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663章

启明1158-第663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盐司执行了朝廷命令,其下属队伍全部召回,结束了某种意义上盐司属于强力部门的历史,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民政部门的状态之中。
  其实盐司如此运行八年之久,为朝廷提供极为丰厚的财政收入,算得上是劳苦功高,也在财政部中拥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和话语权,盐司甚至是财政部侍郎的直属部门。
  一朝结束使命,失去了相关的职权范围和权力,财政部内部倒也不是全然不当回事。
  不过苏咏霖比较有先见之明,提前有准备,把盐司相关负责人调往泉州、广州负责在林景春身边办事,然后换一批人执掌新的盐司,一波流解决掉了这个本来会有些麻烦的问题。
  到底是一个给朝廷带来如此庞大收益的部门,一朝结束使命,想要让所有人、尤其是盐司当中的人就那么简单的认同,倒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是苏咏霖的威望显然比盐司要大得多。
  尽管如此,苏咏霖也得知财政部内部有一些官员对这个决定有点看法,觉得苏咏霖不用那么早把盐司的使命终结掉,完全可以等到彻底灭宋之后,多赚一点钱也是好的。
  盐司贩私盐的行动给大明朝初期紧张的财政争取到了极大的缓和空间,为大明朝的诸多行动提供了财政支持,甚至某些行动的财政支出全赖盐司贩私盐所得。
  现在国家财政充裕了,就要把这个功勋部门肢解掉?
  未免不太合适。
  为此,苏咏霖深深的感到了惯性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强力部门对朝政格局的影响力,这更加促使他决定尽快完成全国统一的使命,准备以庞大的威望对国内来一次更加彻底的整风运动。
  同时,在今后强力部门的设置上,他觉得应当更加谨慎小心一些,权力不能随意授予,更要严防一些利益联结的现象。
  为此,苏咏霖召开财政部的会议,发表了一些措辞严厉的讲话。


第1340章 复农政策
  盐司贩私盐的行动固然赚取了大量财富,为大明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但是在明国已经决定南下覆灭江南国的情况下还要对江南维持旧有盐价的行为就不太合适了。
  苏咏霖严厉批评了一些财政部官员的想法,将这种看法摆在明面上大加批判,认为他们在经济工作和革命目标的问题上走错了路,并且要求他们作出深刻检讨。
  江南民众也是大明国民,也要得到一视同仁地对待。
  “不要因为一个赚钱的点没有了就哭天喊地仿佛世界末日,朝廷要做的是开源与节流,而不是剥削!逮着盐往死里捞钱,欺负老百姓,很有快感吗?
  这是封建旧王朝才会去做的事情,是赵家王朝才会去做的事情!我们不是旧王朝旧官僚,这种事情要是做了,就是严肃的性质问题!”
  苏咏霖很生气,话说得很严重,当时这一波给财政部带来的冲击还是很大的。
  一名财政部员外郎被革职,十几个有复兴会身份的官员遭到了复兴会内部处分,在全国复兴会组织中通报批评,财政部盐司也被公开提出批评。
  只能说苏咏霖还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存在和绝对的权威,所以他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这直接决定了杭州百姓能够买到十分便宜的盐,结束他们十分痛苦的高价买盐历史。
  经过一系列的折腾,盐价终于回到了它本该回到的位置上,加诸于食盐身上的苛捐杂税被苏咏霖全面取消,这一关乎民生大计的必需品结束了剥削的罪恶使命。
  然而苏咏霖对于这一切依然不太满意,他还有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
  只待明军席卷江南。
  当明军整编完成三分之二的时候,也是洪武八年八月上旬快要接近中旬的时候,杭州百姓终于意识到食盐买不完,不管他们买多少,杭州官府总能拉来更多的食盐填补空缺。
  所以说,食盐的价格恐怕真的已经降到位了,不会轻易变更了。
  对于这个事实,杭州百姓的情感非常复杂。
  杭州城内的市民们和杭州城外的农民们在这段时间内对明国的感官是不一样的。
  农民们因为在复兴会员们的带领下掀翻了地主得到了土地,建立了自己的农会,所以对明国的好感度激增,几乎当场就把自己当明国人而不是宋人了。
  通过赋予土地,明国很快得到了江南农民们的认同,然后快速建立基层组织,建立互相之间的联络渠道,以极快的速度在基层站稳脚跟,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大战略。
  但是对于有相当数量的市民群体来说,他们并没有从土地改革中获得直接的好处。
  他们是市民,是手工商业从业者,和土地关系不大,尽管从食盐层面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这并不足以让他们安心。
  对于新占领杭州却秋毫无犯还直接把盐价打落深渊的明国,他们现在是既担心,又想要相信,并且对他们怀有更多的期待。
  他们不知道明国打算用什么方式来统治他们。
  之前以民告官的大审判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给他们带来了激动,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利益,但是这都是一时的。
  久在天子脚下久经考验的杭州市民们非常清楚这一切。
  而很快,明国就给出了答案。
  除了一系列复市招工的政策之外,对杭州市民们最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政策就是【复农政策】。
  顾名思义,恢复农业人口身份、回到农村中生产生活的政策。
  因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执行完成之后,明国手上拥有极大数量的【公田】,给原先的农民们分配完了之后,还有很大的剩余,所以明国宣布复农政策,准许城市居民拖家带口回到农村定居。
  南宋的市民们不是主动的市民,多数都是被动的市民。
  因为家里穷养不起多余劳动力或者失去土地等等被动的原因,他们被迫离开土地和乡村来到城市谋生,被动成为市民,成为无产者。
  现在明国给出了一个复农政策,他们愿意就近落户在杭州府的,可以就近在杭州府获得土地,就近落户,愿意回到自己原籍重新落户的,那就来官府做登记,等待官府的统一安排。
  因为他们的家乡可能还没有被明军攻占,还没来得及执行土地改革,但是他们放心,灭宋是既定计划,大明军队会横扫江南,彻底消灭宋国的残余势力。
  他们的家乡一定会被明军夺回来,然后会进行土地改革,他们就可以回到家乡重新拥有土地,继续过农业生活了。
  这一政策的颁布可以说效果远远比食盐降价要好。
  与这个政策比起来,食盐降价就成了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一石激起千层浪,杭州城内七十多万常住人口开始了大运动,大批大批的向官府报备想要回到原籍家乡或者干脆就近落户定居。
  他们想要做回农民。
  于是明国官府也开始大规模安排。
  就近落户定居的可以直接安排过去,也可以起到一个安稳人心的宣传效果,苏咏霖特批人手协助他们落户杭州周边农村地区。
  实实在在的土地、房屋、农具、种子,以及三年免税政策作为安家大礼包发给了他们,他们只觉得整个人的灵魂都升华了。
  若不是没有土地可以耕种,这些人又怎么会来到城市定居求生呢?
  安土重迁的古人从来更喜欢自己的土地,而明国给了他们土地,让他们回到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生活模式当中,于是在明军进占杭州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杭州民心便彻底归附了明国。
  只要给他们土地,给他们和平,他们不在乎自己被谁统治,这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一套政策流程在北方大地上已经运行数年,明国官员们已经非常熟悉这件事情,操作起来驾轻就熟。
  这一政策使得全明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民都回到了土地上重新成为农民,而现在,在江南大地上,也在重复这一过程。
  南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神话级操作带来的这一波虚假的城镇化进程随着明国的进攻以及自身的瓦解,而走上了“倒退”的进程。
  从历史发展的某个角度来说,明国开了历史的倒车。
  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明国完成了经济的脱虚向实,戳破了南北宋的经济泡沫,或者说明国把南北宋那仿佛吸饱了水的海绵一样的经济狠狠的收拾了一下。
  该挤的水都挤了出来,中古时代中国经济的原本样貌得以显露出来,当前生产力水平之下最为正常的商业经济的原本相貌才显露出来。
  以农业为主、以手工商业为辅的经济模式,是当前生产力状态下最健康、最符合实际的经济模式。
  要是商业收入异常的高、农业税收并未占据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份额,那么,王朝命不久矣。


第1341章 永恒的主人?
  洪武八年八月中下旬,苏咏霖离开杭州再度率军出击,向杭州府更南边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没遇到成建制的抵抗。
  九月份,苏咏霖所部主力进入福建路,在福建山区,明军遇到了当地较为根深蒂固的大量宗族豪绅的抵制,他们很早得到消息,很快团结起来,试图抵抗明军进攻。
  也就在这里,明军遇到了较为激烈的抵抗,抵抗烈度远远超过杭州一带。
  然而如此规模和烈度的抵抗只能让明军更加坚决的予以打击。
  与此同时,八月、九月间,张越景、赵玉成所部也在广南西路、广南东路这两个地区展开了疾风骤雨一般的军事行动,对当地宋国的官方势力展开了极为猛烈的降维打击。
  伴随着明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被明军攻占的城池当中的工商业人口、也就是市民们,开始大规模返回乡村中耕田种地,成家立业。
  就以杭州为例子。
  洪武八年八月,杭州城还有七十万常住人口。
  到了洪武八年十月份,杭州城内就剩下五十五万人口了。
  三个月间,已经有十五万人离开了杭州城,平均每个月有五万人离开杭州城。
  杭州官府极为高效的处理这些事情,在各级官府组织与复兴会组织的协同处置下,帮助大量市民回到农村地区,回归为农业人口。
  而与此同时,财政部控制下的江南国营经济体也开始发挥用处。
  还是以杭州为例,原先南宋官府设置在杭州的丝织、瓷器等手工业工场被明国国家资本取得了控制权,苏咏霖抵达杭州城十三天之后,相关手工工场恢复生产,采取全新的明国的管理模式。
  除了丝绸、瓷器等行业,酒水、铁器、民用布匹等等明国国营工场也接连开工,全都采取了全新的明国的管理和生产模式。
  除了明国国营工场控制的大规模手工业生产之外,一些国营商铺也在运营,比如食盐、米粮、酒品、茶叶等等商铺也快速恢复了经营。
  国营经济之外,原本属于杭州城市民们的热闹的商业街也开始恢复元气。
  十多年前热闹的堪比现代超级商业街的杭州四大商业街上重新出现了开始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各类吃食,各种做衣服、卖鞋子的小商小贩都重新出摊了。
  杭州官府把在明国各大城市中推行良好的面对小微商户的免息或者低息贷款政策推广到了杭州城内,助力小商小贩们恢复经营。
  于是小商户们得到了明国的优惠商业减税政策,还得到了免息、低息贷款,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振事业,恢复了经营。
  随着工场的开工、商业街商铺的开业,杭州城重新有了烟火气,有了人气。
  当然,这一回,杭州城是无法恢复到原先的那种商业规模了。
  因为杭州的人口确实是少了,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商业规模了。
  除却真正有技术有工作有想法的人继续留在杭州城内从事各种职业,很多想要继续做农民的人还是回家做农民了,不想继续留在杭州城内做苦工了。
  他们不是不清楚明国经营管理的国营工场的内部待遇,国营工场和一些商铺开出了很不错的待遇,希望可以从杭州市民中招募数量不菲的工人、店员。
  但是相比于做工人和店员,他们明显更愿意拥有一块土地,做农民。
  他们本就是被迫来到城市里的,城市里饱受压迫剥削和高强度劳动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噩梦,他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过去。
  杭州官府预计杭州城内的人口最终能维持在二十五万到三十万的规模就算是很不错的了,最极限的预估是杭州城的总人口会在五年内下降到二十万左右的最低谷,然后随着时间推移缓缓回升。
  想要重新恢复到七十万左右的规模,大概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
  而在此之前、在这一波人口回流之后能在杭州城内留下来的二十万人口就是纯粹的真正的工商业人口,是真正可以在城市中立足的产业工人和个体经营户。
  他们的存在固然不能让杭州城恢复到七十万人口时的繁荣,但是他们的存在会给杭州城注入真正的活力。
  这不是那种一刀下去萎缩将近三分之二的“繁荣”,不是专门为了伺候上等人老爷而存在的商业繁荣。
  通过全新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为代表的明国国营工商业制度和复农政策,明国的统治以杭州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地区辐射。
  伴随着军事进攻和土地革命的持续,明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也逐渐开始站稳脚跟。
  江南这片土地还是给明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的,数量繁多的地主士绅们来不及逃走,也不愿意接受明国强制性的赎买政策,于是选择了武装反抗,要和明军一决雌雄。
  他们想要让明军意识到到底谁才是这片土地永恒的主人。
  不是赵宋皇帝,而是我们,豪强!
  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享有无上特权,现在你苏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也不问问我们答不答应?
  告诉你,不答应!
  豪强们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最强音。
  但是他们似乎忘了,数年以前,北方的豪强们也曾经向明政府发出过类似的时代最强音。
  他们也想让明政府知道到底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然后他们就成为了东南枝上随风飘扬的挂件,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后成为了历史名词。
  地主豪强的专业就是搞基层组织,曾经,面对皇权的侵害,他们结成团体予以对抗,保全了自己的家业,使得皇权不下县城为某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
  但是面对理念更加先进、组织力更加强悍的复兴会,他们毫无疑问的被吊打了。
  军事上被明军碾成渣子,组织力上又被复兴会吊起来打,他们的失败是毋庸置疑的。
  曾经在北方大地上发生的一幕幕,再一次在江南大地上发生了,江南那些比起北方豪强更加根深蒂固的豪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网络被社会革命和土地改革扯得粉碎。
  因为深深的意识到江南豪强的力量比江北豪强的力量更强,所以苏咏霖多次强调,要求复兴会组织更加明确真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给我暴烈起来。
  给我凶狠起来。
  给我躁动起来!
  用最为干脆彻底的方式对陈规陋习封建余毒展开最坚决的清算,将一切古已有之的罪恶彻底清算干净,把他们连根拔起,挫骨扬灰!
  苏咏霖亲身参与到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的活动当中,亲自以一个普通复兴会员的身份加入到领导农民们进行抗争的活动当中,以娴熟的演说技巧号召农民们对压迫他们的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面对地主豪强们的反扑,苏咏霖也指挥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