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267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267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钱渊是徐阶的孙女婿……钱家和徐阶如今已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但这等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胡宗宪并不知内情,他还琢磨着自己退一步,钱渊能说得动徐阶予他海阔天空呢。
  胡宗宪做出这个错误的判断的原因在于,钱渊设市通商已有半年,但如今朝中科道言官少有因此事弹劾。
  为什么?
  自然是因为在科道言官……也就是所谓的清流中威望甚高的徐阶。
  其三,也是胡宗宪选中钱渊的关键,那就是东南诸事,钱渊的话在嘉靖帝心中的分量。
  当年钱渊入京面圣,当日嘉靖帝斥曹邦辅不合用,两日后胡宗宪以浙江巡抚兼浙直总督。
  去年嘉兴大战,胡宗宪宁可被敲竹杠也催促钱渊入京,最终的结果是嘉靖帝命胡宗宪抚剿并重,并无一语斥责。
  而吴百朋升任浙江巡抚,也是钱渊在嘉靖帝面前大力举荐的结果。
  胡宗宪也听说过,钱渊每一段时间就写信送入京中,直入西苑抵御案上。
  王寅比划了个手势,“展才……”
  钱渊死要钱的名声在东南文武官员高层中是公开的秘密,在通商之后,他又多了个“财神爷”的绰号。
  一巴掌……应该是五千两银子,胡宗宪也算是大出血了。
  “十日前,听闻有倭寇侵袭黄岩,八日前,小股倭寇袭慈溪,五日前,百余倭寇在象山作乱。”钱渊眯着眼道:“两浙倭患未平,汝贞兄何以匆匆遁去?”
  王寅愣了下转头看向郑若曾,他本人只负责为胡宗宪撰写公文,相关的军报是由郑若曾和茅坤负责的。
  郑若曾脸色有点难看……对面这人找理由推脱也不找个像样的!
  黄岩归属台州府,慈溪归属宁波府,象山是两府共有,驻扎在这两府的有谭纶麾下的台州军,有戚继光麾下的戚家军,还有卢斌、侯继高、杨文、戚继美一干多有战功的将领。
  哪个倭寇脑子坏了跑到台州、宁波来抢劫……那真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味了!
  王寅咬咬牙,低声道:“吴惟锡多有战功,于东南名望颇高,又是展才至交,浙江巡抚一职实在屈才……”
  这句话说得很明显,这是在告诉钱渊,胡宗宪转福建巡抚,浙直总督这个位置……吴百朋也是能争一争的。
  钱渊噗嗤笑出声,笑声越来越大,乐不可支起来。
  胡宗宪这叫以己度人,自己空出个位置,最有可能升迁的那就是吴百朋……在胡宗宪看来,钱渊是舍不得吐掉这个诱饵的。
  好一会儿之后,笑声渐歇,钱渊挥手道:“新设福建巡抚与否,点何人为福建巡抚,必为陛下御笔钦点,钱某实是无能为力。”
  胡宗宪想脱身……这是严嵩、严世蕃甚至赵文华都不想看到,不允许出现的,而钱渊更不会放走胡宗宪。
  原因很简单,浙直总督这个位置,绝不可能是吴百朋接任。
  浙直总督手掌数省兵权,又提编数省,财力、人力、军力均为天下之最,所掌控的资源非同凡响。
  想坐稳这个位置,普通官员是坐不稳的……举个例子,嘉靖三十三年王江泾大捷,张经、李天宠被捕拿入京,上书御倭十难三策的苏松巡抚周珫被嘉靖帝钦点为浙直总督,但仅仅一个月后就因赵文华弹劾被罢免。
  想坐稳浙直总督这个位置,身后必有强援,说的明白点,身后若无严嵩、徐阶,谁都坐不上这个位置。
  四任浙直总督,第一任是聂豹举荐的张经,当时前两任浙江巡抚均兵败,被拖了年许的张经终于得偿心愿,也在王江泾一战中大败倭寇。
  可惜张经背后是聂豹,是被徐阶、严嵩共同忌惮的聂豹,最终是张经遭弃市,聂豹被罢官。
  之后的杨宜是嘉靖二年进士,徐阶的人;再之后的周珫身后无强援,一个月就被罢免,现任的胡宗宪能坐稳浙直总督之位,他自身的能力是关键,钱渊当年的旁敲侧击是关键,而胡宗宪身后的严嵩是关键中的关键。
  吴百朋背后除了钱渊之外什么都没有,不然也不会湖广巡按政绩卓越却平调江北巡按,扬州大捷后又再次平调浙江巡按。
  虽然钱渊在嘉靖帝面前举荐吴百朋升任浙江巡抚,但浙直总督这个位置……钱渊是无权插嘴的,他也不会去捅这个马蜂窝。
  只可能是严嵩或者徐阶的人,别说钱渊了,就是内阁大学士吕本,或裕王最为亲近的高拱都没有这个资格。
  这就是为什么钱渊不许胡宗宪从浙直总督转福建巡抚的原因。
  如若胡宗宪一走,浙直总督这个位置很难说是谁得手……严党如今权势滔天,但所有的权势都是嘉靖帝给的,谁接任浙直总督,那是要看嘉靖帝怎么想。
  而嘉靖帝可能是明朝最喜欢也最习惯搞权力制衡的一个皇帝,再加上严党势大,徐阶缩首,钱渊猜测,搞不好是徐阶的人接任浙直总督。
  那事情就糟了,不说其他的,新任浙直总督要插手通商怎么办?甚至要否决通商怎么办?
  钱渊能忍得下来?
  忍不下来是不是要撕破脸?
  闹大了……那钱渊后续的计划都要作废,挖好的坑说不定埋不了别人,倒是能埋了自己!
  留下胡宗宪多好……他漏洞颇多,他担忧后路,他虽然和钱渊颇有间隙,但也不敢往死里得罪钱渊。
  换个人有这么好使吗?
  虽然是被逼的,但胡宗宪基本上很少对钱渊指手画脚。
  换个人能这么配合钱渊吗?
  虽然是怕惹事,但胡宗宪对通商一事不闻不问,全让钱渊主持。
  换个人能让钱渊揪住那么多小辫子吗?
  这些年来,胡宗宪或多或少有不少小辫子被钱渊拽在手中呢。
  钱渊在心里冷笑,你胡汝贞身上染墨,身登高位,建功立业,现在却想脱身而走,哪里有那么便宜的事!
  看着对面失落的两人,钱渊犹豫片刻后补充道:“日后未必如汝贞兄所料……”
  郑若曾长叹一声,“几为绝路,如何不惶恐。”
  “自嘉靖三十二年嘉定初见,老夫已知展才有经天纬地之才,之后在华亭,在陶宅镇,在崇德,在杭州,在台州、绍兴、宁波,展才数度败倭,又抛却翰林南下击倭,气节无双。”
  “但若无总督大人这些年殚精竭虑,提编数省,编练新军,展才何以有长水镇、桐乡两场大捷?”
  “上虞城外钱家护卫精悍勇猛,但若无总督府拨付铁甲军械,何以扫清千余倭寇?”
  “戚继光三刻钟击溃徐海,立下不世军功,但若无总督大人拨付的粮饷,他戚元敬何以编练如此强军?”
  “京中传来消息,严分宜病重卧床,一旦……”郑若曾眼角湿润,“总督大人必遭群起而攻,即使归隐想安度晚年都不可得……”
  钱渊有些诧异,郑若曾入胡宗宪幕府近四年,不料却有如此情谊,不过他也为这番话动容。
  事实上钱渊并不知道,原时空中胡宗宪于狱中自杀,郑若曾多方奔走,后隆庆年间平反,就是郑若曾为胡宗宪题碑记。
  但钱渊虽然动容,但绝无动摇,话题一转说起镇海通商诸事,不过郑若曾和王寅神色黯淡,少有话语,不多时就起身告辞。
  一路送到照壁外,钱渊挥手让下人退下,迟疑了会儿,低声道:“等等吧,再等等。”
  郑若曾瞳孔微缩,“展才何意?”
  “再等等……”钱渊面无表情低声说:“日后当有转机,寄语汝贞兄,如若合适,钱某亦不会袖手旁观。”
  郑若曾怔了片刻后退两步,长长一揖。
  这种保证是不能随随便便说出口的,钱渊能说出这等话,那日后出手的可能性就很大。
  当然了,反悔也正常,但从此之后,不说胡宗宪本人,幕僚中的郑若曾、沈明臣、王寅、何心隐、茅坤等人均不再视钱渊为友。
  已是十一月中旬了,寒风呼啸而过,看着两位好友的身影消失在街道拐角处,钱渊在心里权衡自己日后能不能兑现这句话。
  很难说啊。
  如果自己的计划能够成功,将科道言官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胡宗宪身上……那胡宗宪很可能逃过一劫。
  但日后严嵩致仕,徐阶掌控大权,会不会旧事重提,重翻旧案,这就难说了……严嵩一去,徐阶在朝中几无抗手啊。
  高拱能阻拦他吗?
  高拱对胡宗宪并无偏见,甚至颇为赞许,但要他为胡宗宪出头,这个可能性真的不高。
  钱渊心里迷茫,有一股说不出口的酸涩。
  虽然钱渊知道,胡宗宪试图转福建巡抚这件事自己也未必插得上手,但其实是有一定操作性的。
  因为徐阶是希望看到的。
  为了通商一事的顺利进行,为了自己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为了自己挖的那个坑……自己一力拒绝,将胡宗宪拖在这个泥潭中难以脱身。
  自己从嘉靖三十一年离奇穿越而来,至今已经六年了,这六年里他经历了太多太多,也改变了他太多太多。
  但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或者说这个时代的历史,也被他改变了太多太多。
  聂豹提前数年逝世,赵文华至今仍是工部侍郎,戚继光提前入浙组建名垂青史的戚家军,原时空的抗倭三名将之一的卢镗兵败入狱。
  还有历史上名声不显的戚继光,从无记载的卢斌,都已崭露头角。
  更别说钱锐、钱鸿父子,以及谭维,就连王翠翘的命运都得以改变。
  而胡宗宪,他的结局似乎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一世,会不会还会有“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钱渊就在照壁前后来回踱步,好久好久,旁边侍候的王义、彭峰、梁生等人都不敢上前打扰。
  直到少见的杨文突然出现在门口。
  “少爷。”杨文虽然已升任游击将军,但仍然习惯单膝跪地,“有事回禀。”
  钱渊挥挥手,王义等人避开后,才低声问:“又有船只出海了?”
  “是。”杨文凑近低声道:“共十二家,大小二十六艘海船,其中大部都是奉化吴家的。”
  “那八家都名列其中?”
  “是,均在其中。”杨文舔了舔舌头,“谭先生托小的来问,可要动手?”
  “什么谭先生?”钱渊眼睛一眯。
  “谭七指。”杨文立即改口,心里却在苦笑,虽然如今是个海商甚至海盗,但那是少爷您的小舅呢。
  谭维的身份少有人知,除了当年密谋的谭纶、戚继光、唐顺之之外,只有钱渊和杨文两人知晓。
  钱渊经常出入金鸡山下那个村落,和谭七指也颇有公开来往,但很多事是需要私密渠道来沟通的,如今负责这个的就是杨文。
  钱渊思索片刻后问:“这是第几批了?”
  “第二批。”杨文立即回答道:“十月中旬第一批,只有八艘船,应该只是试探,十日前返航。”
  “还是象山港来回?”
  “均是从象山港出发,绕过象山往南洋去了。”
  “一旦动手,有把握吗?”钱渊微微皱眉,二十六艘船,有点棘手啊。
  但杨文一脸自信,“如今谭七指麾下已有十三艘船,其中一艘福船,这半年来小的陆续调人手上船将老人替换下来,再加上其中亦有钱家护卫为核心,多置火器,绝无纰漏。”
  “什么时候返航?”
  “上一趟只是试探,距离不远,这一趟应该是去南洋。”杨文算了算,“十二月末返航。”
  “那就赶在年前吧,总不能让他们还过个舒舒服服的除夕。”钱渊双手负于身后,冷笑道:“就在象山港动手,不亮字号,但要让他们知晓,是我钱某人动的手!”


第578章 意外的人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徐阶对这句话有着极深的领悟,这位出身松江华亭的矮小士人可能是这个国家最懂得隐忍的人物。
  但隐忍不意味着懦弱,隐忍不意味着唯唯诺诺,隐忍不意味着躺倒挨捶。
  自夏言死后,严嵩独掌内阁迄今为止已有十年,汹汹如李默罢官归乡,才高如杨博在外不肯回朝,但从头到尾,徐阶始终是对抗严党的一面旗帜。
  虽然这面旗帜有些小,旗杆歪歪斜斜……
  今年初,严党借京察将徐阶一党打得七零八落,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徐阶熟练的摆出了乌龟缩头的习惯动作。
  但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徐阶并不是什么都没做。
  原因很简单,不是徐阶想做什么,而是需要他做什么。
  作为朝中唯一勉强能和严嵩抗衡的大佬,他的同党需要他做些什么,无数门生故旧以及那些科道言官需要他做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嘉靖帝需要他做些什么。
  嘉靖帝习惯玩弄人心,以权衡之术掌控朝堂,所以,如果徐阶不能,或者不愿做些什么,那他凭什么坐在内阁次辅这个位置上呢?
  对那些科道言官以及徐阶党羽门生来说同样如此,内阁次辅按例接任内阁首辅,如果什么都不做……你凭什么日后接任内阁首辅呢?
  所以,十月下旬兵科都给事中上书提议新设福建巡抚,朝中议论纷纷,但嘉靖帝、严嵩始终没有表态,而徐阶在十一月中旬站了出来。
  “吴惟锡……”嘉靖帝端坐在蒲团上,似笑非笑的看着面前的几人。
  提议吴百朋平调第一任福建巡抚的徐阶,眼观鼻鼻观心似乎什么都没听见的严嵩,以及面无表情但眼角处微微抽搐的徐渭。
  实在是复杂难言啊……纵使嘉靖帝上位三十多年,面对过无数政治风波,但也不得不感慨一句,真乱!
  东南权柄最重的浙直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人,徐阶先后几次将党羽同年塞到东南,可惜次次败北,以至于胡宗宪攀附严嵩上位。
  胡宗宪升任浙直总督后,为分其权柄令其卸任浙江巡抚,这个位置本应该是徐阶的……无奈斜刺里杀出了个李默,以阮鹗将浙江巡抚抢到手。
  东南抗倭三大巨头,除了浙直总督、浙江巡抚外,只剩下浙江巡按了……本来这是大家都默认应该是徐阶的人,结果这次杀出了个钱渊。
  偏偏钱渊又是徐阶的孙女婿……钱家和徐家的间隙殿内众人都心知肚明,但京中并无流传。
  在很多人看来,东南一地和朝中局势很像,浙直总督这个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位置被严嵩抢到手,但徐阶这个内阁次辅抢到了第二顺位的浙江巡抚,甚至还让孙女婿出手抢到了第三顺位的浙江巡按。
  所以,目前的局势是,胡宗宪是严嵩的人,吴百朋是钱渊的人……而现在徐阶要将吴百朋一脚踢到福建去。
  不过,徐阶拿出来的理由实在够充分的。
  吴百朋文武兼资,先后在扬州、嘉兴、绍兴都有战功在身,对倭寇经验丰富,又巡抚浙江年许,是平调福建巡抚的最佳人选。
  徐渭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在他看来,这是徐阶这个老不死的在釜底抽薪,没办法将展才弄回京,就将展才在东南最重要的援助斩断。
  钱渊在镇海设市通商,其中很多地方都要靠吴百朋帮忙,这下惨了……但惨到什么地步,还要再看看。
  看什么?
  当然是看谁接任浙江巡抚。
  “吴惟锡身负奇才,屡败倭寇,气节无双,当年扬州大捷虽赏未酬功,后因援桐乡升任浙江巡抚。”徐阶振振有词,“两京未有吴惟锡这等对东南诸事烂熟如心的人物,实是福建巡抚的最佳人选。”
  嘉靖帝的视线落在严嵩身上,“惟中?”
  严嵩熟练的回道:“老臣唯伏圣意。”
  “吴惟锡,吴惟锡……”嘉靖帝曲起手指敲了敲手中的玉如意,“何人接任浙江巡抚?”
  徐渭的眼神变的锐利起来,紧紧盯着徐阶……这是最关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