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799章

启明1158-第799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余老牌贵族对平氏大量侵占他们的利益也感到非常不满,在地方上形成强大的反抗力量。
  依靠武士起家的平氏在掌握大权之后逐渐贵族化,本身利益和武士阶层的利益渐行渐远,自然而然让原本拥护平氏的武士阶层也感到不满。
  三方面的威胁之下,平清盛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人物,显然感觉到了庞大的威胁。
  他需要一种势力的介入来帮他巩固统治根基,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帮他抵抗三股反抗势力的威胁。
  他们要有钱,要人多势众,要有学识,最好还有斗争经验,那就最美不过了。
  大量南宋和高丽的本土精英的逃难而来给了他这个契机。
  这帮人有钱,有人,有学识,有统治知识,而且初来乍到毫无根基,宛如孤魂野鬼,没有本土关系,缺乏底蕴。
  他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日本本土的权力者为他们提供庇护。
  而平清盛也需要一股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派系的势力来帮助自己。
  更美妙的是,南宋和高丽的这些精英虽然说不了日本话,但是他们都懂汉字。
  日常交流虽然不一定使用汉语,可是三国高层精英都有深厚的汉学底蕴,就算语言上难以立刻进行无障碍交流,他们却可以用汉字交流。
  平清盛不仅会读写汉字,也能用汉话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于是在第一批南宋和高丽来人的时候,他很快就派人前去接触他们,并且与他们群体当中的几名领头人达成了协议。
  这些南宋和高丽来人可以在他控制下的地区安家落户,给予户籍,成为日本国人,并且优秀者还可以在他的麾下出仕做官,享受特殊待遇。
  这下子南宋逃人和高丽逃人们可高兴了。
  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平清盛任命了五十名南宋和高丽的精英人物出任他麾下的官职,有留任中央的,也有到地方上的令制国担任职位的,总而言之,他们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展现了价值。
  这批外来精英的突然入局给反对平清盛的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意识到平清盛可以动用这样一批精英人才来排挤他们的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且不必担心无人可用。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们竭力反对,但是没用,和南宋交流的窗口一直把持在平清盛手中,全日本国最大的港口在他的控制之下,南宋商船愿意来到这里,而他也愿意接纳这些逃人。
  之后第二次和第三次明军南下期间,每一次都有数量较大的南宋权贵富豪和地主士大夫阶级的读书人恐惧于明国的革命到底的政策,对于南宋能战胜明国这种事情毫无希望,于是脚底抹油,润。
  而他们的到来无疑给平清盛带来了数量更大的可用人才和完全依靠自己、忠诚度极高的拥趸,而他们联起手来敬献给平清盛的财物也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双方各取所需,合作愉快,帮助平清盛排挤了不少和他同床异梦的人,进一步巩固了平清盛的统治根基。
  平清盛很高兴。
  但是一直以来他也有些担忧。
  尤其是在洪武八年南宋覆灭之后,他的担忧就更重了,他非常担心自己任用这些南宋逃人的消息为控制华夏大陆的明国知道。
  他很担心明国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以此为理由对他展开一些行动,从而影响他的大布局。
  他还没有完全压服反对派,还没有成功统治整个日本国,强大的明国如果在这个时候介入进来,对他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这是他一直以来都在担忧的事情。
  重用南宋逃人和高丽逃人在他看来是一招险棋,用的好就能打破僵局,用的不好,则满盘皆输。
  但是好就好在一段时间之内,日本商人从泉州带回来的消息都不是什么糟糕的消息。
  明国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日本,或者说无暇注意,明国皇帝南征北战扩张领土,对日本却并不在意,连官方使节都没有消息,似乎完全不在意日本是否愿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这让平清盛非常意外。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洪武政论》也流传到了日本来,为平清盛所知。
  南宋逃人和高丽逃人抵达日本的时候就大概说过他们逃跑的理由,革命这个词语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过,不太理解其中的内涵。
  在他看来,苏咏霖铲除旧势力的行为无限接近于铲除异己,这应该是改朝换代理所应当的行为,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只能说苏咏霖更加凶残,想要更加彻底的权势,不能容忍一丝一毫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存在。
  这种强大而狂暴的行为居然可以成功,平清盛感到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有成功的可能。
  他可是非常讨厌反对自己的人。
  于是他决定以苏咏霖为目标,着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消灭更多反对自己的人,直到把反对自己的人全部消灭,让整个日本都匍匐在自己脚下顶礼膜拜。
  但是他错了,错的离谱。
  直到他亲自阅读了《洪武政论》的第一卷 和第二卷之后,才意识到这些南宋和高丽的家伙们为什么一定要逃到日本来才安心。 
  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改朝换代,这些家伙们的生存率应该是很高的。
  只要经过城头变换大王旗式的变革之后,他们自然可以生存下来,在前朝吃香喝辣,在现在这个朝代依然可以吃香喝辣。
  但是大明不是这样的,大明的立国根基是平民百姓,立国理念是反剥削、反压迫。
  他们反对的不是对苏咏霖本人权势的反对者,而是一整个统治阶级和他们的统治理念以及统治方式。
  他们在全方位反对时代。
  作为武士出身却超越贵族和皇族一举登顶权力之巅的枭雄级人物,平清盛的文化底蕴足够让他看出这一整套毁灭封建纲常伦理继而建立全新秩序的理论到底有多可怕。
  这样看来,金国也好,夏国也好,宋国也好,明国的敌人绝对不仅仅是被明国的武力打败,明国的思想进攻同样可怕。
  以往的反叛者只是对旧秩序不满,却拿不出新秩序,渴望的是在旧秩序中取代旧人登顶秩序之巅,而不是改变秩序。
  明国是真的改变了秩序,他们砸碎了旧秩序,设置了新秩序,并且不断的使明国变得更加强大,具备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后对外辐射。
  他们颠覆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内部扶持着拥有同样想法的人,通过思想连结在一起,超越了家族血脉和国别的限制,达成了全新的联合。
  这就很恐怖了。
  这也让平清盛感到恐惧。


第1642章 “中华正统文化保护者”
  明国正在改变旧有的秩序。
  平清盛渴望权力,渴望地位,渴望登顶权力之巅,却从未想过改变这套秩序。
  他本身也是这套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之一,是武士出身的官僚家族之子,一样是统治阶级,只是地位没有皇族和贵族那么高罢了。
  他想要在既有体系中追求更高的地位,使得自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更上一层楼,满足自己的荣耀感。
  他现在做到了,平家已经是日本国内响当当的贵族豪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是还有些不长眼的家伙想要反对他罢了。
  只要给他时间,他一定可以除掉这些人。
  而苏咏霖呢?
  把天都捅破了,然后重新造了一片天。
  更让平清盛感到忧虑的是,当时,随着南宋逃人和高丽逃人的逐渐抵达,苏咏霖的《洪武政论》也在某个时间点进入了日本。
  作为明国皇帝亲自撰写的丛书,《洪武政论》在日本受到极大的重视。
  日本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对儒家文化也有相当的认同度,对于忠君体国等等理念非常追捧,大肆宣扬。
  在文化优势的感染之下,他们认为中原帝国是中华正朔,仰慕之,倾慕之,努力学习之,后来甚至喜欢到了想要把该文化据为己有的地步。
  当前状态下,他们普遍认为一位推翻异族政权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并且夺回中原的汉人开国皇帝是相当伟大的,是英雄,是豪杰,是了不得的天上人。
  他们认为苏咏霖打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非常有号召力,且广泛认为苏咏霖建立的明政权比起偏安一隅的南宋更有正统度,更值得代表中华文化。
  所以他比较担心苏咏霖的这一套说法很容易在日本获得拥趸,并且进一步产生内部不稳的势力,从而影响他的统治。
  不得不说,平清盛的担忧不是毫无道理的。
  因为苏咏霖的理论学说的确在日本上层社会的年轻一代当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其中真的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洪武政论》的认同者。
  这些认同者认为苏咏霖说的很有道理,他们认为儒家文化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颓势,需要改变,需要做出变革。
  他们出于对苏咏霖所创立的功绩的认同,进一步开始认同苏咏霖挽救时局的思想,进而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环境。
  苏咏霖厉害就厉害在掀翻了占据中原的异族政权,恢复了汉家统治,这在儒家文化圈内是一种了不得的创举,是绝对的英雄,是曾经的正朔宋国都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他理所当然享有天然的正统地位。
  可是这位传统视野之下得国极正的正统帝王却在他的著述中否定了儒家文化,转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将自己的胜利归功于此。
  与高丽一样,日本上层统治阶级的年轻人和少量老人中,出现了一批思想上倾向于苏咏霖著述的人,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世界,进一步产生了对现状的不满和思考。
  但他们的数量很少。
  大多数日本统治阶级的人还是对苏咏霖的思想持否定和恐惧态度的。
  明白人认为这种思想能毁灭掉的绝对不仅仅是金国这一个异族王朝,或者或苏咏霖就没把异族与否放在眼里,他所着眼的,是整个时代的规则,他们恐惧于此,所以反对这本书。
  而大部分人反对这本书则主要是反对苏咏霖否定儒家文化的内容,认为苏咏霖数典忘祖,不配做中华之主,中华文脉断绝,已经不是他们心中的中华,等等等等。
  反正话说得很难听,甚至已经有人喊出了中华文脉已经毁于明皇、当由我国继承继续发扬之类的。
  这种言论自然不会进入真正的明白人的眼界里,明白人还是更担心苏咏霖的理论会摧毁他们压迫剥削民众的根基。
  平清盛所器重的嫡长子平重盛在阅读了洪武政论两卷之后,十分忧虑的对平清盛建议仿照高丽,在日本国内封禁这本书。
  “此书把世间道理都讲通透了,寻常人等还好,但凡是稍微对现实有所不满的人,尽管不会做明皇做过的事情,照着上面所说的蛊惑人心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并非不可能。”
  平清盛自己也对此感到十分的忧虑。
  “你说的对啊,虽然让他们反对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可能以此蛊惑愚蠢的人联合而成强大的势力,进而来反对我,事后他们成了我,我却要成阶下囚了。
  明皇此书把道理讲得太通透,完全不做任何保留,又怎么能大规模流传呢?听闻明皇在大明国内将此书公开贩售,既然能远渡重洋抵达日本,想来也能去往任何一个国度,明皇到底想要干什么?”
  平重盛对此无法评判,但还是坚决请求平清盛封禁此书,以免此书广泛流传,酿成不可预计之灾祸。
  平清盛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封禁洪武政论,并且集中收集国内此书,集中焚烧,严禁私下里流传、交流,一旦发现,必然进行严惩,绝不姑息。
  封禁命令传达之后,洪武政论的确在明面上绝迹了,但是私下里的流传是不能禁绝的。
  一些公卿人家如果想要暗中藏匿一本书,平清盛就算是千里眼顺风耳,怕也是无能为力的。
  为此,平清盛还是不放心,而平重盛就为他设计,利用日本上层文化人圈子里所流传的思想,为平清盛塑造一座金身。
  即明国摧毁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神州大陆已经不复存在,更兼高丽和南越李氏都被明国摧毁,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所以日本是唯一传承了正统中华文化的所在地,中华文化正统现在只在日本了。
  而这一理论的绝佳住注脚,就在于大量南宋和高丽逃人的抵达。
  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和财富,也带来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知识,且投靠平清盛,正好可以对得上这种说法。
  平重盛建议平清盛把自己打造为儒家文化的拥趸、中华文化正统保护者的身份,利用南宋逃人和高丽逃人,大肆宣扬这种思想,为自己提高身价,获得传统文化圈子里的文人的支持。
  如此不仅可以压制洪武政论在思想上的威胁,更能对冲掉皇族和贵族势力圈子中反对自己的人的势力,使得他们因为平清盛“中华正统文化保护者”的身份而左右为难、投鼠忌器。


第1643章 一个没有皇帝和贵族的国家
  平重盛的建议给了平清盛全新的思路。
  他非常喜欢这个策略,大喜,采纳了平重盛的建议,于洪武九年便开始了这样的宣传。
  他开动舆论机器,大造舆论声势,一边攻击苏咏霖的明国政权和《洪武政论》,一边宣扬自己中华正统文化保护者的身份。
  那些南宋逃人和高丽逃人为了获得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优越的经济待遇,也愿意为平清盛造声势,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做资本,与平清盛政权互惠互利。
  他们遵照平清盛的意愿,以自己进士的身份所带来的荣耀光环大量与日本皇族、贵族群体中的汉文化仰慕者交际,建立友情,为平清盛政权背书,创造有利于平清盛的舆论环境。
  进士这个头衔在儒家文化圈是通行无阻的金字招牌,是进士,那就是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特别贵族,为人所尊崇。
  日本国权贵们同样尊崇南宋和高丽的进士,尤其是南宋进士,那是进士金字塔的顶层,进士中的进士,那就更容易受到追捧了。
  如此一番折腾下来,加上平清盛政权的推波助澜,皇族和贵族的势力被平清盛拉一派打一派,颇有四分五裂的趋势,无法集中在一起握成拳头以反对平清盛。
  他们讨厌平清盛,但是对于得到了大量南宋进士拥护的平清盛,他们也感到很为难。
  平清盛以对明国的政治攻击和对南宋高丽逃人的利用顺利巩固了自己的权势,以中华正统文化保护者的名义在日本中央取得了绝对优势。
  中央层面的反对者被平清盛压制之后,地方上的反对者失去了策应,也变得举步维艰,武士阶层空有武力而缺少领导和名义,行动非常困难,不能真正的反对平清盛。
  这一波文化攻势下来,依托强势文化的背书,平清盛的权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眼看着平氏政权就要真正扎根落地了。
  此时此刻,平氏政权的唯一有力威胁已经不在国内,只在国外,只在大明。
  对大明和苏咏霖个人的攻击是平清盛赖以建立稳固统治的重要缘由,这一切一旦为大明所知,平清盛就不敢保证自己的安全了。
  谁知道苏咏霖要是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会不会大为恼火然后派人攻打日本?
  所以他不断派人在大明对外开放的泉州港口、广州港口活动、贸易,一边做生意赚钱,一边打探明国的全国动向。
  从洪武十年开始,明国的政治动向和军事动向,平清盛总是第一时间知道的。
  他感叹于明国强盛的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