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13章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13章

小说: 明末之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巷战的关键就是要有巷。
  徐大堡原本没巷,丁毅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创造出四条巷子,而且要牢靠。
  好在徐大堡不是很大,又有近三百妇孺老弱,三百多战兵,靠着这些人的拼命建设,加上工匠和丁毅的指点,一堵堵土墙被临时在堡中堆起。
  当晚堡中灯火通明,丁毅以每成年男子一两银子,女子五钱,儿童老人一钱银子的工钱,让全员加班加点,连夜挖坑堆墙。
  为了临时墙体的牢固,所有的墙体要加木板树木等物,很多房屋的大门,床板都被卸掉,加以各种杂物,混着泥石堆叠,堡中和四周能用的东西全被利用。
  丁毅的要求,每堵墙最少四米高,一米宽,保证后金军在下面,即跳不上去,又推不倒。
  如果时间充兄,所有的坑沟挖好后,正面新增的墙后,再挖坑,挖出的坑土堆积在墙上。
  这样就算有鞑子真的想越墙而过,上去之后,再跳下去,还是掉到坑里。
  当然了,一般情况下,后金军冲进城墙后,看到面前有墙堵着,肯定会按丁毅的想法,沿着四条通道攻进去,除非后金军的指挥官,有超乎常人的战场应变能力。
  堡中平民奋力加班加点的时候,各队指挥官也正在与各自的兵马见面。
  第一队的宋飞和徐威正集合着六十名手下在一起。
  这六十名明军有四十多人是徐大堡本地军户,十二名从其他堡跑过来的。
  每十人为一甲,共分六甲。
  原本明军五十人为一队,有管队官和贴队官各一名。
  现在因为人多,临时以六十人为一队。
  两人召见全队,徐威先介绍了六名甲长给宋飞认识。
  宋飞一一认过之后,大声问:“多余的话俺也不说了,唯有死战,搏个升官发财。”
  大伙脸色严肃,有人表情害怕。
  “发饷”宋飞接着直接大喊,然后转身,拿出一盘银子和铜钱。
  大伙脸色大震,几乎不敢相信。
  明末军人的待遇可谓非常之差,原本的饷银就极少,不说和士人官员比了,还不如许多自耕农和半耕农的普通庶民家庭,甚至连艺人戏子工匠都不如。
  仅仅只能和贫农和奴仆稍微好一点。
  明武宗时士兵军饷改为支粮,标准为每月一石。
  神宗时又改为银两,标准为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
  天启时月粮标准提高,辽东这边边军每月军饷为二两以上,可很多地方还是用米支出,上面的军方大佬和官员们拿到饷银,自己先用银买成米,再支出米。
  以一两银买一石三斗,再以一石米折一两银支出给兵士,这样一进一出,净赚三斗。
  而实际上很多地方还支不到一石,像张成这边官兵,因为张成不克扣,经周勇等副千户,百户的克扣后,他们拿到手一年大概十石,即十两左右,已经少了一半。
  这还算的好的了,因为张成经商有钱,还分给周勇等千户百户,他们也克扣的少。
  丁毅在大兴堡时,上头层层克扣,他身为甲长,按标准每月能拿一石三斗,但实际拿到手只有七斗,足足少了一半。
  所以大伙平时都是拿粮的,几乎没见到过银子。
  现在宋飞突然发银,现场的官兵们都震惊了。


第27章 丁大人长命百岁
  “甲长,每月银一两五钱。”
  “军士每月一两。”
  宋飞大声叫道,接着道:“我报名字,上来拿银。”
  “张德旺。”
  张德旺是个三十多岁的老甲长,一脸疑惑的上前,他也没敢先拿银子,想了想后,小声的道:“发银之后,每月的支粮还有吗?”
  当兵在这种鸟地方,有银子也没处用,对他们来说,活下去,有粮食才最重要。
  “当然有。”宋飞大声道:“支粮是朝廷的,饷银是丁大人发的。”
  徐威脸色微变,却也没说什么。
  “以后每月都有吗?”张德旺颤声再问。
  “每月都有。”宋飞厉声道:“只要丁大人活着,每月都有。”
  “多谢丁大人。”张德旺激动的老泪纵横,当兵十几年了,第一次见到真金白银。
  他接过银子,转身向防守官府门方向就跪下:“给丁大人磕头了。”
  大伙纷纷转身,磕头。
  “丁大人长命百岁。”
  “丁大人长命安泰。”
  丁毅此时远远的站在一高处,正看着下面,明末的百姓如此容易满足,其实加上丁毅发的银子和朝廷的支粮,也正好是原本属于他们的饷银。
  就这样,已经让他们激动的跪下感恩。
  同样的情况同时在堡内各处涌起,张经,赵大山等人都在以丁毅的名义发放饷银。
  另外有家属在堡中的,每家多发五钱银子。
  丁毅所在的高处是工匠坊,也是全堡建筑最高的一处。
  工匠坊在堡最里面,建于一座半山腰上,边上还有火药局,两建筑相邻,是堡中打造兵器和火器的要地。
  这里原有工匠十一名,其中铁匠五名,火器工匠六名,宁远之战时被攻破,工匠也全被后金带走了。
  张成逃出觉华岛后,被朝廷下令驻守这里,带过来船上的四名铁匠,次年又从登州找来四名火器工匠,勉强把这里运营起来。
  但这些火器工匠也只是做到普通的维修,几乎不做新的火器。
  这几年里,堡里有孤儿什么都被带到这里,当成学徒,现在共有工匠八名,学徒工十八名。
  这二十六人,是丁毅唯一没有派出去挖坑的百姓。
  丁毅和李忠义走到上面时,几个工匠带着学徒们正在等他,看到丁毅,俱是跪下:“拜见丁大人。”
  “起来起来起来。”丁毅赶紧扶起他们,并好声道:“本官的伯父也是工匠出生,大伙都算是自己人,以后在我军营中,无论见多大官,不用跪下,大伙,当和家人一般。”
  众人面面相觑。
  工匠的家人,不应该也是工匠吗?怎么成大人了?一时有点迷茫。
  李忠义嘴角微抽,大人在张大人面前,说老父亲是读书人,还给他取字,现在这会,伯父又变工匠了。
  要是赵大山在,肯定会想,俺又学到一招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李忠义,你也是工匠,你学了多少年,技术怎么样?”丁毅转身问李忠义。
  李忠义忙道:“我七岁就跟着父亲上炉,学了十八年,勉强算是匠头吧。”脸上居然有点骄傲。
  明末时,浙江和江南的工匠技艺(火器上面)是最强的,李忠义是浙人,这点还是很难不骄傲。
  对面几个工匠一脸不服,匠头这种称呼,谁敢乱称。
  丁毅缓缓道:“师傅们几十年苦学,手艺精湛,吃常人未吃过的苦,做常人不能做的活,一身的本领,为国奉献,打造的兵器,击杀建奴,你们都是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值得我们所有军人和百姓的尊重。”
  “以后,本官不想看到你们再跪,你们只要,认真做好你们的事,打造坚韧犀利的兵器,本官,一定重重有赏。”
  “多谢大人。”大伙纷纷答应着,不过那表情似乎还不是很相信。
  丁毅又道:“李百户原是大兴堡的普通工匠,因功积升百户……”
  众人大惊,工匠还能转成军户?这是立了什么大功?
  明朝的匠籍是社会地位极低的一种户籍,匠籍都是世代继承,脱籍,需要上报朝廷,只有皇帝才能特批,可丁毅管他吗的朝廷,全是自己随便任命,这要让人知道,举报到朝中,肯定又要惹出是非。
  他也不管众人信不信,继续道:“本官要在堡中成立匠作局,制作兵器和火器的工匠全部并入匠作局,李百户为局长,副局长两名。”
  “局长每月饷银十两,副局长七两,其他工匠四两,学徒一两五钱。”
  “制造出精良的火铳,兵器等另算,每一件,算一件的钱。”
  “具体的事宜,等会本官会与大伙细说。”
  “先发饷。”
  丁毅说罢,转身看向李忠义。
  李忠义马上拿着名册和银子上前。
  “陈安东。”
  陈安东是个火器工匠,一脸茫然上前,脑子里还在消化丁毅的话。
  他们以前在徐大堡,每人每月就一两银子加一石米。
  就这样已经比在登州军匠时强多了。
  现在突然变成四两,他还以为在做梦。
  “等考核过后,会选出两名副局长,目前大伙先发这个月的饷银,四两一个。”李忠义说完,递给他四两银子。
  陈安东呆呆的接过,突然热泪盈框:“多谢丁大人。”扑通就跪下了。
  “嗯。”丁毅大怒:“本官说的话当耳边风?谁让你跪了?扣一…………五钱。”
  李忠义苦笑,上前拿了陈安东五钱银子。
  我晕,陈安东吓的赶紧起身,这才知道丁大人刚刚说不许跪是真的。
  “俺错了,俺以后不敢了。”陈安东大哭。
  发完饷。
  丁毅走进房子里,发现四周大部份是长枪,刀箭,以冷兵器据多,工匠和学徒们,也正在打造冷兵器。
  “火器呢?”丁毅大为意外,没人造火器?
  陈安东连忙把丁毅引到火药局的房子,一进去就看到里面乱七八糟,地面和墙角堆放着好多火器,有鲁密铳,三眼铳,鸟铳,差不多有几十杆。
  丁毅大惊,低头拿起来看,边上的李忠义也拿起来看,然后摇头:“都是坏的。”
  有些已炸膛了,只有半截。
  “就这么放在这?你们没人会修?”丁毅不高兴的道。


第28章 鲁密铳
  “回大人。”有个工匠想跪下回话了,想到刚领的银子,赶紧又站起来:“俺们主要还是用刀枪……”
  原来张成并不看重火器,和大部分明军军官一样,他也觉的火器没啥用。
  这些年明军和后金打仗,那次不是火器无数,又那次不是被打的特败大败。
  当年觉华岛大败,明军战船上火器也挺多的,损失不计其数,倒是张成退败时,带了一批火器出来。
  但他只信大炮,对铳类不信任,后来在登州招了几个工匠过来,主要是为了修大炮,用来加强徐大堡的防守。
  现在徐大堡城墙上,有千斤铜炮三门(二将军炮),两百斤千腿铁炮四门,千斤佛朗机炮四门,都这些工匠来维护和修理。
  而堡内的各种铳枪,只要用坏,基本就不管了。
  事实上张成在实战中也觉的铳不行,打完一轮,要好一会功夫才装好药,鞑子都射了几轮箭,铳兵死伤无算,他自然觉的不管用,还不如用弓箭和对方对射。
  “大人。”李忠义这时在边上说话了:“这鲁密铳其实挺厉害的,只要用的好,威力非常强。”
  “你懂鲁密铳?”丁毅大喜。
  他当然知道,明末最强的火铳就是鲁密铳。(自生铳也就是燧发枪不算,没有推广起来)
  鲁密铳是火器研制家赵士桢改进的一种火绳枪,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奥斯曼帝国)所进贡的火绳枪。
  万历二十六年,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火枪的构造和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鲁密铳。
  李忠义拿起地上一杆报废的鲁密铳道:“我们李家在浙江时,就是专门制造鲁密铳的。”
  浙江匠籍里有六家造铳是十分厉害的,李家就是其一。
  天启元年,孙承宗主持辽东防务,天启二年,孙承宗督师蓟辽,上任之后,他让袁崇焕建造营房,李秉城训练火器装备。
  李家就是这个时期,被从浙江调到辽东,负责火器打造和修理,但孙承宗走后,上面不再重视火器,李家的人就被发配到各军堡去了。
  李忠义一边拿着鲁密铳,一边向丁毅解释:“鲁密铳重七八斤,也有六斤的,由铳管,铳床,枪托,龙头和扳机、火门,机轨,前口、后口、照门,照星等装置组成……”
  “发射的机关在床里,捏一下就掉,火燃复起………”
  丁毅认真的听着,他精通明史,也研究过这时候的火器,但李忠义才是专家,他也愿意认真学着。
  李忠义看丁毅很有兴趣,也来了劲,详细向丁毅解释如何发射,运作,丁毅以前只是网上看到,亲眼看着实物,发现赵士桢果然厉害,整个鲁密铳制做精朗,有好多小零件构城,其中扳机和机轨分别用铜和钢片制成,其厚如铜钱,隐于铳床内,龙头式机头与机轨均安于枪把,并在贴近发机处安置长1寸有余的小钢片,以增加弹性,使枪机能够捏之则落,射毕后自行弹起,具有良好的机械回弹性。
  这一把铳上,用了多个钢片和钢的地方,这在明末是非常少见的。
  总之,这鲁密铳,射程远,威力大,比鸟铳优越和强大,构造也进步。
  丁毅听完大喜,问诸工匠:“你们都会做吗?”
  有三个工匠纷纷点头:“会是会做,就是做这玩意比较慢。”
  “主要是铳管难制。”李忠义道:“有两种做法。”
  “你说说看。”丁毅有点兴奋,合着李忠义还是个人才,就不该升他百户,让他专心做铳才好。
  李忠义要知道丁毅这会已经不想升他了,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做铳管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最古老的卷条法,以精练的钢铁片卷制成管,由大小两管贴切套合。
  二是用铳床将铳钻出来,但这铳床现在很少见,据说以前赵士桢手里有,后来外面已然不见。
  “卷条法的话,制作和洗铳筒,就需要半个月一根,加上其他零件构造,像我这样的熟练工,至少两个月才能制成一杆。”
  “如果有铳床在手,差不多一个月就能制成好几杆了。”
  众工匠都点头,意思是差不多要这么长时间。
  一铁匠道:“俺们打刀枪,两天就能打一把,大人,还是刀枪来的快。”
  “以后减少刀枪,全力制造火器。”丁毅毫不犹豫道:“就打鲁密铳。”
  众人愣了下,但纷纷点头。
  几位不会的工匠,一脸茫然。
  但他们都是老师傅,只要李忠义肯教,肯定上手也快。
  “忠义你自己看下,分配人手,找三人专门制铳管,另三人专门制零件,每人负责制几种零件,所有零件和铳管,标准都尽量一模一样,铳管七斤就是七斤,八斤就是八斤,没有六斤七斤八斤的。”
  李忠义神色一变,突然惊道:“大人这法子,可能会缩短制铳的时间。”
  而且标准一样了,以后轮换维修,简单多了。
  几个工匠们想想,也恍然大悟,以前大伙都是想着各打各的,但丁毅这么一按排,每个都只做几种,速度快了许多,特别是制零件的速度快,可能有三根铳管了,零件已经有几十个,就算用坏了,可以及时轮换。
  “俺们不会的怎么办?”有铁匠问。
  “不会的先学做零件,简单的零件学起。”
  李忠义等人面面相觑,这都是家传绝技,怎么可以外传?
  “你们要好好教他们,每教出一个徒弟,徒弟制出合格的零件或铳管,本官都会赏给你们钱。”
  “徒弟越多,制的越多,钱就越多。”
  “这样啊。”李忠义等人眼睛一亮。
  “总之,质量一定要好,不能偷工减料,若有炸膛的铳出来,必严惩不饶。”
  “铳管每做成一个,赏银两钱。”
  “每五个零件,赏银一钱。”
  “教出来的徒弟制成成品,按赏钱一成计算,给你们提成。”
  李忠义马上算了起来:“我要教十个徒弟,他们各制一杆铳管,我就能拿两钱?”
  “是这样的。”
  “那我要教一百个徒弟?岂不是二两?”李忠义喜滋滋道。
  “没错。”
  匠们脸上发光,俱是兴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