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6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川地区早在北宋初期就因为经济掠夺和缺铜而开始流通铁钱,之后赵匡胤还曾下令不准四川铸造铜钱,所以四川使用铁钱是有传统的。
但是因为铁钱面值低、重量大,买一匹布就需要一百二十斤铁钱,商业流通实在太过于笨重,所以交子应运而生,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就是为了对标铁钱,让四川内部的商业贸易更加轻松一些。
整个北宋时期只有川蜀之地是铁钱专行区域,到了南宋则出现了更多的铁钱专行区域。
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铜钱北流、打击金国的经济,于是南宋政府又划定淮南之地、京湖之地与川蜀之地连成一片,成为铁钱专行地区,试图用经济隔离带组织铜钱北流。
这一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大。
金国覆灭明国建立之后,苏咏霖面对这道人造铁钱隔离带,并没有觉得很困难,很简单的就使用私盐贩售策略把它给破开了。
便宜的明国盐不要铁钱,只收铜钱,连会子都不要,只要实实在在的铜钱,拿铜钱过来就能买到便宜又高质量的盐。
于是南宋铜钱不可遏制的大规模北流,使得南宋通货紧缩现象越发严重,铸钱成本一再提升,经常出现铸钱比钱本身还要花钱的情况。
而明国的经济则因为铜钱大量北流而得到了缓和,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然后又用更多的盐冲击南宋食盐市场,进一步获取大量铜钱。
南宋方面也因为这种经济攻势而十分头疼,又不敢明目张胆得罪明国,多次采用上不得台面小手段打击私盐现象,拿自己人开刀试图稳住铁钱隔离带。
但是终究扛不住明军的强悍和自身盐务的坑爹,铁钱隔离带很快就崩溃的不成样子了。
但是这一手法在川蜀之地则不太好用。
因为川蜀使用铁钱的历史太久远了,与近十多年来才刚刚设立铁钱专行的地区不可同日而语。
第1215章 大明宝钞?
川蜀之地有使用铁钱的传统,好几百年了,他们内部是比较信赖铁钱和自己的交子的。
百姓也好,豪富之家也好,基本上都认同铁钱的使用和流通。
到底还是一种实物货币,很难说它会没有价值,铁就算不做成货币,那也是有价值的。
实物货币虽然也会出现纸币那种爆发式贬值的情况,但主要还是朝廷操作之下把分量做得太低。
实物货币的价值来自自身,主要就看自身成色和重量,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发行货币的朝廷的行事风格。
如董卓的丧心病狂和孙权的极度贪婪,搞出董卓小钱或者孙权那种大泉当千,没有任何保障就拿着一块钱硬逼着人家当一千块钱用,那就算是实物货币也会直接失去流通价值。
稍微讲点规则的朝廷只要搞得不过分,实物货币的价值还是坚挺的,比如宋铜钱,那就是响当当的世界货币,价值很坚挺,信用度很高,大家都乐意用。
被玩坏的是交子和会子,铜钱是价值满满。
铜钱如此,铁钱虽然没有那么广大的流通区域,但也是有价值的,因此明国关中行省地区与之交易也多有铁钱在其中。
与川蜀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的明国关中行省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铜钱、铁钱并行的局面,后来金国统治时期也是如此,明国建立关中行省之后亦是如此,一直持续到如今也没有改变的趋势。
但是苏咏霖打心眼儿里不太喜欢铁钱。
铁钱价值太低,重量太大,太过于限制商业流通,川蜀自己都受不了这个重量,最后搞出了交子作为替代。
且铁比起铜、银和金子来说化学性质更加不稳定,更容易氧化锈蚀,放着不动就容易出现大规模锈蚀,保值效能低下,这就使得作为改良措施出现的交子也时常出现价值危机。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苏咏霖已经有了届时全免废除铁钱通行的打算,是以不允许中都国库收入铁钱,税收也不接受铁钱,不把铁钱作为国家储备,只用铜钱。
这种行为关中地区的商人带来一定的麻烦,让他们手中的铁钱一度出现价值和信用危机,引起过他们的抗议,认为朝廷这样搞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但是苏咏霖坚决不改,明确告知关中商人,朝廷不可能接受铁钱作为税收储备,要么用铜钱,要么用白条,二选一。
但是朝廷姑且承认铁钱的价值。
胳膊扭不过挖掘机,朝廷如此认定之后,关中商人怎么可能是朝廷的对手呢?
尽管如此,在建国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咏霖忙于各项经济事务,没时间调整货币政策,对于长期形成的民间传统暂时表示支持。
除了因为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发行白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基本上没有触及到货币状况。
而且说到底,目前苏咏霖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改革货币的方案。
铁钱当然不行,铜钱也挺困难,金银等实物货币更是困难。
尽管苏咏霖大量收集金国贵族和被清洗之后的官僚、地主豪强之家的黄金白银储备,将这些贵重金属全部纳入国库储存起来,但是数量也就只能大概满足一个地区的金银本位流通。
比如燕云地区,或者辽东地区,或者关中地区等等等等,想要搞全国性变革,这种储存量那是根本不够的。
中国这个贵重金属匮乏的情况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货币改革的难度,西汉时期皇帝的大手大脚和当时盛行的贵重金属陪葬制度更让本就不多的黄金白银大量长眠于地下,不能流通。
长期使用铜钱这种南宋方面铸造的货币倒不是不行,反正很快南宋就会彻底覆灭,他们铸造的货币也会直接转变为大明的货币。
但是问题在于通货紧缩的问题始终会是一件让朝廷头疼的事情,会时时刻刻影响明国的经济发展,若要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就必须要另寻他路。
比如自己开启大航海去搞美洲白银,用数量庞大的美洲白银完成银本位货币改革。
但是目前看来不能说不现实,只是说难度很大,且需要很多时间,还需要自己搞大航海行动去美洲探险。
这绝不是不可以,当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能做到的事情,苏咏霖不相信大明子民就做不到,只是这个风险和难度,确实大了一些。
日本白银倒是数量不少,距离也近,但是日本自己尚且都在用南宋铜钱搞流通,还经常采用白银兑换铜钱的策略铜钱回去,进一步加重了南宋铜钱外流的局面。
这一个小岛国的白银可以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银本位和金本位的改革一直都在苏咏霖的计划之中,却没提出来。
财政部倒是对货币问题十分上心,对于大明一直使用南宋的铜钱和铁钱表示不满,想要改变现状,用大明的自己的货币发展经济。
在缺少贵重金属筑造实物货币的情况下,他们希望推动纸币化改革,使大明脱离对金属货币的依赖。
这一想法可谓十分之超前。
从洪武五年开始,林景春便领衔财政部提出让朝廷白条直接升级为大明宝钞,然后大明宝钞和主粮、食盐这两样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挂钩,干脆让铜钱退出流通领域,以此解决掉困扰财政的巨大问题。
人不能离开主粮和食盐,要在大明国内购买主粮和食盐,不管是谁,只能用大明宝钞,只认大明宝钞。
而朝廷始终掌握足量的主粮和食盐储存,且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主粮和食盐的生产,以此保证大明宝钞的价值始终坚挺。
国营农场、国营盐场要大范围建立,维持良好运转,要全面把持在朝廷手中不能动摇。
财政部会为此设立专门严谨的计划,死死把持住大明宝钞的发行和主粮、食盐的生产与销售。
大明宝钞就是粮食和食盐,所以具备坚挺的价值,朝廷可以放心发行一定数量的大明宝钞,并且定下严格的纸钞轮换期间。
这方面可以采取南宋朝廷的一些做法,是有先例的。
这个建议提出来之后,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目前状态下最可行的策略。
因为是个人都知道主粮和食盐的意义,认字的不认字的都知道,所以这样做是可以的,可以解决掉目前经济对铜钱铁钱的依赖。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做是不行的。
粮食和食盐的确人人都需要人人离不开,是很好的价值锚定物,但是这两样东西想要长期储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随时可能因为各种问题而腐败、受潮,储存成本极高。
而且储存总量很难稳定下来,但凡有什么三灾两难的,朝廷就需要大规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或者有什么巨大的军事行动的时候,难免不会用到财政部仓储。
届时想要保证粮食和食盐的储存总量就会有难度,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这或许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大明宝钞的价值,引起市场恐慌之类的。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的价值将面临频繁的波动。
尤其在灾荒频发和用兵频繁的年份,特别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
你大明宝钞归根结底只是一张纸,就算是价值比较高的水纹纸好了,可是说破天也就是一张水纹纸的价格,还不是每个人都认,这要是失去了食盐和主粮,这张纸还有什么意义呢?
第1216章 信用货币?
面对这个问题,林景春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因为这确实是真的。
设立仓库、挖地窖等等办法都提出来了,给储存量定下红线,决不能超过这个红线支取粮食和食盐,还要为此立法,不允许任何人与团体越线。
但是这样的操作也不能服众。
万一什么天灾人祸大爆发,常规仓储根本搞不定,眼看着就要饿死人了,你到底开不开仓库?
人命关天,你到底发不发赈灾粮?
死抱着仓储不开放,你信不信饿急了眼的灾民集体冲击你们?
到那个时候你让大明军队怎么办?
百姓子弟兵对百姓刀剑相向?
开什么玩笑!
这一策略被复兴会员们狠狠批判,拍桌子砸板凳,揪着林景春指着他的鼻子骂,林景春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为此,财政部提出了多种方案,在国务会议上和很多官员连着争论很多天,最终也不能解决争端,用全体与会官员举手投票的方式也不能得到多数支持,支持率最高也没超过三成,始终无法通过这个决议。
连着几次会议之后,林景春意识到这个改革方案不能得到认同,于是只好放弃。
他提议暂缓货币改革,等灭宋之后全盘掌控了蜀锦、茶叶和瓷器的生产以后,将这三样硬通货和大明宝钞挂钩,以此稳固大明宝钞的价值。
这三样不关乎国计民生,用来挂钩总归可以了吧?
这三样商品久经考验,价值相当坚挺且长期需求量极大。
总而言之铜钱铁钱之类的金属货币还是不要继续使用了,大明缺这东西,铸钱比钱本身还要花钱,这不是瞎胡闹吗?
可就算如此,他提出的这个建议依然遭到了不少官员的质疑。
这三样商品主要的需求者是社会上层与外国统治者,精美的工艺和这两块的强烈需求支撑起了这三样商品的价值。
然而工艺和需求本身也是不稳固的,人们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哪一块需求少了一点,都会影响到它们的价值,进而影响到货币价值。
辛弃疾就提出一点。
如果某个国家因为战乱而无法持续购进蜀锦,从战乱开始到战乱平息期间,这三样货物都出现了需求量降低的情况,那么会不会影响到大明宝钞的价值呢?
金属货币终究有它自己的价值,只要面值重量稳定,它作为货币就非常稳定,缺少了货物,它本身的价值不变,依然有人认。
可是纸币,看看宋人曾经搞过的交子和会子不就知道了,币值很不稳定,买不到应有的东西,立刻就是一张废纸,擦屁股都嫌硬。
真要出了问题,让民间怀疑政府的能力,大明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局面就要崩溃掉了。
这个责任,你财政部担负的起?
辛弃疾和林景春素来没什么过硬的交情,但是彼此之间关系还算不错,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两人针锋相对,吵了很多次,也引起了国务会议上金属货币派和纸币派的大争论。
金属货币派和纸币派为了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洪武五年连着两次国务会议上的货币改革提案都无法得到通过,很多人还是坚持铜钱策略,认为缺少铜就去找铜,国内没有就去国外找。
林景春则认为找不找得到是一回事,找到了怎么开采又是一回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投入市场展开运营又是一回事。
说不准等你们要的铜找到了,大明已经因为通货紧缩而陷入萧条了!
双方争论不休,谁也不认同谁。
最后财政部左侍郎柴元明甚至跨时代的提出了信用货币概念。
他的意思就是为什么不能参照目前白条的实际情况,将大明宝钞变成一种政府信用货币呢?
他认为,因为提出政府保障白条的价值,确保白条可以抵税,由此发了民间信任白条甚至用白条当做货币来使用的现状,这或许是信用货币发行的一种先声。
根据他的实地考察,他发现现在在黄河工程区,在河南行省和山东行省的大量地区,大明财政部发行的白条实际上已经是货币了。
他亲眼看到市集上有人用白条购买米粮、肉食、鱼类,也亲眼看到有大商人用很多白条购买大宗货物,比如绢布之类的,当地人对于把白条当钱用这个事情已经没有任何顾虑了。
他们习以为常。
柴元明为了谨慎起见,乔装打扮深入民间,多次和农民、城镇工商业从业者还有商人做交谈,询问他们对于白条的实际看法和信赖程度。
从中,他得知民众普遍认为白条就是钱,和钱没有区别,上头写了能抵多少税,它就有多大的价值,完全可以用作日常商业交易。
最新的白条因为大明改收铜钱税,所以和铜钱数量是挂钩的,那就更简单明了。
民间弃用之前南宋政府滥发的会子,改用白条作为纸币来做商业交换,从普通农民到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乃至于政府官吏都使用白条做日常的购物所用。
更关键的是,柴元明发现他们普遍甚至不关心白条能否真的能兑换到相同数量的铜钱。
他们只知道这个东西对于官府是有用的,官府认这个东西,缴纳税收的时候,他们把这个东西交给官府,官府就真的收下了,认了。
这样一来,它是否能兑换到相同数量的铜钱已经不重要了,也没几个人真的跑去钱庄询问这个白条能不能兑换到铜钱。
他们已经开始忽视白条的铜钱价值,而开始把白条本身看做一种实实在在的货币了。
柴元明以此作为依据,认为可以试着将白条作为彻底的货币进行发行。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大明官府的高信誉度,从货物交易到税收缴纳的全过程,已经没有铜钱的踪影了。
“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这些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主要人群,他们甚至已经不关心白条能否在各地钱庄兑换相同数量的铜钱,他们已经不关心这个问题了。
他们相信,白条可以买到他们要用的东西,他们相信白条在缴纳赋税的时候交给官府,官府是认可的,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发现一枚铜钱的踪影。”
柴元明面色激动。
他站了起来,发表演说似的对参加会议的官员们发言。
“就我在山东诸州府所看到的情况,当地人已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