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第4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心装好,亲自封口,徐阶拉了拉绳子,对进屋的老管家说:“明日一早启程,急递浙江王子民。”
如果今年一切顺利,高拱跋扈,陛下以自己制衡高拱,那么东南通商事很可能会落在自己手中,随园必然势力再衰……徐阶在心里想,还来得及,还来得及。
第912章 心真脏
这一年是隆庆元年。
混乱的嘉靖一朝终于结束了,朝中似乎平静下来,但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
隆庆帝尚未下旨开始京察,京中暂且保持着风平浪静的态势,而这场暴风雨却是在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开始酝酿。
王本固将昨日收到的信件又细细的看了遍,才小心的收起来放好,在心里琢磨了会儿,从那次试探到现在已经一个月过去了,原本还想着再等等,但师相似乎不想等的太久。
也罢,终究是有理由去抢班夺权的,而且董一奎也算配合,而且就算不成,也决计吃不了亏。
王本固思虑良久后招手叫来下人,“来了吗?”
“正在偏厅饮茶。”下人从袖子里取出礼单呈上,“送来两个箱子。”
王本固嗤笑一声,“难道真以为本官贪财?”
跟了王本固十多年的下人陪笑着将礼单放在书桌上,心里却隐隐知道主人是什么打算……海贸利润丰厚,就拿这点边角料来打发本官?
偏厅里,看到王本固进来,董一奎立即起身行礼,“子民兄。”
“天宿来了,坐吧。”王本固看了眼茶盏,笑道:“今年的明前龙井还没到时候,不过也快了,到时候给天宿留点。”
“粗人一个,只知牛饮而已,不敢暴殄天物。”董一奎不动声色的轻声问:“到时候了?”
“一叶知秋啊。”王本固轻笑点头,“昨日接到京中来信。”
整个浙江官场都知道,明前龙井在很多时候都代表了一个人,每年的明前龙井,相当一部分都会送入京中随园。
最早是赵文华,之后是胡宗宪,再之后还有谭纶,即使是去年侯汝谅接任浙江巡抚,也没缺了钱渊的那份明前龙井。
寒暄片刻后,董一奎细细听着王本固的讲述,沉思良久苦笑道:“如此单刀直入?”
“便是如此单刀直入。”王本固点头道:“且为天宿分说详情。”
“子民兄请说。”董一奎眉头皱起。
“若前任巡按宣府的御史主责钱粮配给,继任者主责何事?”
“自然依旧主责钱粮配给。”董一奎觉得莫名其妙。
“便是因此,才能单刀直入。”
王本固细细讲述后,董一奎才明白过来。
巡按一职非立国之初就常设,一般是为了某件事才会临时设置,到如今除了个别的如巡盐御史之外,一般的巡按地方的御史的权责范围都是接任上一任御史。
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
说的简单一点,御史能管的范围太广了,前任御史得罪人的地方,继任者是不会去触碰的,但如果是前任御史做得好的地方,继任者都会发扬光大。
时间一长,御史的权责范围就会有所固定,特别是如开海禁通商这种本朝未有之制。
而嘉靖三十六年,招抚汪直,于镇海设市通商,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收取税银,这是由镇海县衙、宁波府衙负责的,其二是发放通关文书,这是由宁波府衙发放的……但实际上,发放通关文书的权力一直掌握在钱渊这个浙江巡按的手中。
当然了,钱渊当时没想的太远,为了给那八家海商挖坑下套,为了剿杀那些走私海商,他才始终将发放通关文书的权力握在手中。
当时宁波知府唐顺之每次发放文书之前,钱渊都要过一遍,将那八家海商踢出局,呃,可能还要添上几家掩人耳目。
钱渊回京后,继任的浙江巡按庞尚鹏是张居正的人,频频巡视宁波,始终不涉通商事,但是,发放通关文书的权力,名义上是握在庞尚鹏手中的……只是实际操作上由宁波知府唐顺之负责。
毕竟到目前为止,虽然全天下都知道海贸获利颇丰,知道税银能解朝中用度不足,但隆庆帝还没有正式下令解除海禁,相关的机构都没设立,只以当地府衙、县衙兼管,只在户部设立宁波清吏司而已。
所以,王本固至少从明面上,从官场规矩上,是可以抢走发放通关文书之权的。
至少在官场上,唐顺之孙铤没有足够的借口回避,顶多是扯皮。
董一奎可没那么好忽悠,立即有了异议,“话是如此说,但如若唐荆川不肯交权,硬顶着……”
“未必会硬顶。”王本固胸有成竹,问道:“以天宿观之,唐荆川何许人也?”
“世间大儒,文武双全,又品行高洁,随园在东南最重要的人物。”
“哈哈哈,前几句都对,但最后一句……”王本固摇头笑道:“世人视唐荆川为随园中人,但实则其非钱展才嫡系。”
“嘉靖三十五年,随园初建,尽皆当年新科进士,后有贪图幸近官员攀附,如户部侍郎黄懋官,刑部侍郎潘晟,南京国子监祭酒高仪,但在东南,算得上随园一员的只有三个人。”
“谁?”
“福建巡抚吴百朋,镇海知县孙文和,宁海知县赵大河。”王本固轻拍桌面,“此事天宿无需相疑,本官作保,唐荆川绝非随园一员。”
董一奎半信半疑,唐荆川在东南好大名声,当年钱展才设市通商,实际操作大都是唐荆川,居然不是随园一员?
王本固还真没说错,唐顺之这老头当年是半主动半被逼着出山主持通商事,虽然对钱渊颇多赞誉,但的确算不上随园一员。
至少除了东南通商之外,唐顺之在政治派别上是不站在随园这一边的,这一点和潘晟、黄懋官、高仪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看董一奎还在犹疑,王本固又补充道:“京中消息,高新郑已然入阁,内阁中师相与高新郑相安无事,至少东南一事配合默契……内阁如何能容忍东南通商事握于随园手中?”
“从去年宋仪望、梅守德、卢斌等人陆续被调出浙江后,随园势力大衰,其原在东南的跋扈也渐渐衰减。”
停顿了下,王本固才接着说:“一个月前纵火一案,以此试探,天宿强硬不退,最终郑若曾只能忍气吞声……这也符合京中随园现状。”
“噢噢噢,原来那次子民兄是为了试探镇海态度?”董一奎看似恍然大悟的表情,心里却在暗骂。
都一个月了,董一奎早就打听清楚弟弟董一元为什么和食园郭远发生冲突,除去海瑞那个脑壳瓦特了的将案犯送入食园关押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王本固轻描淡写的挑拨离间。
挑拨离间的目的在于试探镇海那边的态度有多坚决……这些文官,心真脏!
第913章 背锅(章节贴错,和前一章互换)
钱宅后院,难得的汇集一堂,能到的人基本都到齐了,虽然随园就在钱宅之内,但实际上是分开的,左边一小半是钱宅,其余地方都是随园。
小七倒是常来,但钱渊是很少到钱宅后院用饭的,本来作息时间就不太正常,更别说今天还带来了陆树德。
谭氏为长嫂坐在首位,其次是钱铮、陆氏、陆树德,接下来是黄氏、钱渊夫妇,再往下是勉强能坐着的的两个孩子。
几只小猫在屋子里乱窜,惹得两个丫鬟到处抓,正在上菜呢,一个不好就要出事。
“说起来父亲一去南京就是四年,终于回京了。”陆氏兴冲冲的说:“小叔,你那栋宅子有点小,就这几天挑栋大点的,至少前后得三进……”
“说的是,记得钱家护卫在东塘巷有间宅子。”谭氏兴致勃勃的说:“明儿我们去看看,如果合适,再把东西都添置齐了。”
陆树德向钱渊投去绝望的眼神,而后者像是没看到似的,只顾着吃菜,还偶尔体贴的给妻子、孩子夹菜。
嘉靖三十八年会试,陆树德身登皇榜,那时候陆树声正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已经两年了,陆树德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堪称无拘无束。
随园众人中,公认最自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历史上修建豫园的潘允端,另一个就是陆树德了。
几乎每日要么钱家酒楼,要么随园小厨房,闲暇时画几幅画都算是正事了,更多时候还是聚众搓麻……正月里通宵搓麻,他和冼烔、潘允端是绝对的主力。
想都不用想,陆树声回京,这样的好日子肯定是没了,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自己肯定会为之前两年的逍遥付出代价,而在陆家,这种代价除了棍棒不会有第二种。
“渊儿,渊儿?”
“嗯?母亲说甚?”
“东塘巷是有间宅子吧?记得去年你提起过。”
“有有有,地方不算太大,前后只有两进。”钱渊随口说:“不过就平泉公和与成两人,也能住。”
陆树德恨恨的瞪了眼好友,“这两天听同僚提起,大兄这次调任还是吃了亏的?”
“的确如此,岳父本为南京礼部侍郎,回京理应平调礼部侍郎,或吏部侍郎,转任其余四部侍郎,算不上升迁。”钱铮也瞪了眼侄儿,“若非渊儿涉身其中,岳父……礼部如今是漩涡,但吏部侍郎应是情理之中。”
“渊儿……”
“嗯?”钱渊横眉竖目,盯着陆树德,“你叫我什么?”
陆树德缩缩脑袋,壮着胆子嘀咕,“小两辈……”
一旁的陆氏好笑的看着这一幕,谭氏、黄氏、钱铮都不吭声,小七忍不住偷笑。
“胆儿倒是肥了!”钱渊冷笑道:“这两年日子过得不错,看来为兄要向平泉公好好絮叨……”
“渊儿!”钱铮皱眉打断,想说什么却不大张得开嘴。
陆树德鼓足勇气但偏头不敢看钱渊,只对钱铮说话,“上次听文中兄提及,渊……渊哥如果书法稍稍有点模样,也不至于难回翰林。”
钱铮抿了口酒没吭声,侄儿回不回翰林,哪里是这些旁枝末节能决定的。
陆树德看侄女婿没反应,嘴皮子利索起来了,“翰林院里都说渊哥那笔字堪比蒙童涂鸦,就连南京翰林院都有耳闻,连大兄都被连累了……”
当年陆树声会试第一,但殿试只是二甲第二,主要就是因为那笔字……现在翰林院都说陆树声教出来的徒弟一个样。
钱铮才懒得管这些屁事,其实他也有点杵这位岳父,他是少年进士,嘉靖十四年身登皇榜,同时赴京赶考的陆树声会试落榜,直到嘉靖二十年才一举高中……再加上陆树声那古怪执拗的脾气,翁婿关系算不上好。
听陆树德说个没完,钱铮瞥了眼侄儿,意思很明显,赶紧的,把这事儿完结了。
钱渊早就打定了主意,冷笑着打断陆树德的话,“平泉公什么样的人?”
“品行高洁,清廉无双,两京翰林、国子监谁不敬仰?”
“更兼淡泊名利,待人如春风拂面……”
几个女眷还好,钱铮和陆树德都面无表情,牙都快酸倒了,陆树声任两京国子监祭酒,制定学规条教十二章,多有监生背地里破口大骂,至于翰林院的同僚……曾经给陆树声一个评价,狷介耿直。
刚才吃的有点多,说到这儿,钱渊也有反胃呕吐的冲动,赶紧话题一转,“平泉公虽为陆氏,却非华亭陆,乃是开封兰考迁居华亭,族人稀落……”
顿了顿,钱渊加重语气,意味深长的说:“昨日听闻陛下召平泉公回京,猛然醒悟,平泉公今年已六十有三了。”
看着陆树德,钱渊嘿嘿笑着说:“与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陆树德如坠冰窟,咬着牙暗骂,你也太毒了!
嘉靖三十八年会试后,远在南京的陆树声让女儿女婿,甚至拜托了同乡、同年,可陆树德这厮,连相看都不肯去。
钱渊得意的笑,有这事顶在前头,陆树声那老头儿还有空闲来管随园这边的事?还有精力来教训自己?
钱铮给侄儿递去一个满意的眼神,有这事在前面,自己耳根子也能清静清静。
陆氏大力点头,轻轻拍拍桌子,“小叔,此事刻不容缓,父亲入京后必然会问起。”
陆树声都六十多岁了,估摸着是生不出儿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过继侄儿,自然要催着陆树德尽早成婚。
钱渊倒是不知道,历史上的陆树声是个牛人,嘉靖四十五年,都快七十岁了,生下唯一的儿子……呃,也不知道血统正不正。
说起相看,陆氏和谭氏、黄氏、小七几个女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陆树德沮丧的坐在一边,钱铮和钱渊这对叔侄也只能听着。
陆氏久在京中,父兄都是两榜进士,谭氏、黄氏入京不过一年多,来往的女眷不多,而小七熟悉的女眷都是随园士子家里的。
“诸端甫有个侄女……”
“记得陈登之有个妹妹……”
“不太好吧?”钱渊有点头痛,如果真的从随园士子的亲眷中挑,比如陈有年……那他不是比我要高两辈了,以后肯定成为笑柄。
第914章 弄险
一个多月了,董一奎也略微了解对面这货的秉性,还是有点不太放心,低声问:“唐荆川真的不会硬顶着?”
“很可能不会顶着。”王本固继续忽悠,这次如若能一战功成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被顶回来,也不急,可以慢慢来。
看董一奎还没下定决心,王本固暗骂这货看起来五大三粗,没想到胆子这么小,补充道:“当然了,私下肯定会有动作。”
“私下?”
“钱展才在东南筹谋多年,与诸军将领都交情甚深。”王本固看了眼董一奎的表情,嗤笑道:“当年赵大洲搜捕汪直,钱展才率护卫急行赴杭,调军兵围巡抚衙门……他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这件事董一奎也有耳闻,咂舌道:“真是肆无忌惮,那……”
“天宿调集兵力,随本官一同前去。”王本固停顿了下,“钱展才在浙江一省……浙西参将戚继美,宁绍台参将侯继高,游击将军杨文、张一山……”
“杨文驻守镇海不敢稍离,张一山在定海后所,侯继高驻守台州府宁海县,戚继美驻扎上虞……可否调离?”
“一旦调离,镇海县只剩下百余钱家护卫,无碍大局。”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点,王本固可没指望光是一通嘴炮就能抢班夺权,将那几支军队调离,让董一奎率军东进,是计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长时间的思索后,董一奎咬着牙点点头,“我来想办法!”
为什么挑中董一奎,王本固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参将级别的将领调任那是需要兵部文书的,如戚继美这样的名将甚至要过内阁一道手,王本固给徐阶的信中也提议调离戚继美,但徐阶回信明确的否定了这个提议。
不是徐阶不想,而是实在做不到,得了莫大好处的杨博原本就说服了高拱,再加上如今杨博又署理兵部事务,想通过兵部将戚继美、卢斌调离浙江,更是没指望。
但参将级别在驻区范围内的调配是不需要兵部核准的,说得简单点,浙江总兵董一奎是有权利指挥浙西参将戚继美率军在浙江省内剿匪的。
当然了,必须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参将戚继美都能调离,更何况游击将军张一山、杨文了。
计划拟定,王本固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董一奎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
无独有偶,另一头,也正在商量这事。
地点在上虞县城。
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