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471章

启明1158-第471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他终于还是明白了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所以他知道了,南宋是没有希望的,南宋不仅对于金国无能为力,对于内部也是无能为力,他们不可能解决掉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百姓吃不饱。
  吃不饱,不认字,才方便统治,才不能抵抗,任由剥削。
  这样,才能让地主士绅老爷们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才能让他苏家人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苏咏霖觉得曾经的苏家是万恶的,所以他放弃了一切,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也是他自己的赎罪之路。
  如果成功了最好,如果失败,就当是赎罪。
  好在,他成功了,所以他发誓,要建立一个和过去所有的国家都完全不同的国家,以一个不会有人饿肚子的国家为最高目标指引,竭尽全力,哪怕还有一个人饿肚子,他的目标就还没有完成。
  他要废除苛捐杂税,让百姓可以较为轻松的生活。
  他要罢黜高额的盐价,让百姓能够吃到便宜的盐。
  他还要让耕者有其田,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吃饱肚子,不必成为流民。
  他更想让百姓都认字,能读书,懂道理,让他们不会再轻易被官府欺负。
  这是他的救赎,也是这片传承旧方法、旧法则数千年的土地的救赎,与过往诀别之路,与旧时代决裂之路,就从此刻开始。
  这是苏咏霖给所有能看到这本书的人所亲笔写就的心里话,他把自己的心里话敞开了和大家谈,不作任何掩饰。
  他把自己全部的经历和思想转变的过程告诉大家,让大家知道他为何而改变,又为何决定脱离南宋走上全新的道路。
  很多人都觉得皇帝写的东西会多么高大上,但是苏咏霖所写的却意外的通俗易懂,没有任何高深莫测的东西,没有什么修辞文法长短骈文,全是心里话,没有任何修饰。
  包括连他自己的出身和起家历程都说了,说他不是什么天命之子,出身的很平凡,出生的时候屋里头没有红光,身子也不黄,房子里也没有香气,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婴儿。
  然后现在他就做了皇帝了。


第936章 有宋一代二百年的努力,至此全部白费
  这段经历写出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苏咏霖这是在对线宋官方宣称的宋太祖赵匡胤的不寻常出生经历。
  且顺带着也把之前历朝历代有名气的帝王那不寻常的出生经历都给怼了一遍。
  最后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他是人,不是什么怪物。
  历朝历代所宣称的,都是假的,都是为了骗人才写上去的,所有人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婴儿。
  没有谁可以在婴儿的时候就被认定是未来的皇帝、统治者,就算是皇帝本人的嫡长子,大家还要担心他能不能活到成年呢。
  所以他是人皇,不是天子。
  他是靠自己拉起义军和金军血战不止方才成为大明皇帝,他是因为自己打败金国覆灭金国的巨大功绩才做了皇帝,功绩是主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这就是人皇,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天子。
  这已经足够让人感到震撼了,而这篇序言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他自述的家庭出身经历。
  不仅把自己出身南宋官宦家庭的事情交代了,还把自己的家族贩私盐的事情交代了,更交代了自己干掉那个试图奴役自己的贪官。
  这种事情过于隐秘、细致,让人没有办法怀疑这些事情的真假,所以最后只能得出结论——皇帝说的都是真的,他不曾妄言。
  既然这些是真的,那么后面的也就是真的了。
  他看遍了南宋东南地区的多个州府,亲眼见到无数惨绝人寰的景象,看到有人易子相食,看到有人吃尿晒干之后析出的盐,看到一大堆人在冬日的清早冻死在大街上。
  凡此种种,深深刺激了他,让他开始反思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人那么幸福,也会有人那么凄惨,连基础的温饱和容身之所都没有。
  最后他发现,问题的原因出自南宋朝廷,出自那群人上人,出自那群士大夫老爷们,出自那群地主大爷们。
  他们贪婪地攫取利益,肆意剥削压迫农民,朝廷非但没有制止,相反,根本不制止,与之同流合污,从上到下腐败至极,无所不为,烂到了骨子里。
  他曾想通过科举考试当官,过上幸福优渥的生活,但是苦难的民众让他无法说服自己就此与那帮人同流合污,所以,他决定走上不同的道路,改变这一切。
  而现在,他已经快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了。
  他的这篇序言自述不仅仅只有识字的人才看到,不识字的人也通过识字的人的朗读而有所了解。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苏咏霖作为皇帝所写的这篇自述就已经在整个大明疆域传播开来了。
  不管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人们明显表达出了极高的关注度,那一段时间,村里老头老太太聊天的内容都是苏咏霖所写的这些。
  相较于普通民众较为单纯的前后比较,从而得出了皇帝言而有信是个好皇帝的结论,知识水平更高一些的人们的感受明显是不同的。
  经过苏咏霖对儒生们的大规模打击,数万儒生被入罪,遭到了镇压,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就没有儒生了。
  最反动的那一批被苏咏霖安排到积石州做苦力,其他各地还有不那么反动的或者隐藏了自己的儒生。
  这部分儒生观看苏咏霖的自述时是非常震惊的,震惊于苏咏霖的坦诚,震惊于苏咏霖把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内部的游戏规则公诸于众,让他们知道皇帝是人,不是神。
  可以说苏咏霖的这篇文章一口气戳穿了一个千古阴谋,把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的丑陋摆在阳光下任人欣赏,让天下人都看到了,都知道了。
  这对于儒生们所奉行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念是全然不同的,对于他们所追求的圣天子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也是全然不同的。
  苏咏霖把盖子揭开了,让一切大白于天下,让整个大明每一个行省每一个州府的人们都看到了这一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百万乃至于上千万的《洪武政论》将会愈发传播遥远,将这一切揭露。
  皇帝从来不是天子,从来不是命中注定,只是因为实力强大,所以做了皇帝,当年那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话是对的。
  有宋一代二百年的努力,让皇权重归神圣性、让儒家思想重回国家宪法地位的努力至此全部白费。
  因为就连很多不识字的人也因为听了别人的朗读,从而得知大明洪武皇帝苏咏霖的生平故事,他们津津乐道于皇帝的出身,还有他的家庭经历,以及他缘何建立明国。
  苏咏霖在序言内就把这一切告诉了人们。
  这就是他的目的。
  儒生们震惊不已,恐慌不已,而在读到正文的时候,更是震惊不已。
  苏咏霖在正文当中最开始所写的是一个又一个故事,是一个又一个他在南宋生活的时候所经历的真实故事。
  他因为家族贩私盐的原因,得以深入接触南宋社会各阶层,上至官僚阶层,下至贫苦百姓,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他深入接触过,他见识过人性的光辉,也见识过人心的丑恶。
  他见过最高尚的人,也见过最卑劣的人。
  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出现在同样的人这种存在的身上,让他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从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开始研究,剖析,一点一点的探究他们为何高尚,为何卑劣。
  面对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叹息或者施舍,而是想要搞清楚人们为什么苦难,为什么农民总是吃不饱肚子,为什么社会底层从来都那么苦。
  当他的父亲和祖父给了他否定的答案并且并不支持他的探究时,他发出了触及灵魂深处的询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他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种答案,他要探究,他要搞清楚南宋百姓为什么那么艰难,生如蝼蚁。
  他从社会表现开始研究,进而发现南宋王朝的整体制度就是这样一个以压榨百姓为基本存在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诞生从来不是为了让人们吃饱、过上好日子,而是为了方便统治者办事。
  当统治者有较好的行动理念的时候,百姓的生活就会相对轻松一些。
  而当统治者没有好的想法,只想享乐,或者想要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的时候,这套制度的残酷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这套制度可以给予,但是更多的是恩赐的性质,告诉你赐给你是恩赐,不是正常的奖酬。
  但是从你手中夺取则是毫无难度的,剥削是这套制度的底色,将一切从底层的手里夺取并且交给上层肆意享用才是这套制度的底色。
  也因此,苏咏霖意识到了百姓之所以苦难,根本原因就是这套以剥削压迫从而塑造稳定的制度。
  不打破这套制度,百姓永远也不会有好日子过,哪怕他们本该得到这样的好日子。
  然而当苏咏霖想要发起行动打碎这套体制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力量太弱小,而统治者却掌握了极为强大的压迫剥削的力量,得以运转这套残酷的体制。
  他思来想去,一时间居然找不到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从内部,从他自己的身份入手,他发现自己无法破局。
  那么该怎么办?


第937章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意识到传统方法走不通之后,苏咏霖开始利用自己在官面上的一些关系,潜心研究这套体制,并且终于得出了一些结论。
  这套体制以忠孝节义为外皮,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为辅助,以军队为根本维持力量,以社会上的地主、士绅为基层执行者,贯彻落实这套制度到达社会底层。
  于是其实现了【皇帝——官吏——地主士绅】的三级权力体制,也是三个级别的压迫体系。
  皇帝知道只靠自己的力量,若要完成这套压迫体制,需要太大量的官员,需要耗费太大的精力,支出太大量的钱财,且随时随地都可能玩崩掉,也可能会遭到社会上的精英们的反对。
  所以赵宋天子决定拉拢社会精英们,而不是选择与之对抗。
  赵宋天子选择让渡了一部分权力给官吏以下的地主士绅,让地主士绅们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并且享有科举考试作为上升渠道,择其优者做官,给予提升到第二级压迫等级的机会。
  为了让他们更加满意,赵宋天子还公然喊出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口号,把士大夫的地位、待遇抬升到隋唐以来之最高,让他们没有办法不满意。
  以此,皇帝就能拉拢这些社会精英,团结这些社会精英,并且借助他们的力量,用最小的代价维持地方稳定。
  社会精英们拥有庞大的田产、钱财和佃户群体,这部分力量足以动摇王朝体制,但是如果他们成为王朝体制的受益者,他们就会自动维护王朝体制,让赵家皇帝得以高枕无忧。
  于是他们成为了王朝体制最忠实的保卫者。
  零星的反对者首先就不能突破地主士绅组成的第一道皇权维护网,很容易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真要是那种能够发展壮大的农民起义,确实也不是地主士绅们可以对抗的了的。
  当然,作为受益者,地主士绅绝非廉洁之辈。
  他们帮助皇帝维持稳定的同时,也会攫取本不属于他们的利益作为【俸禄】,他们视此为天经地义,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和官职的人则会反过来动用权力给这种攫取行为保驾护航。
  这种攫取行为,就是土地兼并。
  而百姓的苦难,由此而始。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行为模式不外如是。
  若不能打破这套体制,重新创立一个全新的可以运转的体制,就绝对算不上成功。
  而若要消灭这套体制,开创一个全新的体制,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性的对这套体制的组成部分进行爆破。
  苏咏霖认为,对付这套罪恶体制,需要从四个方面发起爆破。
  对忠孝节义的思想外皮予以揭露,揭露他们男盗女娼作恶多端的本质。
  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予以揭露,告诉人们皇帝从来不是天注定,头顶上也没有天老爷,只有自己的努力。
  对维持这套体制的根本力量予以坚决的打击,将他们的军队全部歼灭,让他们丧失维持剥削统治的根本力量。
  对这套体制最强大的也是人数最多的维护者——地主士绅阶层发起决定性打击,消灭这群人上人老爷们。
  从这四个角度进攻这套体制,就能把这套体制彻底毁灭,再立乾坤。
  如果仅仅只是用军队消灭他们的军队主力,则建立起来的不过是又一个压迫性质的帝国王朝。
  而当时的苏咏霖没有信心在南宋突破地主士绅组成的第一道皇权维护网,所以决定另辟蹊径,前往这套体制运转的不那么成熟的金国,去金国开创一片全新的天地。
  彼时刚刚脱离蒙昧不久的女真人还不能很好的运转中原王朝那套成熟的愚民弱民压迫和剥削的体制,他们甚至还没有完成自身的转变。
  对于统治,他们使用更多的是粗暴式武力压迫,对赵宋王朝旗下的第三压迫阶级采取的是打压与限制,而不是利益的均沾。
  所以,在当时,金国内部的矛盾远远比南宋内部的矛盾要尖锐,如此尖锐的矛盾,正是他可以利用起来的。
  在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之后,他的起步就从此开始。
  他就此在完颜亮的眼皮子底下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并且在不断的进攻之路上,也逐渐将自己的理想贯彻到统治之中。
  他消灭了地主士绅和女真贵族,将农民解放出来,建立农会,分发土地,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极大解放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他们主动把儿子送到军队里当兵,支持他的战斗。
  他的胜利,是农民们推动的,是农民们让自己的儿子带着自己家里的粮食投奔他,壮大他的军队,让他从始至终都没有缺过粮食,总能给士兵们吃饱,让他们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他没有选择扶持地主乡绅这种压迫性质的存在,而是将他们全部铲除,在基层建立农会组织,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在他的指导之下自己管理自己。
  事实证明,这远比扶持地主乡绅、以压迫的态度对待农民要好得多。
  他得到了农民衷心的拥护,得到了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所以在建国前后的历次战争之中,他总能调动充足的人力物力。
  因为他相信民众,民众也相信他,他们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互利互惠的关系,由此敲碎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压迫体制,他也从必须维持神秘的天子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皇。
  他不需要掩饰自己,他从来不需要用神秘装点自己,让人们害怕自己。
  他所建立的明国,就是这样一个敲碎了压迫体制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希望国度。
  在这里,将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饥饿和欺辱,他将竭尽全力推进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吃饱,让每个人都能识字,让每个人都能住上房屋,让每个人都能在冬天穿上厚实的冬衣。
  这里将不再有天人感应,不再有天人合一,不再有表面上的忠孝节义。
  他将彻底摒弃儒教思想作为全新国度的官方指导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的一套执政理论。
  这将是他为之不断奋斗的目标。
  这种理想国和大同世界一般的言论与事实几乎把儒生们催眠了,他们不敢相信他们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居然正在实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