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身体被绑缚着,不能叩首,就只能低着头。
苏咏霖哈哈大笑,很是高兴,立刻命令左右为他松绑,把他扶了起来,握着他的手。
“先是东平府尹,又是兵部尚书,你们都投靠于我,足以证明金国这尊外强中干的巨人壳子,怕也是走到尽头了,哈哈哈哈!”
耶律元宜跟着笑了一下,心中多少有些唏嘘。
虽然苏咏霖答应不把他投降的事情对外公布,但是战败的结局已然不能改变。
一想到妻子和两个儿子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他就觉得有点对不住他们。
但是事已至此,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了。
耶律元宜把心中的不忍压制住了。
妻子可以再娶,儿子可以再生,只要自己还活着,只要还能立下军功,得到苏咏霖的赏识,那他随时随地都能再创造一个家。
拥有更多的女人,生更多的孩子。
而且真要说起来,不怪苏咏霖,也不怪自己,战场争锋互有胜负,本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谁胜谁败那也是天注定,人力难为。
但是这一仗本来可以不用打,就算一定要打,也不需要作为兵部尚书的自己亲自去打。
所以要怪,就要怪那个夺了自己完颜姓氏还要逼着自己南下打仗的狗皇帝完颜亮。
一手把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送上死路的狗皇帝!!
我绝对不让你好过!
耶律元宜心中对完颜亮的恨意终于不受压制的迸发出来了。
夹杂着痛苦、失落、自卑的恨意,爆发了。
所以在苏咏霖带着耶律元宜回到河间府的路上,耶律元宜就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金国的一系列军事准备和军事现状告诉了苏咏霖,让苏咏霖对金国的军事现状乃至于政治现状都有了很多了解。
“三路出击?”
耶律元宜点了点头,开口道:“三路出击,一路是完颜亮所率领的主力,一路是河东南路、北路兵马都总管完颜毅英,一路是南京留守孔彦舟,完颜亮从中都南下,正面进攻,主攻河间府方向。
完颜毅英从河东出击,主攻方向乃真定府,完颜亮打算战端一开,就迅速收复河间府和真定府,把将军在河北的根基连根拔起,至于孔彦舟,只是让他在山东袭扰,并不作为主力。”
苏咏霖缓缓点头。
“如此说来,孔彦舟只是负责袭扰我后方,不负责主攻,主攻乃是完颜亮和完颜毅英两路……这个完颜毅英是何许人也?”
“完颜毅英我也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有宿将、名将之称,当年金宋战事,他立下过很多功劳,一直都在担任军职,经验丰富,绝非寻常人可以比较,将军需要谨慎对待此人。”
“这样啊。”
苏咏霖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接着又和耶律元宜讨论起了金军兵力的事情。
耶律元宜毫不避讳,把完颜亮的家底掀了个底朝天让苏咏霖去看,生怕苏咏霖不能知道全貌从而落败,走向覆亡。
他可全指望苏咏霖了。
第383章 您是真的有十万精锐?
苏咏霖最关注的问题,首要的,当然是金军总兵力。
对于这一点,苏咏霖之前估计的南下金军战兵数量约有二十万,杂七杂八的签军、民夫等人员算在一起,能凑个六十万左右。
不过耶律元宜对这个预估予以了否认。
“也就是说,完颜亮之前曾宣扬他要领兵六十万南下,结果他根本没有六十万大军?”
“六十万大军?”
耶律元宜冷笑不已,开口道:“别六十万了,算上签军和民夫,现在连五十万都难,如果没有辽东之乱,五十万的人数差不多是可以的,但是辽东一乱,很多军队战败覆灭,很多壮丁趁机逃跑。
朝廷本来征兵的重点就放在辽东,辽东壮丁一跑,朝廷可以征用的兵马人数立刻就降低了,当前的情况,完颜亮手中能使用的战兵人数不过十二万,辽东平叛的军队倒还有五六万,但是短时间内无法南下。
河东的军队是一路,开封的军队是另外一路,关中陕地的军队需要用来防备宋国和夏国,动弹不得,也就是说完颜亮如果依然准备在这个时候南下,他手上可以使用的真正可以调动的兵马,不会超过十二万。”
苏咏霖摇了摇头。
“十二万战兵依然不是个小数目,古人出征,所谓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大军,也往往只有十几万能战之兵,更何况,还有河东、开封的军队没有算上,全部加在一起,对于我而言依然压力极大。”
耶律元宜对此倒是没有反驳。
他只是点了点头,缓缓说道:“开封军队并不多,之前和光复军打了一战,损失比较大,剩下来的军队主要还要防范宋国,能用来出征的战兵大概也就一万,多个几千人了不得了,不会更多,至于河东,的确能拿出三四万的战兵,不可小觑。”
“也就是说,加在一起,完颜亮能用来攻打我的战兵数量,在十六万、十七万左右?”
苏咏霖看着耶律元宜。
耶律元宜思考一会儿,谨慎的点了点头。
“便是如此,上下若有差,也不会超过一万。”
苏咏霖低着头想了一会儿。
“也就是说没有契丹之乱,他能用超过二十万的战兵来打我,这还不算关中陕地可以调动的军队……金国,还是实力雄厚啊。”
耶律元宜看了看苏咏霖,想了想,小心翼翼的开口问道:“事已至此,不知道您是否可以告诉我光复军的真实实力?”
“你们从来不清楚光复军的真实军力吗?”
苏咏霖反问了一句。
耶律元宜摇了摇头。
“倒是派了不少探子,所得有限,整个河北、山东的女真人都被光复军解决掉了,没有内应的话,从外往里查消息还挺难的,到也就是大概知道光复军约有二十万大军,也听过三十万的传言,但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是虚数,并不真实。”
“确实是虚数,没那么多。”
苏咏霖摇了摇头:“和金国一样,咱们该宣称的也要宣称,二十万三十万,那都是对外宣称,我整编光复军之后,实际上,光复军有正兵十五万,地方武装十万上下,而其中的精锐,只有十万。”
“只?呵呵呵呵,苏将军可真是说笑了,十万精锐?若不是您亲口说出来,我甚至怀疑您是在骗我。”
耶律元宜看着苏咏霖,脸上的笑容很不寻常。
“你现在怕是依然觉得我在骗你吧?”
苏咏霖笑着摇了摇头:“我没骗你,十万精锐,其中五万是绝对精锐,他们的种子就是正面打败完颜阿邻骑兵的那支军队,我用那支军队的骨干扩编了绝对精锐的五万大军。
剩下来五万是我改编其他军队得来的,虽然没有绝对精锐那么精锐,但是也投入了种子,加强了训练,裁撤了老弱病残,兵员都是青壮,实力可观,堪称精锐。
再剩下来五万,是不久之前才改编的军队,驻防山东,战斗力不能算强,差不多可以和孔彦舟过过招,不能算主力,我真正的依仗,就是那十万精锐军队。
这十万精锐,若是指挥得当,对上金国五万铁骑还是可以保证不败的,再往上可能就有点吃力了,所以正面和完颜亮的铁骑对着干,我暂时还办不到。
至于地方上那十万左右的武装队伍,有过一定程度的训练,但是真的算起战斗力,估计也就能比你们的签军强,和签军打起来,应该是可以稳赢的,对上正兵……应该是略有不如。”
看着苏咏霖言之凿凿的样子,耶律元宜略有些惊讶。
“您真的没有骗我?”
“当然,大敌当前了,我为什么要骗你?”
“您不会因为怀疑我而骗我?就和曹操最初怀疑许攸一样?”
“我不是曹操,你也不是许攸,咱们也不是在打官渡之战。”
苏咏霖有点郁闷,苦笑道:“你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也没有退路了,不相互扶持这条路就走不下去,所以我何必怀疑你?”
耶律元宜深吸一口气。
“您是真的有十万精锐?”
“是。”
“怎么可能!?”
耶律元宜惊讶道:“您起事至今也就一年半的时间,怎么可能训练出十万精锐能够对抗骑兵的精锐?您是怎么办到的?”
“这个嘛……我还真就不说了,等这一战打完,咱们胜了,你和我都还活着,你自己去军队里面看,看看我的精锐是怎么得来的。”
苏咏霖自信道:“一般的精锐,是身体上的精锐,而我的精锐,不仅是身体上的精锐,也是脑袋里的精锐,对了,有一点我想金国的军队不一定能办到,我的军队,一日三餐,从无短缺,能吃饱。”
“一日三餐?从无短缺?还能吃饱?”
耶律元宜乍一听有些惊讶,感觉这可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但是细细一想,也就冷静下来不少。
虽然难以想象,但也不是不可能,苏咏霖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但是看光复军的战绩,就感觉虽然有夸大,内里也差不了多少。
光复军不说一日三餐顿顿吃饱,但是基本上应该是真的可以做到不挨饿。
这种情况只要领导人的统兵之术特别优秀,对部下掌控力强,那么想要办到也并非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给金国的军队一日三顿饭,顿顿吃饱,并不是财力上办不到,财力上是可以办到的,这一点耶律元宜绝对不会质疑。
金国军队的规矩是一日两餐,战时加餐,眼下的军费支出的确是冲着让士兵一日两餐顿顿吃饱肚子这个目标去支出的,朝廷上下表面上都是这样认为的。
论及财力,完颜亮的财力远远胜过苏咏霖,苏咏霖都办得到,他绝对办得到。
只是现实情况下想要执行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金国朝廷给军队投入的军费如果真的全部落实到位,每天让士兵吃饱肚子并不难,三五日吃一顿荤腥也不是办不到,可以办到,这是一定的。
但是大金国的军队历来是贪污腐败重灾区,无药可救,所以一定是办不到的。
一般来说,按照耶律元宜自己的估计,朝廷投入进去的军费能真正用在军队身上四成,都算是官老爷们爱兵如子了。
五成往上跑那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才有可能。
基本上三成就足够仁慈,两成也不能让人说什么,一成确实有点过分,但是真要这样搞了,皇帝是很难知道全貌的。
想要让军费全部用在军队士兵身上,那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
第384章 光复军真的能吃饱吗?
事实上,金国朝廷的军费从还没有拨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经手者抽成了。
皇帝和朝廷商议军费支出的数量,等皇帝点头许可,就开始清点钱财记录在案准备拨付,在这个环节里,经手官员就开始动手动脚了。
揩揩油,做做假账,大家一起从里面捞好处,他们捞过好处之后的部分才是真实下发的部分。
下发的过程中,过一遍手抽一份,过一遍手抽一份,相关官员雨露均沾,想拿的要拿,不想拿的还是要拿,不然就是不合群。
还不仅仅是户部兵部等部门的官员这样搞,但凡是经手的,就没有不这样搞的,说句不好听的,就连负责运送军费到军营里的运输队也要从中揩油,捞一份好处给自己加个餐。
军费在抵达军营之前,所有经手环节都要被经手者分润一下,不分润一下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对不起自己的职权。
上到主官,下到微末小吏,但凡是人际关系还可以的,都能得到一点好处。
他们满意了,军队才能拿到钱。
等钱到了军队手上,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从将官到军官对于这笔军费当然也是层层盘剥,再来一波雨露均沾。
将帅拿大头,军官拿小头,一级一级往下,每一级的军事主官都能拿到好处,或多或少而已。
他们或许是为了自己的私事,或者是为了强化亲卫部队的装备伙食等等,都要从军费里拿一笔钱出来给自己。
等他们都吃饱了,剩下的军费才能落到大头兵脑袋上。
那剩下的数目还真是挺可怜的。
将官们、军官们对待自己的亲兵卫队那是好得不得了,也舍得花钱给亲兵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出手还是很大方的。
根据耶律元宜在兵部尚书任上对军队的了解,将军们的亲兵卫队有一天三顿饭并不稀奇,吃肉也是常有的事情,将军一高兴,大手一挥,直接撒钱给亲兵们出去吃喝玩乐花天酒地。
大头兵吃糠咽菜乃至于只能喝稀粥的时候,那些亲兵个个给干饭肥肉大油汤喂养的膘肥体壮,油光满面,气力十足,和一般大头兵比起来简直就不像同一物种。
所以军队里最精锐的就是将军和军官们的亲信卫兵。
真正战斗的时候,若到了决战时刻,冲锋陷阵决死冲锋的就是将军的亲兵,战败的时候,保护将军逃跑的也是这群亲兵。
一般的大头兵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
一般大头兵的伙食费用连火头军都要从中揩油。
很多军队都是把伙食费给到火头营,大头兵们吃什么,全都看火头们能买到什么。
火头们也不傻,花出去的是大头兵的,结余下来的就是自己的,那当然要想法设法压缩成本,于是尽弄些便宜货色搪塞大头兵们。
平常人家正常时都不吃的烂菜叶子,陈芝麻烂谷子,管它什么东西,只要能吃下肚,只要便宜,只要吃不死人,那全都要了。
剩下的就算计算计,揣到自己兜里去了。
所以大头兵们吃到嘴里进到肚子里的都是些什么货色也可想而知。
能喝一两顿稀的偏偏肚子就算过的去了,能吃点盐腌菜补充一下体内急需的盐分也算不错的福利,至于干饭,那真要碰运气。
除非你和火头们关系不错,沾亲带故的,好朋友,或者舍得孝敬,会做人,知道给好处,那火头们自己开小灶儿的时候差不多就能拉上你一起打打牙祭。
人家吃肉,总不会少了你的几口汤。
如果情商低,不会钻营,啥都不会做,那就只能接受最低限度的生命需求保障了。
饿不死。
至少饿不死。
就这,还算是正兵待遇。
签军和一般民夫,那真是有口吃的就要谢天谢地了。
对他们来说,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什么地方,有的吃了先要千恩万谢,然后就是奋力拼搏冲刺,去骗,去抢,去肉搏,否则别说饿肚子,饿死都算活该。
吃不饱肚子,谈何训练呢?
没有训练,谈何精锐呢?
但是这也是无奈,整个帝国运行的基础,这个腐败透顶的官僚机构已经自动形成了这样的潜规则系统,进入了这个系统,但凡是手上有点小权的,都能找到变现的渠道。
上面人驱使下面人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谈什么忠君爱国实在是太宽泛,二百五才相信,所以利益就是最好的手段。
上面人拿大头,下面人拿小头,都有的拿最重要,如此,下面人才能认真办事,维持这个体系的运转。
这一点,耶律元宜觉得上至完颜亮、下到一个大头兵都是明白的。
这样一想,光复军的精锐也并不奇怪,可能就是因为吃得饱,所以练得多,于是就用了比金国军队更快的速度变成了精锐。
比如说金国军队平均需要三年才能训练有素变成精锐,而光复军因为吃的好,训练次数多,训练频率大,一年半也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想,军队精锐与否,还真要看统治者肯不肯砸钱,又能不能管住钱的用处。
这可就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