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当做适当的隐忍,不要为了自己而和长辈发生冲突,有什么不高兴的或者困惑的事情可以写信给自己,自己可以给他相关的建议,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可是自己也愿意听他倾诉。
顺便苏咏霖还告诉他自己打了胜仗,泰安州方向已经稳住了,没有什么问题,反倒是他们那边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若有需要,立刻来信,自己会领兵相助。
这样一封处处为赵玉成考虑、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支招的回信从泰安州南下的时候,赵开山同时得知了苏咏霖打了胜仗和金军大军正在向沂州方向进军的消息。
这个事情其实说不好是一喜一忧还是祸不单行。
照理来说是一喜一忧,因为毕竟打了胜仗。
但是不知为何,赵开山总是感觉这属于祸不单行。
第122章 赵开山是真的想不通
苏咏霖打了胜仗以后自然要报捷。
在商讨捷报内容的时候,部下们一致认为应该稍微“虚报”一些人数,这样可以更好的宣扬胜捷军的军威。
苏咏霖想了想,觉得这样的确也有意义,于是便声称自己凭借自己的力量全灭了金军两万,又杀了一万多金军,俘虏了一万多金军。
不仅如此,还俘获了金军主将、同时也是山东东路的兵马司副总管夹谷阿速。
光复军的骠骑将军苏咏霖军功大盛。
因为是专门的捷报,苏咏霖特意派骑兵送来,到临沂城的时候动静很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来了军报。
这种情况下赵开山也不能隐瞒,只能把消息公之于众。
于是苏咏霖击溃两万金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临沂城,临沂城内光复军大大小小的军官们全部得知了这个消息,深觉震撼。
苏咏霖那边应该是有两三万军队的,但是苏咏霖声称自己是靠着泰安州的六千军队以少胜多打了胜仗,还俘获了金军主将,大获全胜。
作为获胜凭证,他把金军帅旗和诸多写有军号的军旗送了过来,以示自己没有撒谎,是真正的打了大胜仗。
的确,这东西造不了假。
赵开山他们都是多年和金人打交道的地主出身,有一些金军军界的朋友,对这些东西的真实性是有一定鉴别能力的。
所以没人质疑苏咏霖真的打了胜仗。
而且之前苏咏霖一直有【光复军名将】的称号,与孙子义并列为光复军两大勇武之将,这个时候打了个大胜仗只是更加凸显这个名号的真实性,而他也绝非浪得虚名。
这是好事,当然是好事,证明光复军有了正面挫败甚至全歼金军的实力,可以和金军叫板了。
所以陈乔山、李啸和赵玉成等人对于这件事情感到很高兴,盛赞苏咏霖的军功,夸赞他的勇武,连一些过去不怎么看好苏咏霖的中立派都对苏咏霖大为改观。
军功的确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而赵祥、赵开河等人则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别扭,也觉得心里堵得慌,不高兴,却又不能在明面上表达出来,只能混淆视听了。
他们试图把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往后排,把一支金军正在向沂州进军的情报拎出来大讲特讲,转移了视线。
然而这件事情苏咏霖之前也提醒他们了,告诉他们金军可能有所行动,让他们提前注意。
现在拎出来讲,只能是证明苏咏霖的先见之明,证明苏咏霖并没有向他们求援,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一厢情愿,毫无意义,惹人耻笑。
好家伙,横竖绕不过去,惹得赵祥满腹怨气。
“不管怎么说,金贼要来了,咱们该怎么应对,诸位各抒己见吧!”
赵祥丢下一句总结性质的话,满腹怨气的坐了下来,闭口不言了。
赵开山皱着眉头看了看赵祥,摇了摇头,开口道:“雨亭打了胜仗的事情暂且不论,先把紧急军务讨论一下,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众人都感觉赵开山似乎并不太愿意就苏咏霖的话题深入展开,也都明白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于是都很明智的开始讨论反击金军的事情。
相当一部分人都觉得苏咏霖六千人就能打败金军,足以证明金军是乌合之众,是纸老虎,根本不可怕,所以大家伙儿应该迎难而上,正面迎击金军,而不是担心其他的事情。
性子粗暴的赵开河就是这样的意见。
“胜捷军六千人就能击败两万金贼,可以想见金贼一定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惧,再来两万又如何?兄长,请让我带领踏白军前往迎战金贼,我必为兄长砍下金贼主帅的头颅!”
和没有军功傍身纯粹靠着赵开山的信任上位的赵祥不同,赵开河虽然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但是本身也有勇力,立下过战功,在军队里有一定的声望。
虎背熊腰的他,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觉他是个能征善战的猛将。
让他率军迎战那群乌合之众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
当然,前提是那群金军真的要是乌合之众,并且没有精锐,没什么骑兵,真的可以那么简单的收拾掉,否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赵开山听了赵开河的话,感觉有点忧虑。
苏咏霖是有练兵的本事的,这一点赵开山很早就领略到了,而自己麾下的士兵们……
说老实话,之前演武的时候,他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军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队列站不稳,位置站不好,一点都不整齐划一,训练的时候毫无视觉冲击力。
哪怕是个外行人都能感觉到胜捷军和其他军队的不一样。
所以赵开山实际上也认同胜捷军是光复军内数一数二的精锐之师,是光复军内极为强大的战斗力。
精锐之师可以打败金贼,只能说明金贼不如胜捷军,但是对自己麾下这帮不比乌合之众好到哪里去的军队来说,也一样好对付吗?
赵开山一开始有些不敢确定,因为他顾虑到金军肯定有骑兵,而自己缺少骑兵,很难与之正面对决。
所以他不太明白苏咏霖是怎么用更少的兵力全灭金兵的。
以步制骑?
还是说苏咏霖偷偷练骑兵?
不可能,练骑兵起码要一年以上,两三年都不嫌少,苏咏霖和自己都一样,起兵不过三个多月,除了起家老底子有点骑术本领,其他新兵不可能有大规模善于骑术的存在。
只能说苏咏霖以步制骑的战术获胜了。
这仗是怎么打的?
赵开山怎么想也想不通,思考来思考去,也只能得出一个苏咏霖运气好的观点。
而放在自己身上,运气好不好不知道,但是既然对方已经来了,那就必须要迎难而上,总不能输给苏咏霖不是?
苏咏霖打了个大胜仗,自己也必须要打个大胜仗,这样才能壮军威,并且显示出自己作为光复军领帅的绝强实力。
如此才能服众。
说白了,威望全都是打出来的,说一不二的号召力也是打出来的,全都要有硬实力作为依仗,之前积攒的威望也差不多用完了,是时候积攒新的一波威望了。
不然都要给苏咏霖把风头盖过去了。
不能输,必须要打赢,还要打的漂漂亮亮的。
于是赵开山开始派遣多支骑兵小分队前往兖州方向探查情报,寻找金军的动向,然后开始积蓄粮秣,积蓄兵器,改组整编军队,让军队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准备上战场。
同样在七月十一日,耶律成辉得知夹谷阿速所部出事的时候,术虎思济已经带着军队抵达了兖州的曲阜县附近。
术虎思济还在思考如何快速平定山东乱局,而耶律成辉听到那些溃兵诉说大军在“火龙”的袭击下全面崩溃、营寨被熊熊烈火焚烧殆尽乃至于全军几乎没有逃生的人之时,差点没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幸好被身边部下扶住了,才没有当场摔倒丢了面子。
夹谷阿速全军覆没了?
被反贼击败了?
山东反贼已经有了正面击溃金军一路大军的实力和组织度了?
开什么玩笑,这还是一般的反贼吗?
耶律成辉被吓得够呛,一时间六神无主,等终于反应过来之后,他立刻派人用三百里加急把消息传递给术虎思济和徒单京知道,让他们尽快和自己联络,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要立刻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且必要情况下,必须要向朝廷通报这个消息。
第123章 耶律成辉决定跳船
夹谷阿速兵败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可以隐瞒的等级了。
稍有不慎,山东倾覆,反贼和宋国一旦联合,中原之地危如累卵,金国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耶律成辉虽然长期负责后勤工作,并不实际掌握军权,但是也有一定的才学和战略眼光。
若是没有这样的才能,哪里能得到完颜亮的委任,担任一地行政长官呢?
更别说他还是个契丹人,没有女真人的出身优势,就更需要才学的相助了。
他意识到宋国是个极大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山东贼人势大,宋国一看有便宜可以占,只要拿着官职往外撒,就能迅速收拢人心。
宋国的官职还是很诱人的,而且只是撒官职而已,根本不会让宋国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付出。
却能让山东贼人心向宋国,拼死一战。
山东一旦归宋,河南、陕西之地也就难说了。
金国在中原的根基浅薄,一旦军事威压失效了,脆弱的统治很有可能全盘崩溃。
耶律成辉左思右想觉得非常不安,感觉术虎思济和徒单京迟早要完,自己万万不能与之绑定,否则别说自己,整个家族都要遭殃。
女真皇亲国戚们都给完颜亮杀个一干二净,那么身为契丹人,他就更加没有得到豁免的可能了。
所以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实情告知皇帝,绝对不能让皇帝认为自己和这帮将死之人同流合污。
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耶律成辉下定了决心,亲自写了一封密信。
密信里,他把术虎思济、徒单京和夹谷阿速三人狼狈为奸欺上瞒下的事情添油加醋的讲了一遍,又把自己无可奈何之下被逼跟从他们的事情编造了一通。
耶律成辉把自己讲述成遭到事实上的软禁、只有在颁布出去的命令文书上签名的自由的悲剧臣子。
他忍辱负重,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向皇帝告知实情,还请皇帝立刻派兵来援,一面惩治奸佞,一面营救忠良,挽回时局。
耶律成辉这样的忠臣正在翘首以盼皇帝陛下的救助。
事实上术虎思济并没有限制耶律成辉的自由。
他觉得耶律成辉和自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跟他在一艘船上,山东军区倾覆,他一样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只能跟着他一起欺上瞒下。
所以术虎思济并不觉得耶律成辉会傻到把真实情况捅到京师让皇帝知道。
本来耶律成辉的确也是这样打算的,他并不觉得自己应该把实情告知皇帝,那样风险太大,他无法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
可是眼下局势大变,夹谷阿速已经兵败了,前景不妙,术虎思济就算打赢了也不能宣布山东东路的叛乱就此平息,不确定性太大了。
这样一来,术虎思济和徒单京九死一生,显然已经没有前途。
耶律成辉如果不尽快跳船做污点证人,活下来的概率绝对会比做污点证人要低得多。
于是耶律成辉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跳船,把这里的消息密报给皇帝,换来自己的安全。
死道友不死贫道,对不住了!
不过这也没什么,反正耶律成辉从来也不认为自己和他们是一路人,无论是合作还是背叛都是时局所迫,谁也不要说谁。
密信写完,耶律成辉找来自己的绝对亲信,吩咐他以三百里加急的速度将这份密信送往京城,还嘱咐他走博州、恩州进入河北,然后快速前往京城传递密信。
那里没有光复军,很安全。
亲信很快点了四名护卫骑士和他一起带着密信离开东平府,快速北上了。
连着之前的两份重要情报,一共三份情报从东平府衙发出,一向西,一向东,一向北,三个方向共同行动起来。
负责传递情报的传令骑士们会快马加鞭,除了在沿途驿站换马、睡觉之外,不会做别的事情,也不会遭到任何人的阻拦。
他们会心无旁骛一心赶路,用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
如果顺利,他们会很快抵达目的地,完成他们的使命。
可是情况就是,他们被盯上了。
盯上他们的是苏隐指挥的胜捷军情报部队。
自从苏咏霖吩咐他们开创截杀传令骑士战术之后,苏隐就开始认真钻研这个战术。
他发现并不需要深入官府探知什么消息,只要盯住各交通要道周边的驿站,就一定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山东之地战事频繁,军务日常传递需求高,交通大道上每隔二十里设一驿站,内有驿卒和驿马,供传令骑士更换马匹、喝水吃饭以及休息,还有备换的传令骑士。
只要是重要的朝廷公文,必然走规定的官道,在规定的驿站更换马匹和休息,否则人和马都支撑不住。
所以只要以官道上的驿站为突破点,肯定能发现官府的传令骑士。
苏隐在济南府、东平府一带活动数月,把各交通要道上的驿站数量、位置都摸清楚之后还画了图,对这一带的交通情况了若指掌。
虽然不知道他们会传递什么消息,但是按照苏咏霖的说法,肯定都是不利的。
所以只要有条件,那就尽可能截杀,以此干扰官府的讯息传递,给光复军创造更好的造反条件。
之前这一招发挥了大用,在光复军发起二度进攻之前把整个山东东路的讯息传递搅得乱七八糟,使得山东东路的官府直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光复军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之后苏隐积累了一波经验,又开始深入钻研截杀传令骑士的方法和毁尸灭迹的方法,对此颇有一些心得体验。
他往往选择选择城池和城池之间靠近山野之地的数个驿站周边派人躲藏,偷偷准备绊马索等物品,一旦遇到传令骑士,立刻上路截杀。
他选择的位置距离城池远,往往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动手的时候很难被发现。
而朝廷的驿站系统一般来说是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
官员不敢阻挡,那是规矩,阻拦百里加急就算被打杀了也很正常。
山匪也不敢打劫,生怕因此惹怒官府、引来官府的全力围剿。
除非战争时期,临近战区的驿站系统容易遭到打击,和平年代的驿站系统在安全系数上还是可以保证的。
所以一旦真的有人头铁、专门盯着传令骑士下手,那是真的不好对付。
这年头没有摄像头监控系统,人口也不是那么的密集,金国对户籍的控制力度也相当低劣,统治地区大片大片的深山老林无人区,往山里一钻和人间蒸发没什么不同。
以有心算无心,苏隐带着情报部队已经立下了很多功劳,搅得山东金国官府的情报讯息一团乱麻,也为胜捷军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金国官府的反应相当脆弱无力,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可以用在处理这一类事情上。
倒是有几起传令骑士人间蒸发不知所踪的消息传来,引起官府的重视,也派人去周边查询,但是一无所获。
军情紧急,官府也只能硬着头皮增加护卫骑士,保证讯息能按时传递到位。
这对苏隐来说意义不大。
一个也是杀,两个也是杀,三个还是杀,只要碰上了,心一横,把绊马索一拉,任谁也要摔个七荤八素眼冒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