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08章

启明1158-第508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的西夏何等强势?
  虽然之后他们也不断衰弱,可是直到北宋灭亡彻底不能与之接壤,大了它十几倍的北宋都不能灭亡它、夺回河西故地。
  辽国、金国也拿这块牛皮糖没有办法。
  那可是两百多年的纠缠。
  以区区河西之地立国的西夏坚韧至此。
  而明国建立至今也才五年,和西夏打交道还不到五年,西夏就被吞并了,还是用了局部战争的形式吞并掉的。
  根据关中眼线的回报,这一次的叛乱,明国关中驻军没有大规模出动的迹象,好像只是依靠着河西之地原本的驻军就搞定了这场叛乱。
  而吞并西夏设置河西行省之后,西夏故地也没有任何叛乱发生,风平浪静,其国民好像非常愉快的接受了国家灭亡的事实。
  然后事情就那么过去了。
  截止情报发出日期为止,身在关中的伪装成客商身份的南宋朝廷情报人员没有听到任何西夏故地出现动乱的消息。
  从西夏那边运来牛羊在关中市场上交易的商人也没有任何说辞。
  有个情报人员和一个党项族的商人在过去就有商业往来,这一次来关中买羊还见到了他,一阵商谈之后,惊讶的得知现在生活在河西的党项人对西夏灭亡根本没什么看法。
  “悲愤?为什么?”
  这个党项商人大笑着,说着熟练的关中汉话。
  “明国人没来之前,那些混蛋官吏恨不得把我的家底都给吸干掉,我每年为了安稳做生意,赚来钱的六成左右都要孝敬给大官小吏还有那些军官。
  现在明国人来了,只要我按时交税,根本没有问我额外要过一文钱,路比以前好走,马匪看不到了,看守关隘的官兵也没有一个人勒索过我,没有扣押我的货不让我过关,也没抢过我的牛羊,我悲愤什么?”
  南宋情报人员闻言十分惊异。
  “你们又不是汉人,明国那些汉人官员不会为难你们?”
  党项商人听后,似是有些感慨的摇了摇头。
  “还真没有,咱们那里根本不讲这些,官府也不宣扬,只说大家都是大明子民,不分汉人党项人还是契丹人奚人什么的,反正就我看来,明国官府对待我们确实一视同仁,无有差异,还很鼓励我们互相通婚,住在一起。”
  “这……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家大哥的儿子年前就娶了一个汉女,我还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今年年初也嫁给了一个汉人商户家的儿子,两家人成婚当天,当地官府都派人来庆贺,还送了贺礼。”
  “……”
  南宋情报人员对此不知道该作何评价,只能把这件事情也写在了情报当中,一起送回了南宋。
  主导南宋对外情报收集和分析的现在是枢密院,枢密院会把外派的探子收集来的情报收集起来,一起分析,然后将一些有意义的精华内容交给枢密院高层。
  于是这件事情就被作为关于西夏的重要情报放在了陈康伯的桌案上,被陈康伯得知。
  陈康伯阅览了近期关于西夏的情报之后,深深感到担忧。
  “夏人多沉溺于明国善政,不思复国,想要重新策动夏人发起叛乱牵制明国,难度颇大,恢复关中,短期内看起来是没有什么机会了。”
  看到了这个情报,虞允文和杨万里等人也感到十分无奈。
  去年的九月底,西夏叛乱发生之前,镇守四川边陲的吴璘接到了西夏权贵们的通知。
  他们希望南宋可以与他们达成联盟,南北夹击,一起击破明国在关中和西北的统治,恢复西夏和南宋接壤的局面,两国一起对抗明国。
  当时吴璘很心动,也很高兴,还觉得又有一次机会摆在眼前,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于是立刻向临安汇报,用六百里加急昼夜兼程把消息送到临安。
  他要让临安快速做出决断,是否应该趁机出兵响应西夏叛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尚未完成重组的枢密院虽然本身也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完,但是对此反应还是很迅速的,就是决断的时候多用了一点时间。
  有人认为应该响应这一次叛乱,做夺取关中的尝试,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不能放过,否则一旦西夏完蛋,南宋就很难再有北上的机会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不能响应这一次的叛乱,因为时机不对,关中已经不是那么好攻取的了,西夏权贵只是在拖人下水,不能支持他们。
  素来秉持进攻观念的虞允文这一次倒是十分意外的选择了保守态度,向陈康伯建议不可轻举妄动,更不可随意出兵。


第1012章 虞彬甫,你也开始明哲保身了?
  素来激进的虞允文这一次选择了十分保守的态度,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但是虞允文的理由一样十分充分。
  经过之前对整个关中地主士绅的全面打击之后,明国对关中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人心归附,不可轻易图谋。
  至于西夏叛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西夏的精华地带都在明国控制之下,那些叛乱者只是输红了眼的赌徒而已,其实没什么胜算。
  加上明军素来精锐善战,金兵都被他们全灭,打不过金兵的西夏军队又如何能逆风翻盘呢?
  所以,南宋必须要保持冷静,现在不是战略机遇期,绝对不能被他们拉下水。
  虞允文的建议极大动摇了原本想要趟一趟浑水的陈康伯的想法,于是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做出决断。
  尽管吴璘两次请求陈康伯做出决断,但是陈康伯都没有做出决断。
  这确实是太难了。
  而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新的情报传来,说面对西夏叛乱,关中明军没有大规模调动,一切如常。
  随后,不断传来明军大破西夏叛军的消息,去年年底,明军攻克甘州的消息传来,据说明军乘胜追击,继续向瓜州和沙州进军了,西夏叛乱彻底失败了。
  再往后就是西夏灭亡,河西行省建立。
  南宋终于算是半主动的做了一次正确的战略决策,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让整个南宋战略决策圈子意识到明国对地方的统治的稳固远超他们的想象,明国对一个地方的并吞和占领效率也远超他们的想象。
  西夏好歹是一个延续几百年的地方政权,也有自己的文字传统和文化,统治延续了那么久,怎么着也该有点追忆往昔的遗民才是。
  但是其民众在明国并吞他们的过程之中没有任何反抗的迹象,唯有官方上层发起反抗,结果很快就寄了。
  国家灭亡之后,民众不怀念故国,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明国的统治,地方秩序快速恢复,人们又开始心安理得的过日子。
  根据那个党项商人的说法,又是明国的底层政策起到了效果。
  明国实施了【善政】,这个善政安抚了西夏遗民,让西夏遗民获得了更好的生活,于是哪怕是西夏国族都不愿意维护西夏王朝,而接受了明国的统治。
  按照这样来看,明国和南宋的主体民族一样是汉族,这样一来,双方岂不是更加没有隔阂?
  明国甚至能够把国内的契丹人、奚人、渤海人和党项人都给治理的好好的,那么对待同文同种的南宋汉人,难道有什么难度吗?
  只要他们使用《洪武政论》当中的底层政策,让利于底层,给底层土地,给他们优惠的政策,不照样能够让南宋国民对他们死心塌地吗?
  世间竟然有如此恶毒恐怖的阳谋?
  这却如何是好啊?
  朝堂之上,赵昚和宰辅团队思虑良久,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应对明国如此可怕的恶毒阳谋。
  难道也要学习明国给底层让利,让底层的草民心向他们?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登天。
  习惯了剥削与压迫的人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交出自己的既得利益让利给底层呢?
  不存在的。
  就算赵昚有那个想法,并且试图改变什么,那数量庞大的不愿意这样做的读书人老爷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让赵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官家,你要知道,你能当皇帝是因为我们支持你,而不是因为那些泥腿子支持你,泥腿子只知道你是皇帝,但不知道你是赵昚,你指望他们?
  那好,我们就支持其它人去了哦?
  赵昚作为大宋天子,作为继承皇位的皇帝,他的统治根基是读书人老爷们,是官僚,是大地主士绅,是整个上流阶层,而不是农民们。
  他和苏咏霖不一样。
  尽管他心中对于苏咏霖的某些政策比较向往,比如他向往苏咏霖的强势和几乎无限的权力,他向往苏咏霖做为皇帝的尊荣,以及严惩贪官污吏的强硬手腕。
  他也痛恨那些敢于对他的钱下手的混蛋官僚们,很想对他们大开杀戒。
  但是他不能。
  他所能做的也只有不断的增强军力,用强大的军力来保障国家的存续了。
  南宋朝堂上的上等人们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八万人募兵计划之后,再推进一个五万人募兵计划,继续强化南宋国防力量,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训练最多最精锐的兵马来对抗明国。
  朝堂会议结束之后,走在返回枢密院的路上,第一次有资格参与这种高层次会议的虞允文紧紧跟在了陈康伯的身后。
  “枢相,有些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陈康伯一边慢慢走路一边扭头看了虞允文一眼。
  “讲吧。”
  “多谢枢相。”
  虞允文低声道:“以目前明国的态势来看,恐怕在短期内难以自取灭亡,除非苏咏霖骤然而死,其子尚且年幼,届时主少国疑,开国功臣拥兵自重,明国才有分崩离析之可能。
  然而苏咏霖年仅二十七,年富力强,只要他活着,明国绝不会轻易覆亡,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十年,乃至于二十年,都看不到这样的可能。”
  陈康伯站住了脚步,目视前方,沉默了一会儿。
  “彬甫,之前你不是这样认为的,之前你可是说过明国三五年之内就要覆亡的。”
  虞允文摇头。
  “之前没有去过明国,不知道明国的真实情况,去过明国之后才发现,明国所做的一切已经完全超乎吾等想象,明国农民生活尚可,政局尚且稳定,而且枢相,抛开一切不谈,就算是暴秦,若始皇尚在,刘项可敢造反?”
  陈康伯转过头看着虞允文。
  “你的意思是,苏咏霖要是能活三十年,明国就能存在三十年,他要是能活五十年,明国就能存在五十年?”
  “他是开国皇帝,起兵三年覆灭金国,宛若天上神仙的一般的战功……”
  虞允文面色感叹道:“不说他的暴虐行为,单单说他的战功,谁能不佩服?谁敢在他面前显摆自己的用兵之术?大宋武将之中可有人敢于直面苏咏霖亲自统领的明军?他就是明国的擎天一柱,只要他活着,明国稳如泰山。”
  陈康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略带着些埋怨的神色看着虞允文。
  “这话,你刚才怎么不在殿上说?”
  “我资历尚浅,在殿上说这样的话,不是授人以柄吗?满朝文武都等着看明国自己分崩离析,我忽然站出来说明国不会自己分崩离析,他们会怎么看我?”
  虞允文无奈道:“还请枢相理解。”
  “虞彬甫,你也开始明哲保身了?”
  陈康伯摇头道:“我推荐你做枢密副使,可不是让你来明哲保身的!”
  “我也不愿意,但是,枢相,眼下的局势,指望明国自己覆灭,无异于痴人说梦。”
  虞允文苦笑一声,开口道:“可是我要是明摆着这样说,且不说会不会有人反感我……会有人相信我吗?”
  “你能拿出解决的方法,他们就不会骂你,还会把你供起来。”
  陈康伯不满道:“我推荐你做枢密副使,就是看中了你的才能,你可不能让我失望!”
  “我当然不能让枢相失望,我也有应对的策略,但是……”
  看着虞允文犹豫的面色,陈康伯四下里看了看,见左右无人,便低声道:“直接告诉我吧,我不往外说。”
  “好吧。”
  虞允文点了点头,开口道:“若要对抗明国,必须要争取人心,最好能够参照明国的某些策略,对大宋进行改革,严惩贪官污吏,减轻税收,限制官员胡作非为,以此获取人望。”


第1013章 所以,你要自我毁灭?
  虞允文说完自己的计策,陈康伯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严惩贪官污吏。
  减轻税收。
  限制官员胡作非为。
  好家伙,这哪一项都是朝着官僚阶层开刀,朝着既得利益者开刀,朝他们自己开刀,让利给底层黔首黎庶。
  官僚们能愿意吗?
  割肉食者的肉来养着黔首黎庶,这种事情过去一两千年都没有出现过,这不符合王朝运行的逻辑,所以注定会被大肆批判。
  而虞允文作为枢密副使,说出这种话很难不让人理解为这是枢密院的意思。
  经过赵昚的改革和满朝文武的默认,枢密院目前掌握了很大的权力,经手钱财、物资多的不要不要的,很是让人眼红。
  权力越大、职责越重,盯着他们的人就越多,想要给他们找不痛快的人也就越多。
  目前明国威胁很大,所以那些清流谏官们才没有朝枢密院开火,可要是虞允文这样做了,其他官僚们对枢密院的羡慕嫉妒恨一定会骤然爆发。
  那个时候,枢密院可就不妙了。
  所以陈康伯长叹了一声。
  “彬甫,你这是要把咱们整个枢密院架在火上烤啊。”
  “所以,我不敢说。”
  虞允文苦笑道:“枢相,当前的局势,我并不认为这是大量募兵就能解决的,大宋内忧外患,内忧尚且不除,外患怎么能应对呢?而内忧之所以那么严重,无非是有些人太过分了。”
  “你说的有些人,未免也太多了一点。”
  陈康伯对于虞允文话里的意思是门儿清。
  但正是因为门儿清,才知道虞允文的意思有点政治不正确的倾向。
  “所以我不敢说啊。”
  虞允文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接着苦笑道:“固然以苏咏霖之暴虐,杀人无数,血流成河,他不得好死,但是惩治贪官污吏,肃清吏治,是没有问题的。
  大宋官员俸禄之丰厚远超历朝历代,较之北朝也远远胜出,可是贪腐依然剧烈,各级官员对于朝廷经费那是雁过拔毛,雨露均沾,鲜有不贪墨者,这也是真正的现实。
  明明俸禄丰厚,只靠着俸禄也能十分体面,为什么还要那么贪婪那么残暴?真要是俸禄不足以活人,那当然无话可说,可是俸禄如此丰厚还是不住手,只能说是欲壑难填。”
  陈康伯闻言,眼神闪烁,显然也是心有想法。
  但是一想到此事背后的艰难困苦和危机重重,他还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彬甫,你还是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想得太简单了,你就是下一个王安石。”
  虞允文闻言沉默,但很快又说道:“王安石虽然失败身死,可我想他一生也是坦坦荡荡,活的比很多人都有意义,吾辈生于危难之间,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大宋被明国覆灭而无所作为吗?”
  “现在不就是在作为吗?”
  陈康伯叹息道:“能让朝堂通过二十多万人的募兵计划,能开武举,选拔军事人才,能让你成为枢密副使,不就是朝廷的作为吗?凡此种种,若是在两年以前,你能想象出来吗?”
  虞允文顿时无言以对。
  陈康伯说的很有道理,凡此种种,在两年以前他确实是不敢想象的。
  别说募兵二十万,就算是两万,也值得朝堂上的士大夫们吵一架,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