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448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448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没有叛离的理由……”
  如果汪直叛变,父亲钱锐不可能察觉不到,但张三并没有送信来……王子民奏折入京的速度不可能比钱家护卫更快。
  外间王义、彭峰一前一后出现在门口。
  钱渊长身而起,“王义。”
  “通州护卫回报,三日内东南两封信,均是寻常事,并无加急。”王义躬身道:“已然遣派人手连夜南下查探。”
  钱渊久久的盯着外间黑漆漆的夜色,淅淅沥沥的雨声又大了起来,这个信息代表着,浙江沿海很可能没有出现大规模至少传开的倭患……这是不是代表着,这是王本固在捣鬼?
  钱渊绝不相信,如果真的有大股倭寇侵袭浙江沿海,王本固知晓内情,但自己遍布浙江沿海的人手却毫无察觉!
  能用的信息太少太少,而导致的后果有太多可能,太多让钱渊不能接受的可能……他脑海中就如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但现在还有一件事需要确认,钱渊看向了彭峰。
  彭峰平静的回道:“靖海伯府内并无异样,世子尚不知晓消息,今夜还在外间喝花酒。”
  一旁的徐渭、钱铮、孙鑨都长长的出了口气,汪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要叛,不可能不提前接走。
  钱渊往前两步,皱眉低声问道:“世子身边的护卫头领也在?”
  “一个姓方,一个姓王,都在。”
  钱渊也松了口气,来回踱了几步,缓缓道:“人手都撒出去,多派几批人手去南边,台州、宁波、杭州……还有松江。”
  “现在不能动……”
  “只能以静制动……”


第992章 幕后
  本就因胡应嘉破局,税银激增而显得暗流涌动的朝局,因为浙江巡按王本固的这本弹劾奏折而汹涌起来。
  从前浙直总督胡宗宪到浙江巡按钱渊,从当年浙江总兵、副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到浙江巡抚谭纶,全都被王本固按上了罪名。
  有心人都心里有数,王本固的弹劾奏折有着明显的指向,靖海伯汪直。
  钱渊在没有收到确凿的消息前,不敢妄动,只能苦苦熬着等消息,正在准备和徐阶开战的高拱一时间有些停滞,倒是徐阶那边……好些科道言官跟着王本固弹劾钱渊当年虚报战功。
  反正风闻奏事嘛,就算弹劾错了,也不过罚酒三杯了事……万一弹劾成功,那就一战功成天下知了!
  其中最起劲的是当年被钱渊踹了两次,后来又被徐渭揍了顿的邹应龙。
  “不用管他,疯狗一条而已。”这两天都不去翰林院点卯的徐渭如此评价邹应龙。
  钱渊点头赞同,笑道:“虽是疯狗,但不是无主的。”
  “恩,是疯狗,不是野狗。”孙鑨向来待人温和,背后不出恶语,但对邹应龙评价也很低。
  这些年来,但凡徐阶一方出手,往往是邹应龙打前阵,如果顺利就继续,不顺利就缩回来,邹应龙在京中名气并不低。
  钱渊还知道,历史上邹应龙成功弹劾严嵩……很可能也是被徐阶丢出去打前阵,只不过那次成功了而已。
  经过两日夜的煎熬,钱渊终究也平静下来,事发当日,别看他指责徐渭大失分寸,实际上自己也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曲起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钱渊目光深幽的看着窗外,可能性无非三条。
  其一,汪直已叛,但父亲钱锐没有送信来,东南旧部也没有送信来,甚至汪直都没有将儿子接走,反而是王本固弹劾奏折先入京,这种可能性近乎于无。
  其二,汪直麾下叛乱,甚至汪直已被杀,但同样的道理,这等大事,就算不哄传东南,如钱锐、张三、胡应嘉、孙铤这等人必然知情,如果他们不知道,王本固如何能知道?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只剩下第三种可能,是王本固在捣鬼。
  想到这,钱渊有点后悔,当日心慈手软没将王本固拿下,倒是留了后患。
  但王本固想干什么?
  两浙倭患复起,意味着东南通商断绝,税银必然锐减,难道他想面对隆庆帝、户部、高拱无数人的怒火?
  这货是疯了吗?
  钱渊苦苦思索,如今的局势对高拱来说……有点悲催,原本高拱想设立新衙管束通商事,绕过胡应嘉接手税银,这事儿被钱渊搅合了,但高拱没有放弃,天天进西苑磨着隆庆帝。
  如今两浙倭乱,别说设立新衙了,就是通商都要断绝,更别说正式开海禁。
  对于随园来说……更惨,原因很简单,是钱渊一力坚持招抚汪直,设市通商,如果汪直那边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如果真的两浙倭患复起,就算简在帝心,钱渊也会承受非常大的舆论压力。
  很多时候,在明朝中后期,舆论压力是可以化为政治威压的,历史上的高拱就是被徐阶这样驱逐出朝。
  这两日钱渊和徐渭、孙鑨长时间的商议此事,始终想不通,王本固到底想干什么……
  徐渭突然开口道:“如若两浙倭乱复起,倒是华亭能得好处。”
  钱渊和孙鑨对视一眼,都没吭声。
  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对于随园来说,东南通商事是根基,一旦动摇甚至崩盘,随园不敢说分崩离析,但也必然就此沉寂,更别说钱渊日后的诸多谋划,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对于高拱来说,东南通商带来的税银将是他执政的底气,对于执政者来说,手头宽松与否太关键了。
  就比如如今高拱、张居正谋划加大内阁的控制权,如果能将税银这一块的收缴、分配通过新设衙门收拢在内阁手中,接下来就能势如破竹。
  一旦两浙倭乱,商路断绝,高拱肯定大失所望,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打击,否则他也不至于要绕过已然破局的胡应嘉去接手通商事了。
  但对于徐阶来说,就未必是坏事了,虽然他屡屡向浙江伸手,但之前很大程度是因为严嵩、胡宗宪,之后企图接手通商事,但徐阶并不重视这些。
  不重视不是因为徐阶不喜欢白花花的银子,而是他本质上是个官僚,对这些标新立异的事有天生的排斥。
  也正因为徐阶是个官僚,所以他在通商事体现出分量之后,几次试图插手,但也正因为徐阶是个官僚,关键时刻他是舍得将这些作为棋子丢出去的。
  关键在于,这次的事,到底是王本固一人所为,还是徐阶在背后指使?
  在这一点上,钱渊、徐渭和孙鑨都拿不定主意。
  弹劾诸多官员,言两浙倭患复起,必然使开海禁延迟,很可能使东南税银锐减,这对于王本固来说没有什么好处,除非真的倭寇来袭,东南大乱。
  但如果税银锐减,随园不用说了,自保都难,而高拱刚刚以内阁之名收拢户部,碰上此事,必然威望衰退,徐阶在内阁是能占到不少便宜的,至少是能将高拱设立新衙这件事给搅合了的。
  “难道要开始了……”钱渊低低呢喃,他猜测这是徐阶正式向高拱宣战的信号。
  从胡应嘉破局,税银账目入京,高拱大发雷霆企图抢夺宁波知府,再到徐阶一力拒绝,内阁纷争……隐隐火花在朝中四溅。
  连绵阴雨已经三天了,钱渊在心里盘算,南下查探的护卫什么时候能回来,但大概率没出什么大事,大哥钱鸿和汪直儿子都没接到什么消息。
  “展才,博茂来了。”
  钱渊转头看去,没有打伞的冼烔正遮头顶,一路狂奔而来。
  “展才兄,世叔让我传话。”冼烔脸色慌张,一进门就拽住钱渊的胳膊,“王子民第二封奏折已入通政司,弹劾汪直复叛,其心腹麾下倭寇头目谭七指袭太平县,攻城不果后四散流窜,杀戮颇多……”
  从两天前接到消息一直保持镇定神情的钱渊再也维持不住,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咬着牙恨道:“王子民,王子民,好,好好好!”
  现在可以确定了,即使背后有徐阶指使,但这番弹劾绝对是王本固本人干的。


第993章 动手
  看钱渊脸上神色变化莫测,孙鑨转头看向徐渭,“谭七指?”
  “谭隆,台州人,当年海商进献三百根巨木,为首靖海伯汪直,其次就是宁波毛海峰和谭隆。”徐渭强闻博记,如数家珍道:“传闻此人曾是徐海麾下倭寇头目,上虞大捷徐海败逃,就是此人砍下徐海头颅降了汪直。”
  “这么说来,还真有可能……”孙鑨喃喃道:“但开阳公、文和、戚继美以及钱家护卫都未有消息过来,应该闹的不大,记得张元勋就驻守台州?”
  孙鑨只是纸上谈兵,但徐渭是在军中历练过的,指出了最关键的一处,“王本固如何知晓是谭七指?”
  看了眼孙鑨,徐渭解释道:“倭寇不是官军,也不是贼军,除非是徐海那等大股倭寇,否则是不打旗号的,他王本固如何知晓?”
  “不是有倭寇窜入乡野吗?说不定抓了几个问出来的。”
  “不可能,若无真凭实据,他王子民疯了将胡宗宪、展才、谭子理这么多人全都弹劾了?若无真凭实据,他王子民疯了弹劾汪直复叛?”
  “只有一种可能。”一直沉默的钱渊猛地站起来,“谭七指落到了王子民手中!”
  徐渭的沉默代表了他的认同,孙鑨怔怔的站在那。
  到底太平县出了什么事?
  二舅为什么会落到王本固手中,并被其指为侵袭太平县的倭寇头目?
  汪直知不知道这件事?
  父亲、胡应嘉、孙铤、郑若曾、戚继美会怎么做?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钱渊来回踱步,突然飞起一脚将面前的桌椅踹飞,厉声道:“王义何在?!”
  王义出现在门口,躬身应道:“请少爷吩咐。”
  “召集护卫,听我指令!”
  不多时,还留在京中的护卫已经在院子里排列成行,虽然没有手持狼牙筅、长枪,但腰间都挂着用布裹起来的长刀。
  “展才,你要做甚?”孙鑨有点紧张。
  徐渭也劝道:“展才,再想想,再想想,谭七指曾是徐海部下劫掠成性,如若他真的沦为倭寇……不要授人以柄!”
  孙鑨不知道,但徐渭知道钱渊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保住东南通商,还想维持局面,就不能让汪直唯一的儿子汪逸出事。
  如果汪逸被捕下狱,南边的汪直就算不想叛,也只能叛了。
  说到底,钱渊不信,不信汪直想叛,会叛。
  汪直没有理由叛变,而且如果真的想叛变,就不会一直留在金鸡山招宝村,父亲也不会一丝痕迹都看不出来。
  汪逸一旦下狱,说不准就一命呜呼,钱渊不能,也不敢将人交出去。
  就在正厅里,钱渊脱下繁琐的长袍,换上小七亲手缝制的短装,虽然是短装,但却不是短打装扮,是当年专门为钱渊上阵时的衣服。
  看了眼梁生捧来的苗刀,钱渊笑骂道:“汪逸是倭寇?”
  苗刀是为杀倭所用,梁生给了自己一个嘴巴子,赶紧换过一柄长剑,这还是当年隆庆帝赐下的,去年在西苑,钱渊就是持持剑主持诸事。
  “少爷。”彭峰快步走来,附在钱渊耳边低声说:“成国公那边送来消息,刑部派了人手去了靖海伯府,大理寺也有动作。”
  刑部,不用说,那肯定是徐阶的手笔,刑部尚书冯天驭是徐阶死党。
  大理寺,那是高拱的地盘,大理寺卿李凌云是高家同乡姻亲,右少卿梅守德是前任绍兴知府,但左少卿秦柱是嘉靖二十年进士,高拱的同年好友。
  毫无疑问,徐阶、高拱都想将汪逸控制在手中,就拥有主动权,不管是为了破局还是为了掩饰。
  还好早在去年,就嘱咐上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成国公盯着靖海伯府……不然,消息肯定比随园灵通的徐阶一党必然得手。
  “梁生率十人先行。”钱渊轻轻拔出半截长剑,看着屋檐上滴落的水珠恰巧撞在剑身上,眯着眼缓缓道:“天下何人不知是我钱展才一力招抚汪直,并因巨木、红薯使汪直得封靖海伯……”
  “既然华亭、新郑都不给面子,那钱某人也不用再给他们留脸!”
  ……
  靖海伯府。
  从汪直出海经商后就一直在徽州乡间生活的汪逸战战兢兢,要不是身后有人扶着,几乎要一屁股坐到地上了。
  大厅分成前后两截,后半截都是汪逸带到京中的亲随,钱鸿不敢拔刀,但也找了个木棍,其余人各持桌椅板凳。
  前半截是个身着五品官袍的中年官员,身边都是刑部的人手,腰间挂刀,手上还拿着铁索镣铐。
  “收起来!”中年官员回头训斥两句,谨慎上前两步,笑着说:“只是请世子去刑部问几句话而已,并非下狱。”
  汪逸在京中没什么存在感,只顾着大肆挥金,消息算不上灵通,但也已经知道有科道言官弹劾父亲汪直叛变的消息了。
  这种情况下,汪逸哪里敢跟着对方回去,视线不由落到了一旁的钱鸿身上。
  去年末,汪逸接到父亲汪直的一封信,京中诸事若有不决,悉数听方鸿安排。
  钱鸿心头急转,他前日夜间和钱渊碰过一次面,两人确定东南并未传来什么重要的消息,钱渊也嘱咐他小心留意。
  没想到晴天一声霹雳,御史弹劾汪直复叛,钱鸿还琢磨晚上找个机会和小弟见一面,结果刑部已经找上门来了。
  但刑部绝不行,钱鸿听说过,朝中六部,徐阶最拿得住的就是刑部,万一出什么事,哭都没眼泪。
  “听闻科道言官弹劾靖海伯,若确有其事,理应都察院询之,再不济理应下昭狱,何故刑部来人?”
  对面的中年官员有些诧异,钱鸿说的在理,说起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但刑部插手的确有些越权。
  “大人。”一个差役突然进门,低声说:“看到大理寺的人过来了。”
  中年官员目光一凝,挥手道:“动作快点。”
  二十几个差役拔出腰刀逼了上去,钱鸿手中的长棍左右晃动,冷不丁的打落一把刀,顺带着抽在一个差役的脸上。
  场面僵持一秒钟,差役没想到对方这么大胆,而钱鸿是没想到对方这么弱鸡。
  一秒钟之后,高声呵斥伴随着齐齐举起的腰刀,之后是噼里啪啦一阵混乱。
  中年官员倒是有心情坐下看戏,心里还在盘算带回刑部之后如何问话……但就在这时候,尖锐的竹哨声在外面响起,纷乱的嘈杂声传来,还伴随着几声呼痛求饶声。
  “什么人……”
  中年官员话说到一半就住了口,两排青壮扯开包裹的布,手持长刀大步入府,众星拱月般露出中间面如冰霜的钱渊。


第994章 闹大
  大厅内,被围在中间的汪逸已经站不住了,软软的瘫在地上,身边的伴当亲随要么被打的起不了身,要么被逼着跪在地上。
  看到这一幕,本就面若冰霜的钱渊脸色更是难看,特别是看到大哥钱鸿面目青肿的跪在那,左胳膊软软的抬不起来,脖子上还压着一把刀。
  钱渊强压怒火,冷眼盯着那中年官员,“刑部拿人,可有旨意?”
  “钱大人,是大司寇……啊啊啊……”
  还老神在在坐在椅子上的中年官员话还没说完,钱渊猛的抄起桌上的茶盏,连杯带茶硬生生砸在他脸上。
  “没有旨意,也敢来靖海伯府拿人,哪个王八蛋给你撑腰的?!”
  这下好了,这厮脸上精彩纷呈,碎瓷片划出的血混着滚烫的茶水让这个五品郎中不顾颜面的在地上翻滚哀嚎。
  “小小郎中,攀附奸党而上位,谁给你的胆子在钱某人面前还坐着回话!”
  大厅内一时寂静,只有那刑部郎中凄厉的惨叫声不绝于耳,差役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不由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