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启明1158 >

第291章

启明1158-第291章

小说: 启明1158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复军即将抵达长安城,所有人都在恐惧,一般人在恐惧,士兵就不会恐惧吗?我没有其他可以安抚他们的方法,只能让他们放纵自己,以此宣泄恐惧。”
  张秀愕然。
  “等他们宣泄的差不多了,也就有了继续抵抗下去的动力和士气,如此,长安才能抵抗,如果不这样做,长安城最多三天就会陷落,你我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徒单合喜摆了摆手:“援军在凤翔府,若要抵达长安,至少也要七八天的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必须坚持住,才能等到援军,所以什么都不用说了,去守城吧!”
  徒单合喜把张秀赶走了。
  张秀的心中满是震撼,震撼过后,又满是疑惑。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守住长安还有什么意义呢?
  潼关没了,大庆关大概率也没了,关中沦陷就在眼前,此时此刻,守住长安还有什么意义?
  就算援军还能来吧,可是援军都是些什么货色,他徒单合喜真的不清楚?
  那些货色能打赢主力金军都打不赢的光复军?
  张秀陷入了迷茫之中。
  张秀很迷茫,但是光复军没有丝毫的迷茫。
  袁献统领先锋军快速抵达长安城下,率先封锁了长安城通往四方的道路,将长安城困死。
  周至率领剩下的军队抵达之后,开始给军队建造营垒,供大军居住,准备攻城。
  再然后,张越景也来了,他全面主持了长安城的攻击战,下令把长安城四面包围,每一面都安置大量的攻城器械,准备大量的火器,随时发起进攻。
  这个时候是六月初八,金军还在城内打着收集战略物资的旗帜,做着抄家灭门的事情,越是高门大户越被这些大头兵重点照顾。
  往日里高不可攀的贵人们在他们的钢刀威胁之下屈辱的求饶,这种快感让城内金军甚至忘记了光复军围城给他们带来的恐惧。
  六月初十,总攻发起之前,张越景给城内的徒单合喜写了劝降信,劝他投降,保他不死。
  徒单合喜冷笑着撕掉了张越景的信,自己写回信给张越景,告诉张越景什么都别想,他宁死不降,要战便战!
  张越景大怒,传令全军,发起总攻。


第575章 对不住了,亲家翁!
  光复军的总攻当然是铺天盖地的,大量的石块、震天雷投向了长安城,给长安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
  长安守军只是听说过光复军的强力火器,但是没亲眼见过,没有亲身体验过。
  现在,他们算是见识到了那震耳欲聋的巨大爆炸声和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开战没多久,长安城头就是一片尸山血海的恐怖景象,很多金兵被炸死炸碎,血肉和脏器撒了满城墙都是,腥臭的味道令人作呕。
  长安城墙固然高大,固然坚固,但是绝非坚不可摧。
  张越景指挥部队用娴熟的攻城战法将城外陷坑全部填平,用沙袋将护城河填出一条宽敞的大道。
  这一切的行动在远程军械的掩护之下显得相对容易,这一阶段光复军的伤亡也并不大,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光复军各军对野战的擅长程度不一,有特别擅长野战的精锐部队,也有不那么擅长野战的新兵。
  这方面主要因为金军中敢于和光复军进行野战的军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早期进军就被光复军不怕死的战斗风格打怕了,之后很少有敢于和光复军野战的部队。
  但是光复军各部大多擅长攻坚战,一路打过来,越往后,只敢和光复军打城池攻防战的金军军队就越是占据了主流。
  所以攻城一波流是很多光复军将领非常擅长的战术,各支军队战后的研讨会议和总结会议上,大家也会就攻城战的各种经验和小技巧进行交流。
  久而久之,光复军中就出现了很多攻城战专家,攻城相关的战术也越来越丰富。
  长安城是一座典型的坚城,城墙高大,护城河宽深,周边地势还平坦,很多攻城方法都可以在这里使用,这也是检验光复军战术水平和战斗力的关键时刻。
  更别说张越景还手握一张可以打出来的牌——张中彦,所以他根本不担心长安城的负隅顽抗会引发什么连锁反应。
  而且事到如今,只要潼关和大庆关二者破其一,关中必然为光复军所得,这几乎就是不争的事实,有没有张中彦其实并不重要。
  所以张中彦的存在是为光复军锦上添花的,而不是雪中送炭的。
  如果他试图雪中送炭,就应该提出自己带兵从后方配合光复军夹击潼关,而不是等着光复军打到潼关再来锦上添花。
  张越景认为张中彦的行为是典型的地主阶级的软弱和短视。
  想投资不敢梭哈,只想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根本不敢赌一把大的。
  但是那么小的成本对于光复军来说意义又有多大呢?
  他就算现在带兵过来支援长安,又能做到什么地步呢?
  难道光复军害怕和他野战?
  只要攻克潼关,其他的都不是问题了,张中彦就算带来十万军队,张越景也不怕他,就关中金军这个情况还能集合十万军队,那十万军队得是什么模样?
  对于张越景来说,张中彦最大的意义就是他能给长安城带来绝望。
  他的投降能给长安城内负隅顽抗的金军最后一击,让他们彻底绝望,从而失去对未来的信心,由此露出破绽。
  所以张越景很早就派人联络张中彦,当他围攻长安城的第二天,张中彦也就接到了他的通知。
  不过接到张越景的联络时,张中彦并不惊讶,因为他之前已经惊讶过了。
  带给他惊讶的是大良顺,那个逃跑将军大良顺。
  大良顺逃跑之后没有往其他地方跑,而是直接往张中彦所在的凤翔府跑。
  张中彦的女儿嫁给了大良顺的儿子,两人其实是儿女亲家,有这层关系在,大良顺当然会放心的投靠张中彦。
  他一方面寻求张中彦的庇护,一方面也是想要劝说张中彦赶快跟着他一起往西边跑,去谋取生路,不要留在这里等死。
  大良顺原本带着五千兵马,但是一路逃跑的过程中有很多士兵逃散了,很多士兵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大良顺也无暇管顾,就任由他们去了。
  所以他抵达凤翔府后身边也就带着一千多人,但就是这一千多人跑到凤翔府的时候,可是好好地给张中彦吓了一大跳。
  因为在他看来光复军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从潼关或者大庆关攻入关中,乃至于还要遭遇一次失败,不能顺利进入关中。
  可是事实却是光复军出兵一个月就攻克了潼关,杀入了关中,威胁到了长安城。
  素来有善战之名的大良顺居然直接逃跑!
  好家伙,光复军那么凶悍?
  潼关那种坚城他们也能那么顺利的攻克?
  张中彦于是对光复军可以席卷关中这件事情再也没有任何的犹豫,立刻决定彻底投靠光复军,不再做任何多余的思考。
  很显然,当前局势下光复军必然席卷关中,金军必败,金国必亡,这几乎已经是事实。
  所以大良顺和他麾下的一千多女真兵也就是必须要献给光复军的礼物了。
  不过这个事情不能强制的来,不能给大良顺等人绝地翻盘的机会。
  张中彦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做了一番准备,挑了一个晴朗的天带着犒军专用的牛、酒前往大良顺的军营犒劳大良顺的军队,并且与他商议“未来”。
  “潼关既破,长安被围,时局到了这个地步,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能走的路吗?”
  张中彦给大良顺倒酒。
  大良顺一口饮尽杯中酒,叹了口气。
  “能走的路不多啊,南边是宋国,咱们与之有血海深仇,不可能被其接纳,至于夏国,已然投靠光复军,指望夏国还不如直接投降光复军算了,这样算来,咱们也只有西域这一条路可以走。”
  “西域?你是说辽国?”
  张中彦喝了一口酒,低声道:“辽国可信吗?愿意接纳我们吗?我们和辽国之间本身就有仇怨,隔着一个夏国,不曾有过接触,而且就算投靠辽国,也要经过夏国,那么危险的一条路,你确定我们能走通?”
  大良顺沉默了一会儿。
  “除此之外,我们又能怎么办呢?除了这条路,我们还能往哪里走?亦或是投降光复军?别想太多了,咱们牵扯太大,地位太高,投靠光复军必然为其所杀,只能冒险走一走西域的路了。”
  张中彦对此不置可否,又劝了大良顺几杯酒,大良顺喝着酒,吃着张中彦带来的肉,不停地讲着他所规划的投靠西辽的路线和各种可能,以及一旦成功之后可以得到的好处。
  这样说着说着,大良顺忽然感觉脑袋有点晕,视线有点模糊,眼前张中彦的模样开始摇摇晃晃的,分出了好几个人影。
  “这是怎么回……”
  大良顺话都没说完,就一头栽在了桌上,昏厥过去。
  张中彦喝干了杯中酒,拍了拍手,脸上满是冷笑。
  “且不说我已经和他们商量好了,单说带上你去投诚,诚意便是满满的,光复军难道还能拒绝我不成?对不住了,亲家翁!”
  张中彦站起了身子,走到了军帐之外,听到了耳畔的些许厮杀之声。
  很快,厮杀声没了,浑身浴血的张中彦的大儿子张兴贤前来向张中彦汇报情况。
  “父亲,有一些兵卒没吃咱们带来的肉,看到同僚昏过去就要造反,被咱们全杀了,剩下的也全都被缴械控制住了,大局已定。”
  “嗯,做得好,大良顺已经晕在里头了,你去把他绑起来。”
  “喏!”
  三下五除二,经验丰富的张中彦就把大良顺解决掉了。


第576章 凤栖梧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大良顺自己被解决掉了。
  他带来的千余人军队也被解决掉了。
  其中有一百多人被杀,剩下的人也被缴械绑了起来,张中彦顺利完成了此次兵变。
  大良顺苏醒过后面对这个结局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亲家翁把自己给卖了,这算什么?
  好一阵子之后他才认清现实,接着就是一阵破口大骂。
  他大声斥骂张中彦是个叛徒,是个贰臣贼子,三姓家奴,必然不得好死。
  “你先叛宋,再叛金,又要投靠贼军!你觉得贼军会不会相信你?你觉得贼军会不会处处提防你?你自以为得意,但是我告诉你,你一定不得好死!不得好死!!”
  张中彦对此嗤之以鼻。
  “不得好死?我若不得好死,几十年前就该死了,如何能活到现在?亲家翁,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只是看准了时务,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已,凤栖梧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所做的有什么问题吗?”
  大良顺悲愤不已。
  “你为了荣华富贵出卖同僚和亲家,此等无情无义之人,你难道以为会得到贼军的信任吗?”
  “不信任我也无妨,我们各取所需罢了,之后不用我也无所谓,我能安详终老就可以了,你不会觉得我投靠光复军是为了做什么大官吧?”
  张中彦冷笑道:“换个平安罢了,这种情况下,不想被破家灭门,也只能这样做了吧?我不求高官厚禄,只求安度晚年,他们难道连这个要求都不答应我?”
  大良顺愕然。
  张中彦哈哈大笑着离开了。
  很快,张中彦整顿自己掌握的凤翔府签军,宣布这支军队改旗易帜,丢弃大金国的旗帜,更换为光复军的旗帜,宣布就地起义,自此加入光复军,和金国再也没有任何关联。
  接着,张中彦亲自率领这支军队从凤翔府首府凤翔县出发,一路向长安行进,沿途遇到的地方城池他都要攻占,而且基本上都是劝降。
  那些地方官员一看张中彦打着光复军的旗帜,顿时大惊失色,惊恐不已。
  再得到张中彦的书信,被他晓以利害,于是愿意坚守的人也就不多了。
  一路上,张中彦只在武亭县打过一仗,武亭县令于永光誓死不降,杀掉了张中彦的劝降使者,强令县中军兵抵抗。
  围城战打了一天之后,于永光被县尉杀死——
  县尉不想跟着于永光一起死,但是怎么劝于永光都不听,县尉只好自己动手把于永光杀掉,然后顺应人心,开城投降。
  武亭县城遂下。
  张中彦再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军队,顺顺利利的在半个月之后抵达长安和张越景会师。
  两人都是初次相见,张越景没想到张中彦那么老当益壮,张中彦也没想到张越景那么年轻。
  张中彦今年六十六了,张越景才二十六,两人相差四十岁。
  张中彦看着张越景年轻富有朝气的模样,忍不住的感到羡慕。
  “不曾想张司令官如此年轻英武,老朽,是真的老迈无用了。”
  “张将军老当益壮,威武不减当年,此番响应我军进兵,立下大功,又为什么要说自己老迈无用呢?”
  张越景呵呵一笑,宽慰道:“吾等初来乍到,对关中完全不了解,而老将军深谙关中事宜,未来光复军治理关中,少不了老将军的建言献策啊!”
  张中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心下一松,笑道:“能为苏大将军和光复军办事,是老朽的荣幸,老朽虽然老迈无用,但是依然愿意以残躯报效苏大将军的知遇之恩!”
  真是不要脸。
  主动投降还给说成知遇之恩,真是会顺着杆儿往上爬。
  张越景暗自腹诽,面上却不动声色,很是亲热的把张中彦引入了自己的军营。
  随后,张中彦向张越景献上了大良顺和被他俘获的金军士兵,张越景夸奖了张中彦。
  之后他请张中彦写信给长安城中的徒单合喜,劝他投降,又让张中彦跟着他一起乘坐临冲车打起旗号让城中守军看到,让他们知道张中彦投降光复军了。
  长安城是孤城,长安守军是孤军,再也没有任何人会来救他们。
  所以什么都不用想了,如果不想死,那就主动投降,主动投降的还可以活命,负隅顽抗的,杀无赦!
  张中彦很快写信射入城中,自己也乘着临冲车和张越景一起打起旗号,宣示自己的存在,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光复军,以此给长安城守军巨大的心理打击。
  这一招很有效果,别说长安守军惊骇欲绝,徒单合喜自己看到张中彦的劝降信时都没忍住。
  他一拍桌子站起来,刚要骂,便怒火攻心,眉头一皱,一口血呕出来,整个人直接摔在地上晕了过去,面色惨白。
  张中彦的投降给了徒单合喜和长安守军沉重一击,甚至可以说是最严重的一击,把他们最后的希望打没了。
  徒单合喜鼓舞士气除了用钱,就是用张中彦的援军作为根本,士兵们都知道张中彦会带兵来援助长安城,这才愿意继续守城,争取微不足道的活命机会。
  但是现在张中彦直接投降,原先的救命稻草变成了催命符。
  好家伙,这还守个啥?
  长安守军军心大为动摇,张越景抓住机会,发动了再一次的围城猛攻。
  之前大半个月,光复军八次攻上长安城墙,八次被长安守军拼死反扑回来,没有成功,折损了不少兵马,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
  长安守军气势大衰,不能对抗光复军的奋勇前进,光复军众多勇将亲自带兵发起进攻,大量勇士组成敢死队先登上城搏杀,与金军在城头浴血厮杀,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从上午杀到下午,激战一个多时辰之后,长安守军终于崩溃,北部城门率先被光复军攻克,接着四方城门全面沦陷,光复军大举入城,和金军残兵展开激烈的巷战,并且很快取得胜利。
  到了这个时候,徒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