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614章

唐末大军阀-第614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济乃我三韩故地,又岂能让魏人占据?大王,魏帝野心忒大,欲壑难填,如果任由其据百济立足,恐怕早晚意欲侵吞我泰封与新罗……唯今看来只得暂缓北扩,联结新罗,并招抚百济故地世家,以图共谋抗魏。
  当年新罗文武王,便是联合高句丽与百济遗民,起兵三十万,最终迫使唐廷放弃熊津都督府,承认浿水(后世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大同江)以南,皆为新罗治下疆土……如今我等也当效法先人,先谋驱逐外敌,再图一统大业!”
  而王建方自说罢,殿堂中一个名为金幸的重臣便忿声说道,他本为新罗王室后裔,而曾新罗古昌郡郡守。然而先前甄萱挥军攻陷都城,逼迫景哀王自杀之后,便有大批新罗属臣投奔泰封国王建,而这金幸便是其中之一。
  按金幸的史载轨迹,他而后成为伪高丽完成一统的功臣,得王建夸赞“能炳几达权”,遂赐姓为权,后世其子孙便以权为姓,而形成朝鲜半岛上的安东权氏一脉……如今他仍为金姓,做为新罗金氏王族的嫡派子孙,金幸想到的自然是先祖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在位期间联合唐朝灭了百济、高句丽两方宿敌,转头却又拉拢两国遗民,驱逐唐廷驻军从朝鲜半岛上驱逐出去的那段往事……
  金幸此言一出,也引得在场一些臣僚连声附和……在他们看来,魏朝实在太过强势蛮横。毕竟百济故地乃是三韩人先人的发源地,我们固然可以宣称高句丽人也是我们的祖宗,进而向北面不断的索取领土,而朝鲜半岛西南隅那块地盘,的确是我们真祖宗的啊……与他们中原汉家又有什么干系?怎么能说占就占?
  何况魏朝设立的都护府,复光州旧名武珍州而做为治所,却沿用唐朝时节的熊津这一称谓……
  可熊津城又位于什么地方?那都已经出了全罗道地界,位处于后世半岛南面某国的忠清南道公州市,而如今已为泰封国所掌控……那么魏朝此举又是何意,难不成还打算继续往北打,而图谋侵攻我邦?
  既然魏朝已经侵入朝鲜半岛,进而威胁到了己方势力,自然要将外敌驱逐出去,不惜与中原王朝付诸于武力……可是王建紧皱眉头沉思了一阵,却还是摇了摇头,说道:
  “魏朝轻易灭了百济,也必然会提防我泰封国,如若贸然用兵,只怕也正合了魏帝的心意……耽罗岛海港长期又被魏人所占,可以轻易转调兵马与物资,而不必经由燕云、辽西诸地长途跋涉而来……如果我军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而直接与魏朝大军开战的话,也几无胜算可言。
  不能任由魏人占据百济故地,与之早晚必有一战,可是眼下还不是时候……百济遗民豪族,固然要遣人暗中拉拢扶植,但是如今魏朝毕竟以讨灭契丹为先,如若致使魏帝优先要对付我泰封国,则无异于引火烧身……”
  话正说着,王建微微一顿,旋即语气凝重的又道:
  “要与中原大国开启战端,事先也务必准备万全。魏帝速灭甄氏百济,其用意想必也是震慑孤不得觊觎辽东地域。但是百济治下疆土,我泰封可以去取,新罗亦可去取……魏朝既然自诩为天朝上国,却趁机侵占我三韩故地,我国也不能无动于衷,这个理,到底还是要辩个分明……
  派遣使臣赶往汴京,去试探魏帝的心思……哼!魏朝侵占百济,便引得我泰封国与新罗警惕戒备,而辽东契丹、渤海……乃至诸族各部混杂,魏帝如若真打算一举鲸吞,也将到处树敌。孤则有机可乘,日后非但要收复百济,也未尝不能拉拢各部兵马挫败魏朝,而遂了入主辽东的心愿!”


第1350章 领土争端?你这是找怼来了
  泰封国派出的使臣,遵从国主王建的指示乘船渡海,至登州市舶司请奏觐见魏朝帝君,而暂时被安顿在了口岸附近的驿馆。自有驿使传报公文至汴京,禀奏泰封有使来访。
  李天衢大概也能料到,王建也必然不能容忍魏朝出兵占据百济故地,不过现在他大概率不敢出兵与中原王朝直接开战。
  毕竟由山东半岛走海路到朝鲜半岛,行程本来就相对较近,又有耽罗岛做为跳板,以魏朝水军的实力基本能确保控扼海权,那么兵马输送、后勤转运等方面能顺畅运作,战争如果打响,泰封国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王建眼下极有可能暗中要使鬼蜮伎俩,而等候夺取朝鲜半岛西南隅那块地盘的最佳时机……
  但是三韩故地如今被魏朝占据,毕竟中原王朝的势力都延伸到家门口,泰封国方面还是必须要做出回应的。
  据驿使传报,王建派来请求交涉的使臣唤作金敬德。李天衢听到这个名头起先一怔,觉得有些耳熟……后来思索一番,便恍然想起这金敬德不就是当年曾做为最后几批新罗遣唐使当中的一个,李天衢遥想当初自己占据泰宁军期间,还曾任用过那人打理与新罗国之间的海贸事宜?
  当初李天衢的身份还是两镇节度使,为广开财路,那金敬德也算是在泰宁军藩镇下属官司当过职。不过他到底是新罗贵族出身,后来还是归返故地去了。
  当时朝鲜半岛上妖僧弓裔东侵新罗、南攻后百济而一时间最为强势。新罗日渐衰微,又丢了大片国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维持与中原之间的海贸来往。
  而王建兴兵反叛,将他那众叛亲离的旧主弓裔推翻下台,对新罗的关系有所缓和。偏偏又轮到后百济国主甄萱,屡次出兵,将孱弱的新罗国按到地上摩擦……那时新罗便有大批世代官僚出身的贵族,选择去投奔比甄萱更懂得收买人心的王建,这金敬德想必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泰封国使臣金敬德做过遣唐使,对于中原自然也十分了解。李天衢心说他做过我藩镇内当职的属僚,彼此即便算不上交情深厚,但好歹也曾有过人情来往,所以王建要派出使臣前来交涉,这金敬德的确也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既然是曾经相识的前来,也不妨与之一见。李天衢遂吩咐下去,准许泰封使臣金敬德入朝前来觐见。
  直到金敬德一路来到汴京内朝,被宣入殿中,他低眉顺眼,余光甫一扫到端坐在龙椅上的李天衢那边,便毕恭毕敬地朝着大魏皇帝施见驾礼。
  “免礼平身,金敬德,你也算是朕的旧识,也不必太过拘礼。只是当年初会时,你还是新罗派至中原留学受业的贵胄子弟,如今却做了泰封国的属臣……泰封国主遣你前来,又所为何事?”
  李天衢口中说着,也注意到金敬德的身形有些佝偻,动作也已显露出几分老态。毕竟从他返回新罗,这一晃也已过了三十多年光景……李天衢依稀记得,自己先前对于此人的印象尚可,觉得他年轻力壮,还有几分饱读诗书,也有魄力经手中原与朝鲜半岛海贸事宜的学子气息。
  只是李天衢如今再打眼一瞧,看那金敬德经历三十余载宦海沉浮,从对方的举止感觉,也更似是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惯了的老油条。
  而金敬德如今是以泰封国使臣的身份,觐见中原正朔帝君,他自知不便逾矩去向魏朝皇帝套近乎,遂先称陛下还记得微臣,实感诚惶诚恐云云……又道贺魏朝大挫契丹,威震八荒、慑服四夷,还表述泰封国自王建推翻弓裔之后,愿与天朝永世修好……只不过场面话说完,接着又提及辽东与后百济等问题,他这才是点到了这次外交事务的正题上。
  即便金敬德少壮时节,便作为遣唐使至中原留学,学的是汉书儒学,见惯了华夏风土人情,还曾在李天衢统掌的藩镇作为幕僚效力,即便谈不上什么君臣情谊,但对他而言也是出国留学末期一段“打工做官”的经历……不过说到底,金敬德并没有留在中原彻底融入,而毕竟是个返回故地的三韩人,他所处的立场,也必定会站在泰封国王建一方。
  所以金敬德即便尽可能的措辞恭敬柔和,可是他还是提及魏朝不该兴兵攻打后百济,甚至灭其国吞并疆土……因为那一方领土是三韩故地,可不是中原王朝固有的疆土,所以朝鲜半岛上三国争霸,那块地泰封国可以占,新罗国也可以占,但是如果魏朝强行占领,则根本不合道理。
  李天衢闻言也不着恼,只是嘴角微翘,显露出一抹冷笑……而大庆殿内,如今在魏朝朝堂当中的年青才俊,而时任中书舍人的韩熙载便哈哈一乐,立即出班笑称道:
  “笑话!当初唐廷贞观年间,是新罗遣使入朝,陈述百济攻取其地四十余座城,又意图与高句丽联合,而断绝新罗入朝之路,遂乞请唐廷出兵征讨。
  后来大唐几番东征,于高宗皇帝龙朔年间讨灭百济。而据我所知,百济、新罗彼此对持六百余年,直至唐廷出兵讨灭高句丽、百济两国之前,新罗何时曾占据过半岛两湖(朝鲜半岛古称西南地区的全罗道为湖南地区,与别称湖西的忠清道合称为两湖地区)之地?
  而唐朝助新罗连灭宿敌,设熊津等五都督府统掌百济故地,所以新罗立国迄今九百余年,却是中原正朔于两湖之地设立都督府之后,便忘本负义,又煽动扶植两国余孽驱逐唐军,方才吞取那片疆土……
  若说新罗、百济本是三韩同源,但是各自建国、相互攻伐。新罗既然自立国以来,在六百余年的时间里都未曾占两湖之地,如此还要追朔是什么先人故地的话……于大汉武帝年间所设,那玄菟、真番、临屯、乐浪汉四郡,直至晋怀帝永嘉年间,方才为高句丽所占。那么迄今正可从六百多年前开始算。从新罗自立出去的泰封国,是否应向魏朝归还汉四郡故土?”
  眼见一个年岁应该也就三十出头,看来也有股倜傥风流的才气,只是言行举止带着几分轻佻的魏朝朝臣出班驳斥,脸上似带着戏谑的笑意侃侃而谈……金敬德愣怔片刻,随便明面上绝不敢再魏朝大殿内发作,可是他心里也不由得升起几分火气。
  毕竟当年曾做过到唐土求学的遣唐使,真要是引经据典,议论诗词歌赋、史籍典册,金敬德虽是新罗人,自问也不会比中原有才之士逊色……然而在金敬德看来,这个叫韩熙载的年青人,他所说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却也有些强词夺理了……
  新罗、百济当初的确彼此对持了六百多年,而且新罗利用唐廷灭了高句丽与百济之后,的确翻脸又煽动两国残余势力,驱逐唐廷安置在百济故地唐军的行径也不算讲究……但是之后新罗毕竟又统治了朝鲜半岛两湖之地三百来年,先前唐廷也就曾占据过十几年的光景……这你还要与我争论,中原王朝也有对百济故地的归属权?
  何况韩熙载出列驳斥,一下子又直接扯到了六百多年前,反过来还声称应索要汉四郡故地……他思维也未免忒过扩散了些,也让金敬德一时间有点反应不过来……
  而李天衢眼见韩熙载出面驳斥,他便用肘支在椅上,单手托腮旁观,心说我也不妨暂且看戏便是,毕竟韩熙载不止才高博学,甚至按世人评述,还是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的神仙中人……如若他主动出面要与泰封国来使打嘴仗,看来胸有成竹,想必也能怼得那金敬德理屈词穷……


第1351章 前朝缔约,你敢认么?
  虽然韩熙载忽然站出来大加驳斥,可金敬德错愕片刻,也立即意识到不能被对方的思维牵着鼻子走,否则恐怕更要受制于人。
  至于韩熙载所说的汉四郡故土,当初则属于高句丽的版图当中……而高丽本来就是高句丽的简称,结果正史中的弓裔、王建相继以高丽为国号,如此鱼目混珠,后来还真就起到了混淆视听的效果,导致后世在中国很多人听到高丽这个词汇,第一想到的是三韩人的后代,乃至朝鲜半岛上的一个朝代,而不是起源于濊貊,属于中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的那个王国。
  然而当年中原群雄逐鹿,李天衢却还有精力通过外交施压,声讨弓裔冒用国号,你个三韩妖僧神棍要造新罗的反,乱认祖宗,高句丽又与你何干?王建取代弓裔称王之后,宣称国号为泰封,也是因为出自于忌惮魏朝的缘故。
  所以听韩熙载把话题往汉四郡的方向引,金敬德却自知不便拿高句丽说事……否则他一旦敢开这个头,恐怕更要被驳斥得无以应对。
  毕竟当年唐朝、新罗联手灭了高句丽,而其中起了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唐……高句丽的遗民,的确也有不少迁入朝鲜半岛,诸如由新罗扶持,用以对抗唐军的高句丽王室后裔,报德国国主安舜一脉以及治下高句丽子民,大概有十万人后来完全融入新罗。
  但问题是内迁入中原的高句丽族,约三十万人归化大唐,还要超过入籍新罗的数目。诸如大唐名将高仙芝、唐玄宗皇帝的宠臣王毛仲,以及视新罗为世仇,所以还曾纵使海贼到朝鲜半岛掳掠,大搞新罗婢买卖的节度使李师道……等很多文臣武将,也都是高句丽族裔。
  而其他高句丽遗民,大部分则迁入渤海国,但渤海国也是接受唐朝正式册封的,而且亡国的年头不算长久,所以这个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又属于多民族混杂的国家,与中原王朝、新罗三方的关系现在就能辨识得清楚。也不必再查询繁多的史料,而在一千多年之后,由后世朝鲜半岛南面某国恬不知耻的叫嚣“渤海国的历史和领土也是我们国家的”……
  金敬德早年做为遣唐使,毕竟在中原留学受业,所以比起后代子孙,他起码还要点脸……而渤海亡国不久,他主子王建要争取北拓疆土的名义,便刻意收容大批渤海遗民,也属于典型的底气不足,才要大举造势。所以金敬德与韩熙载起码要根据史实的基础上争辩,也总不能睁着眼说瞎话,直接在魏朝朝堂中宣称不但百济是我祖宗的地,所以你们不能拿,还有高句丽、渤海人也都是我祖宗……
  六百多年前的烂账既然不便细究,否则反而对泰封国更为不利……金敬德倒也很快想好了应对之策,他又假模假式的向李天衢躬身施礼,并高声言道:
  “鄙邦心诚愿与天朝亲善,当然承认大魏受命于天,江山社稷延续前朝唐廷正朔……只是上国宣称继承前朝疆土,也理应按当初唐廷与邻邦缔约,而划清彼此疆域界线吧?”
  李天衢闻言眉毛一挑,沉声道:
  “此话怎讲?你且说个明白。”
  “大魏毕竟乃是天朝上国,想必不会与鄙邦争弹丸之地……”
  金敬德先是以退为进,仍要给中原王朝戴高帽,继而又言道:
  “当年高句丽、百济覆亡之后,新罗也的确曾与大唐兵戎相见。可是后来文武王向中原奉表请罪,唐廷亦允许藩属伏奉恩敕,浿江以南,宜令新罗安置,而后仍按宗藩邦交往来,彼此亲善如故……故而按前朝缔约,浿江以南皆为新罗国土……天朝以王道教化恩抚四方,以诚信为先,又岂会毁约而无端侵占化外之地?”
  按金敬德的意思,辩论领土归属,也就别扯到六百多年前了,否则自古以来的那笔账不好算……咱们就按着唐朝与新罗达成的停战和议,中原王朝当年可是承认了浿江,便是后世的大同江以南,确定就是那时达成三国一统的新罗疆土……而后百济甄萱自立,他本来也是新罗治下的土豪世家出身,那么魏朝方面以藩臣属国的名义,助他讨伐篡位逆子也就罢了,但是直接设置都护府统掌当地,这就与理不符了吧?
  你魏朝说是延承中原正朔,就宣称当年大唐直接、羁縻统治过的疆域,都是应收复的领土。但是当年唐朝与新罗达成条约,就已经承认放弃统治过十几年的两湖之地了啊,而魏朝出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