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269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269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顿了顿,吴百朋继续说:“元敬驻扎宁波府年许,多有战功,听闻……当年是展才提议?”
  “不错。”钱渊干脆利索的承认,“去年嘉兴大战之后,我尚在京城,传信南下,胡汝贞调俞大猷驻守嘉兴,再调戚元敬移驻宁波府。”
  “甚至半年前,前往沥港和汪直密议之前,我和胡汝贞商定,其中就有不得调戚元敬移驻他处一条。”
  半年前的那些破事,吴百朋心里有数,当时浙直总督胡宗宪被钱渊的手段逼到死角处,不得不乖乖的被敲竹杠,除了这一条之外,还有银子、万余民夫、宁波知府、同知等官职。
  “展才,戚元敬南下……”吴百朋低声道:“对镇海可有影响?”
  “当然有。”钱渊点点头,但立即摇头道:“尽快上书,无需和总督府那边打招呼,直接上书朝中,请调戚继光入闽平倭。”
  “那宁波府?”
  “两浙除却惟锡兄外,论文武双全,为首者谭子理。”钱渊笑道:“有他在,台州当无恙,可调宁绍台参将卢斌北上驻扎宁波府。”
  吴百朋想了想才点头赞同,“除却卢斌,还有侯继高、戚继美、杨文,倒是不缺人。”
  “好了,不说这些了。”钱渊举杯道:“祝惟锡兄此次入闽,一帆风顺,大杀四方,日后京城重聚……”
  吴百朋无奈举杯,“日后在随园重聚,只盼展才能真的酿出好酒。”
  钱渊微微一笑,闭着眼睛咬着牙张开嘴一饮而尽。
  这句话自然是有玄机的,京城重聚不意味着随园重聚,这是吴百朋第一次在钱渊面前有此明示。
  从今天开始,随园将会多出一位名留青史的名臣。
  而钱渊的身边,将会多出一个帮手,并不仅仅因意气相投而结交的好友。
  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夜未停,第二日清晨雨势反而大了起来,但吴百朋并没有迟缓,在钱渊和诸多佐官的送行中登船而去。
  距离杭州不远处的嘉兴府石塘湾,一艘官船正急速南下。
  “东翁,昨夜传来消息。”黄师爷扬着手中的信纸,“吴惟锡今晨离杭,东翁可径直入驻巡抚衙门。”
  干瘦的赵贞吉点点头,接过热毛巾用力搓了搓脸,“两浙倭患渐息,福建倭患再起,吴惟锡文武双全,调任福建巡抚正合适。”
  黄师爷虽然跟着赵贞吉时日不长,但也听得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吴百朋去福建很合适,而赵贞吉觉得自己上任浙江巡抚也很合适……两浙倭患渐息,正需要休养生息,正需要赵贞吉这样的文臣。
  但实际上,还有另一层含义。
  两浙倭患渐息,浙直总督胡宗宪提编数省是不是可以撤销,手掌数省军权是不是可以撤销,截留两淮盐税还有没有必要?
  说的直接一点,浙直总督胡宗宪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说的赤(裸)一点,浙直总督胡宗宪之前有没有贪污军饷,有没有勾结倭寇,这些都是需要查清楚的。
  赵贞吉起身走到窗边,看着两岸无绿色的青山,在心里盘算,此番赴任,能不能找到胡宗宪的弱点,能不能将这位严党大员拉下马?
  京中传来消息,上个月卧床不起的严嵩,如今又开始轮值西苑直庐了,看上去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
  赵贞吉紧紧抓住窗框,手腕上青筋毕露,这得熬到什么时候!?
  好一会儿后,赵贞吉才回头道:“继续吧。”
  黄师爷还在那整理条文,他是绍兴人,对浙江诸事极为熟悉,无论是山川地理、人脉关系、各地官员都如数家珍。
  “绍兴知府梅守德,当年是被严分宜赶出京的,不过他和李时言有旧。”
  “台州知府谭子理,文武双全,独守台州数年,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对了,他是钱展才的小舅。”
  “宁波府是最为复杂的,府尹唐荆川主持通商一事,但实际是背后的浙江巡按钱展才主持,此人实是了得,不说文武双全,仅人脉就令人瞠目结舌。”
  “听闻浙江副总兵戚继光驻扎宁波府?”赵贞吉低声问。
  “不错,此人和钱展才相交莫逆,其弟游击将军戚继美也在宁波府。”黄师爷笑道:“他是徐相孙婿,东翁可笼络一二,有展才相助,东翁立能从总督府分权。”
  赵贞吉嗤之以鼻,冷笑数声,黄师爷愣了下将话题扯开。
  四天前,京城徐府有信使抵南京,和赵贞吉密谈许久,直到这时候,赵贞吉才确定,钱渊和徐阶之间的间隙……已经不能说是间隙了,已然是分道扬镳。
  早在去年,赵贞吉就看出了苗头,钱渊举荐吴百朋升任浙江巡抚,自己又抢走了浙江巡按,而徐阶那边没有递来任何消息,显然这是不正常的。
  桌上铺着一张地图,赵贞吉看了许久,提笔落在两个区域。
  一个是杭州,显然这是针对总督府的胡宗宪。
  另一个是宁波,这是针对钱渊。
  针对胡宗宪,赵贞吉就需要从账目中找到漏洞,日后弹劾胡宗宪的关键之一,就是军饷的去处模糊不清。
  针对钱渊,赵贞吉就需要亲赴宁波……南京颇有传闻,钱渊和汪直勾结,才会在镇海设市通商,大把敛财。
  想了很久,赵贞吉觉得首先还是先去找胡宗宪的麻烦,这个人的突破口有两处,一是军饷,二是招抚汪直。
  因为京中徐阶传信,要赵贞吉尽量不去招惹钱渊那个马蜂窝。
  但等船只抵达杭州,赵贞吉下了船就在码头上,恨不得返身上船,直抵宁波去找钱渊的麻烦。
  浙江布政司、按察使司、指挥使司、杭州府衙、县衙的官员都亲至迎接,浙直总督胡宗宪虽然没有到场,但其亲信幕僚茅坤、何心隐都到了。
  茅坤是两榜进士出身,何心隐是心学传人,这两人来迎接,算是胡宗宪给出的善意。
  但浙江巡按钱渊没来。
  问题是,在即将抵达杭州之前,有信使告知,前任浙江巡抚吴百朋登船南下,浙江巡按钱渊为其送行。


第580章 好名
  赵贞吉早在嘉靖七年就在乡试为五魁首,是《易经》的房魁,杨廷和评价:“是将为社稷器,吾儿慎弗逮也。”
  连杨廷和都认为自己儿子杨慎不如赵贞吉,从此之后,虽地处偏远四川,但赵贞吉就名扬天下,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没等三年后散馆,第二年赵贞吉就被授翰林编修。
  嘉靖二十三年,赵贞吉出教司礼监,修《会典》,又充嘉靖二十六年会试同考官,出翰林升为右春坊右司允,管国子监事。
  典型的储相路线,如果没有意外,赵贞吉会在詹事府熬几年,要么直升两京六部侍郎,要么转太常寺兼国子监祭酒,再转礼部侍郎乃至尚书,速度更快。
  但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围城,赵贞吉挺身而出,痛斥严嵩,大骂赵文华,被贬谪出京为徽州通判。
  “此人不好财,但好名。”钱渊意味深长的对唐顺之如此说:“当年俺答围城,胁迫通贡互市,群臣尽皆默然,为赵大洲力主不可签城下之盟,督促诸将出城迎敌。”
  唐顺之一时没听懂,试探着投来询问的眼神。
  “自土木之后,京城百年无警,不过数万禁军,多为老弱,又缺粮饷,出战必败,一旦俺答窥破虚实,一通鼓可下京城。”
  “陛下知不能战,分宜知,华亭知,群臣皆知,难道他赵大洲不知吗?”
  钱渊对庚戌之变的剖析让唐顺之目瞪口呆,他立即想通了期间的关节。
  所有人都知道不能打,一旦出战大败,京城就有倾覆之危,最终解决问题的徐阶实际上不像史书中说的那般高大上,事实上他是个背锅侠。
  因为最终朝廷是答应了俺答互市的要求,并在第二年于大同设市,只不过很快就撤销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赵贞吉跳出来声嘶力竭的高呼不能签订城下之盟,痛斥严嵩,大骂赵文华,力主出战……他也知道朝廷不会出战,不敢出战,他这么做还能有什么原因呢?
  无非求名而已。
  噢噢,不仅仅是求名,赵贞吉因此事得嘉靖帝赏识,升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并赐白金五万两,听随宜劳赏。
  可惜在俺答撤军之后,严嵩开始清算,一脚将赵贞吉踹出京,但即使如此,赵贞吉也没辞官,类似的情况……钱铮当年被贬谪出京立即辞官归隐。
  之后赵贞吉从徽州通判开始,在徐阶的提携下,一年一个台阶,嘉靖三十四年钱渊和赵贞吉初见,他还不过是个南京户部主事,两年之后已经是南京光禄寺卿,三年后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如今已经身为封疆大吏,巡抚浙江一省。
  唐顺之长叹一声,“惟锡去,大洲来,如之奈何。”
  “此人看似文质彬彬,实则性烈如火。”钱渊笑道:“但也是识时务的,此次入浙的目标应该是胡汝贞,不会针对镇海。”
  “噢?何以见得?”
  “两浙倭患渐息,镇海设市通商,陛下尚未表态。”钱渊轻声道:“华亭此人颇有抱负,又擅隐忍,不会贸然开战,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赵大洲……天下何人不知他和严嵩仇深如海,徐阶既然挑中他,自然不会针对镇海。”
  唐顺之微微点头,“老夫的意思是……何以见得赵大洲也是识时务的?”
  “哈哈哈……”钱渊大笑道:“年初宫城失火,三大殿付之一炬,今上久居西苑,但毕竟三大殿乃朝廷脸面,如何能不重建?
  但重修三大殿耗银劳工,御史上书请缓,亦无不可,但朝中科道言官却成了哑巴……”
  唐顺之皱眉道:“此事可缓,但陛下……”
  “是啊,所以赵大洲写了私信给严分宜,责其为重修三大殿,耗费国力。”钱渊冷笑道:“不敢上书陛下,却要写信给死敌严分宜,难道是他赵大洲光明磊落?”
  唐顺之哑口无言,想辩驳几句却找不到话说。
  “既是私信,却宣扬的两京皆知。”钱渊摇头道:“此人未必贪权,但必定好名。”
  顿了顿,钱渊下了个让他差点后悔莫及的决定,“那日赵大洲赴任杭州,钱某当日离城不见,已然表态,只要他不来招惹,暂且不去管他。”
  被钱渊定义为好名,但也没被钱渊放在眼里的赵贞吉正在书房里冷笑看着面前的何心隐。
  当年赵贞吉在四川讲学数年,钻研心学颇深,何心隐曾慕名来访,两人相谈多日,结交为友。
  “夫山何以入胡汝贞幕府?”赵贞吉冷笑道:“绩溪招抚汪直,其间真的无隐情?”
  “徐海和汪直开战年许不分胜负,而戚继光三刻钟击溃徐海主力,却要招抚汪直?”
  “他胡汝贞如何舍得如此大功?”
  何心隐沉默片刻后,突然换了个话题,“孟静兄,当日接风宴上,总督府只有何某一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指挥使司均以佐官相陪,只有杭州府衙的知府一个正印官,可知为何?”
  赵贞吉不屑道:“严党如今在朝中一手遮天,上蔽天子,下揽权柄,东南亦如此。”
  何心隐苦笑两声,“或许有吧……但仅以何某的消息,原本王寅是会赴宴的。
  总督府众多幕僚,王寅为总督大人管理文书,最得信任,又是总督乡友……总督常转战各地,以王寅坐镇杭州。”
  这说的够明白了,王寅虽然只是个幕僚,却是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代表胡宗宪的。
  “那日的前一夜,浙江巡按钱展才趋马入杭,送别吴惟锡,第二日一早离城。”何心隐加重语气。
  赵贞吉愣住了,就因为钱渊的离开,所以杭州……不,浙江上下都这么不欢迎我?
  赵贞吉上任已经有十多天了,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困难,最典型的就是,身为浙江巡抚,居然都没有下面知府来拜会。
  内地的几个府洲还不好说,但嘉兴、绍兴、杭州、宁波、台州这些临海的府洲……钱渊身在杭州都不肯出面而且还径直离去,这些府洲如何会对赵贞吉有什么好脸色?
  当然了,这也有胡宗宪的原因……谁都知道胡宗宪是严嵩的人,赵贞吉是得徐阶举荐。
  听谁的?
  浙直总督自然权柄更大,下面的府洲不约而同的对巡抚衙门采取冷处理……反正上面有个浙直总督顶着。
  “胡汝贞……钱展才……”赵贞吉低低念叨了几句。
  何心隐也是无语了,干脆将事情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击溃徐海主力之后,总督欲和汪直开战,但钱展才不许!”
  “什么?”饶是赵贞吉久历宦海也不禁瞪大了眼睛。
  “绍兴知府梅守德,台州知府谭子理,宁波知府唐顺之,上虞知县孙丕扬,浙江总兵俞大猷,浙江副总兵戚继光,宁绍台参将卢斌,游击侯继高、杨文、戚继美……”
  何心隐叹道:“钱展才不许,总督大人不得不亲上沥港,招抚五峰。”
  赵贞吉感觉头皮有些发麻,一个巡按御史在东南有如此根基……娘的这是要造反啊?!
  相当长时间的沉默后,赵贞吉咬着牙低声问:“如若当日和汪直开战,可有胜机?”


第581章 年关
  嘉靖三十六年,东南编练新军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戚继光在上虞城外三刻钟击溃徐海,俞大猷奋力截断徐海退路。
  虽然徐海遁逃出海,但汪直旋即来降,献上了徐海首级。
  此后半年,俞龙戚虎并戚继美、卢斌、侯继高以及刘显、董邦政轮番出击剿灭小股倭寇,屡屡得胜。
  官府更在镇海县侯涛山设市通商,客商云集,每十日海船出海贩货,一时间商贸大盛。
  自嘉靖二十七年倭寇开始频繁上岸劫掠,再到许家兄弟、李光头被擒杀,后嘉靖三十二年王民应毁沥港而至东南倭乱,算起来已经近十年了。
  十年了,东南沿海百姓终于等得云开雾散的这一天,所以,自腊月二十之后,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彻每一座城镇,路过行人脸上都挂着笑容,看着身着新衣的孩子们走街串巷,嬉戏玩闹。
  但不是每个人心情都这么好,也有一些人觉得……年关年关,今年的年关好难熬!
  比如浙江巡抚衙门里的那些小吏文员。
  赵贞吉几乎是屁股还没沾上板凳,就开始清查巡抚衙门的账册……这是很犯忌讳的事,一般来说,后官查前官的账是大忌,谁都不愿意离开后屁股还被继任者点把火。
  但赵贞吉显然是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他带来的黄师爷虽是秀才出身,但却先后做过两任应天巡抚的幕僚,专管钱粮账册,而且赵贞吉还从南京带来了好些人手。
  一箱箱的账册被搬出来,拨动算珠的声音响彻巡抚衙门,一直到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夜,终于盘完账了。
  赵贞吉眯着眼看着黄师爷递来的汇总册子,大部分都是用黑笔圈出的,只有寥寥数处是用红笔圈出的。
  听黄师爷低语几句,赵贞吉哼了声,这些黑笔圈出的都是常例,也就是说是下面这些小吏的灰色收入,比如下面府洲递交的常例银,入库的时候是会被这些小吏刮一部分的,不过这等事全天下都一样,入内承运库给皇室用的都要被太监刮……
  下面的小吏个个都一副不爽的神情,前任浙江巡抚吴百朋两袖清风,虽然不克扣下面,但也没有额外的补贴,他们都不怕查。
  当然了,不爽的原因还有……拜托啊,今天是除夕,你老不过年,咱们还要回家吃团圆饭呢!
  赵贞吉接着细看那几处被红笔圈起的,一部分是军费支出,他也知道吴百朋麾下是有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另一部分是解送总督府。
  伸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