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的军事形势对光复军并不是特别有利,但是军事安全尚且能得到保证,四方一时之间都不会有什么战事,所以整军可以顺利进行。
燕云兵团一分为二成为定局,所以光复军的四大兵团就成为了五大兵团。
齐鲁兵团,河北兵团,燕云兵团,辽东兵团和河南兵团。
其中河南兵团已经整编完毕,已经驻守在南京路一带承担起了防守和开拓的使命,目前运行的很不错,证明苏咏霖没有看错人,没有办错事,兵团的建制是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可行的。
于是苏咏霖很有信心的下令将剩下全部的军队进行整编,并且六月初一的时候颁布了整军令,宣布整军正式开始,原有军队编制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他下令,以兵团为军队的最高编制,整个光复军下设五个兵团,另外还有苏咏霖本人直属的禁卫军性质的虎贲军。
每个兵团下辖三个军,每个军三万人,另外保留一支一万人编制的骑兵队,作为每个兵团的兵团直属部队,增强兵团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
各级军官按照原先的编制,能留用的留用,立下功勋的提升,没有功勋反而还犯错的则降职。
这次整编也是一次军事方面的人事大调整,把能力强的提上去,把能力弱的降下来,光复军面对的敌人凶残,且数量很多,需要非常精干的军官,平庸的不能做高级军官,只能做基层军官和士兵。
军事整编从六月初一开始,因为实际需求,则率先从辽东兵团和苏咏霖直属虎贲军开始整编。
为辽东兵团和虎贲军精选全军较为精锐的士兵,以帮助辽东兵团和虎贲军尽快形成战斗力和对敌威慑力。
苏咏霖一下令,虽然初建但是为了表现自己所以非常高效的光复军行政团队立刻就协助军事方面的人物开始了行动。
辽东兵团且不说,苏咏霖本人直属的虎贲军当然要是最强的,还是全骑兵阵容,上马能奔驰下马能步战,必须是最全能的军队。
虎贲军也是军级编制,三万人的额度,全骑兵阵容,一人双马是标配,必然是光复军最强的骑兵阵容。
军正将当然还是苏勇这个铁憨憨,副将由立下战功的姜良平出任,军级书记官由原衡水城指导员莫良出任。
辽东兵团方面则以苏绝为首任司令官,立下功勋的魏克先为副司令官,兵团书记官由原静安城指导员文天瑞出任。
辽东兵团和虎贲军的框架很快就搭建完成了,苏咏霖专门抽出了一些时间专门负责这件事情,给这两支部队添砖加瓦,加快完成这两支部队的编制。
在这个没有敌人可以威胁到光复军的短暂窗口期,苏咏霖竭尽全力完成军队整编的同时,也终于抽空见了孔拯一面。
孔拯自打苏咏霖进入中都开始就不断求见苏咏霖,但是苏咏霖一直很忙,没时间见他,就一直拖着。
孔拯也不气馁,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见到苏咏霖,为此甚至花了不少钱在中都租了一套房子,专门住进去就等着苏咏霖的接见——眼下这个情况,想要在中都租到一套合适的房子,那可真是费了老牛鼻子的劲儿了,钱也花了不少。
就这样,孔拯从五月份一直等到了六月中下旬,把带来的书全都看完了,然后又看了一遍,总算是等到了苏咏霖答应见他的时候。
孔拯得知苏咏霖决定见他的时候,激动的眼泪水都要滴下来了,那叫一个热泪盈眶啊。
于是他赶快换上得体的服饰,整顿衣冠,给前来宣布苏咏霖要见他的光复军官员送上自己的一点“心意”。
前来告知这件事情给孔拯知道的秘书处副秘书长孔茂捷对此感到莫名的不快。
“孔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看着那一盘子堆放在一起金灿灿银晃晃的“心意”,面色不快。
孔拯悄悄打量了一下孔茂捷的神色,发现他的确不是很开心的样子。
这让孔拯有点担心。
孔拯这段日子待在中都,也不是傻傻等着,他也做了不少功课,对光复军进行了一番研究。
他没少打听苏咏霖占据中都之后建立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组织,然后和几个亲信一顿研究,感觉苏咏霖虽然没称帝,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做了不少。
虽然没有立刻建国,但是他设置了一个总务局作为临时处理整个光复军控制区日常事务、军务的头部组织,整个燕云、河北、山东之地的全部事物都要听从这个总务局的处置。
总务局下设军务处,政务处,财务处,刑事处等多个部门,分别负责一个门类的事务,彼此分担协作,把整个占领区内的事情给承担起来。
部门不多,规矩也不多,但是基本上的模样还是有的,类似于刘邦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尽快稳定局面而颁布的约法三章,要的就是一个高效率,要的就是尽快的稳定。
至于其他的可以稍微往后排排。
这在孔拯看来实际上就是一个朝廷的雏形。
而且作为这个总务局的总负责人,苏咏霖本人就靠着这个职位总揽全部的权力,就好像直接把远在山东的光复军领帅赵作良忘记了,就当他不存在似的。
苏咏霖以此控制整个光复军占领区的局势,左右着数千万人的生死存亡。
而且这一次,苏咏霖也终于不再躲在赵作良的背后,而是直接出面直接掌权,直接宣示自己对中都对最高权力的掌握。
看起来,苏咏霖也终于要正式走到台前、把自己的一切展示给天下人看了啊。
第504章 金帝国的遗产
据孔拯所知,孔茂捷担任的职位是秘书处的副秘书长。
这个秘书处没有和其他几个具体办事的部门并列,级别不高,但是很重要。
因为苏咏霖总揽大权,所以总务局每天都有大量的政务需要苏咏霖决断和处理,导致苏咏霖政务繁忙、分身乏术。
于是他设立秘书处,挑选精明能干的部下进入秘书处帮他一起处理日益繁重的政务。
秘书处人数不多,十来个人的样子,职位也不高,职权也不是很重,但是因为伴随在苏咏霖身边,是苏咏霖的身边人,所以自然很受人看重。
这个与他同姓的孔茂捷作为副秘书长,一看就是很受苏咏霖信任的人,要是能与之搞好关系,之后他在苏咏霖耳朵边上美言几句,好处自然是受用不尽。
孔拯是这样考虑的,所以甚至想着利用两人都姓孔这个要点和他拉拉关系,大不了来个认祖归宗什么的,也好近水楼台。
但是情况似乎不是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这个孔秘书长好像真的很不喜欢他所做的事情一样,对这些金银很是厌恶。
“孔秘书长,这……只是在下的一点心意而已……”
“心领了,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要再做了吧,如果孔先生觉得钱多,可以把这些钱捐献出来交给总务局,总务局现在正愁没有足够多的钱去安抚民众呢。”
孔茂捷阴阳怪气地说完,简单行了一礼,就离开了。
留下孔拯又是生气又是害怕。
生气当然是孔茂捷的态度让他很不爽。
他在前朝怎么着也是个公爵,也是受人尊敬的大人物,就算现在金国完了,但是等新的国家一建立,不还是要用他孔氏的名号笼络天下读书人?
你一个小小的副秘书长怎么就敢和我这样说话?
而且谁不知道你们光复军从金国手上榨了几百万两黄金和几千万两白银?
还有各种珠宝古玩怕是整个皇宫都装不下,各种文物估计已经堆成了山,就那么大一笔财富,你们还嫌不够,还嫌少?
当然害怕也是真的存在的。
孔拯也害怕孔茂捷距离苏咏霖太近,稍微说两句坏话就足以给他的目的蒙上一层阴影,让他的目的不能得到好的实现。
他可是听说了,苏咏霖正在大量提拔自己人做地方官和中央官,也在大量选拔原先金国的官僚加入光复军的政治体系。
眼下的情况就是燕云汉人大量加入光复军政府,甚至连部分契丹人和奚人都被接纳了。
比如原先金帝国的高官耶律成辉和耶律元宜都被纳入了总务局,作为金国契丹人高官加入光复军政府的象征。
而作为燕云汉人的代表,原蓟州刺史韩先令与原儒州刺史侯良哲也加入了总务局,加入了光复军政府,成为象征。
契丹人、奚人就不说了,属于非我族类的一部分,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
苏咏霖的旧部们也就不说了,将来苏咏霖做了皇帝,这些人都是元从,大家走不到一路上。
单说燕云汉人,那就和中原汉人比较不对付。
作为最早脱离中原帝国统治的汉人群体,在被金国再度纳入同一个统治体系之下的时候,燕云汉人和中原汉人之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偏见。
多亏宋徽宗一套骚操作把北宋的颜面和逼格败的一干二净,让燕云汉人看到了中原汉人是何等的懦弱无能,以及他们作为被征服者的丑态。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燕云汉人对中原汉人那是相当的看不起。
而中原汉人倒也嫌弃燕云汉人久和胡人杂居,身上一股胡味,完全不像是他们的同胞。
所以两伙人彼此之间互相鄙视搞地域黑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虽然眼下作为中原汉人政权代表的苏咏霖政权凭借纯粹的暴力碾压了金帝国,灭了金帝国,还狠狠地羞辱了金国皇室,公审了金国权贵,这一系列行为大大震撼了燕云汉人。
这使得燕云汉人发现中原汉人还是武德充沛的,所以对中原汉人也稍有改观,觉得中原也是有豪杰的,他们服。
但是彼此之间数百年的不同处境所带来的差别,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弥合的。
天降猛男苏咏霖能凭借超强的武力和威望同时压服各个族群群体,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绝对不小。
中原汉人士大显然不会把燕云汉人官僚当做自己人。
如此一来,孔拯骤然发现留给他们山东本地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继续等下去,说不定也只能捞到别人不要的边角料了。
新的国家尚未建立、科举制度尚且没有决定要恢复之前,地方士绅们可是吃不香也睡不好的。
孔拯此来的目的,不仅是要向苏咏霖毛遂自荐,也是要向苏咏霖进言、也算是试探,请他恢复科举制度,试探他对中原地区的汉人士大夫的态度如何,究竟有没有称帝的准备和计划之类的。
而现在形势如此紧张,很多重要的中央职位都被人给占据了,孔拯能不着急?
也就是苏咏霖答应接见他,说明苏咏霖心里还想着他们,否则孔拯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该举族南下投奔南宗去了。
稍微收拾了一下精神,整理了一下思绪,孔拯恢复了冷静。
他很清楚自己需要的,也很清楚自己能给出什么价码,只要能谈拢,孔氏在新朝的地位必然可以得到张扬,说不定还能恢复到唐太宗时期孔颖达带领孔氏的那种辉煌。
苏咏霖答应接见孔拯的时间是午后,放到往日,那是苏咏霖吃过午饭之后稍微小憩一会儿的那段时间。
不过今日,他决定把这段时间用来接见已经被他晾了一个多月的孔拯。
他知道孔拯的来意,无非就是那么些事情,之前没见他是因为有些事情没做完,有些职位没有分配完,但是现在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可以给孔拯来一波极限施压,向他索取更大的利益了。
苏咏霖现在没有称帝的打算,但是在不远的未来,他是要称帝的,现在实际上他就是在做着皇帝的事情,靠着军功和威望拥有着不亚于皇帝的权力,只是没有名头而已。
但是建立国家和政权的一些先期准备也是要做好的,比如未来朝廷的雏形——总务局就要在这个时候搭建起来,到时候时机一到,直接扩建成朝廷,就地转型,完成改变。
在不能贸然改变主要矛盾和针对对象的当下,他必须要接纳这些精英士大夫们进入他的政权帮他分担行政压力。
但是考虑到这样做的某些不可遏制的危害,他有感觉自己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遏制危害所造成的影响。
不能让中原的汉人士大夫们成为未来朝廷里的主流,甚至压过了他的复兴会本部们。
所以必须要引入其他的政治团体来相互制衡打擂台,最大限度的压制中原汉人士大夫。
虽然他们可以依靠科举实现人数的暴力,但是那需要时间,有那个时间,苏咏霖自己都能收拾他们。
而在复兴会本部尚且稚嫩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帮手来帮忙一起遏制中原汉人士大夫们在朝廷里的势力扩张。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咏霖注意到了燕云地区的复杂形势和金帝国遗留给他的另一种意义上的遗产。
一种可以靠着肉眼可见的划分方式划分政治团体的余裕。
一种依靠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达成互相制衡的平衡局面的操作手段。
第505章 他苏某人的性格也是相当恶劣
在进入中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苏咏霖敏锐的洞察了光复军主导中原局势之后所形成的各政治势力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主要矛盾。
他排除了复兴会和光复军做为苏咏霖基本盘的矛盾和影响,发现剩下来的主要政治矛盾可以分成三种。
渴望独掌大权的汉人政治势力与渴望继续生存的非汉人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民族矛盾。
燕云汉人官僚政治势力与中原汉人士大夫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长期的政治割裂继而引发的全面的地域矛盾。
金帝国旧臣政治势力和过去未曾出仕金帝国而现在想要出仕苏咏霖的新臣子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立场带来的新旧矛盾。
洞察了这三个矛盾之后,苏咏霖意识到了自己的复兴会基本盘在夹缝之中求生存的机遇,也意识到了自己利用这些矛盾分化上等人阶层的机遇。
利用这三个目前主要的政治矛盾,苏咏霖决定广泛吸纳各个群体的相对清白的优秀人才们加入他的总务局,并且组成联合政府,接着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达成政治平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暗中发展复兴会基本盘的政治势力——苏咏霖想要竭力掩盖的第四个主要矛盾,就是复兴会基本盘与所有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阶级矛盾。
这个矛盾在复兴会基本盘拥有足够实力之前,是不能上升为主要矛盾的。
在此之前,苏咏霖必须要用自己的权力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把其他矛盾打扮成主要矛盾,以此掩盖真正的矛盾。
当然了,也多亏金帝国留下来的盘子够烂,矛盾够多,所以留给苏咏霖可以使用的分化瓦解的手段才够多。
在旁人看来一团乱麻非常棘手的政治局面,在苏咏霖眼里却是机遇多多,到处都是可以操作的入手点。
苏咏霖可以利用渴望在光复军政权内获得地位从而继续生存的契丹人、奚人、渤海人等族群与汉人之间的矛盾。
也可以利用彼此之间互相看不惯的燕云汉人官僚和中原汉人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更可以利用原金国官员和非原金国官员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便找一个都可以让苏咏霖大做文章,从中获利,引得两派鹬蚌相争,而他可以渔翁得利,逐渐发展自己的基本盘,把复兴会的盘子越做越大。
所以他早就想通了,不管怎么样,他都要把以孔拯为代表的中原汉人士大夫拉入他的联合政府之中,给他们一席之地,给这场政治角逐增加第三个选手代表队。
晾着他们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