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4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和暴秦一样,明国在崩溃之前一样会拥有强大的实力,一样有灭六国的力量。
所以在天罚明国使之覆亡之前,南宋必须要有足以自保的强大武力,这样才能不被明国牵连,这样才能守护中华文化最后的圣地。
南宋的文人们终于找到了反驳苏咏霖思想的王牌解释法——用天人感应的思想解释明国政权,解释苏咏霖此类思想的来源。
苏咏霖亲近农民,政权也是农民化的政权,官员也都是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
而农民都是一群小人,目光短浅,胡作非为,好吃懒做,愚昧无知,什么都不会。
依靠这样一群人建立的明国,就算武力强盛,也一定是内部极其不稳定且虚弱的,肯定有大量的天灾人祸。
而苏咏霖没有“贤臣”辅佐,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眼看民不聊生国家动荡,这才被逼无奈写出了《洪武政论》来甩锅给他们这群【国家栋梁】。
苏咏霖根本就不是为了宣扬什么自己政治理念,只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开脱罢了,顺便转移视线,以缓解内部矛盾。
为了应对这样的苏咏霖,大宋必须要自强自重,一方面坚持对圣人的信仰,一方面要劝诫君王亲贤臣远小人,驱逐身边的奸佞之徒,这样才能确保大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此,大宋就能彻底战胜明国了。
大宋最需要的,恰恰就是明国和苏咏霖最不需要的。
明国人暴殄天物,以泥腿子为宝,以儒者大贤为累赘,皇帝亲小人,远贤臣,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
明国固然兴盛一时,也终究会因为那群泥腿子的拖累而覆亡。
他们已经看到那个泥腿子国度的覆亡了!
圣人之国大宋的凯歌正在奏响!
洪武四年、隆兴三年的八月初八,南宋的文化界在衢州孔府实现了他们的理论思想闭环,对内统一了内部思想,对外统一了外宣言论。
他们确立了以天人感应思想对抗苏咏霖的政论思想的基本策略,公开宣称苏咏霖身边全是小人,所以才会写出如此欺师灭祖之言论。
而相对应的,南宋君王身边也有小人,所以才会面临危局。
为了挽救国家危难,赵昚应该远小人,亲他们这群贤臣,营造一个众正盈朝的局面,这样上天就会降下福音给南宋,南宋就能获得战胜明国的力量了。
所以只要赵昚亲贤臣远小人,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南宋!
南宋儒学文化界自此有了自己的抵抗方法,面对明国强大的文化思想入侵,通过自我解释,居然还就真的带起了一波抵抗风潮。
所有人统一思想,统一论调,从此以后对抗苏咏霖的言论,就要用这一套解释方法。
明国,小人之国也!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文化界人士进行大规模反抗获得一定的成果的同时,南宋的官方也兴起了一波抵抗浪潮。
比起文化界人士的嘴炮行为,官僚们明显更加清楚南宋的问题所在和苏咏霖思想的可怕之处,也更加清楚明国的国力强大,所以相对于学者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官僚们的反对浪潮更加现实一些。
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在封禁《洪武政论》传播的同时,立刻开始训练军队,厉兵秣马,以随时对抗明国可能到来的战争威胁。
苏咏霖对南宋的战争宣言已经毫不掩饰的送来了。
这种全方位宣战的模式还真是让人感到吃惊,甚至让人感到这是不可能的。
但不管怎么说,南宋已经确定明国对他们就是怀着灭亡的想法了。
苏咏霖不装了,明国也不装了,这意味着统一战争近在眼前。
那还等什么,赶快厉兵秣马啊!
再不厉兵秣马强大军队,明军南下的时候用头对抗啊?
相对于苏咏霖的思想威慑,官僚们更加恐惧于苏咏霖的物理威慑。
于是一大批原先的激进主战派官员齐齐上书给朝廷,要求朝廷进行全面战备,现在准备还不迟,要是等明国修好黄河之后再厉兵秣马,那可就真的完蛋了。
上书的有被贬为安庆知府的胡铨、被贬为庐州知州的陈康伯、被贬为和州知州的王大宝等等,以这些人为代表的被外放的主战派官员大规模上书给朝廷,强烈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而在稳健保守派占据优势的朝廷内部,也因为苏咏霖不留余地的革命宣言而引发了大规模变质。
看不到苏咏霖实行怀柔政策的希望,他们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成为主战派,抛弃对明国的一切幻想。
左相叶义问和枢密使周麟之也全面站在了激进主战派的立场上。
他们一边封禁苏咏霖的书,一边顺应百官的请求,开始厉兵秣马,准备作战。
大量官员纷纷上书给宰辅团队和皇帝,提出建议,该怎么做怎么做之类的。
然后纷纷表示当务之急除了封禁言论,最重要的就是厉兵秣马。
一些和军事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小官也纷纷上表,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家乡沦陷在农民军势力范围之内的负责财政工作的吉州官员杨万里便上表,称明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似强大,实则危如累卵,南宋若要对抗明国,唯有“稳”一策可行。
第960章 对手,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杨万里所说的“稳”,其实就是彻底的防守战术。
在川蜀,利用现有的条件固守川地,相信以大将吴璘为首的川蜀大军一定可以守护好川地,保护大宋的边陲。
在江淮,他主张充分利用长江天险,在每一处适合登陆的地方都建造边防城池,驻守重兵,操练反击战术,防止明军登陆。
而在他的家乡所在的京湖地区,他主张步步为营,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首先以经济封锁的方式封锁江南西路沦陷区,不让一枚铜钱、一粒粮食流入沦陷区,实行严格的物资禁运。
通过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让物产匮乏、土地贫瘠的江南西路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届时江南西路不战自乱,大宋收复领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如此一来,江南西路匪患很快就能平定,大宋就能全力应对明国的威胁了。
与此同时,同样出身自江南西路吉州的主战派高官胡铨也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个办法。
他读了苏咏霖的《洪武政论》,被苏咏霖所描述的南宋和明国之间的差距还有明国的新体制震惊,受到极大的震撼。
看到书中描述百姓之苦和将他们解放之后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胡铨一度认为苏咏霖做的是对的,做的没什么错,的确应该这样做。
直到他发现苏咏霖要全面罢黜儒家思想、采取新思想治国之后才觉得这断不可行。
他虽然对朝廷黑暗政治不满,对朝廷的贪腐现状不满,想要革新朝廷弊政,却绝不认同苏咏霖罢黜儒家思想、全面清算士绅的行为,认为这不是善政,而是暴政。
朝廷政治制度有问题,需要改善,需要变革一部分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绝对不止于全盘推倒重来,更何况你不仅要全盘推倒,你还要杀人,杀很多很多人。
人好端端的活着,你非把人家全给干掉,这算什么?
这是政治变革?
这分明是暴乱啊!
当然主要原因是胡铨自己也有一个大家族在地方生活,按照苏咏霖的标准,也是要被干掉的,所以这当然不能接受。
怀着对“暴政”的强烈不满,尽管胡铨认为苏咏霖的部分做法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尝试在自己治下使用起来,可是他依然不可能接受苏咏霖的全部做法。
于是当他听说朝廷招安江南西路贼匪失败的消息之后,便立刻上表给朝廷,希望朝廷可以厉行封锁之策,务必将江南西路完全锁死,则江南西路必然不战自乱。
绝对不能放任江南西路贼匪继续发展下去,否则一旦明国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他身居边地,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明国兵锋锋锐,明国河南兵团日日操练军队,数万大军不停演武,威势极重。
如此可怕的精锐军队一旦南下,宋边军极难抵抗,肯定会失败,不能阻挡明军于国门之外,必须要依靠纵深拉长明军后勤补给线,再寻找战机。
而在此之前,要保证宋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江南西路沦陷的情况下,京湖战区几乎没有纵深,一旦被明军打破,贼匪万一和明军合流,那不就糟了吗?
整个南宋将直接被明军切成两半,首尾不能相顾,后果极其惨重。
怀着如此的情绪,胡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很多官员在这个性命攸关的时候都没有计较什么有的没的,群策群力,给朝廷出谋划策,保住朝廷,也保住自己。
他们觉得这个朝廷虽然看上去无能实际上也挺无能的,但是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朝廷,真要让苏咏霖南下了,这个朝廷没了,那他那个泥腿子主掌的朝廷是一定会把他们都给活埋了的。
那到时候他们跑都没有地方跑。
天下之大,哪里还有他们的容身之所?
显然已经是没有的了。
拯救南宋,就是在拯救他们自己。
这个时候赵昚的病也好得差不多了,重新开始理政了,看到了群臣的奏表,看到了其中无数建言献策,忽然间感觉苏咏霖这个时候摊牌其实也不错。
苏咏霖的摊牌无异于是把所有南宋的精英们都给驱赶到了他这边来。
因为他摆明姿态说了要杀光他们,要铲除他们,要革命,不留后患,决不妥协,这就等于断了这些精英们的退路。
他们不想被杀,因此只能死死跟随赵家,只有赵家才能保护他们的利益。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敌吗?
苏咏霖,你未免也太傲慢了吧?
你不会真的因为明国的成功就觉得你可以完全不和江南这些本土势力妥协了吧?
北宋时期,江南可是被压制的很惨,当初的北宋政府也觉得南方人并不强势,可以控制,结果一朝南渡,才意识到本土势力到底有多么强大。
赵昚觉得或许是巨大的成功让苏咏霖目中无人,于是轻视了这些精英的力量。
南宋虽然没有明国那么强大,可是连绥靖政策和面子工程都不搞,直接明明白白告诉人家我要干死你的情况下,不想被干死的南宋精英们只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报效大宋”。
或许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不想继续抵抗明国了,都想着明国一来直接投降,换一身衣服,继续做大明的官。
那他的大宋真的很危险,他甚至可以给自己筹备后事了。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苏咏霖自己把这条路给封死了,逼得南宋精英们死命保南宋,赵昚忽然感觉自己有一种做救世主的既视感。
一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感觉袭上心头,赵昚觉得自己的感觉从没有那么好过。
他觉得或许这一次,自己的很多政令可以贯彻落实了,这一次,很多钱应该不会被贪污了。
除非这帮官僚真的想要看着苏咏霖过来把他们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事情好像因此有了微妙的转机也说不定。
所以这个时候,赵昚也不担心了,他开始尝试着试探群臣是否会因为这件事情做出改变。
于是他决定再次募兵,招募至少五万名士兵,把招募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东南地区。
这一次,财政没有叫穷,群臣没有阻拦,没有扯出一大堆理由告诉赵昚他不该这样做。
因为太过于顺利,赵昚甚至有点不太真实的感觉。
当他主动向叶义问询问这件事情是否有难度的时候,叶义问当场表示就算有难度,排除万难也要上。
赵昚顿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你们……都换了种了?
但是该说不说,这件事情确实有难度,南宋空虚的国库其实拿不出编练的钱来,但是叶义问有别的搞钱的路子。
他把朝廷要练兵但是钱不够的消息传了出去,号召大家有钱的出个钱,有人的出个人,一起帮助朝廷编练新军,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一呼百应。
一些往日里哭穷哭的不要不要的老狐狸都能掏出几十贯钱交到国库。
一些本身就很有钱的贪官不好用自己的名义给国库捐钱,那就用作为他们的白手套的民间富商为中介,向官府捐献钱财、粮食、布匹。
到这一年的九月初,叶义问就为朝廷筹措了足以编练七八万新军的资源,而更多的资源还在不断的汇聚之中。
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建设新军做贡献,居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资源问题,充分体现了大家其实是很有钱的,而且只要动力足够,办事效率也会非常高。
如此高效的行动不仅让叶义问感到吃惊,赵昚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什么是对手?
对手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第961章 激进主战派政府的无缝切换
南宋朝廷一系列的动作之后,赵昚骤然发现之前只有在自己梦里面才会出现的情况居然真的出现了。
因为苏咏霖的坦白和表态,整个南宋的精英们似乎都被拧成了一股绳,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出力,搞得南宋居然有了一波中兴的趋势。
在政治上赵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力,他想做什么,只要是增强国力的,以叶义问为首的朝廷居然不再反对,不再吵吵,光速通过,快速执行。
尤其是军事上,直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一定要强大军队,招募更多的士兵,武装他们,训练他们,让他们更加善战。
叶义问还助长召开特殊武举,在全大宋范畴内选拔军事人才,讲究一个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有武略,有军事才能,全部选拔入新军之中。
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态度建设新军,强大新军,壮大南宋的国防力量。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军事武器研究部门全力研究新式兵器、火器,因为明军擅长使用火器,他们也要研究更多的火器以应对明军的攻势。
军械方面的不足也要大力补全,之前粗制滥造的兵器全部都要销毁,之后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都要派专人监督,专人检查,但凡出现质量问题都要严肃问责。
赵昚想做的事情被他们做掉了,赵昚没想到的事情也被他们想到然后做掉了。
赵昚目瞪口呆的看着朝臣们高效率的行动。
而在思想上,赵昚则得到了以孔氏为首的南宋文化界的帮助。
他们把他们的思想结晶——天人感应大法献给了赵昚,告诉赵昚该怎么污名化苏咏霖、曲解苏咏霖的思想,以达到瓦解苏咏霖政治思想攻势的效果。
不得不说,他们做的是很有成绩的。
赵昚看了他们的上表,大喜过望。
他发现这群人捣鼓来捣鼓去,成功用先入为主的方法,利用大家都相信的鬼神之说,把苏咏霖的本意给曲解了。
苏咏霖说问题出在他们这些统治者和制度上,所以要推翻统治者,变革制度。
可他们却说这是苏咏霖【亲小人,远贤臣】,于是上天降罪,使得明国灾厄不断,苏咏霖没办法,才想到要写书转移视线,为自己辩护。
苏咏霖号称人皇,不信奉上天,可终究还是被上天降罪,不得已写了这本书妄图给自己续命,何等无知、可怜。
明国的覆亡想必就在眼前了。
赵昚不知道明国是不是灾厄不断,不知道苏咏霖是不是亲小人远贤臣所以遭到了天谴,但是他却清楚这一波反击很有力度,堪称精神胜利的典范。
反正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知道明国的真实情况,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去明国亲眼看到,只能听本国精英嘴炮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