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61章

启明1158-第61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景春于是没有反对,选择了支持。
  至于接下来火药喷发产生的烟雾比较大的问题,苏咏霖感觉暂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无烟火药诞生以前,这个问题无解,而无烟火药已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了。
  只能放下了。
  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苏咏霖一边保持着相当规模的情报探查和收集工作,一边回到泰安州开始俘虏消化和军威宣扬工作。
  俘虏要消化,军威也要宣扬,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但是一个战场上的战争结束了,并不代表其他战场上的战争也结束了。
  一场大的战争,不是一两场局部战斗就能决定胜负的。
  苏咏霖赢了,不代表光复军赢了。
  汶水之战结束的同时,金军主力三万余人正在向沂州方向金军,领军者就是术虎思济本人。
  术虎思济给夹谷阿速送去军文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兵了,出动兵马也不是他所说的两万人,而是三万人。
  因为出兵前夕徒单京从大名府路千方百计凑出来的支援军队一万人终于抵达了。
  术虎思济狂喜,立刻把这一万人编入讨伐军之中,宣布进军。


第120章 赵开山满脸得意
  军队人数多,术虎思济当然是高兴的。
  但是耶律成辉不高兴。
  负责后勤的耶律成辉本来希望术虎思济不要带那么多人出动,不然的话为两万人准备的军需物资就会出现一些缺口,并不好补充。
  而且进军沂州方向也没有汶水这样的河流可以帮助他们,所以基本上要靠陆路运输,效率大降,成本陡增。
  对于刚刚遭到大乱的山东西路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很多官员都在向他诉苦,所以他希望术虎思济可以理解他一下。
  “刚刚遭遇祸乱,各地行政尚且没有完全恢复,眼下就要供给数万大军后勤给养,难度未免太大,还望统军使多多考虑吾等难处,莫要强加。”
  耶律成辉这话就说的非常谦卑,姿态也很低。
  可是术虎思济并不打算理解他们的难处,而是大怒,指着耶律成辉的鼻子狠狠地斥责他。
  “国家大事,岂能因为耗费多寡而做出抉择?国家之事,就应当不惜一切代价!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又如何能担任重要职责?
  你们难处大,我的难处就不大?山东乱贼起,遍地烽火,到处都是贼寇,每时每刻都在杀人!是人重要,还是你那点粮食财货重要?”
  这话术虎思济说出来是脸不红心不跳,好像不理军务、贪污军费和军用物资用于个人享受的那个人根本不是他。
  准确的说,术虎思济这家伙的贪名在整个山东地区都是有名的,大小官员对于他的贪那是相当的了解。
  每年朝廷拨给山东的军费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用在军队身上,山东的军队到底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眼下山东的局面之所以糜烂到这个地步,要说术虎思济没有责任,那纯粹是童话。
  不过这并不妨碍术虎思济这位新晋官僚极为熟练地甩锅。
  耶律成辉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加班加点的保障术虎思济的后勤,同时还要为夹谷阿速的后勤费一些心思。
  但是比起术虎思济的大手笔,夹谷阿速那真的是相当的省功夫了。
  所以耶律成辉就把夹谷阿速那边的事情交给副手,自己专心给术虎思济筹备后勤,以免被他继续恐吓、为难。
  一边办事,耶律成辉心里也是老大的不满、怨恨,深恨自己势不如人,不能反制,只能被动遭受此等压迫和羞辱,实在丢脸到了极致。
  术虎思济这边本来也没打算自己亲自带兵出动,但是因为外地军队来了,为了方便统一指挥,不会闹出乱子,他才临时决定以统军使的身份亲自带兵出征。
  这样就不会有人产生指挥权的矛盾。
  山东西路和大名府路,不同地区的建制军队之间出现矛盾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兵隶属的猛安和谋克都不一样,各自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也很好理解。
  所以得要一个能说话算数大家都听从的人来统一指挥。
  只能术虎思济自己上了。
  临出征之前,术虎思济下命令给徒单京,让他尽快整顿更多的军队到东平府集结,然后往济南府方向而去,促成实际上的三路进军,尽快把光复军打垮,把山东恢复原样。
  术虎思济统领三万主力军向兖州方向开进,准备经过兖州直扑沂州,在光复军的老巢大开杀戒,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这三万军队里有两万人都是汉人签军,但也有一万人的女真正兵,并且其中四千人都是骑兵,剩下六千则是步军。
  也就是时间紧迫,没能收集更多马匹以供军需,但是这四千骑兵各个都是一人双马,比起夹谷阿速那边的一人单马要好多了。
  有这样规模的军队,术虎思济就不相信自己无法讨平山东乱贼。
  跟他差不多,赵开山现在也觉得自己不可能会失败。
  通过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把苏咏霖和孙子义都赶到北边去之后,赵开山通过给苏咏霖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减轻了心中的负罪感,然后就心安理得的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
  他宣布正式改组原先编制略显混乱的光复军,苏咏霖和孙子义那边他不管,他把自己这边稍微整理了一下。
  他也知道那些投靠他的地主乡绅武装并不是多么靠谱,所以他主要就是扩编了最早拥有岳家军军号的自己的嫡系军队。
  比如把儿子赵玉成统领的背嵬军扩编到了一万人,还配有两千多匹战马。
  他精挑细选个子高大身体强壮的士兵进入背嵬军,竭力强化背嵬军的装备和兵力,试图把背嵬军打造成标杆式的光复军最强一军。
  其余各军他也没有亏待,都是他的嫡系,能加强都要加强,当然军队素质方面就不是那么在意了,主要是人数。
  强拉来参军的和主动投军的人这一段时间都很多,赵开山的嫡系部队膨胀的很快。
  因为采纳了苏咏霖不给士兵脸上和身上刺字的建议,光复军没有宋军那种刺字制度,士兵脸上不刺字,所以乱局之中,居然有了主动投军的人存在。
  当然,攻城略地之后投降的汉人金兵肯定是全部纳入队伍里,然后拉壮丁的事情也有部分地区在做。
  但是不得不说,因为苏咏霖先期的宣传投入,光复军的整体形象在山东本地人眼里还是很正面的。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在苏咏霖和夹谷阿速血战的时候,赵祥的选锋军扩编到一万五千人,赵开河的踏白军扩编到一万两千人,陈乔山的破敌军扩编到一万七千人,李啸的游奕军扩编到一万六千人。
  赵开山的嫡系部队人数扩充很快,已经发展到了七万人,正在往十万的数字一路狂奔而去。
  这还只是他的嫡系,那些依附于他的地主乡绅武装也是积极扩军备战,一个两个都不断增兵,一举把赵开山控制地区的光复军人数提升到了十万以上。
  不说是不是乌合之众,至少人数上是足够的,看起来光复军军容庞大,十分威武,有了问鼎天下的势头,于是很多地主乡绅积极投身光复军阵容,为光复军提供粮饷,换取政治便利。
  之前的分裂危机之后一度有些沉寂的光复军军势再度上扬起来,有一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感觉。
  所以很多赵开山的亲信都说厉害的还是赵开山自己,就算没了孙子义和苏咏霖又如何?
  光复军不还是那么强大吗?
  这就可以判断光复军强大与否和苏咏霖、孙子义并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赵开山自己。
  这让赵开山也渐渐兴奋起来,心情变得很好,把之前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并且准备再次主动发起进攻,一举占据山东西路重要地区。
  这样,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光复军领帅和起义唯一领袖了。
  这样的气势一直维持到苏咏霖的警告送来。
  苏咏霖送去了两次警告,一次是得知金军要攻打泰安州的时候送了一次警告,一次是打完夹谷阿速以后送去的警告。
  开战之前的那份警告被赵开山视为求援信,得到警告的时候赵开山还有点高兴。
  他感觉自己要是能出兵相助,之前那种尴尬也就不复存在了,还能让苏咏霖心悦诚服。
  好事啊。
  此时正值军队改组集训的时候,他的一些亲信部下都集中在临沂城,于是他把亲信部下们召集过来,出示了苏咏霖的警告信。
  “雨亭到底不是那种矫情的人,我没看错他,他还是知道轻重的,虽然不好意思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到了,他感到自己无法对抗金贼大军,所以希望我能支援他。”
  赵开山满脸得意,仿佛自己已经办成了一件大事。


第121章 苏咏霖的魅力就那么大?
  一群核心部下传阅了这份警告信。
  然后大家互相看了看,似乎都能看出彼此眼中的疑惑。
  除了少数几人脑洞清奇的人和赵开山保持一致之外,其余人还都没怎么察觉出这是一份求援信。
  这是求援信?
  陈乔山和李啸二人只看出了苏咏霖在警告赵开山,让他小心,说金军已经开始反击了,来敌肯定不止一路。
  赵开山要特别小心从兖州方向来的敌人,注意防守沂州,必要情况下出击兖州,抢占城池,据城而守,威慑金军后勤补给线,不要让金兵过于深入光复军腹地。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贸然和金军打野战,主要以守城作战为主,否则会很麻烦。
  赵玉成也没怎么看出来苏咏霖是在求援,他只看到了满纸【小心谨慎】这四个字,让他们注意防备金军的反击。
  可是,或许是大家都太聪明了,于是都装做没有搞明白苏咏霖真实意思的样子,都顺从赵开山的意思,认同这是苏咏霖“隐晦”的求援消息。
  苏咏霖拉不下面子求援,只好拐弯抹角。
  于是赵开山就开始和众人商议该怎么支援苏咏霖。
  赵祥素来和苏咏霖不对付,这个时候也根本不愿意救他,想让他被狠狠地打击好出一口自己心里的恶气,好让自己顺快一点。
  “领帅,我以为苏咏霖连求援都不愿意明明白白的说,显然是心怀侥幸,拉不下自己的面子,对于这种行为,咱们大可等他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再去支援,那样会比较好。”
  赵祥主动提议。
  赵开山皱起眉头看着赵祥。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你可别把个人恩怨带到公务上来,要是雨亭有个三长两短,难道咱们能好过?光复军任何一方受挫,对咱们都不是好事。”
  “话是这样说,但是领帅,苏咏霖根本就没有明言提及自己的求援之一,说明他自己觉得自己还能撑住,既然这样,不如让他试试看,看看他能不能打赢。
  他要是没那个本事,被金贼打疼了,下次来信肯定就更加诚恳,到时候领帅再出兵相助,对他而言就是再造之恩,那个恩情可比现在出兵相助的恩情要来的大的多。”
  赵祥的说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这些人都认为赵祥说的有道理。
  这让赵开山陷入了深思。
  的确,之前他对苏咏霖做的事情多多少少让他觉得也有些内疚,觉得也有点对不起苏咏霖,这让他很不舒服,要是能趁此机会卖个大大的人情给苏咏霖,之前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
  在他最危急的时候出手相助,也能得到最多的感激和最大的利益,说不定之后还能借此机会插手苏咏霖下辖三州军政。
  岂不妙哉?
  赵开山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候,赵玉成就很不满意的开口了。
  “友军有难,正是应当竭力相助的时候,诚如领帅所说,苏将军所部如果倾覆,对于我等来说难道是好事吗?没有苏将军在北边抵抗金贼,诸位难道还有闲情逸致坐在这里吗?”
  赵玉成心直口快,对危难之际这帮人还要玩花花肠子的事情感到非常不满,直接出口抗议。
  赵祥被赵玉成直接反驳,心里不痛快。
  “玉成,我也是在为领帅,为整个光复军考虑!你不要误解我的意思。”
  赵玉成更加不满。
  “为领帅和光复军考虑难道就是要我们见死不救吗?”
  “我什么时候说了见死不救?”
  赵祥生气了:“苏咏霖死了吗?他这不活的好好的吗?我只是说让他吃点苦头再去救,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这你都不懂吗玉成?”
  “难道一定要危机之时才能相助吗?同属光复军,同为抗金义军,怎能怀有如此险恶之想法?万一出了事情,后悔莫及!六叔,我坚决不认同!你不去,我去!父亲,儿子请战!”
  赵玉成按捺不住心中正义感,与赵祥针锋相对,并且请战支援苏咏霖。
  赵开山有点不高兴。
  他扭头看着一脸英气试图请战的儿子,本来觉得自己会很高兴儿子有如此勇气,勇于担当,面对金军进攻丝毫不怯场,但是事到临头,赵开山却发现自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兴。
  赵玉成和苏咏霖的关系有点太好了,好到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和苏咏霖有关,他都站在苏咏霖那边,帮苏咏霖说话,事事都为苏咏霖着想。
  两人认识也没多久,正式接触也就起义以来那么几个月的时间,怎么关系就那么好了呢?
  苏咏霖的魅力就那么大?
  “父亲!儿子请战!”
  赵玉成再次向赵开山请求。
  赵开山深吸一口气,皱着眉头黑着脸,摇了摇头。
  “不急。”
  “父亲!”
  “出兵要时机!还要筹备军粮!你以为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说出兵就出兵?军粮谁给你运送?军饷谁给发?士兵手上的武器谁来筹备?休得胡来!”
  赵开山斥责了赵玉成一顿,赵玉成顿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打仗,自然是需要后勤的,没有后勤,打什么仗呢……
  赵祥冷笑一声,抱拳道:“领帅所言是有理的,咱们这里虽然军队多,但是多是没有训练和整编的新兵,起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需要多做训练,明确编制,然后才能出战。”
  赵开山点头。
  “此言深得我心,就如此吧!如果胜捷军真的危险了,咱们当然要出兵相助,只是不是现在。”
  说完,赵开山闷闷不乐地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会后,赵玉成也是闷闷不乐。
  他想起近些日子和赵开山父子两人总是说不到一起去,心里十分愁闷,便写信给了苏咏霖,把心中苦闷向苏咏霖诉说,并且询问苏咏霖要不要帮助。
  如果需要,就算没有军令,他也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兵骑兵队前来相助。
  虽然力量小了点,但是绝不贪生怕死,也不会和贪生怕死之徒为伍!
  这封信在苏咏霖七月十一日回到泰安州的时候才见到。
  而与此同时,苏咏霖的奏捷军报也送到了赵开山的手上。
  也是在几乎同一时间,夹谷阿速所部出事的消息通过溃逃的女真正兵传到了东平府,被耶律成辉得知。
  苏咏霖回到泰安州,得知赵玉成给自己写了信,很重视,第一时间就把信打开读了,读了之后意识到这是一个苦闷的孩子向自己倾诉心事并且寻求帮助的行为。
  想了想,苏咏霖亲自回信。
  苏咏霖告诉赵玉成,之前就说过了,就算的确是长辈犯了错,也不要和长辈发生什么冲突,那对他没有好处,他是个后生,与长辈冲突,只会惹来不孝的名声。
  应当做适当的隐忍,不要为了自己而和长辈发生冲突,有什么不高兴的或者困惑的事情可以写信给自己,自己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