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484章

启明1158-第484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知道明国的真实情况,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去明国亲眼看到,只能听本国精英嘴炮们是怎么说的,他们就怎么相信。
  至于为什么一个强的要命的国家就快要崩溃了……
  不重要。
  赵昚大喜过望,立刻找来叶义问和沈该,让他们把这套话术拿过去研究,然后广而告之,广泛传播,全力开动朝廷的宣传机器,对苏咏霖的思想进行一波严厉打击。
  朝廷要用天人感应的思想去反击苏咏霖,尽力让所有人都相信苏咏霖和明国正在遭受上天的惩处,让所有人都相信明国的覆亡就在眼前。
  叶义问和沈该也是大喜,立刻照办,开始发挥国家机器的宣传力量对这一波政治思想危机发起“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式的行动。
  效果还是有的。
  比如这成功让惶恐之中的南宋群臣和地主士绅阶级找到了精神支柱,获得了精神胜利。
  他们愿意相信明国的外强中干,愿意相信明国早晚是要覆亡的,所以根本不可能真正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利益。
  苏咏霖只是死鸭子嘴硬罢了。
  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皇帝能成功吗?
  真要成功了就是老天不长眼,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怀着如此的精神胜利,赵昚和南宋群臣开始把精力放在了真正的应对策略上。
  面对苏咏霖不加掩饰的恶意,他们已经不能继续催眠自己说明国想要和他们和平共处了,精神胜利法可以让他们不在内部崩溃,但是五十万明军的威胁还是实实在在的。
  明军到底有多强,他们也是实实在在领略过的。
  所以,必须要加强军备,用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对冲苏咏霖带来的威胁。
  既然局面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由不得保守派的发挥,于是自然而然的,南宋政府再一次无缝切换到了激进主战派主导的状态之下。
  陈康伯被召回,出任参知政事。
  王大宝被召回,复任礼部尚书。
  胡铨被召回,出任枢密副使。
  陈俊卿被召回,出任兵部侍郎。
  王十朋被召回,出任工部侍郎。
  南宋政府的状态切换总是那么快、那么顺溜,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似的。
  赵昚也开始全面在朝中搜寻善于军事的官员,希望补充自己的军事人才库,增强南宋的军事决策能力。
  于是给他建议的杨万里还有史浩生前曾经推荐过的虞允文就进入了赵昚的视野。
  但是这一次赵昚谨慎了很多,他读了一些兵书,了解了一些军事常识,再亲自召见虞允文和杨万里,询问一些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
  两人面对赵昚的询问侃侃而谈,相较于杨万里主守的军事态度,虞允文的军事态度甚至是主攻的。
  他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南宋的军事目标不应该仅仅只是防守,而应该是以攻代守。
  在保证防守力量的同时,应该主动发起进攻,比如最应该做的就是发起进攻夺回被割让给明国的淮南地。
  守江必守淮,不守淮,则江防必然面临极大的困境。
  明国强占淮南地就是为了让南宋的江淮防线失效,所以必须要夺回淮南地。
  赵昚对两人的回答都很满意,于是决定采纳杨万里关于经济封锁江南西路的建议,在朝廷大军没有编练完成的情况下,先对江南西路实行严厉的物资禁运。
  而对于更多的军事问题,赵昚比较倾向于虞允文的想法。
  他开始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与其等着苏咏霖率领明军打过来,不如直接打过去。
  首先就要夺回淮南地。
  虞允文建议赵昚趁着明国还在修黄河、暂时无力大规模南下的时候出动军队夺取淮南地,一方面夺回防御要地,一方面打击明国的黄河工程,让黄河工程不断给明国放血。
  而若要给南宋续命、争取时间,就应该着力于破坏明国的黄河工程,让明国不能顺利完成黄河工程。
  如此,就能争取到更多练兵的时间了。
  赵昚对此十分认同,决定让枢密院计划一下夺回淮南的战术和破坏明国黄河工程的战术。
  对于这一点,杨万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应该暂时持守势,先把江南西路的叛军解决掉,然后再图谋淮南地,避免被明国拖住主力,从而使得江南西路的匪军做大。
  杨万里和虞允文在主守还是主攻的问题上有争执,两人争论了一阵,不分胜负。
  但是赵昚确很高兴,觉得自己发现了两块美玉。
  于是赵昚下令把虞允文在枢密院中的职位提升,把杨万里调任到枢密院,和虞允文一起任职,让两人做同僚。
  虞允文和杨万里之前并不认识,但是经过一番辩论之后,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在一起任职之后有过不少接触,逐渐成为了朋友,开始谈论一些公务之外的事情。


第962章 救亡图存之道就在其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交谈,虞允文才知道杨万里那么急切的想要推动朝廷对江南西路的战争,是因为他的家乡吉州是农民军起义的重灾区。
  不仅家乡惨遭蹂躏,他的父亲和家族也在一波又一波的起义中破灭了。
  他的父亲惊惧而死,被族人草率掩埋,一部分族人死在兵灾之中,残存的族人仓促逃出家乡寻求杨万里的庇护,杨万里才知道父亲的死讯。
  而因为吉州的沦陷,以及朝廷多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他甚至连想要回乡为父亲祭拜都做不到,这让他非常痛苦。
  “我本来并不擅长军事,对军务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我想回家祭拜父亲,眼看着朝廷屡战屡败,我实在是不能忍耐,便想着自学一些军事,能为朝廷建言献策,也能让我快些回家,为亡父上坟……”
  杨万里一边流泪一边向虞允文描述自己的悲惨。
  虞允文深深为之叹息。
  “匪军何其凶残,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若不剿灭,国将不国。”
  杨万里点头,表示道:“不仅如此,我还非常担心这支匪军和明国暗中联络,很有可能得到明国的帮助,乃至于暗中投靠明国,为明国办事,所以必须要尽快剿灭,不能留!”
  “你是说,之前朝廷又要剿贼时,明国突然大演武至今没有结束的事情?”
  虞允文皱眉犹豫道:“若说那是个巧合,确实不太可能,可要说江南西路的匪军和明国有关,我却不这样认为。
  且不说二者之间隔着襄阳防线,明国绝不可能越过襄阳防线把手伸到江南西路,单说明国能够远隔千里万里之遥控制江南西路的匪军,那便是匪夷所思之事。”
  “或许最开始没有关系,但是当这些匪军做大之后,很有可能有关系了。”
  杨万里摇头道:“你知道吗?这一次右相前往南昌招安谈判,我跟着去了,虽然不被允许离开南昌,但是我也暗中打听了一些消息,偷听一些他们下面人的交流。
  然后我听到了一些关于农会和地主的话题,听他们说,他们正在建设农会,并且通过农会做一些事情,还有讲到消灭一些地主的话题,我听得不太真切,但是确实是听到了。”
  “农会?”
  读过《洪武政论》的虞允文大吃一惊:“那可是明国才有的东西!怎么会在江南西路出现?”
  杨万里点头。
  “所以我非常担心江南西路的匪军已经和明国联合,匪首已经暗中投靠明国,得到明国的庇护,明国之所以出兵演武,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存,以此消耗大宋国力!
  这件事情要是继续下去,明国和匪军之间的联络继续增强,届时匪军将彻底成为明国所属,则江南西路沦陷之地简直就成了明国的飞地,那该是何等光景?”
  虞允文听后,心中惊讶,眉头直皱。
  “你怎么不上报?”
  “一回来我就上表过了,可是没有任何回应,可能上面人不当回事,而且,这也确实只是我听说的,并未真切的看到过。”
  杨万里面色苦涩:“道听途说,当不得真,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投靠了明国,没有确切的证据便有此怀疑,朝廷不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想,他们一定和明国有关。”
  “明国难道已经把手伸到了江南西路?”
  虞允文背着双手缓缓踱步,低声道:“按照苏咏霖自己的描述,他建立农会的方式是发动农民,号召农民跟随他们一起打败原先土地主人,将土地暴力夺取,然后分发土地,接着还要彻底清算土地主人所谓的罪过。
  这其中的用心非常险恶,只要农民亲自动手杀人了,就会自动成为他们的坚定拥护者,因为这样就一定会被追责,如果苏咏霖失败了,农民也一定会被报复,他们必须要拼命保护苏咏霖。
  如此,苏咏霖就能得到农民的全力拥护,靠着这种趋势农民利用农民的方式,苏咏霖才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击败了金人,如果江南西路匪军有样学样的话……”
  “虞公读过苏咏霖的洪武政论?”
  杨万里看着虞允文。
  虞允文点了点头。
  “已经通读,一开始的确感到震撼,感到民生多艰,想着苏咏霖或者是仁义之君,可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越往后看越觉得苏咏霖之可怕。”
  杨万里立刻表示赞同。
  “是啊,越往后,其险恶居心越是不能隐瞒,不仅要破灭儒学,还要铲除所有士绅,进行所谓大清洗,杀人如麻。
  如此险恶的居心,偏偏成功了,用那么多无辜之人的血换来了金国的灭亡和明国的建立,以至于所有农人都是苏咏霖的同案犯,明国国势遂固若金汤。”
  虞允文连连点头。
  “所以我不认为孔氏所说的什么亲小人远贤臣,他们只是在自顾自的臆测,全然不顾现实,居然还在妄想中原豪杰群起而灭明,这万万不可能。
  苏咏霖有雄才,何其精明?中原百姓农人居多,经他一番操控,必然认为大宋王师北上会找他们算账,人人恐惧大宋王师,认为只有苏咏霖才能保护他们,哪里还能反抗?
  如此一来,苏咏霖之统治固若金汤,极难动摇,除非他死,否则明国绝不会动荡,而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杨万里听后,深感赞同。
  他开口道:“明国那么强大,明军那么强势的原因,或许就在其中了,苏咏霖此人,太过可怕,明国也太过可怕,若明军当真南下,大宋会有大难。”
  “他不能容忍反对者与他共存,不能接受不被他诓骗的人存在,而读书人首当其冲。”
  虞允文继续说道:“所以吾辈圣人门徒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他非要处之而后快,所以他极为残暴的将圣人门徒赶尽杀绝,罢黜儒术,一应作为较之秦始皇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被如此暴君统治,中原百姓真是太苦了……”
  虞允文深深为之叹息。
  “中原百姓确实是苦,但是救亡图存之道就在其中。”
  杨万里正色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咏霖残暴不仁,用军队震慑贤良,用钢刀和恐惧震慑百姓,一时间可以维持统治,时间长久必然不能坚持。
  什么农会,什么民意咨询室,分明就是掩人耳目自我标榜之说,也不知道他治下百姓几多饿死,几多惨死!即使如此,他居然还敢写书,恬不知耻,实在是可恶至极!”
  “什么一片公心,什么为了百姓而造反,他根本就是为了个人私心!”
  虞允文捏紧了拳头,怒道:“杀了那么多无辜之人,破灭那么多无辜家族,使得中原大地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哪里看的到什么公心!吾辈必须要守护大宋,决不能让大宋遭到他的毒手!”
  杨万里也咬紧牙关,显然是恨极了苏咏霖。
  “国仇家恨算在一起,我和明国不共戴天!今生若不能破灭明国、为父报仇,我誓不为人!”
  两人伸出手,击掌三下,定下约定,表示誓死抵抗苏咏霖,誓死抗争为自由。
  但是对于先攻取淮南地还是先收复江南西路,两人还是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虞允文的态度逐渐软化。
  且杨万里提出了【用江南西路之战为淮南之战练兵】的说法,得到了虞允文的认同。
  于是虞允文在立场上不再反对杨万里【先收复江南西路再攻取淮南】的基本战术。
  而此时此刻,枢密院的主要任务还是制定战术和募兵、练兵。
  多次大战成建制摧毁了南宋的军事主力,逼得南宋不得不大规模募兵、练兵。
  枢密院按照皇帝赵昚的要求制定了十万募兵计划、训练计划和边防整顿计划。
  虞允文和杨万里作为枢密院中层小领导,全心全意的投入了紧张刺激的工作当中。


第963章 巨大的商机
  南宋的国策转变了,未来要做的事情肯定也已经完全不同。
  他们不再被动防御,对明国心存幻想,他们决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会向苏咏霖俯首、等着被他清洗。
  与此同时,为了摸清楚明国到底打算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入侵南宋,是否已经做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等等,赵昚在群臣的建议下决定再次派遣使臣入明,明着是访问,暗地里则是刺探消息。
  至于理由,很好找。
  反正肯定不是傻愣愣的去问明国【你是不是打算打我】,肯定需要其他的理由。
  比如因为南宋国运多艰,内部出现巨大的困难,所以来询问一下明国方面看看能不能稍微减少一些岁币的数量,亦或是缓期支付。
  反正想要去明国的理由不要太多。
  这一次因为事情比较重要,所以派遣的使者级别要高。
  再次担任参知政事的陈康伯决定亲自出马,前往中都拜见苏咏霖,探探苏咏霖的口风。
  曾奉命出使过明国的陆游、虞允文被任命为左右副使,随同陈康伯一起出使明国。
  名义上这是高规格的使节团,而实际上就是高规格的观察团。
  他们需要观察明国内部的情况,以此判断明国近期到底有没有进攻南宋的计划,如果有,他们需要立刻知道,并且做准备。
  因为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陈康伯、陆游和虞允文都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随时做好回不来的准备。
  三人皆表示为了大宋,万死何辞。
  这一轮的出使意义重大,使节团配备的文官不多,但是配备了不少好手护卫,目的就在于万一事不可违,在这些好手的保护下他们还能有成功回来的可能,不至于就那样被留在明国了。
  赵昚为这三人考虑了很多。
  于是在洪武四年、隆兴三年的八月中旬,三人使节团得到明国允许,正式北上出发,前往中都。
  三人出发之后,赵昚一边募兵练兵,一边亲自监督对江南西路沦陷区的物资禁运和经济封锁,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江南西路的情况,准备一旦他们出现内乱,就立刻出兵进击。
  之前他是被逼到山穷水尽,眼看着就要允许地方自行募兵讨伐贼匪从而打开灭亡魔盒了,结果苏咏霖的书一来,南宋统治阶级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
  他们纷纷确定了扶宋抗明的大政方针,紧紧团结在以赵昚为核心的南宋朝廷身边。
  别的不说,就算是这一波募兵得到的捐赠,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贪腐者不贪了,懒惰者不懒惰了,胆怯者不胆怯了。
  他们纷纷拿出了自己全部的能力,为赵宋王朝的壮大而拼搏,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景,是赵昚只有在梦里面才能看到的景象。
  然而现在却变成了事实。
  赵昚甚至还要感谢苏咏霖,因为他的愚蠢和莽撞,让他的南宋狠狠地续了一波命,狠狠的被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