  炮弹几乎比人头还大,一路翻滚,撕裂,人群是到处都是惨叫,哀嚎,足足滚出十几米后。
  轰隆,炮弹再炸开。
  这炮弹没有落后就炸,反而有些延迟,遭成了碾压后的第二次伤害。
  满清阵中一声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