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161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161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他的问题是,银子暂时能发工资,也够运转,粮米是勉强够。
  目前东江镇的粮米,有三部份。
  原先东江镇全靠朝鲜和朝廷在支持皮岛。
  但后金越来越强,自朝鲜光海君派姜弘立带兵一万,助明军伐后金失败,且全军覆没后,对明朝的支持就越来越弱。
  目前朝鲜国王为李倧,也就是将来的朝鲜仁祖。
  李倧因政变上位,对毛文龙支持又加大,巅峰期朝鲜全年三分之一的开支在支持皮岛,后金很恼火,于1627年发动了朝鲜的第一次战争。
  朝鲜大败,李倧逃到江华岛,派人求和,被迫同意以后断绝和明朝的来往。
  从此对皮岛的支持只能偷偷摸摸,接着明朝和后金屡战屡败,朝鲜的心态也慢慢变了,目前朝鲜在两边讨好,一边卖粮给后金,一边少量支持皮岛。
  因为朝廷和朝鲜的支援时间不定,有时一个月都没有一批粮,有时会突然来一大批粮。
  平均下来,朝廷和朝鲜每年对东江镇的支粮在3………4万石左右。(这是现在丁毅在的支援,原历史毛文龙死后,可能更少,袁斩毛之前,朝廷更无粮过来。)
  丁毅自己有旅顺十四万亩(已经产粮)年产粮大概在28……32万石之间。
  皮岛在种五万亩,明年可产夏粮,大概能收5…6万石。
  登州在种十四万亩,明年可产夏粮,大概能收20…25万石。
  明朝此时,江南福建等地,种的好的两季麦稻,能产3石以上。
  丁毅这边大概是2…2。5石,甚至会更少。
  这样如果没有天灾能收齐的话,全年他能有60万石。
  他现在人口有近三十万,而且还要增加人口,这60万石也是正好够吃够用。
  为防止天灾收成不好,所以丁毅仓库每年根据人口变化,都要储粮。
  比如眼下,他那怕到外面买粮来,也要保证旅顺和皮岛常年保持最低储存15万石以上。
  所以丁毅现在,感觉银子是暂时够的,但粮不够。
  因为有些粮要到秋季才能收到,而他每天都有三十万人在吃饭。
  丁毅在打了日本后,解决了财政上的问题,下一刻他就开始考虑解决粮食问题。
  必竟只靠自己种植,一旦发生天灾和极寒天气,失去收成,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只要把财政和粮食问题全解决了,他就可以专注暴兵练兵,扩大地盘。
  ……………
  11月20日,丁毅来到登州,登州这边的杜如海,王卫忠,严雄,刘元,周有根,方多台,杨端,都被叫来。
  这边是丁毅旅顺之外的第二个据点,也被他视为第二块地盘,他十分看重。
  孔有德兵变结束后,朝廷抽王卫忠任登州游击,带麾下三千兵马驻守登州,当时丁毅又抽走了王卫忠一千兵,补了一千降兵给他。
  没多久,朝廷又下令,再从王卫忠部下抽两千营兵,就地转卫所兵。
  当时丁毅让路超任金山左所千户,周有根为王徐前寨前所千户,方多台为奇山所千户,杨端为海阳所百户等,后来路超干错事,被丁毅调了回去,把皮岛的严雄调了过来,任金山左所千户。
  于是登州这边,王卫忠当时只有一千兵,然后三个千户所百户所,各有几百人,总之就是朝廷把王卫忠三千兵马分到各处了。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丁毅早就有准备,当时就让王卫忠组织一万多降兵训练,同时囤田建堡。
  眼下近一年过去,今天丁毅过来,决定提前分田,并有重要事情要处理。


第360章 朝廷的手段
  原本丁毅对近一万五千降兵们承诺过,囤田一年后,每人分田一亩,交四成给各千户所(其实是给丁毅)。
  从去年一月到现在,其实还没一年,才十个月,但不久前发生一件事,让丁毅打算提前分田。
  就在丁毅远征日本时的七月,朝廷下旨,海阳所百户杨端,调任夏河寨前所。
  这个地方在今天日照市北,沿海地区,洪武年间设立,“夏河寨备御前千户所,胶西南九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
  当时丁毅不在,杨端没敢抗令,只能去夏河寨前所上任,报到之后,再找借口回来。
  孔有德兵乱没有波及到那边,所以那边有完整的千户,副千户等,他一个百户过去,自然没什么影响力。
  可王卫忠,刘元都知道,这是朝廷的试探。
  现在是调一个百户,杨端老老实实上任了,下次再调千户呢?
  丁毅回来后,自然大怒。
  杨端,周有根等人都是徐大堡一起跑出来的老兄弟,这下被调走,如果他不管,很容易动摇兄弟们的心。
  但他眼下也不好公然抗旨。
  回来后,他就搞清楚,杨端手中的原来的营兵都还在原驻地,他只身一个人前往夏河寨,而朝廷另从夏河千户所调过来一个百户叫陈济民。
  此时丁毅带着杜如海,王卫忠,严雄,刘元,周有根,方多台,杨端等人正在海阳所。
  海阳所是个千户所,隶属于登州大嵩卫,孔有德兵乱,席卷到这里,原先这边的千户所军户要么被杀,要么降了孔有德,朝廷后来让杨端带营兵转驻军户,当时千户是空缺的,空缺是因为人不够,才两三百人。
  但此时在海阳所里,上千人影聚集在操场上。
  “121,121,121,立定。”
  “向右………转,向左………转”
  操场上此起彼伏,全是练兵的声音。
  丁毅的兵马正在练兵。
  杨端虽然被调走,但杨端手下和两三百旅顺兵都在。
  杜如海和王卫忠,在四月份,从一万多降兵中,抽调表现比较好的八百多人,与原旅顺兵两三百合在一起,所以眼下海阳所里是满员1106人。
  当然,朝廷核兵只有260(原先杨端转驻的营兵数),朝廷发饷也只会发这么点,多余的人,都是是靠丁毅暂时养着。
  这边一千多人,囤田是一万多亩,平均每人为十亩,十一月上旬收粮后,眼下专注训练。
  丁毅带人一到,各百户,总旗纷纷前来拜见(丁毅任命的。)
  海阳所上千人,眼下朝廷只任命过杨端为百户,但在丁毅这边,自己任命了十个百户,几十个总旗。
  大伙自然以丁毅任命的为主。
  “陈济民呢?”杨端看着手下笑道。
  “在里面呢。”
  丁毅跟着众人进千户所。
  “碰。”刚走进大门就听到里面有人大叫碰。
  接着就听到一人笑道:“糊啦,自摸,哈哈哈。”
  里面三女一男,正在打麻将。
  听到外面有声音,陈济民回头,脸色微变,赶紧站起来。
  几个女的也纷纷站起来。
  这三个女的,都是他老婆和小妾,其中有两个,是今年到了海阳所后刚娶的。
  “杨百户。”陈济民看到杨端,脸色更是大变,这家伙不是在夏河寨吗?怎么回海阳了。
  再看到杨端身后那么人,有些人他还是认识的,都是丁毅的部下。
  “丁大人,这是陈济民,陈百户,这是咱们丁大人。”
  陈济民不可思议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必竟丁毅这时才二十三岁。
  大明朝廷都说丁毅是和毛文龙一样跋扈的地方军头,陈济民可没想到会这么年青。
  他稍微犹豫了下,马上就跪下了。
  “海阳所百户陈济民,拜见丁总兵。”陈济民很识相,其实他又不归丁毅管,但还是老老实实跪下。
  必竟人家丁毅凶名在外。
  去年打登州,京城来的锦衣卫千户,差点在中军大帐被丁毅杀了,这可是大明上下,人人皆知的事情。
  “陈百户快请起。”丁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他,好声问:“海阳所呆的可舒服,习惯吗?”
  陈济民马上道:“这边真是好地方,我每天晒晒太阳,有空海边钓钓鱼,偶而打打这麻将,真是痛快呀。”
  “银子够用吗?”丁毅又问。
  “够用,够用,诸位兄弟,对我都是和亲兄弟一样,昨天周千户还派人送了几坛美酒。”陈济民陪笑道。
  “够用就好。”丁毅微笑看着他:“希望陈百户能习惯这里的环境,多住些时日。”
  “我都住的不想走啦。”陈济民大笑。
  “那你忙吧,我们就不打扰了,杨端,再给陈百户一百两银子。”
  “诺。”
  杨端从后面递上一大包银子,陈济民脸上,顿时笑的和花一样,不停的感谢丁总兵。
  丁毅拍拍他肩膀,语重心长的道:“大明朝很大,又很小,咱们能相处,那是缘份啊。”
  “是是是,总兵大人说的是。”陈济民拼命点头。
  丁毅说完,转身而去。
  陈济民满脸堆笑,点头哈腰送丁毅走,待丁毅等人消失后,顿时脸上表情比哭还难看。
  “来呀来呀,继续打呀。”他一个小妾这时招呼他道。
  打尼娘的,陈济民眼中露出凶狠之色,真想一刀把这小妾给砍了,可是他不敢啊。
  这小妾是他到海阳所后,杨端介绍的。
  很快,他还是无奈的和三个女人打起麻将,一边打一边扭头,想看看门外。
  但大门外的院门被关着,外面有兵士守着,他也看不到外面的事。
  到第二天才知道,丁毅今天过来分田了,海阳所1100人,人人都有田。
  普通军士先分一亩,每年上交千户所4成。
  听起来有点多,但大部份军户都是原降兵,能活下来,还能分田,已经算不错。
  关键平时的吃穿俱有丁毅负责,拿到手的是十足能存下来的。
  第二年后分二亩,上交千户所3成,这时丁毅就不管吃了,但他们两亩地一年产量算5石,除了自己吃的和上交外,还能余下一些。
  每过一年,多分一亩。
  普通军士最高是分五亩,上交千户所两成。
  五年后军户一年产量以13石计,上交两成后,估计一年卖粮就能存十几两银子。
  所以丁毅当众把分田规则一说出来,现场1100多人都是兴奋无比。
  对这个时代的人和兵来说,有自己的田,并且才上交成二成,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第361章 大明朝很小的
  第二天中饭过后,陈济民甩开几个婆娘,回到自己房间里。
  约等了片刻,外面有人敲门:“百户大人。”
  “进来吧。”陈济民淡淡的道。
  有人推开门,原来是一个走路一拐一拐的中年男子,端着茶杯,茶水。
  他进门时左右看了看,然后一拐一拐走来,先把茶水放在桌上。
  转身便关上房门。
  关门的那刻,他的腿突然就不拐了。
  “丁毅在干什么?”这人厉声问。
  “他在分田。”陈济民把丁毅分田的规矩说了一遍。
  最后道:“五年之后,这些军户每人有五亩田,只要上交两成,这肯定是拉拢人心,为他卖命。”
  “朝廷核兵两百多,他练兵一千多,简直混帐。”这人又惊又怒,又是忌惮。
  朝廷没有任命海阳所千户,就是不想海阳所有太多军户。
  “他对外说是囤田的百姓,这也没办法啊。”陈济民无奈道。
  “练兵声音天天这么大,还叫百姓?”这人当然不信,他想了想,又问:“他发饷吗?”
  听说旅顺的兵,丁毅是发饷的。
  “好像不发。”陈济民摇头:“只分田。”
  “不发饷?”这人笑了:“若收成不好,收不到粮怎么办?这些人还不要闹?”
  “丁毅包吃。”陈济民道:“丁毅说过,若收成不好,收不到粮,所有人的口粮,他全包了。”
  “娘的,这家伙想造反吗?”这人倒吸口冷气。
  丁毅这样等于私自养兵了,放在那朝那代,都是死罪。
  但眼下他们却没有把柄,登莱大乱后,朝廷都要求当地,引流灾民,过来囤田,恢复生产。
  朝廷要问起来,丁毅也很好解释,我这是百姓,在囤田。
  至于训练,是因为登莱境内还有匪乱,可以自保。
  这人沉默了片刻,突然看向陈济民,缓缓道:“若朝廷有人下来查探,你愿不愿站出来,指证丁毅。”
  当,陈济民正喝茶呢,当的一声,茶杯就掉到桌上。
  他嘴角微抽,尴尬笑笑:“肖百户你别开玩笑了,指证丁毅何罪?”
  “你是朝廷指令的百户,他把你架空,让你天天打打麻将钓钓鱼,已经是居心叵测,无目王法,又私练兵马,分田收买人心,这田,是大明朝廷的田,难道是他丁毅私人的田……”
  陈济民面无表情想了想,突然道:“肖百户,大明朝挺小的,算了吧。”
  “什么?”肖百户不知他说这话几个意思。
  陈济民深深叹了口气。
  他刚来海阳一个月时,身边还带了两总旗老兄弟。
  一到这边就被架空,他是很不服,然后他写了个向上汇报的条子,让两兄弟,一个报嵩卫指挥使,一个报京城锦衣卫。
  大嵩卫指挥使贺铮在孔有德兵乱时,逃到青州,躲过一劫,后期官兵反击围困孔有德时,他又回到卫所,战后无功也无过。
  但战后他手上也没兵没人。
  孔有德大乱前大嵩卫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17员,指挥镇抚武略将军一员,千户10员,百户20员,并设立海阳、大山两所,都由千户充任。
  每所设人员一千三百多人,实际上两所加起来,连一千人都没有。
  贺铮回到大嵩所时,身边就十几个亲信手下。
  然后是杨端带了两百多旅顺兵来海阳所重建,这时杨端的部下比他这指挥使还多。
  杨端朝例拜见了他,还送了一千两银子给贺铮,又和贺铮说了几句,大意就是丁总兵向他问好之类。
  所以贺铮接到这信后,仔细考虑了好久,在第二天就转交给了登莱巡抚刘元。
  几天后,王徐前寨的千户周有根来告诉陈济民,听说京城有个总旗被人杀死在旅店,陈百户你认识吗?又把那总旗样貌说了下。
  陈济民当时就吓的半死。
  周有根又道,还有个总旗,沿青州逃到济南,也被杀死在济南了,你认识吗?
  陈济民瑟瑟发抖。
  周有根接着道:“其实大明朝很小的,不管在哪,只要想找,都能找出来,除非躲皇宫里。”
  “骆养性在大街上,还差点被人杀了呢。”
  现在京城的骆养性就是个笑话,每天出入身边最少十几个精锐跟着。
  要是出远路,可能会带百骑以上。
  满朝文武都在取笑骆养性,骆养性常年如一日,不敢放松。
  陈济民说到这里,长叹看向肖百户:“你家大人在京城,出入都是带十几个精锐,满朝皆笑,你难道不知道?”
  “大明朝很小的,老子还想多活几年呢。”
  肖百户瞪着眼睛,似乎不敢相信,大明朝还有这么跋扈,胆大包天的地方军头。
  原来他是京城来的锦衣卫。
  他自家老大,骆养性在京城的事,他当然知道。
  只是没想到,这事也是丁毅干的。
  这么说,丁毅曾经,想干了骆养性?
  尼娘的,这家伙是疯子吗?
  眼下丁毅所干的种种事情,在肖百户眼里,已经和造反没有区别了。
  可朝中大臣诸公,居然没人管这事?
  肖百户想了想,最后一咬牙:“我定然会把这里的事情,统统上报给朝廷,你自己好自为之。”
  转身要走。
  “肖百户。”陈济民叹气道:“听我一句劝,大明朝很小的,你三思下吧。”
  “丁毅有种到京城来杀我?老子等着他。”肖百户说完,转身就走。
  他一拐一拐离开陈济民家里。
  一边上还与遇到的人打招呼。
  这边很多人都认识他,山西来的灾民,腿脚不好,在千户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