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7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因为苏咏霖的坚持,九人决策小组以全票通过这一决议,于是决定任命陈到为明国公共安全部主任,全权负责建立这一部门的组织架构。
至此,九人小组的权责划分基本确定,剩下来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等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全面召开之后再安排也不迟。
这一决策是苏咏霖以皇帝身份作出的决断,自己用皇帝的身份终结了皇帝的权力,无人反对,无人抗拒。
一切确定下来之后,苏咏霖将这个事情向朝廷、社会全面公开,彰显自己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政治改革的决心。
这一举动使得朝堂上下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苏咏霖真的是在玩真的,不是在打嘴炮。
他真的以皇帝的身份把皇权给分割开来了,终结了自己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时代,使得明国真正开始走向集体领导时代。
这一决策正式颁布之后,尽管苏咏霖在名义上还有皇帝的名分在,但是大家都知道,距离他彻底罢黜掉这个名分也为时不远了。
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正式召开的那一日,估计就是苏咏霖正大光明的终结帝制之时。
皇帝这个名号和存在将在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的集体表决之下,以集体决策的方式正式终结掉,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对于这一情况,决策小组中的成员们激动莫名,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在苏咏霖面前到底该不该展露出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
因为他们的权力,来自于苏咏霖主动让出来的皇权。
因为苏咏霖主动的让权和分权,才让他们得以拥有这份至关重要的决策权力,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国家的掌舵者,而不是听令办事者。
苏咏霖自己动手,把自己的“命”给革了,把至高无上的皇权拆分,真正的赋予给了这个组织。
他真的开始放弃行使皇帝的无上权威,只根据自己的设定,掌管军权和管理工部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决策。
而关于行政、司法、财政等等各方面上,苏咏霖也开始履行自己之前的承诺,开始逐步将决策权力交给决策小组成员,自己参与其中,但是不发表什么看法,只拿住否决权。
尽管掌握着这一系列权力的苏咏霖依然是大明毫无争议的最高领袖,但是此时此刻的他,已经在事实上结束了他身上皇帝的属性。
他不再乾纲独断了。
所以在苏咏霖的面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表达他们此时无比复杂的内心情绪,高兴,伤心,迟疑,犹豫,这些情感他们都觉得实在玷污苏咏霖的这份决心和公心。
自古以来,天下未有如此大公无私者,他们从前只觉得大公无私是神话,但是现在,他们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了。
他们只能看着苏咏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低头审阅文件,似乎全然不曾在意自己不久之前还是一个一言以决天下人生死的至高无上的皇帝。
他们看着苏咏霖,像是在黎明时分眺望从天边升起的朝阳一般。
临时决策小组的成员们什么都没有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千言万语藏于心中,所能表露出来的,也只有夙兴夜寐勤勤恳恳的处理事务,不敢有半点私心。
关于中央会议资格者的断定和召集。
关于民众代表的全方位选拔和断定,以及召集。
复兴会组织部和朝廷吏部的合并以及全新职位的安排。
复兴会军务部和朝廷参谋总部的合并和职权安排。
这些事情千头万绪,不仅涉及到中都朝廷本身,也涉及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人。
一点问题都不能有。
第1525章 训政时代
目前来看,新的制度刚刚确立,九人小组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苏咏霖要做的事情也不少。
就比如中央会议资格者的判定,按照临时九人小组的最终决定,将主要从政绩、军功这两方面来判断,即表现出优秀才能和立下肉眼可见的政务、军事功劳的人。
军事功劳很大的名将。
抓贪官很多的铁面无私的“包公”。
带领民众建设家园夙兴夜寐的地方官员。
做群众工作取得耀眼成绩的复兴会干部。
这些具有一定从政、从军年限经验的,且在一定级别以上、具备一定素养的各方面能干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优秀人才,他们将被选拔进入中央会议,参加国家大事的商讨和最终决策。
而民众代表的判定则更加千头万绪,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中央会议入选者的资格判定要求很高,主要集中在官员干部群体之中,成功入选者不会很多,人数很好控制。
但是民众代表的涵盖范围就太广了。
全国范围内的农民、产业工人、基层士兵等等,这个范围非常广,选拔代表也非常困难,需要很长时间的筹备和执行。
选举暂时是别想了,搞大范围选举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可以在日后稳步推进,目前以确立体制为目标的行动还是讲究一个效率。
当前时代,算是一个前民主时代,简称【训政时代】。
于是,苏咏霖就带着九人决策小组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将一系列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有些不能决断或者争议很大的问题,还要召开各部门专业的研讨会议。
比如在产业工人方面该如何选拔产业工人代表,苏咏霖就找来主管各工场的负责人,还有出身工场工人的肖翠,向他们当场咨询一些工场内部的情况,了解工人们的实际状况。
然后决策小组决定根据工人在工场内获得公众认可的荣誉次数、受到工场方面的嘉奖次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工人代表。
这些属于硬条件,不能妥协必须要有的。
而除了这些硬条件之外,还要有软条件,就比如派人明察暗访候选者身边人,判断候选者的个人品德,若是品德不佳,则不能成为工人代表。
产业技能、劳动热情、个人品德三方面全都过关,才能被选拔为产业工人代表。
确定成为产业工人代表之后,便发给凭证,然后等代表会议召开的时候,由当地官府统一安排,乘公车走官道或者水路前往中都参加会议。
一应费用,由朝廷财政承担。
产业工人这边还算是简单的,包括军队士兵也算是简单的,因为人数有限,且工作地点固定,很容易就能选拔出优秀的代表为群体发声。
农民那是整个大明的根基,从业人数超过整个大明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是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天下第一职业,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和这个职业比拼从业人数。
而且农民的人数真的是太多了,选拔起来非常困难,且人数也必须要有保障,否则就没有代表性。
唯一值得安慰一下的是在这个全国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集体农庄的时代,农民的集体化程度大大提升,不复十多年前散装小农经济的状态。
所以如果以集体农庄为单位来选拔合适的农民代表,从一个一个集体农庄内来选拔勤劳肯干优秀的农民代表,倒也不算太过艰难。
和工场还有军队一样,由复兴会基层组织领导的集体农庄相当于是农民的组织,组织内部也有一系列的生产比拼,比如“插秧能手”“耕田冠军”“种粮大王”之类的荣誉称号,还挺有意思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大降低了农民代表的选拔难度。
所以苏咏霖还真是感谢当初自己的果决,这要是继续放任小农经济状态持续下去,这种分散的生产状态之下,鬼知道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足够多的农民代表。
但是在集体农庄广泛运行在北中国、南中国也开始稳步推行的时候,选拔安排农民代表也就没那么难了。
至少有的放矢,而不是满地图乱窜,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数量也大大降低了。
九人决策小组将初步商讨完成的诸多方案拿出来,下达各具体办事部门,分头和办事部门开会,主持各种各样的会议,商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他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初步草案逐渐完善。
苏咏霖也严守着自己的政治承诺,在具体事务决策的过程中,只抓军事方面和工部的工作。
在中央会议代表、民众会议代表的选拔工作上,也只负责自己分管的部分,不去干预其他方面的正常选拔工作。
只有到了九人决策小组需要拿出正式颁布执行的法令做最后审核的时候,苏咏霖才会行使自己的否决权。
他会抽时间对诸多即将颁布执行的法令进行审核,把好最后一道关,将一些有明显问题的法令否决掉,要求重新审议、决策。
至于该怎么重新改进,那就不是苏咏霖需要去操心的事情了。
四件重要的政治改革工作囊括的需要执行的法令多达上百个,若是放在原先,苏咏霖要开会开到崩溃。
而在这一次的决策过程当中,苏咏霖本身需要参与决策的只有军队方面和工部方面的事情,其他的决策过程他不参与,交给分管各个部分改革工作的其余八人全权处置。
苏咏霖以自己无上的威望,在最有可能闹出事端的军队选拔过程中强势镇场。
有了苏咏霖的镇场,军功赫赫的军将们就算有什么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地方,也不敢闹事。
尤其是大明的五虎大将,军功赫赫,威严十足,等闲人等不敢与之争锋。
就算苏咏霖愿意交出这个权力,以目前大明军事第二人辛弃疾的威望,暂时还不足以镇住他们。
所以苏咏霖保留军事方面的绝对权力其实也有好处,骄兵悍将们都不敢闹事,涉及到军队方面的改革内容也顺理成章推行下去,没有阻碍。
第1526章 苏咏霖忽然闲了下来
苏咏霖将大明军队里有军功有威望有名气的军将们都考察了一遍,然后召开军事部全体扩大会议,对人选进行具体商议。
最后为了实验民主投票的流程,苏咏霖还在军事部内召集上下全部官员,将拥有资格的军官和指导员的名字公布,限定十名军事指挥官和十名政工干部,让大家进行投票选举。
选择大家心中最有功绩和威望、对大明军事成就贡献最大、最有资格的那二十名军事政工干部。
最后,在一场耗时一个时辰的颇为新鲜的内部投票选举之后,十名最无可争议的军事将领和十名劳苦功高的军队指导员进入中央会议,成为中央会议代表,并且予以通报。
以他的无上威望,军队内对这一决定没有质疑的声音,些许牢骚也不敢大声发出,于是军事部的中央会议代表选拔是最早结束的。
然后苏咏霖又安排军事部内的官员们分组前往各大兵团驻军营地对民众代表会议的代表选拔工作进行筹备,约定期限进行选拔。
军事部工作组很快组建完毕,将苏咏霖的具体安排指示带到各大兵团驻地军营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在中低级军官和广大基层士兵的群体中选拔合适的士兵代表。
士兵代表的选拔也是有一定门槛的,比如立功次数,杀敌人数,立功等级,出勤率,识字数,精神面貌等等。
达到这些硬性选拔门槛之后,才能成为候选代表。
然后军事部工作组需要在军队内进行一定规模的民主投票,让士兵们选拔自己最心仪的、可以代表自己的士兵代表前往中都参加会议。
因为明军实际上是整个明国最早接受教育的群体,所以明军群体平均文化素养远超此一时期明国国内的其他群体。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着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度以及责任心,以及苏咏霖引入的军事民主之风的浸染,具备民主投票的一切前提条件。
所以苏咏霖决定在士兵代表的选拔之中优先引入民主投票环节,进行实验,观察民主投票的运行流程,检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能在军队内把这一套流程搞得顺畅了,积累经验了,那么未来在工人和农民群体中的民主投票环节也就不会乱来了。
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一次,所有的一切都是刚刚开始,有问题很正常,就怕不去搞,也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既然决定要推进大明成为工农之国、民主之国,那么这些事情晚办不如早办,尽快办理,积累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将这些事情的流程全部确定下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军队的事情解决掉了,工部方面的中央代表和民众代表其实更好解决,三下五除二,该安排的就全部安排下去了,就等着部下执行给他反馈了。
于是,在一系列的工作安排下去之后,苏咏霖忽然发现自己没事情做了。
处理完改革工作之后,剩下来的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一些有固定处理流程的日常事务,不需要他耗费多少精力去办理。
工部方面,工部尚书时征是个优秀的官员,处理问题很及时,苏咏霖需要关注的基本上只是研发方面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时征都能很好的处理。
军事方面,也只有在战争发生的时候,他这个军事部主任才需要爆肝,才需要调动军队指挥军队打仗。
而现在没有战争,改革工作又全部做好了,只要等待结果就可以。
于是苏咏霖骤然闲了下来,还有点不习惯。
不得不说,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工作下来,除了给苏咏霖带来病痛和身体素质下滑的负面影响之外,也给苏咏霖锻炼出了超强的工作能力。
就算三十三岁的苏咏霖在精力方面不如二十三岁的自己,但是三十三岁的苏咏霖在处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方面也远超二十三岁的自己。
原本,苏咏霖需要把这些精力和能力平均分配到决策和执行的整个过程当中。
他需要对民政、财政、司法、外交、军事、科技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全部进行安排,忙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给自己累病了。
他一个人很难从始至终都一直掌握着绝对权力领导国家。
这样的人才千年难遇。
而现在,苏咏霖给自己分配的工作就是军事方面和研发方面的工作,以及最后的政策否决工作。
以他超强的工作能力处理只有原先大约六分之一左右的工作量,就相当于世界最强百米飞人参加高中生百米赛跑联赛。
突出一个轻轻松松吊打全场。
而与他相比,九人决策小组当中的其余人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压力。
原先,这个国家在实际上是个帝国,皇帝苏咏霖掌握全部权力,也事实上承担了全部的责任,把锅背在自己身上,给其他人遮风挡雨。
他部下的官员们不管地位高低,只需要在苏咏霖的决策之下具体办事事务就可以。
苏咏霖是个好领导,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会追究自己的责任,自己背上最大的锅,对部下犯了错误的人往往是惩戒意义大于惩戒举措。
而现在,从问题产生到研讨到决策到具体的执行,全部是他们来决定和负责。
他们需要为此承担全部的责任,没人能帮他们。
然后他们才发现这些原先只有苏咏霖六分之一工作量的事情骤然压过来,就几乎把他们压垮了。
几人当中最优秀、抗压能力最强的田珪子目前也才把自己分属的工作做完了五分之三。
其余人都差不多只完成了一半工作,有的甚至一半还不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办理,忙的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各个都是曾经的苏咏霖。
在这种紧张时刻,他们偏偏还不断的犯一些低级错误,惹得大家更加忙碌。
什么数字算错了,什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