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785章

启明1158-第785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他们之前还怀着对明国的恐惧,担心明国会派军队来干涉,他们担心打不过明国,惹了明国之后会被清洗掉,连现在拥有的都没了。
  而这一次明国“内乱”的消息传来,他们大喜过望,觉得机会来了,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但是因为这一时期亚洲大陆地区的优秀匹配机制,大理人的效率属实是有点高。
  大明是去年上半年发生的动乱,他们也是去年上半年得知消息然后开始准备搞事情的,结果到今年三月、大明已经解决动乱开完大会准备向新时期迈进了,他们终于准备好要搞事情了。
  他们准备了整整九个月,终于准备好要造反闹事了。
  苏咏霖发动一场从河西行省出发的覆灭西辽的十数万人的大型作战,算上前后期全部的准备时间,从全国各地甚至是河东、辽东地区调集粮食和物资,差不多用了一年左右。
  这是一场行军距离数千里的超远距离作战,需要进行的军事物资准备极为繁重,各项物资储备量是一个天文数字,整个朝廷五分之三的计吏都被调派过去做工作了。
  这还是有着打通后勤运输路线这一重大任务的情况下,这后勤路线一旦打通了,以后就能持续使用,可以大大缩减发动战争需要的时间。
  如此繁杂且耗费巨大的灭国战争的准备,明国用了一年时间准备完全,三个月不到,就基本覆灭了西辽帝国所能动员的全部军事力量,基本上确定了西辽的覆灭。
  而大理的反动势力就在本土的一亩三分地上作战,什么后勤运输路线啥的打理起来都很轻松,各个参与者也都是地头蛇,关系很熟,主张作战优势可谓把控的淋漓尽致。
  结果愣是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准备完成。
  期间,他们浪费了无数好机会,甚至在苏咏霖忙着招待各地代表们开大会的时候都没有准备好。
  一直到苏咏霖已经把内部矛盾初步整顿完毕了,新的中央体制已经可以顺利地运转了,可以腾出手来应对外部威胁的时候,他们才终于准备好了行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
  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大明目前的状态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他们还以为大明处在内乱之中。
  也不知道他们这是要发动兵变还是要抢着出殡。
  有天网军的情报网络在那边,他们闹事的消息大明也早就得知了,根本不算什么秘密,保密系统无限接近于空气,突出一个无孔不入。
  而且据说在大理当地知道这个事情的人也不少,吃饭喝酒的时候都有人当笑话说出来,搞笑的很。
  苏咏霖看了看徐通给出的第八兵团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案。
  大体就是调动一个军加上兵团直属部队一共四万人的兵力,连同高氏家族控制的军队,对本地反动势力发起一轮强大的反推,计划中是争取一波流把他们带走。
  根据徐通给出的计划方案,大体上估计这一战两个月内就能结束,其中绝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打仗,而是在行军的路上——夷平他们的老巢需要一点点的时间。
  行军所需要的物资由四川行省的军需仓库就可以提供,这些年气候不算太好,但是靠着大家齐心协力修的水利工程和集体农庄的努力,四川盆地粮食接连丰收,给军需仓库提供了丰富的储备。
  根据计算,军需仓库就可以负担这一次军事行动的消耗。
  徐通把作战方案交上来请求批复,苏咏霖当天收到消息,当天开执行委员会会议,然后九票全部通过,当天上午收到的消息,中午就给五百里加急送到四川行省去了。
  徐通那边在四月初九日得到了执行委员会和军事部的批复意见,授权徐通全权负责这一次的军事作战,徐通摩拳擦掌,准备狠狠干一场。
  而此时此刻,大理内战已经开始了。


第1609章 段氏的下场
  高氏军队五千余人和反动联军两万余人在大理国首都附近的龙首关展开“激战”已经十多天了。
  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战斗的激烈,甚至已经累计造成了二百多人的死亡。
  其实倒也不是反动联军不愿意把战争规模扩大一点、多送一点人头,主要是他们的战斗力太差,组织力太低,而且人心不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算盘。
  面对易守难攻的龙首关,压根儿没几个实力派愿意真正把自己的家底子压上去,都想着消耗其他人的实力来奠定自己的胜利基础,好让自己抢到最大的一颗桃子。
  但问题在于大家都不傻,都是千年的狐狸,谁和谁唱聊斋啊?
  于是局面就变成了大家一起玩战争游戏,你摸鱼遛鸟一天,假模假样的在龙首关底下搞一阵子,明天换了我,继续摸鱼遛鸟。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反动联军一共给自己带来了两百多人的伤亡,给龙首关高氏守军带去了十七个人的伤亡。
  他们压根儿没意识到自己浪费掉的时间都是多么宝贵的战争机遇。
  他们浪费掉的时间,明军全都好好的利用起来了,抓紧时间厉兵秣马,准备出击,在反动联军摸鱼遛鸟的时候,明军做好了全部的战斗准备。
  然后,明军来了。
  徐通派遣第八兵团第二十一军和兵团直属骑兵队共四万人南下,花了一些功夫抵达了龙首关,正好撞上了反动联军和高氏军队在龙首关对峙,徐通果断指挥明军奋进,打爆了反动联军。
  这支两万多人的反动联军是整个反动联军势力的第一波进攻部队,也是他们以最快速度组织好的军队。
  他们还有很大的军事潜力,奈何组织能力太差,后勤能力也不怎么样,集合不起更强大的军队主动出击。
  于是这两万人被明军在龙首关一口吃掉之后,整个局势就很明朗了。
  大明共和二零一五年的四月底,明军主力抵达大理城,在这里得到了高氏势力的竭诚欢迎。
  随后,徐通宣布调动两个师的部队两路出击,对反动联军实力发动毁灭式的进攻。
  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这一政策的欢迎,高氏家族也宣布派遣两个万人部队跟随明军一起去荡平反动联军势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这场内乱,并且协助大明控制大理局势。
  然后大明想要对大理国做什么,那就是大明自己的事情了,大理国听凭处置。
  不过在此之前,大理国显然对明国的一些内部事务很感兴趣,高氏家族现任掌舵人、相国、中国公高寿昌小心翼翼向徐通打听消息。
  徐通对这件事情没有做任何隐瞒,把具体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高寿昌。
  无非是大明根据局势决定了将废除帝制和皇帝,采取民主共和制,大明民主共和国已经建立,但是高氏家族不用担心,因为苏咏霖还是大明当之无愧的领袖。
  “根据最新的改革,原先的大明皇帝现在的正式职位是民众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个职位就是大明的元首,大明虽然没有皇帝了,可是原先的大明皇帝依然是大明的第一领袖。
  之前许诺给你们高氏的事情,大明民主共和国不会食言,当时说了什么现在还是什么,只要你们协助大明把大理国变成大明的大理行省,那么高氏的利益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全。”
  高寿昌听了之后,感觉自己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
  “大明皇帝虽然退位了,但是地位还是皇帝,是这个意思吧?”
  徐通摇了摇头。
  “是,也不是,因为大明皇帝退位了,地位和影响力依然是皇帝级别的,不过他高风亮节,从此不再做独夫,而是主动把权力分割,听取更多人的意见,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高寿昌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没搞明白这其中的道道,但是大概搞清楚了明国目前依然十分稳定,并没有出现任何动乱的趋势,否则大明军队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干脆的抵达大理。
  苏咏霖这是在干什么呢?
  脱裤子放屁?
  他想不通。
  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他确信,大明对高氏家族的承诺没有改变,高氏家族还是高氏家族,不管大明是帝国还是民主共和国,只要确定了这个信息,其他的都不重要。
  之后,徐通在高寿昌的带领下到大理城宫殿内见了现任国王段智兴,段智兴刚刚登位没多久就出了这档子事儿,显然非常的担忧,生怕自己会成为什么筹码,丢了性命。
  不过大明并没有取走段氏家族的性命的想法,因为段氏家族论经济实力,其实也没有那么强,论政治实力,被高氏压得死死的,实在不是什么很强大的威胁。
  所以之前苏咏霖的决定还是很轻松的。
  你段家不是很喜欢出家为僧做和尚吗?
  那不简单?
  战后,段氏家族男子出家为僧,女子出家为尼,大明境内有不少名山大川古刹,有不少有名的佛寺,绝对可以满足你们的精神需求。
  对了,汉传佛教讲究一个出家就要吃斋念佛,还不能轻易还俗,不能成婚,所以以后你们要清心寡欲,好好吃斋念佛,精进佛法,争取成为一代名僧哦。
  去处也为你们选好了。
  开封的大相国寺,当前全大明最有名气的佛寺,是不是很美好?
  说起来,经过唐中后期和五代时期连续两次大规模的朝廷打击行动,入宋之后,佛教的发展就再也没有恢复到隋唐时期的巅峰状态,变得后继乏力,难以振兴。
  尽管北宋时期皇家对佛教多采取保护策略,但是依然不能扭转这个势头,倒是让僧人对精研佛法的兴趣还赶不上经商的兴趣。
  宋代,僧人开始大规模经商,加上原本有的寺庙的土地产业,寺庙的生活还是过得很不错的。
  到了大明建国以后,苏咏霖认为寺庙就该有寺庙的样子,僧人就该有僧人的样子,他们应该像那些古时候终生研究佛法、为佛法振兴而献出一切的前辈一样,努力研习佛法。
  而不是经商。


第1610章 徐通有政治眼光
  在明国建立之后,苏咏霖一纸令下,令僧人不得经商,寺院田产也予以丈量、审核,只保留足够寺院僧人生活的额度,其他的全部划归周边集体农庄所有。
  且寺院田产也要缴纳同等额度的赋税,这样才能得到朝廷的承认和保护。
  对于全体僧人,朝廷在民政部下设宣政司用以管理,发放新式度牒用以规范身份,每一个僧人都要在宣政司内留下备案。
  不仅如此,朝廷出于对佛法研究的关怀,还下令设置三年一度的佛法考试,考试不通过的僧人一律要求还俗,不准再以僧人的身份自居。
  连佛法考试都通过不了,算什么僧人?
  于是到现在为止,曾经一度平平无奇的大相国寺再度焕发出了精深佛法的光辉,大小和尚们天天吃斋念佛,精研佛法,精气十足。
  大相国寺作为开封府一大观景名胜之地,吸引了无数商旅过客的兴趣,使他们纷纷前来游历,倒是让大相国寺周边形成了十分繁荣的商业一条街,惠及百姓。
  如此美好的事情,当然要锦上添花,让大相国寺再添高僧,让方丈和师太们的佛法更加精深,加快促进不同地区的佛法交流,促进中原佛法的进一步发展。
  段氏家族的处置就那么轻松的被确定了,段智兴对此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说来这家伙也是倒霉,作为被高氏权臣扶持登上王位的吉祥物,还没怎么做事情,就被告知自己成为了叛军的精神旗帜和起兵理由。
  叛军们打着自己的旗帜,用着自己的名义,号称要灭掉明国走狗高氏权臣,驱逐明国的势力,把政权还给自己。
  这就把明国给得罪死了,还让大理的宗主国明国有了出兵的借口。
  说真的,高寿昌把这件事情汇报给段智兴的时候,段智兴差点被吓的当场去世,还好高寿昌知道段智兴没那个里应外合的能耐,大概率是叛军为了大义名分自己搞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眼看着自己成为了他人手中刀,段智兴也很不爽,明军把反动联军摁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段智兴还是高兴的。
  虽然对于今后就要青灯古佛常伴一生,他略有些惆怅,但是考虑到今后可以无忧无虑的度过一生,倒也并不觉得难受就是了。
  反正出家为僧也是段氏家族的传统技能,发扬光大传统技能罢了,不丢人。
  就是不知道在明国做僧人的话,想吃肉的时候能不能正常吃到,要是不能正常吃肉,只能吃素,那他可是会非常难受的。
  段氏家族的事情解决掉了,徐通又在大理城巡查了一遍,听高寿昌向他汇报军事方面的事情,多方了解大理国的内外关系,了解一下大理国南部和西部的外部势力的威胁。
  因为下一步大明的戍边需求自然就是针对这些国家的。
  根据高寿昌的汇报,徐通得知大理主要的外部威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大理西部的蒲甘国,一个就是位于大理南边的真腊国。
  这两个国家都有名义上的统一政权,也有盘踞在地方上的实力派,作为地头蛇,他们的实力不可小觑,还是有点东西的。
  对于真腊国,徐通并不担心,因为他很清楚,明军两个兵团驻守岭南的原因就有那么一部分是为了这个真腊国,他们前期筹备已经很久,根本不需要徐通统领的第八兵团为此担心。
  至于蒲甘国,那才是今后徐通需要面对的主要军事威胁的来源。
  和真腊国不一样,大明与蒲甘国没有正式的官方往来,或者说和两宋也没什么正式的官方往来,只有一些民间的商业往来,一起做生意赚钱而已。
  对大明来说,它属于一个未建交的陌生国家。
  这个国家到底是秉持着和平外交的政策,还是不长眼,喜欢打仗,徐通都不知道,倒是根据大理国的说法,蒲甘国去年才因为老国王的去世而换了新国王登基,当前状态下不太可能对大明持敌视态度。
  除非大明决定讨伐他们。
  大明又不是什么战争狂,讨伐他们干什么?
  徐通是清楚大明国没有进一步向南征伐的想法的。
  把持住大理国,建立起大理行省,把这条商路掌控在手里,进一步打开川蜀手工业产品向南销售的途径,这就是大明国目前的全部想法。
  至于蒲甘国之后会发生什么,中央有什么想法,徐通不清楚。
  他觉得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大明对外征伐还是非主流,内部的改革才是真正的主流。
  战争完全可以告一段落,能够把内部问题理顺了才是最重要的。
  返回四川的时候,赵玉成和他说过,苏咏霖对目前朝廷高层的一些人的态度是很不满意的,觉得他们已经开始背离了大家最初的理想,有了封建大家长的意思。
  苏咏霖想要做的是纠正这股不正之风,对这些人进行一定的打击,并且完成他所说的训政,进入到宪政状态。
  徐通对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少,还没来得及学习,他打算大理的军务告一段落之后,就好好学一下苏咏霖这边的宪政理念,看看这里头到底有什么值得苏咏霖如此大动干戈的存在。
  因为明军武德的过于充沛,大理所发生的叛乱一个月不到就被解决掉了,徐通统领四万军队轻而易举的解决掉了大理的反动联军,名正言顺的把他们连根拔起,整体平灭。
  随后,他上报中央,把治理大理的后续任务交给中央,并且询问中央对于蒲甘国的看法,并且提交了自己最新的驻防报告。
  他认为,对于蒲甘国应该主要采取外交手段,先去打探一下蒲甘国对于大明的看法,如果对方愿意做藩属国,那最好不过,消弭兵灾,也能省下一些经费来建设大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