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507章

启明1158-第507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咏霖也不再担心南宋战事。
  虽然他知道南宋已经完成七万人募兵计划,正在进一步推动八万人募兵计划,但是在他来看,封建军队,不管来多少,都没什么意义。
  只是给明军士兵增加战功罢了。
  苏咏霖现在需要忙碌的事情就是给河西行省的正式建立添砖加瓦。
  既然西夏已经出现了这种规模的叛乱,虽然不是西夏太后主导的,但是既然叛军打出了西夏太后的旗号,那么苏咏霖也不能不接受他们的“好意”。
  河西之地这块被西夏侵占了数百年的华夏故地是时候该回归母亲的怀抱了。
  早在西汉时期,这块土地就被汉武帝拿下,设下州郡县以建立统治,便是曾经的凉州。
  唐末宋初风云变幻的时代,这里被西夏占据,腐朽的宋王朝不能收复这块华夏故地,那么大明将代替他们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苏咏霖在洪武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式下诏,废除西夏王国的存在,将西夏王国正式并入明国疆域之中,西夏故地设大明河西行省。
  西夏王太后和西夏小国王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废黜原有的身份,将被罢黜一切待遇,废为庶人,被带到中都来看守。
  等这母子两人战战兢兢来到中都城的时候,苏咏霖倒也没有为难他们。
  苏咏霖决定把西夏王太后任氏送到中都第二纺织工场内工作,进行劳动改造,今后不出意外,就让她在纺织工场内以一个工人的身份工作、退休,过完平凡的一生。
  而西夏小国王李纯保被改名为李纯,他今年刚好五岁,是上学的年龄,苏咏霖决定把他送到中都第三蒙学堂中,和他的同龄人一起接受新式教育,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西夏参与谋反的勋贵、文官、武将将被全部处斩,族人亲友按律问罪。
  斩首的斩首,流放黑龙江行省的流放黑龙江行省,劳动改造的劳动改造。
  一顿操作之后,被任得敬和明国两次清洗之后还幸存下来的西夏旧统治阶层被一扫而空,西夏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彻底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不复存在。
  西夏王国停止存在之后,河西行省取而代之,河西之地经历数百年的割据状态之后,终于回归到了它应该有的状态之中。
  苏咏霖当即任命周琳为河西行尚书省参知政事,成为河西行省的行政长官,河西行省这个谋划已久的行政班子全部上任,瞬间切换行政状态,其反应速度堪比南宋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政府之间的切换速度。
  反正突出一个无缝切换。
  因为所有的一切早就准备妥当,明国接掌西夏政权之后基本上就是按照河西行省的要求来办的,所以西夏故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河西行省状态。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牧民因为提前受到了明国政策的照顾和复兴会基层组织的照顾,早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西夏什么是故国了,对于西夏的消亡没有任何表示。
  他们非常干脆直接的接受了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为明国子民的这件事情。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不反对,西夏的上层又被成建制全部消灭掉,剩下一些小鱼小虾蹦跶不起来,本身也要靠明国的政策吃饭,当然也不会反对这样的事情。
  所以西夏灭亡、河西行省建立这件事情在西夏民间基本上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两个月的平叛战争之后,洪武五年年初,河西行省风平浪静,顺利实现了过渡。
  大明国西北边陲的忧患彻底解除。
  苏咏霖为河西行省提供了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支持,调集了一批物资充实河西行省的府库,接下来,就要看河西行省是否能利用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重新打造一个塞上江南出来了。
  反正周琳正式就任河西行省参知政事之后,就拿出了斟酌已久的宁夏平原振兴计划和河套平原发展计划,还有紧随其后的环境整治计划。
  为了配合黄河治理的宏观政策,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地区也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也需要把粗放式耕作经营之下受到一定损害的自然环境予以一定的修复,从源头地区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这一政策在明中央朝廷的研讨会上得到了称赞和通过。
  苏咏霖签署命令准许实施,期待周琳可以在五年任期之中将他所期待的事情做到位,将河西行省的生产拉起来。
  河西行省是未来进军西辽夺取西域的重要跳板,也是经营草原钳制草原力量的重要军事存在,其军事意义绝对不能放松。
  西夏停止存在的档口,也是洪武五年来到的时候。
  为了筹备第二次科举考试,苏咏霖暂时把精力都放在了这个方面,连神机营的回归和复训都没有分散他太多的精力。


第1010章 现在,这就是公平
  大明国第二次科举考试是按照全新规定执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比起带有旧时代色彩的洪武二年第一届科举考试,洪武五年的第二届科举考试才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因为这是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规矩来的科举考试,是罢黜儒家学术作为官方认证学术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已经被完全掌控的明国礼部完全按照苏咏霖的要求进行考试的筹备。
  这一次科举考试比起上一次科举考试的条件要好得多,没有了内外部因素的掣肘,甚至于各地考场都已经建设的七七八八,行省、州和县的三级考试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
  进入中都之后所进行的会试和殿试两场考试自然也不用多说,礼部直接包圆,全权负责。
  大明国新一批的人才们跃跃欲试,准备通过这场考试证明自己的努力没有背叛自己。
  苏咏霖在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召开的礼部考试会议上对这一次考试的情况做了一个基本了解。
  洪武四年下半年,作为最终考试之前的选拔考试环节的县试、州试和省试已经完成,总人数超过三万的考生已经有大部分抵达了中都,等待着三月初一的会试和殿试。
  而考生之中,人数最多的还是文科学子。
  科举考试的改革至今不过四年,苏咏霖为了拓宽社会各个群体的上升途径,除却原有的科举科目之外,又开辟了理科、工科和法科三科的考试。
  但是时间终究比较短,就算经过了对士大夫阶层的毁灭性打击,参加文科考试的士子的人数还是多余其余三科。
  不过洪武二年的时候,其余三科考生加在一起还不到文科考生的百分之六十,到了洪武五年,这一数据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可喜可贺。
  但还是少,这说明社会的惯性之大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
  而在理科工科和法科的考生当中,洪武二年,法科的考生明显多于理科和工科考生,几乎等同于二者相加的人数,接下来就是工科,最后是理科。
  洪武二年还没有完善的分级考试制度,且三科考生的报名人数也必须要分级,所以洪武二年的考试当中,录取比例最高的就是理科考生。
  当时的录取比例几乎达到了每两人就要取一人的状态。
  还是只要报名参考,就能冲击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录取率。
  当年的理科考生赢麻了。
  这种情况是后来科举考试结果公布之后才广为人知的。
  相较于文科学子挤破头一般的录取率,理科考生至少稍微有点本领的,基本上算是乱杀,纷纷被录取成为了官员,现在发展的还都挺不错,成为广大计吏群体当中的一员。
  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的大规模讨论。
  以至于当场就有很多文科士子就破防了。
  他们大哭大闹,口眼歪斜,最后纷纷下定决心,弃文学理,抛弃孔老夫子,拥抱墨子、祖冲之等理科祖师爷,抱着《九章算术》就开啃。
  三年之后,这样的情况更多了,除却没什么积累和时间经验还真不行的讲究技术的工科考试,法科和理科考试的竞争力度明显增加,报考考生人数成倍增长。
  以至于洪武五年的法科考试和理科考试需要按照考生籍贯在行省一级进行选拔考试以控制人数,选拔优秀者,剔除滥竽充数者,然后再来中都参加最后的考试。
  饶是如此,理法工三科考试的难度也小于文科考试的难度,倒不是说题目难度,而是文科的竞争比较大。
  文科考试需要进行五次考试,而法科和理科只需要三次,工科考试更是只需要两次选拔就能决定是否录取。
  因此也有官员提出这样是否不太公平,是否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这个建议被苏咏霖否决,苏咏霖的意思是文科考生太多,如果放开了录取,会极大压缩其他三科士子的入选名额。
  而朝廷需要各种专长的官员来负责朝廷的运转,不是单单靠着行政走天下的。
  朝廷需要工科士子出身的大匠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理科士子出身的计吏给朝廷政策提供庞大的运算力支撑,需要法科士子出身的司法官员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朝廷并不仅仅只需要行政官员来维持运转,还需要大量掌握专业技术的技术官员参与进来。
  旧科举的问题之多连封建王朝自己的官员都吐槽不已,他们当中有见识的士大夫自己都觉得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往往只是文章做得漂亮,连历史名人和一些基本常识是谁都不知道,政务更是完全不能上手。
  他们自己都这么觉得,咱们难道还要走他们的老路?
  所以在科举考试筹备会议上,苏咏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参考考生数量没有达到平衡之前,在民间对于四科取士的认知没有达到平衡之前,我们需要维持一个平衡的录取率。
  等参考考生数量基本平衡了,不再认为其余三科进士不如文科进士了,那么大家就可以一起采取同样的分级考试来维持公平了,现在,这就是公平。”
  苏咏霖对朝政有着极为庞大的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朝政的决断方向,哪怕他并不喜欢乾纲独断。
  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洪武五年的科举考试就按照文科考试五级、法科理科考试三级和工科考试两级的方式来进行。
  于是到眼下,聚集在中都城内参加最终会试和殿试的四科学子人数基本持平。
  其中相对轻松的当然是工科应考生,他们人数最少,所以不需要参加分级考试,直接进入中都准备最后两次考核。
  但是这也不是说对报考工科的考生就多么便利,他们的考核难度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比较高的。
  他们的考核需要工部的专业匠人们参与评判,识字的需要额外参加书面考试,可以加分,不识字的需要展露出过人的技艺,通过严格的两次技术考试,专业考官评分,最后取平均分进行排名,择优录取。
  可以说因为目前诸多的技术难题的需求,礼部和工部对待优秀工科人才的选拔会抓得更加严格一些,希望可以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掌握优秀技术的人才来帮忙攻关。
  对于这样的局面,苏咏霖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科举考试这种社会上升渠道来说,他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宽进严出。
  他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让大家都有资格参加,都有通过这条渠道获得上升的可能,而不是因为出身、血统、资产之类的东西限制住了这种资格,那是不能被接受的。
  然后在选拔层面要严格把关,尽量确保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可用的人才。
  要说这种情况是否会造成内卷,倒也不能说的那么死,一定就会或者一定就不会,那是不好说的,但是苏咏霖有把握不让这种内卷朝着恶性方向发展。
  虽然说官位总数是有限的,但是因为首先明国科举拓宽了考试科目,四科并举,比起传统科举多了三条可以通行的道路,给了更多的人以更多的可能。
  传统科举只考四书五经,只选拔会做文章的文章高手,其他方面哪怕你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也没关系,你也能做官,但也仅仅只有这一条路,这就大大限制了人们的上升途径。
  但是明国科举并非如此。
  而且在未来,苏咏霖还有设置海外官员职位的计划。


第1011章 夏人多沉溺于明国善政,不思复国
  就现实情况来看,以扩招官职来遏制恶性内卷并且笼络人心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南北两宋的冗官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套的破产。
  一味的扩大录取规模,只会造成冗官严重的现象,加上官员高福利,只会活活把财政拖死,北宋南宋吃的亏,明国不能继续吃下去。
  所以苏咏霖想到了向外走的办法。
  在商业和科技发展起来之后,必然需要政府部门做出应对,需要专业的部门负责这些全新的社会组成部分,那个时候自然需要增加官员数量。
  不仅如此,等这些行业发展起来之后,社会上也会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需求,这本身就会分散一部分人的注意力,让人们不再单单以科举考试作为唯一的上升途径。
  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内需发展,可以遏制恶性内卷。
  与此同时,苏咏霖还打算通过开疆拓土的方式来增大外需,不仅要设置本土职位,还要设置海外职位,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部分过剩的内部人才压力。
  开疆拓土不用说,这是明国未来的国策之一。
  新获得的领土也需要官员,也需要官府,也会产生社会生产岗位需求,本土岗位饱和之后就往外转移,这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苏咏霖知道后来的带英帝国就是此道高手,本土狭小,但是海外领土数量大,成功转移了很多很多年的矛盾,直到竞争对手纷纷崛起才不得不退居二线,成为彻头彻尾的搅屎棍。
  想要避免恶性竞争内卷,就要打开格局,往外走。
  明清时代的恶性内卷主要就是走不出去,自己的思想僵化之后走不出去,而走不出去就没有活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只能卷。
  而要是走出去了,就会开辟一个全新世界。
  苏咏霖虽然目前只是控制了中国北方,但是他的目光正在扫视周围扫视周围一切适合开疆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南宋。
  也挺巧的,苏咏霖雄心勃勃开始为收拾南宋储备人力物力的时候,南宋方面也得知了西夏彻底玩蛋、明国在西夏故地设河西行省的消息。
  当年北宋几代帝王愣是搞不定的西夏在明国手里也就撑了三四年就撑不住了,一场叛乱就几乎亡国,再来一场叛乱,彻底寄了。
  西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经停止存在,以后这里只有河西行省,没有西夏,南宋王朝潜在的西北外援彻底消失了。
  本来还在为没能和西夏达成合作一起钳制明国的大臣们纷纷闭口不言,尴尬的同时,也感到了莫大的危机感。
  原因无他,明国吞并西夏的行为过于恐怖了。
  好歹是一个有着数十万军人动员潜力的战争国家,面对明国的彻底吞并,居然没有正儿八经的发动全国军队和明国展开哪怕一次的殊死搏斗。
  连一次国战都没有过,仅仅只是发动两次叛乱性质的军事行动,就寄了。
  当年面对宋太宗和宋仁宗时代宋军的连番猛攻,西夏王朝在李继迁、李元昊等人的带领下屡屡获胜,一度和北宋、辽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声威大震。
  当年的西夏何等强势?
  虽然之后他们也不断衰弱,可是直到北宋灭亡彻底不能与之接壤,大了它十几倍的北宋都不能灭亡它、夺回河西故地。
  辽国、金国也拿这块牛皮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